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蔡翔:出版企业没有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4日 10:14  新浪财经
蔡翔:出版企业没有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资料图片)

  新浪财经讯 1月9日-10日,由北京大学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京隆重召开。新浪财经全程图文直播本次论坛。上图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社长蔡翔。

  蔡翔: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很高兴来到北大,有这么一个机会学习。肖老师给我布置的作业出版改制与资本运营。因为出版改制,讲的太多了。我今天换一个角度,从出版集团上市这个角度,看看我们国家总体出版改制的有关政策。

  我想讲这个话题之前,做一点说明,我不是一个业内的实践者,如果谈这个问题的话,很多人会觉得我在发牢骚。我从研究的角度做一点思考。我可能和周总,顾名思义,泼点冷水,换一个角度谈谈对产业政策的思考,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空间。

  交流的题目是关于我国出版集团上市发展的几点思考。我记得有一位经济学家说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手段来发展。资本运营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其中上市是资本运营的主要手段,或者说是高级形式。因为大家很熟悉一般的经济学常识,目前我们国内,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上市,老百姓也去买股票,买基金,尽管挣钱少,但是还是前赴后继。

  在我们国家这种奇特的证券市场的诱惑下,长期以来作为喉舌的出版业,这几年躁动起来了。继前几年集团化之后,这几年加速转企,加速改制,加速上市。如果说我们因为买了中石油的股票,我们被套牢,就感觉被忽悠了。我们对我们自己伸手可以触摸到的,或者说我们置身其中的我们出版业集团上市,我们想我们有理由做一个简单的解剖,看看我们的股票还敢不敢买。

  有两件事,促使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一个是前几天有一个集团的副总,他跑到证券公司问,说我们遇到麻烦了,我们在关连交易问题上遇到麻烦了,按照证券市场规定,上市公司的关连交易不能超过30%,关连交易,比如说这个集团有两个公司,它们之间发生业务关系叫关连交易。都是一个老子,如果你们之间关连交易多了,老子能够控制它的价格,能够产生利益输送,所以证监会要求不能超过30%。这个集团的发行公司,他们发行集团,一年是是50个亿,有12000多职工,如果按照市盈率,不把这个并在一起上市,就不能达到上市要求了。因为他们市盈率非常低。但是他们还要上市。那么撇开新闻专业,其他的只有二三个亿,这样就麻烦了。他说我还要个上市。我说你只有两条能够上,第一条,你走后门,你找人。第二条,你找领导去批,他说我反正能够上市。那股票你们还敢买吗?

  第二个,昨天晚上喝酒,另外一个即将上市的一个老总,他发牢骚,他说我们集团去年是60个亿的销售收入,利润只有4个亿,他说我们这次借壳花了4.5亿,是我一年的全部利润,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市?他说必须要上市。他说我们不缺钱。因为之前我的学生正在做一个课题,一个上市公司委托我们做的。我们今天说了很多客套话,我今天把我所知道的信息,按照四个方面的题目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很多观点意见都是别人的,我只是综合在一起。

  第一个为什么要上市?第二个上市以后遇到什么问题?第三个核心问题是什么?背景是什么?第四个,撇开上市本身出来,从产业政策深,乃至我国出版体制改革上做一些思考。

  为什么要上市?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为什么要上市?其中大家回答最多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想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这个是第一位的。为什么?出版集团大部分在过去都是靠行政捏合在一起的,若干个关联公司的组合,大部分这个集团只发生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从理论商来说,上市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第二个方面,认为上市可以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影响力。过去辽宁出版、安徽出版,他们在全国出版都排不上号,但是因为这几年上市,他们打遍大江南北,行业老大,江苏不干了,很快借壳推出一个凤凰传媒。他们借壳时机比较好。今年2009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里还有他们的董事长。这种影响力,这种知名度值多少钱?这是一个事实。

  同时上市还是一种政绩的表现。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拥有上市公司多少,也是他们政绩的一个表现。我们出版企业,新闻出版,虽然说规模不能跟房地产行业相比,但是它的社会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地方政府还是很热衷做这个事。

  第三个,最大好处是认为通过融资,容易获得大量资金。我在书上看了一位关于我国证券制度分析,有一位专家讲了一个观点,蛮有意思的。他说我认为当下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国有企业的脱胎换骨,脱胎换骨在某种意义上是脱贫解困,同一支股票发行,不同身份,获得的价格是不一样的。

  我还听见另外一种批评的声音,所谓融资,就是圈钱,圈钱是白来的钱。更何况我们中国的出版集团要打造国际影响力的出版企业,靠自有资金仅仅是不够的。所以政府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按照事业考核方式往里面投钱。他们通过其他行业,已经找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办法,这个奇怪的办法,或者说制度,那就是上市。

  不管动因是什么,我们看上市以后,这个目的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你还有什么样的问题?第一个方面,刚才讲了可以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公司治理结构还不是很完善,或者说非常不完善。比如说现在上市公司里面,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很多人员身份发生重叠,甚至有一些既是董事,也是监事,我们上市的两个出版公司,他们勉勉强强达到证监会要求的独立董事三分之一那么一个指标。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我的一个朋友说,他的一个朋友博士毕业两年,当上某出版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他连基本的出版流程,什么叫印章都不知道,他凭当董事,董什么事?最要命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基本上占了70%以上。

  第二个,讲了提升上市公司的企业形象,其实它是一把双刃剑。比如说上市公司有一个信息披露制度,我们知道我们出版业长期以来,市场不怎么规范,销售手段,在价格体系方面都长期存在着潜规则。这些潜规则,你不去用,你挣不到钱,你用了,还怎么做信息披露?还有一点,品牌效应有别于其他行业,图书期刊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核心是内容。消费者,读者关心的是作者,是内容,是图书价格。

  第三个方面,募集来的资金投向与管理也不规范。上市应该说它是一种途径,而不是目的。它应该是企业缺乏足够的投资能力及其项目运作,通过上市去募集资金来解决发展的问题。可是有一些集团上市以后,募集来的资金还没有相应的投资空间,不知道怎么花。有一些出版企业上市以后,它拿的钱不是用来壮大出版业,上海的一个发行集团,他们现在主业不是做发行了,他们做更挣钱的平面媒体。我们知道时代出版,他们在整个经营的重点是在贸易这块。其实一个集团上不上市,首先要清楚自己缺不缺钱。上市的实质,你是用股权来换资金,是所有者以出让所有权,出让部分所有权以及利润来获得新的发展基金,如果通过自己的自身积累,你的滚动,你本身就有钱,你干吗还要上市,让别人来分享你的利润呢?即使你缺钱的话,大型企业上市,即使你需要资金的话,还有很多方式。按照资本结构,融资先后的理论,首先是内部资金,其次是无风险的,或者是低风险的举债融资,之后才是上市。比如说我们目前国家资本市场融资,它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上市了。我发现辽宁、江苏、安徽,他们都在发行票据。

  第三个问题,一个核心的问题。其实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公司上市之后,能不能挣钱,有没有持续盈利的能力?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资本它是有逐利性的。目前导致盈利能力提出条件的,第一个,我们出版企业严重依赖教材,产品结构很单一。现在我们整个出版业,我们三分天下,教育出版占了70%,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占20%,上市公司也是一样,个别集团达到了将近是85%,教材出版是受国家政策变化而变化,国家政策一变,前几年的教材招标、政府采购,一夜之间你的利润就没有了。

  第二个数字出版缺乏明晰的专业模式,产业转型困难重重。

  上游出版社很难靠自己自身发展,基本上靠网络运行商来配置。中游技术标准不统一。下游,我们的手机阅读器,还存在技术障碍,还存在内容方面的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的出版企业目前来没有找到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不说找不到,至少目前还没有找到。

  说了很多很悲观的东西,是不是出版企业就没有希望了?也不,我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繁荣的今天,关键在于政策导向。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要尊重出版产业规律,尊重出版产业作为出版的规律,尊重它的特殊性。特殊性有两个。第一个出版业并不是高增长,高回报的产业。我这里列了几个数据,大家都高歌猛进,出了很多数据。我采集了近30年我们国家图书销售的数据,这30年来图书产品每年以30%的增长,我们全国图书销售的增长,只有GDP的一半左右,跟它并没有保持同步,其实这个规律在国外也一样。我们去年出版总产值不到海尔的一半,美国也是不到沃尔玛的一半。这是一个规律。

  还有一个特点,出版产业,它的核心是内容。我们目前文化体制改革,比起别的行业滞后,对它执行的标准和别的行业一样,这事实上并不符合出版产业自己实际的生产能力。刚才你们看到了,像法国、英国等等,他们的税收跟别的行业完全不一样。法国5.5,英国是0,我们是13。我们电子音像17个,电子音像跟西图书基本上没法比。在这个方面,我个人觉得一直有误区。

  另外一个导向,要尊重出版产业作为产业的规律。刚才说尊重出版产业作为出版的规律。尊重出版产业作为产业的规律,那么要重视它的一般性。根据市场的需求,我们要有自主配置能力,我们书号被控制了,我们刊号被控制了。现在我们讲产业升级,然后讲跨媒体要升级,什么都没有,那你怎么去升级?海尔想生产冰箱,一汽想生产轿车,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目前出版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最后一点,一般的产业还有一个规律,就是人力资源是现代的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我们在座有社长,也有总编。我私下也问了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谁拿过期权,或者说给你期权,目前还没有谁敢要。另外我非常赞同周总说的,关于大学出版社的一些看法,我们大学出版社,甚至连产权多元化的口子都没有开,你谈什么去给员工、管理层激励约束机制。我期待国家在这个方面有明确的政策信号。

  关于这次转企改制,我有点一点很悲观的看法。我们讲分类指导,一类公益,一类产业。我发现分类指导是一类指导。580家出版社里面,95%的都要求企业转制,剩下4家还要转制。我们产业政策话语权,大部分掌握在大企业,以及核心的精英层手里面,数据是他们采集的,话语权是他们掌握的。事实上,我刚才讲了那么多特殊性和现状,这个都是面临的现实。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客观地去对待。我们国家在思考产业政策的时候,只有尊重历史,承认现实,把出版行业当做一个特殊行业来看,中国产业发展才能获得健康地环境。同时,只有解放思想,还出版产业作为产业的本来面貌,尊重它的一般产业规律,我们的出版上市企业才能够轻装上阵,获得发展的动力。否则的话,他们的股票,你们敢买吗?谢谢。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