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9日 14:58  新浪财经
图文: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演讲
  2010年1月9日,第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上图为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任立殿 摄)

  新浪财经讯 2010年1月9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北京大学MBA联合会承办的第十一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上图为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演讲。

  马蔚华:谢谢各位,我和唐行长是老乡,他爸爸是我的老师,同一方水土不一定养育同一方人,双宁是集所有的于一身,我就不一样了。

  唐双宁:那本书不是叫感悟华尔街,是主宰华尔街。

  马蔚华:我觉得做银行的还是比较守信用的,我是从深圳昨天晚上过来的,这里零下14度我还是风尘仆仆的,明天还要回去,我的成本比他们几位要高一点。第二个我还是要忠于这个题目,走向全球化的中国银行业。

  北大我很喜欢,因为招商银行这么多年的创新,从北大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第一次来北大演讲的时候是推动我们的网上银行,当然这不是产品介绍,是回顾历史(笑)。

  那个时候网民有1千万,不像现在两三亿,当时没有人相信网上银行能成气候,但是我想北大是一个五四革命的起源地,要想找革命火种就先到北大。

  那个时候我来演讲,开始我还觉得没有来人听,我还特意走了一个后门,你们的北大党委书记是我的同学,我说你能不能给我组织一下?他说我们北大不用组织,海报可以给你大一点写,那一次我一看坐无虚席,我就感受到北大喜欢新事物,喜欢对创新的感悟,所以我一般到困难的时候都到北京来。我是北大的客座教授,也是光华MBA的班主任,也多次参加这个新年论坛,感谢北大!

  对于这个题目,全球化的中国银行业,也就是中国银行要走向全球化,我想这个问题很好理解,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中国已经融入了全球化,中国银行业作为一个组成部分,不可能离开这个全球化。况且中国银行的国际化应该是一个必然趋势,一个是有需求,二是有机会,三是有挑战。

  有需求很简单,银行是一个服务业,银行的客户走出去了,银行也要走出去。这几年中国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这5年年均增长69%,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还增长68%,我们的企业客户是不是也要跟着出去?我们中国的旅游消费,境外刷卡结算支付。

  这个我也不是做广告,据说我们招行信用卡在境外的消费额应该是排在前面的,去年金融危机那么严重,结算量超过200亿美金,我们有需求,不能只让别人刷,要刷中国人的卡。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我们也不能光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和他们在中国竞争也是国际化。

  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国际上的欧美银行杠杆里面20%以上,远远超过20%,最后巴塞尔协议对资本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西方银行要去杠杆化,就是他们必须要提高资本充足率,所以要剥离上万亿的资产。西方银行去杠杆化就是去国际化的过程,这样就给我们一个市场空间。

  到国外去不容易,如果欧美银行不是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受了这么多的挫折,中国走出去是很艰难的,我们成立一个代表处就做了好几年,所以他们去杠杆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国际化的过程。西方银行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潜在的收购和并购的机会,因为他们不行了就需要资金。

  再一个监管当局也是这样,现在需要你去的时候监管条件就要放松,包括美联储,最近可能对中国银行进入美国市场有所放松。我们很不容易,我跟美国财政部长打了很多年的交道。他第一次见我就跟我出了三道难题,他觉得很难,可我是迎刃而解,从那以后就跟我关系不错了。

  我们批代表处用了三年,从代表处变成分行又用了两年,这还是快的,美国从91年颁布了一个对于外国银行的监管法,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银行不许我们准入,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最后我们代表处,这个财政部长跟我说,他在北大呆过,还会几句中文,他说我用一个字来概括美国的监管体系,他说美国有很多的监管当局,但是也有很多事没人管,他说用一个字就是“乱”。

  尽管这次金融危机当中我们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为什么我们受的影响小?第一是中国强大了,这是毫无疑问的,经过30年,我们从1978年,2001年到现在超过70万亿,我们强大了。去年全世界经济的情况,我们08年的利润增长是30%,去年我们还有很多家银行是政治银行,西方银行巨大的亏损还没有解决,资产还有将近一半没有剥离,所以我们强大这是一个不争之事实。

  第二监管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善,原来他们嘲笑我们的事我们现在都解决了,在批准我们银行开业的文上,没有写别的,有80%是描述中国监管体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说这个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写的都是那个,还有包括中国人大颁布了一些法,就是说它认可你的监管环境,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变化。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国际化程度很低,我们没有到大海里面去游泳,或者是离水边还很远,所以我们不可能被淹死,但是不等于说我们游泳的水平很高,这就是我们的差距。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件事不可避免。

  所以说我们的客户走出去,随着外国的银行进来,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中国的银行要到国际金融这个大海里面去游泳这件事非常难,也是必须要面对的,所以全球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银行发展离不开国际化,离不开全球化。

  既然这样我们就是尝试和探索。招商银行在这两年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一个是在纽约建立了分行,还很凑巧,批了那么多年,赶上给我们一个露脸的机会,让我们在纽约华尔街金融危机最寒冷的冬天开业,前年10月8日。

  那一天美国市长跟我说,他说你这是给我们纽约带来了春风,所以这也应该说是中国人的骄傲。这个纽约分行运行了一年,应该说各项运作的都很健康,现在在美国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这些在美国的中资机构,甚至有一些美国的美资机构,因为前一段像花旗银行这样的都是遭遇到一些大的市场起伏,很多银行的资产都没有暴露,所以很多的银行开户就选在中资银行。

  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系统还没有完善,钱存了不少,我们就要谢绝,不要让他们存在这儿。再有一个就是关于人的问题,过去中资银行招人很费劲,现在很多人都愿意投奔中资银行,我们纽约分行80%都是美国人,他们现在已经接受了招商银行的文化,也很热爱中国,因为他为我们打工。

  另外一个尝试,就是我们去年在香港尝试着收购了一个银行,这个是在市场上媒体评论最多的,我们为什么先选择在香港?我觉得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虽然它是中国的领土,但是是按国际游戏规则原作的一个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它既有和大陆相连的血缘关系,又有和国际市场相连的这一面,所以踏进香港的市场就是踏入国际化的一个跳板,这就是能进能退,可以尝试。

  在香港收购一家银行也不容易,因为我们不是要参股,是要控制,收购一家金融机构如果你不能控制它,就不能按你的意愿去整合,所以我们对这个银行是百分之百的收购,在香港这种情况很少。再加上我们在深圳,和香港一界之隔,收购的时候必须想到有没有办法整合它,在国际的收购20%成功,70%到80%是失败的,主要的原因在于整合的实力,而整合主要在于文化不相容。

  但是我们在深圳,香港跟我们一界之隔,虽然是两个制度,但是在文化上,在整合上我还是非常有把握的。收购以后能不能有发展的空间?因为香港很多客户对广东华南有需求,而我们在华南的客户对香港有需求,所以我们就定位为跨界业务,在这个领域有非常大的潜力。所以我们在过去这一年应该说整合的效果远远好于预期。我们收购的银行在过去存款和贷款都增长超过10%,利润的增长超过30%,在香港名列前茅,而且这个队伍很稳定。

  所以英国一家报纸曾经说过,说招行银行收购这件事是叫做不可复制性,不可复制性叫个性化,所以应该说在收购的时候,尽管外界议论很多,但是我心里还是有把握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是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必须清醒,我经常比喻,就像我们跟刘翔赛跑,刘翔绊倒了我们得了第一,不表明我们比刘翔有实力。

  所以在国际化上不能妄自菲薄,因为我们毕竟是没有经验,这个经验很重要,我们不是很熟悉国际市场的规则,我们没有在一个完全市场环境中作战的经验,特别是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退去,还有很多现象,很多有毒资产我们还并没认识到。

  尽管有很多的机会,但是机会后面的风险你不一定能看得出来,况且我们最大的差距就是我们自身管理的国际化,中国的银行和西方的银行差距在哪儿呢?最大的差距不在于产品,不在于服务,而是在于管理。别看我们今天银行利润增长的超过西方,别看西方有些银行甚至岌岌可危,差点倒闭,但是它毕竟经历了上百年,我们真正的银行市场化的路程也只有一二十年。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在一个商业银行成长过程当中我们的管理还有缺陷,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所以招商银行我们从今年开始进行第二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我们的目的是把我们的零售业务比例提高,中小企业提高,把中间收入提高,应该说经过6年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中国银行还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规模,利差收入高,管理粗放,成本高,所以我们现在第二次转型的目的就是低资本消耗,风险可控,低成本,高收益。如果我们用30年时间能够完成的话,我想将来我们在世界上竞争也就有了实力。

  我就讲这些内容,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