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2010:世界与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8日 16:44  新浪财经

  刚刚过去的2009年,世界经济经历了从惊心动魄到暗夜沉沉,再到曙光初现的变化。回首2009年初,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不仅造成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而且殃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一时间,总需求大幅下滑,使得高度依赖出口和跨国投资的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在危机发生后仅一个月,中国政府调整了宏观调控策略,制定并实施了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各国政府和央行也纷纷出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齐心协力,挽狂澜于既倒。到2009年底,危机不再如年初那样凶险,世界经济总体上转危为安。

  然而,人们现在最为关心的,是在2010年,世界经济面临哪些潜在的风险?

  专家估算,美国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2.2万亿到2.6万亿美元,到目前为止,仍有三分之一的损失未暴露出来。从全球范围看,未暴露的潜在损失比例更高。IMF估计,全球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潜在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至今尚有一半未暴露出来。2010年,美国将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商业地产贷款到期,如果美国商业地产价格持续下滑,将可能像次贷危机那样牵连甚广,并导致一批美国银行出现严重亏损,甚至倒闭。

  除了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外,发达国家的“高债务”和“高赤字”问题也是2010年世界经济面临的另外一大风险。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许多发达国家积累了大量财政赤字,公共债务水平急剧攀升。在2009年底,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家均出现严重财政困难,主权信用风险上升。甚至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由于政府在应对危机时耗费了大量资金,财政赤字急剧飙升,也引发了外界对这些国家中长期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今后10年,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总规模将达到约9.05万亿美元,而当前美国国债规模已高达12万亿美元。欧盟成员国政府债务问题同样严重,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公共债务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风险也不可小觑。国际清算银行警告说,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会促使银行进行高风险投机活动,各国中央银行应警惕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未来金融稳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国际清算银行建议,各国政策制定者在不同寻常的低利率时期应保持高度警惕,尤其在信贷规模出现快速扩大、资产价格出现快速上升时,更需要保持警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金融机构正在利用本国超低利率,拆借大量资金转投新兴经济体股市、楼市,“热钱”滚滚而来,正对许多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巨大风险。这些警告和建议同样适用于中国;这些风险也正在中国形成,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贸易保护主义和美元汇率动荡,是2010年世界经济面临的另外两大风险。“如果欧洲、日本和美国罕见的高失业率持续到2010年,无疑是在为保护主义提供沃土,尤其是针对中国的保护主义。”专家如是说。至于美元汇率动荡,则有可能对中国等大量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这是因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高度关注着这些风险,并随时准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我们有理由坚信,金融危机只会出现在监管不察之处。即便在美国,伯南克带领美联储也悄然完成了自身的变革,即从货币政策制定者和储备银行的监管者,摇身变成对包括储备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主要参与者都进行监管的“超级监管者”。

  在2010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稳定增长、调整结构、防止通胀和关注民生。我们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但是,未来20-30年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基本态势没有变。基于这一判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看好中国经济。当然,我们需要破解一系列难题,诸如,如何突破转变发展方式的瓶颈,如何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如何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等等。我们看到,着手解决这些难题的战略、政策和各种具体措施都在陆续出台,与此相适应的改革也在继续深化。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是现实和历史的写照。

  金融全球化是历史的大趋势。在这个趋势中,中国的金融业必须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期待参加“2010上海新年金融论坛”的政策制定者和有识之士奉献出你们的智慧,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