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路跃兵:美国通过低碳概念打压中国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7日 15:13  新浪财经
路跃兵:美国通过低碳概念打压中国发展
  新浪财经讯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09中国开放经济高层论坛”于2009年12月27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上图为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公司总裁路跃兵。(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09中国开放经济高层论坛”于2009年12月27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上图为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公司总裁路跃兵。

  路跃兵:后哥本哈根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跟中国开放型经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看后哥本哈根时代对中国挑战在什么地方?二是当然也有机遇。

  第一次产业革命是英国的蒸汽机,第二次是发电,有了电以后,人类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三次是电脑技术、信息技术、通信,这样一些关键技术引领着革命。接下来应该说是可预见的就是低碳技术、新能源为主的低碳革命的时代的到来。以刚刚过去的哥本哈根协定为标志,全球经济应该说是进入了一个向低碳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充分认识到这样一种趋势的情况下,其实各国都在为抢占下一轮的经济增长制高点做一些战略上的布局,英国在低碳经济概念上提出的最早,2003年在官方文件提出来。今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国家战略和计划,比如低碳转型计划是一个总体国家战略,下面有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以及在传统产业里推进低碳技术,以及大力促进碳交易、碳金融达到掌握未来经济的规则的制定权,让企业抢占先机,提升整体的国家竞争力。

  美国在布什时代在这个问题上一直迟迟不肯面对这个问题,但是奥巴马上台以后,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战略上的调整。计划在未来十年投资150亿美元发展绿色经济,也希望新能源、节能减排、智能电网这样一些领域能够成为美国在今后经济复苏中重新扮演世界经济领头羊的地位起到一定的作用。日本也是这样,欧盟以德国、法国为主也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做。

  美国战略意图是比较清晰的,想通过这样一种低碳转型的方式,达到几个目的:一是要摆脱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严重依赖的局面。持续的依赖能源造成全球的气候变暖。现在大家提到我们要在未来把温度上升控制在2度之内,不能让它再往上走。二是削弱的俄罗斯、中东、中亚、非洲、拉美等以化石能源输出国家发展能力。

  三是打压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的发展。因为这样一些国家,过去十几二十年,一直到今后都是在工业化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在对能源消费的基础上。

  四是在这个领域里面取得领先的地位,取得规则制定者的地位,以碳关税作为技术性贸易保护手段,重整衰退的实体经济,重新夺回竞争力,从而引领世界经济的话语权。

  低碳经济不是大家想象太阳能、风能等几个,更主要的是促进整个其他产业的低碳化,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朝着低碳方向的转型。整个社会、整个经济要从一种高碳向低碳转型,实际上等于是两条轨道,第一条轨道上用的是高碳列车,第二条轨道运行的是低碳列车,怎么样让这个列车从高碳轨道上到低碳的轨道上?低碳经济它是一个既顾及目前的利益,又顾及长远利益;既顾及商业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又顾及广大的公共的利益和整个地球的利益,是这样一种产业。这样一种产业最最重要的推手是完全放在自由市场机制是不起作用的。政策在这里面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政策体现在国际的层面,刚刚过去的哥本哈根大会事实上就是这么一种本质的需求。这个政策也体现在国家层面,也体现在再往下走产业企业层面上。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让市场发挥作用,只有市场有一些正确的信号,能让投资者投到那些低碳的技术上、低碳的项目上,能够产生应有的回报,这时候资金才往这个方向去流动。所以这几个因素都是在发展低碳经济里面最最重要的要素。与此同时,需要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这几个方面都要大力推进,因为在低碳状态下和在高碳状态下所要求的技术、制度和金融都是不一样的。

  进一步把我刚才对低碳经济的本质、低碳产业技术经济特点,以及需要的技术上的、金融上的和经济上的创新作一个总结。假如说过去我们高碳经济是基于一种资源型的经济,将来基于这种资源技术的话,会逐渐向基于技术这个方向去发展。与此同时对应的就是基于资源竞争的高碳经济会向技术合作的低碳经济发展。大家可能在将来会看到更多的国际的技术研发的合作,以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这个现在还有很多障碍,刚刚过去的气候变化大会就是要想办法消除、减少这些障碍。

  从高碳向低碳转型,资金的需求是非常非常大的,有一个估计说是全球要实现这么一个转型的话,从现在到2050年这段时间,每年需要一万亿美元的投资。在高碳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在整个人类的生产、贸易、消费这些方方面面都会出现一些根本性的变革。

  未来在资金、资本、投资这个领域里面,也会大量的出现公共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结合。其实现在已经开始涌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公共资本的一些意图体现出来,这个意图就是让世界走向低碳,这个意图让世界变得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公共知本、政府的知本设定方向,然后撬动广大私人资本,这些资本结合在一起,由私人资本的运营集团用高效率的方式运营这些资本,从而达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这里有一个我们正在做的一个碳基金,这个碳基金既有政府的引导基金,又有这些致力于比较长远投资效益的养老金和保险金这样一些资本,当然也有一部分是银行的资本。在这样一个安排里面,大家可以看到,碳基金事实上就体现了政府的钱、养老金的钱、保险公司的钱,以及完全私有商业的钱这样一种结合,就把一个大的战略转型的意图和真正实际在操作层面高效率的运作结合在一起。这种一种全球向低碳转型,对我们国家的挑战反映在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现在确实是一个最大的能源生产、能源消费,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这几个方面我们居为全球首位也是好事,但也不是好事。拿2004年进出口产品排放二氧化碳为例,当时约11亿吨这么一个水平。也就是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和生产里面产生的温室气体,四分之一由出口产品造成。其实西方指责我们最大排放国的时候忽略了这一点。我们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售高耗能低价的产品,实际上把自己的可持续应用销售出去了。

  第二,锁定的效应,因为人类对初始路径和规则性一改变起来非常难,人类对化石能源依赖也是有这种效能在这里面。尤其当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候,把前面重化工业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更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被这些高碳设施和技术锁定的可能性。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超前运筹避免锁定效应是一个紧迫而现实挑战。

  第三,在中国既有高速发展,又要实现减排。碳排放是有四个变量组成的:一是人口;二是人均GDP;三是单位GDP的能源的用量;四是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要往下减碳排放的话,减人口肯定是起作用的,但是我们已尽了很大的努力减人口,预测到2033年达到15亿,可能在做工作的余地不大。二是人均GDP,我们仍然是一个排名在世界上104位的国家,我们希望过上非常好的日子,人均GDP不是高了,而是仍然很低,这时候就需要在后两个变量中做工作,就是单位GDP的能源用量,一般也叫能源长度,第二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叫排放强度或者碳强度。这两个变量在能源效率和技术的提升,以及改变能源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减少化石能源的比重,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上面做文章。

  第四,西方一直酝酿的碳关税。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紧接着欧盟又开了一个会,说是对一部分产品实行碳关税。美国、法国上面都做了政策上的研讨,经合组织也做了规定。我们看未来这个东西肯定会进入贸易,一旦进来以后对贸易出口产生的竞争力,尤其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竞争力,目前主要的产业结构,这些重化工业、大的制造业,不是生产很多化石能源就是消费很多化石能源有很大的冲击。

  第五,目前正在兴起的碳市场、碳资产、碳交易与碳金融这些领域新兴的一个领域里面,按说我们中国在这个领域里面应该是有话语权,但是现在很微弱,除了能够源源不断供应大量的CER,在制度、交易场所、碳交易平台这些方面国内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所以对这个定价权也是没有多大的定价权。

  机会一:我们说的弯道超车。这是什么概念?在一些低碳观念的产业领域里面,其实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这些差距不像在原来的那些传统领域里面那么大,在这个上面大家很多假如有差距也是没有那么明显,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我们借助于这次金融危机、借助于我们国内的制度的优势来实现弯道超车也并非不可能。

  机会二:借助于这个提升产业结构,以及在各产业里面价值链上的地位。想办法把第二产业比重往下降,在第二产业本身增加研发、设计,以及后期营销服务比重。

  机会三:我们也正在做这个工作,帮助中国的企业去海外并购清洁技术和低碳的核心能力,利用国内这个大市场,因为这些技术最大的市场应该说就在中国,利用国内的大市场和低成本制造优势,使这些技术更加成熟、更本变得更低,进而在这些技术的基础之上再创新。

  机会四:我们可做一个技术输出国、投资输出国。这些我们国家在制度上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所需要的经济治理是有特殊优势。

  机会五:希望在未来国家在碳交易以及碳金融方面虽有挑战,但是也有很大机遇。大家知道在19世纪,煤炭英镑的体系,到20世纪石油美元的体系,未来碳将涉及谁来做世界货币的问题。

  从一个大框架下看,事实上就是一个开放中国处于这两个框架:第一是气候变化框架,反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框架,以及WTO的框架。气候变化框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机制。WTO框架基本上从商业上的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的协定,所以这两个框架怎么样将来能够在指导国际的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金流向这些一些问题,可能中国未来我们的开放经济是在这两大框架下应予以考虑的。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