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裴长洪:不要放弃低成本制造竞争优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7日 11:31  新浪财经
裴长洪:不要放弃低成本制造竞争优势
  新浪财经讯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09中国开放经济高层论坛”于2009年12月27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裴长洪。(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09中国开放经济高层论坛”于2009年12月27日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裴长洪。

  裴长洪:先要纠正一下认识上的误区,近两三年以来,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曾经是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外国学者用一种揶揄的口气说法是重商主义。一些学者认为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纠正出口拉动,要以内需为主,包括奥巴马也是这样说,你们中国现在要搞内需为主,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吗?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商品服务进出口对服务贡献大概是这样一个曲线图,在90年代中期以前,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一种大起大落,此后基本平稳,1989年和1990年比较高,当时经济增速慢,商品服务进口率确实凸显。1997年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相对比较大。其他的年份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期间以来是中国出口贸易增速最辉煌时期,加入世贸以后都是两位数、二字头、三字头的增长,即便在这样高速增长条件下,商品服务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没有超过25%。在贸易顺差很大,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实际上商品服务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不超过20%。所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是出口拉动性经济,这个说法不是事实。

  开放型经济概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的,后来十五大党的重要文献不断重复这样一个概念,我觉得不仅仅用过去讲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外向型经济所能概括的。这种概念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形态和国民经济运行特点的一种高度概括。这种经济体建设方针应该是内外需并重,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要努力扩大内需和积极振兴外需,双结合,两手都要硬。

  为什么只提内需为主,是片面性的。本来就是内需为主,用不着你说。加入世贸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扩大,我们在外需上做了很多努力,才实现了这样一种恰当的基本结构,但是我们这样大的经济体客观上必然是内需为主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现在片面只提内需为主,没有针对性?现在内需为主是一种否定外需的说法。如果真如此,那么改革开放这种好的形势和内外需并举的局面就会丧失和退出。

  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中,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以稳定外需相结合这样一个说法。实际上,这个说法有两重含义,一是对纠正外需必要性的主张,其实当时在外需问题上,认识还是模糊的。坦率地讲,稳定外需这个说法从汉语来讲是不通的,外需从来都是争取的,不是稳定的,我们没有外需的主导权。因为外需只能说是稳定政策的连续性。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尽管稳定外需说法没有变化,但比2008年有了很大进步。

  其次要纠正对外需下降的错误的判断。当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使一些居民的支付能力下降,这是有可能的。但是我出口增速下降还有很多别的因素,首先是贸易融资发生了问题;其次是商品出口竞争力下降。人民币从2005-2008年升值21%,而且事实上在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还是在小幅升值,甚至有一度对欧元是大幅升值。虽然国家有出口退税政策,但是很多落不到实处。

  有人认为出口2万亿美元太多了,甚至有一些学者在研究出口规模适度规模是2万亿美元。我们占世界人口20%,2008年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只有8.9%,德国8000万人口,出口占9.1%,美国人口只占世界的4.6%,出口占8.1%,日本人口只占世界1.96%,出口占4.9%,欧元区15国人口只占世界的5.3%,出口却占34.8%。理论上中国占世界出口份额应当是20%。

  我们要做贸易强国第一条是还要扩大规模,这是做贸易强国的基本条件。现在美国拿你当回事,不是我们商品出口附加值很高,就因为你有2.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所以,要当贸易强国重视质量是对的,但首先是要有数量,你把所有不合格的都砍掉,就上当了。所以没有数量就没有贸易话语权。我们的战略利益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让中国商品出口贸易在世界市场占20%以上的份额。要用十年时间,从现在开始“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发展规划达到这个目标。因为到2025年,可能我们人口和劳动力的供求情况就会发生比较质的变化,人口红利也会消失,另外国际上可能有一个新的贸易规则出现,如抗排放等。我认为所有质疑,反对目标的观点都对中国人民的利益不利,这个问题既是认识问题,也是立场问题。

  加快速度靠什么?要争取市场份额,要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但不要忽视、不要放弃我们有过的低成本制造的竞争优势。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国家还要继续工业化。商务部做的规划说到2015年市场份额达到15%,我认为太低了,不要轻视低成本制造,不要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