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潘家华:哥本哈根峰会没有达成实质性协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1日 14:30  新浪财经
潘家华:哥本哈根峰会没有达成实质性协定
  由当代经理人杂志、新领军者俱乐部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成长中国高峰年会”于2009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由当代经理人杂志、新领军者俱乐部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成长中国高峰年会”于2009年12月2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

  潘家华:各位CEO,各位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跟大家一起来讨论关于在危机中间的成长、快速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命题作文,我真还考虑了一下,而且还准备了一个PPT,结果因为今天上午在外边开会一直开到12点半,恐怕时间来不及,我就自己过来了,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到时可以把PPT发给大家。

  当前我跟会议主办方在一块讨论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因为我刚从哥本哈根回来,在哥本哈根谈判中间我算是作为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委员跟他们提一点建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做一些工作。所以刚才说主办方就建议我,是不是可以把有关哥本哈根的情况做一个引入,我想这样也好。

  我是在介入气候变化这个领域里面比较早的了,在欧洲工作了三年多时间,在经济学领域也做这样一些事情,所以这些情况可能比较了解一点,那么这一次哥本哈根全球来讲,确实非常关注,影响非常大。从1990年政府间的气候变化的谈判已经有20年时间。这一次哥本哈根规格最大,规模最高,成效最效,也可以说最大的一次。为什么这么讲呢?这一次超过4万人到哥本哈根,哥本哈根总共一万多人口,简直没有条件容纳这么多人,当大家都是在抱怨根本哈根、抱怨丹麦政府的时候,丹麦政府讲这不能怪我,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处,他们当时的估算,按照以往的规矩最多能够有一万五千人,所以他们在贝拉中心,贝拉中心最多只能容纳一万人,结果这一次他们做了不少临时性的建筑,根本没有办法容纳。

  这一次因为政府给我的明确定位就是以学术团队,NGO,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在那儿,我们在那儿办了三场会议,一个是代表中国政府办了一场,一个是以我们自己的名义,以我们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名义,我们自己办的是碳预算的便会。又以政府公务委员会。又与中欧的两场辩论做了专题的报告。

  但是我们开始我们进去了,最后限制人数说只有政府代表团的人可以进来,你们的NGO,不管属于学术团体,还是企业,还是环保组织,只准一开始五千人进,因为我属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代表团的团长,我可以进,最后限制到一千人,那么在一千人的情况下我还可以进,但是我的团队就进不了了。在这样一次情况下,我们几次转换身份,第一次进不去,怎么办呢?政府专门出来给我们临时的牌。第二天,星期四临时的牌也不行了,政府帮我们转换身份,让我们作为政府代表团的成员,我们才可以进去。所以这一次会的规模之大,确实属于应该讲史无前例的。没有这么大的规模。以至于很多会都在会场以外,有很多的企业在那里宣传自己的产品,宣传自己的理念,对政府施加影响,都在会场以外,没在会场里面。

  那么,这两三万人在根本哈跟城市里面,确实是属于冒着寒风。我们北大法律系学生三点多钟去排队,最后他们没有牌,又不可以登机。结果这些学生无果而终,我们台湾去了很多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第一周去的还可以进去,第二周基本上都不让进去了,所以人数至多,应该来讲是属于史无前例的。

  第二,规格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有119个,参加会议的规模,现在有194个缔约方,缔约方有些包括欧盟他不属于一个国家,但是他作为这样一种联合组织,他也是作为缔约方之一,所以比国家数还多,全部与会。有119个政府首脑和国际机构的头儿,全部与会。这个应该讲也是属于除纽约以外,纽约联合国总会以外,头一次有这么多国家领导人,奥巴马也是在最近几个月里面几次到哥本哈根,到北欧,这一次不去了,但是这一次因为气候变化是讲政治的问题,他不敢不讲政治问题,所以他也去了,所以这次会议算是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

  再次就是属于成果最少,为什么说成果最少呢?到最后实际上没有达成任何通过的协定。原本是想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有一个跟《京都议定书》一样的《哥本哈根议定书》,结果到最后,谈判的这些同志们很辛苦,48个小时没有睡觉,中间可能稍微迷糊一会儿也是有的,但是48小时连续不断,现在我们说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少数的国家主宰,真是没错,跟美国比较熟的基础四国,什么叫基础四国的,英文叫做BASIC,包括巴西、印度、南非还有中国,这个跟美国代表发达国家,最后拿了哥本哈根的议定书,专门做了一个草案,连欧盟都没有介入,日本更靠边站了。这个东西出来以后最后他们在那儿等着,等到最后本来是18号的下午六点钟结束,结果到19号的凌晨意见还没有出来。结果拿出来以后大家说我们没有参加讨论,这个不能通过他,最后用词特别有意思,就是我们注意到有这么一个议定书,有这么一个协定,它比较权威,这个是由美国拿出来的,丹麦政府那了一个协定,还没有说出来就墙壁了。因为他没有多少发言权。

  这个就是属于这么多年来气候变化最不成功的一次。没有真正的成果,也是最有成果的一次,为什么说最有成果呢?因为大家第一次这样关注哥本哈根,对气侯问题表现出这样高的表现度,这是历史上没有的。而且最后还是形成了这么一个哥本哈根协定,尽管他不具有法律效益在这儿,还是有这么一个。这个就为今后的谈判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们昨天外交部让我们赶紧写一个稿子,并且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基调,基调就是要求我们非常积极,确实我们应该积极。因为没有这么一个阐述的话,我们今后的谈判今后就没有任何的基础,一切要从头来,有这么一个基础的话,将来在这个基础上面,每个国家承诺自己减排的分量,就可以减排了。那么现在中国的代表团,确实是属于在整个会场,每天晚上我们首席谈判代表,国家发改委气侯司的司长苏伟,代表团是副团长,他做谈判进展介绍的时候,人挤的水泄不通,关注度非常高。

  第二个就是美国,欧盟那边还比较消停。所以大家现在可以看出来,重心究竟在哪儿?原来在气候变化是属于中美欧的三过博弈,现在可以看出来欧盟似乎被边缘化了,现在就是中美。大家很奇怪我们地位怎么上升这么快呀,现在确实上升很快,因为从GDP上面来讲,美国过去是从1971年到现在占全世界GDP的总量是 30%,到2008是29.1%,基本上没有变,中国从1971年的0.5%到现在的6.8%,这个是按照汇率,如果按照这样购买力评价的话,数字就更高了,尽管我们现在在GDP总量上比美国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在温室气体排放上,我们赶英超美确实不在话下。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我们在 2006年就已经超过美国首居第一。中国现在一直在以6到8的数字在递增,我们现在温室气体排放在18%,我们已经到了21%,所以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我们稳坐世界第一把交椅,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撼动得了。

  我们说温室气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重要性,大家为什么这么不愿意减排,现在我给中央写了一篇材料,就是说气候变化在国际上是一个讲政治的问题,我们只可以高歌,不可以猛进。高歌缓进,不进也可以,高歌是必须的,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温室气体就是一个能源问题,没有能源消费就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像现在孟加拉国,孟加拉国人均在0.2的排放,中国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已经到了4.5吨,世界平均水平才4.3吨,现在世界每年新增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占 50%,09年可能还更多,因为其他的国家经济衰退,都是负增长,只有中国还在增长。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态势,我们现在很难预测我们中国的消费总量。我们在2015年前后可能会跟美国持平这是我们原来的预测,现在我们已经提前这么多年实现了。

  我们原来以为我们的消费总量会在2025年前后于美国持平,现在看来我们在2008年,09年数据还没有出来,美国能源消耗总量是22.9亿吨标油。中国是20.51吨标油,所以我们跟美国就只差10%,如果美国今年是负增长,中国肯定正是增长,那么这一增一减,我们的消耗总量在2009年也跟美国持平了。能源消费总量就表明了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它的这样一种经济的规模,它发展的速度,它发展的水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有同志讲,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一个阴谋。这个好像看起来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这个我们在这儿不谈,这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我们不谈,但是从政治层面上来讲,温室气体的减排,已经是属于势在必减。全球在国际政治层面,在科学的主流层面,在企业层面,现在看样子不减肯定是不行。而且我们中国自己也不允许,像美国这样的消费。即使像日本一样我们也担当不起,我们也不可能跟日本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现在不选择低碳的话,在国际上就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在我们自己国内也没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这样一种未来。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现在的企业,因为我准备的题目叫做在气侯危机中,我们企业对于引领、对于快速成长。那么这一次长期以来我们跟我们国内的企业交流的比较少,国际上的企业像法电,壳牌,这个跟我交流的还是比较多,这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我们在方向把握上,比如我们要发展法电,法电的副老总跟我讲,我们法店之所以成功,就是我们在方向上把握的好,我们标准化生产我们做的好,在全世界进入80年代、90年代以后,核电一派萧条的情况下,把法电他们继续在核电的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那么对于未来的引领,继续强化投资。所以现在法电它不光是为法国提供电力。德国、丹麦甚至跨过英吉利海峡,英国,都是属于法电提供的核电。

  我们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占全世界有关资源的40%,他不用核能发电,因为成本太高,但是现在法电完全可以与美电,与其他的电力做竞争,所以我们一个企业要发展的话,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握方向,一定要引领标准。

  第二点我想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在技术引领,技术创新,我们很多同事都出国,你在欧洲这些机场,在法兰克福也好,在布鲁塞尔也好,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他们每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有多少?都是靠低碳技术。现在这个照片中间,我看到奥迪A5的这个车,它每公里排放是137克二氧化碳,那么就比我们现在常规的要减少一半。每百公里耗油多少呢?是5.23升。他的参数是多少?如果我们在低碳领域里面,如果能够把这些比较高的效率,比较高的碳生产的话,显然我们的产品具有国际市场,那么我们就是有竞争力的。大家知道现在美国、欧盟都非常明确地提出,对于中国的产品要征收碳关税,我们现在的产品碳含量太高,现在要收碳关税,要加以限制。所以我们现在如果不在低碳的技术里面有所引领的话,我们进入不了国际的竞争,我们企业家在这方面没有意识引领的话,我们很有可能这样一种成长,这样一种可持续就会受到挑战。

  第二个我觉得一定整合这方面,因为现在我们在欧洲很多地方看到他们都在搞碳检测,他们基本上就是零碳,用太阳能、风能,用这些材料效果非常好,再用生物质能做饭、做水,这个基本上就不需要化学能源的消费。那么技术的整合综合,一方面我们要在单项技术方面,领用一方面我们要综合起来。另外就是我们的GDP里面,温室气体的排放,如果我们在这个领域里面能够有所突破的话,包括我们一些生产家用电器的,能够在低碳领域里面有所创新,有所整合的话,我们的竞争力也将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点我想跟大家讨论,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要成长得快,就一定要有这么一种品质,有这么一种质量的保证。我在我们国内跑高速公路,跑不了几里地就要大修,那么德国的高速公路大家知道不限速,还是当年希特勒建的,所以我们这个品质,我们这个楼在欧洲一看,三百年、五百年的楼比比皆是。我们现在的楼外观上看起来富丽堂皇,实际上我们的楼的品质怎么样?我们的产品,中国的产品之所以价廉,很多是因为我们的质量差。1980年代我当时在英国的剑桥念书,我的导师就跟我讲,我们有很多香港的产品价格非常低,用一次之后就可以丢掉,当时我感觉很不是一种滋味。

  如果我们现在还是这样的话,显然对于我们企业长远的引领是不可能的。那么最后一点,我们现在有些企业家,我觉得在消费的这么一种导向方面,现在是一种奢华,为少数人服务。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有一种社会责任,为普通的社会大众服务,那么欧美的企业家,他实际上定位还是在普通的大众。从经济学上面讲,他应该由这么一种规模效益,应该有这么一种总量收获。如果我们现在包括一些房地产说农民工买不起房子,那就回去。我们现在也是需要为我们全体的这样一种中国公民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的,如果我们企业家,把这个广大的社会民众,消费支付能力排斥在外的话,我们自身的生存,自身的发展,我觉得也会打上一个非常大的问号,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