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九如:后金融危机时代信息产业必将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1日 11:10  新浪财经
刘九如:后金融危机时代信息产业必将兴起
  新浪财经讯 由IT经理世界主办的“2010中国创新趋势领袖论坛”于2009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直播此次会议。上图为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九如。(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IT经理世界主办的“2010中国创新趋势领袖论坛”于2009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直播此次会议。上图为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九如。

  刘九如:大家上午好,我想参加这个论坛确实有点感慨,因为前9年我都参加了,我是以策划和主持人身份参加。而且有点感慨,确实岁末年初,大家都在盘点,在筹划新一年的工作,这个时候在一起大家做一些交流确实很有意义。

  根据会议组织者给我的安排出这个题目,今天讲到危机,危怎么转成机,就我最近研究的领域就是信息产业这一块,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我想就我自己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主要为了配合工信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研究给一些思考和一些信息吧,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供大家思考。

  关注新兴产业这个我想说这么一个方面,到底在后危机时代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新兴产业。刚才几位领导,包括工信和信息化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都谈到对新兴产业说的比较多,到底哪些值得我们把握,投资,把握机遇我们要注意哪些风险,从这些角度给大家做提供一些线索。

  新兴产业必然会兴起,一个是金融微机骤然而至严重冲击全球经济,每一次金融危机都将推生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新兴产业发展力量其实已经形成。从金融危机这个情况看,今天大家已经不感到新鲜就一年多的时间,有些还让我们担忧,有些还不确定,总体这样一些现象,在逐步的离我们远去,这一点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详细展述了。关注金融危机这一年我想IT经理杂志也好,众多媒体有很多评价和数据,这一方面大家已经有共识,今天我们在一起,大家讨论是我们新兴产业,经过一年金融危机的应对,尤其是中国一揽子计划的成功,从今年2月份开始我们国家经济呈现这样一个起稳向好的趋势。现在看,经济下滑已经取暖回升,回升趋势已经明朗,最近大家关注报刊杂志尤其中央政策表示,上周刚刚闭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法很清晰,V字型很清楚,我们往上回升,刚才顾司长也说到可能需要一个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可能不是一年,因为下降是一年时间,回升需要更长的时间,回升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朗。

  在这样背景之下我们看今天大家思考,就是我们要回顾,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金融危机往往都孕育新的产业革命,催生新的增长点,引领我们一个新的产业,新兴产业引领我们走出经济危机,这个是历史经验,从我们研究角度,国内外经济看都是这样一个共识。一个方面我们看到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这个危机之后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是电子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电子技术产业从1929年开始到后面计算机诞生,电子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带动一批高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升级换代,世界产业由此发生重大变化。这里面大家熟悉,了解,世界目前还活跃顶级企业都是在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的出现的企业,这是一个点。

  另外一点我们在座各位都经历过就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四小龙大家看到很严峻的局面。正是那次金融危机催生互联网新经济发展,成为突破危机的影响,互联网新经济成为引领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这些角度来看,每一次金融危机背后一定会有新的机遇产生,所以说到这里形成共识我们创新有很多事业,我们讨论过红海,蓝海问题,还有信用体系的问题,但是今天的视野大家应该聚焦到信息产业上来,不管是投资家,企业家,还是创业者。因为,新兴产业必将兴起,这是历史的规律,现在已经呈现出这个苗头。

  从中国力量来看,从我们研究的角度,其实推动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力量也已经形成。根据我们的研究判断,经历这场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机制和结构是不可能回到原点;相应地,中国增长结构也不能重复布局。这个观点在座各位应该清晰认识到过去几年我们把握住机会,过去几年我们曾经创造过辉煌,过去形态,模式可能已经不足了,怎么做,投入都不可能回到原点,这样情况之下,我们看到这一年来,最近的一些中央政策表述,这场危机是中国跨出中国产业机构的长期矛盾充分暴露,而且形成了助推产业升级强大的外部力量。

  另外我们在研究当中发现中国经济基本面与金融危机重灾区国家有些不同,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消费结合发展时期,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凸显了四个能力,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加强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及强有力的执政能力,四个能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结出来助推我们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种力量只有中国才能做到,这个力量已经形式了。

  另外就是刚才说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周闭幕有一些表述很新,现在我们反复到今年讲三驾马车,投资拉动,后面三驾马车没有形成,出口怎么做都很难,中央判断很明确不可持续,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资源和环境支撑难以为继。所以这样一个情况之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这样的表述,是这次经济会议明确,促使我们抓住时机,抓紧传统产业的培育调整,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使成为我们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所以,信息产业的力量在中国层面不管是我们传统产业结构还是政策已经明确,这个力量已经形成。2010年开始不可阻挡,这是大家需要关注的。

  这个背景之下,前面是金融危机的一些情况大家都有所了解了。金融危机之后后金融危机时代现在触底回升以后已经开始了,我们要关注到新兴产业,到底哪些新兴产业值得关注,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新兴产业的界定和选择,应该关注哪些新兴产业,这样给他们提出一些线索,关注新兴产业建设,这里我想把我最近我们给工信部的一些报告提到一些观点,提一下。

  我们认为新兴产业是指通过一些因素新产生或者重新形成的产业,因素包括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变动,新的消费需求出现,或者其他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化,支持某种新产品某项新服务提高一个潜在、可行的商业运作水平。广义讲新兴产业是指利用新近科技成果建立起来一系列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具体而言新兴产业是指伴随信息,医疗,新能源海洋空间一系列产业部门,代表产业发展未来希望,我们是这样一些定义,到底怎么选择哪些是新兴产业,确实温总理讲过这样一个话,在人大报告里面说到,选择战略新兴产业科学依据,最重要就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应;第三要带动一批产业兴起;此外,战略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低,就业机会多等效果,我对科技部部长的说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首先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其次战略新兴产业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是两个高层领导的一些判断。我们很赞同这样的说法,专家研究角度更具体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陈清泰给我们讲课的时候也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新兴产业新一轮经济增长带头产业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具有先导性,体现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通过努力可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是先导性,这个产业有机会,能形成较大规模的最终消费需求;二是较大的产业规模,产业链条长,产业化条件比较成熟,具备立体启动的条件,这四个还是值得大家思考,选择产业对这四个判断进行把握,新兴产业到底是哪些,确实考虑很多。

  从国际经济学界的讨论,比较多一些共识是这样主要是伴随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成果产生和发展的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大致包括三类一类是新技术产业化形成的产业,新的技术产业化;第二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新兴产业;第三是被认为是社会公益事业的行业进行产业化,形成新兴产业,是经济学界这么界定和选择。刚才领导说到世界主要国家关注新兴产业是哪些,美国界定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和互联网行业,航天产业。欧盟到2013年前投资1500亿发展绿色经济,把低碳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为主,英国高新科技特别是生物制药产业,强调新兴产业的选择,日本是侧重能源和环境产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各个国家都有所侧重,刚才说到温总理说到在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说到七大产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通信产业,七大产业是我们国家目前政策配套,从优惠政策实际层面考虑比较细的,这七个产业是值得把握,其他还有很多新兴产业还到成熟的产业。这七个产业从明年两会报告里面会明确出来。

  新兴产业在面前,大家要进入接口,投资,回到主题了,企业要怎么办,怎么投资,切入创业,我想从研究的角度提供线索就是要进入新兴产业,要开展创业投资,要转型要考虑这些方面,你能否从这些方面把握好,要不然有风险。后面也会谈到风险,一个是标准和知识产权,新兴产业现在处于兴起过程中,谁先进入这个领域就掌握先机,制定标准为产业链提供接口,而且是科技技术赢在知识产权,刚才顾部长说到七个话语权,标准,知识产权,市场营销,资源等等这些方面掌握你自己的话语权,你没有话语权,有钱也可能做不成。

  另外就新兴产业发展讲,结合过去一些经验,我们面对新兴产业的特点规律,这些方面需要大家把握,体制障碍,这方面没有办法解决可能进不去,或者做不好,进去以后投资也有可能打水漂,这个需要大家把握体制问题。比如说三网融合、手机电视、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等产化和大规模应用都涉及涉及到传统分工的壁垒和障碍,如果不把握政策可能有风险。还有体制机制创新,新兴产业国家有规范,是上千亿规范投入,他会带动投入,如果他限制你投入你就没有机会,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赢得准入机会,尤其是民间投资,我们认为新兴产业如果没有民间资本的介入最终难以成功。这个也是我们给政府的建议,起步总是政府主导,新兴产业有这个准入壁垒,我们也找了投资但是你进不去。

  还有一个问题你这些都具备了,你有技术,资金但是你还要赢得产业政策支持,一些新兴产业没有国家政策支持难以成长,应当争取国家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措施,特别是有关科技投入,税收激励优惠政策等等,这些政策明年会有很多出台,我的主要工作,我的团队我在工信和信息化部主要这方面的研究,我们讲的新兴产业的投入,我们怎么通过三网融合,技术应用,国内创业者进行投入,都有政策,政策的条件是钱,都是规划上千亿,这些计划已经列入到国家的规划当中,这些可能会给大家带来帮助。这些政策大家要搞清楚,搞到政策也许你的成本就化解了,把握这些机会大家才能更好的进入新兴产业。

  后面我跟大家谈一下,还有风险,新兴产业发展充满了风险。新兴产业是机会,成就我们创业,成就我们新一代企业家的时代的到来,但是它有风险。这个就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或者在金融危机转型过程中大家共同需要面对的风险,尤其在新兴产业这一块,大家需要注意和规避,包括市场风险,因为新兴产业市场发展不一定成熟,很多市场领域规模有限,这因为你规模大很难做起来。同时有些规模趋势比较好,容易出现羊群效应,比如说碳能,风能,所以市场要把握好。还有财务风险,金融危机到来使资本市场受到很多冲击,企业融资难度加大,因为融资难,财务负担加重,这个时候要考虑投资风险,这个风险跟布局,跟06、05年有一些不同。

  还有法律风险,就是一个是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把握,很多我们规划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内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风险是非常大。我们新兴产业是面向全球市场,所以政治变化最近几年大家看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出现一些政治动荡的局面,还包括贸易危机这些东西会给大家给企业带来难题。最后就是汇率风险,全球性的汇率市场不稳定,可能给我们投资带来风险。这是我就不展开说了,大家在过去一年里面处理金融危机的时候都需要面对问题。

  刚才讲这些还有一点建议,怎么理解新兴产业,怎么界定,选择,我看到一本书,有一些朋友看过,叫《世界又热,又平,又拥挤》,就是《世界是平的》的作者,他写的一本写书,写的文字还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比较枯燥,但是我读完了,给我很大的启示。第十章引用毛主席语录,给大家怎么选择新兴产业,界定新兴产业,他认为欧美已经掀起,全球已经掀起了站在绿色科技战争—绿战,最后涉及到新能源发展,新能源发展尤其美国为主导,从智慧地球到智能电网,中国也在规划4千亿左右投资构建中国的智能电网,这个智能电网后来发展是什么,讲的有意思,他认为我们机会在哪里,他是针对IT企业讲,智能电网建立,可以实现能源互联网,众多能源我们现在水电,火电还有新能源,需要传输,这个问题需要智能化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节能,就需要家庭,调查3千个家庭,节电的问题,如果我们家庭电器装一个绿色模块,是可以把所有的联系起来,导致我们工作产生重大革命,尤其是在绿色,环保能源建设产生很大变化,这个变化背后就是由于那个芯片,做好这样一个芯片是很大一个空间,他认为中国如果要超越美国,真正引领全球经济,美国要保持领先就在这方面切入,美国已经开始行动了。另外我跟工信和信息化部一些领导看了一些企业,确实任何成功企业家和成功企业都是绿色企业,就是能够预先对我们的市场有所把握。像福田汽车,03、05年投入到现在占有先机。看山东长兴集团,原来是制纸的公司,包括海尔,大家看到节能,这些方面已经起步,开拓市场,引领先机,把这方面把握好在政策帮助,国家给予支持下,我想他们一定会跑在市场的前面。有些东西看准了我们投进去,可能我们的未来就以有新的发展空间。

  最后国内外众多企业成功,都是因为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产生之际,果断专注机遇,有很多新兴产业产业创业者,抓住机会。大家意识到这我们的机会,现在大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你介入也许像98年我们看到新浪等等这样的企业,超越了过去上百年的企业,机会就在眼前,成就新兴产业和新一代企业家的时代已经到来,大胆出击,审慎把握是各位投资家和创业者的必然选择。这个大厅外面还有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企业家在关注我们,大家就这样产业发展共识,也许新兴产业就此崛起,新的机会就此涌现,祝愿大家成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