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 18:55  新浪财经
图文: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
  由博鳌亚洲论坛与香港菁英会共同主办的“2009博鳌青年论坛(香港)”于12月7日在香港举行。上图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新浪 彭琳摄)

  新浪财经讯 由博鳌亚洲论坛与香港菁英会共同主办的“2009博鳌青年论坛(香港)”于12月7日在香港举行。上图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

  李剑阁:谢谢。九月份香港政策组开过一个会,当时中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了V型反弹,全球经济也在复苏,两个多月过去了,这个形势大家越来越清楚,可以说经济学界普遍得到了确认。

  但是在一年前金融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人们的看法像刚才秘书长所说的非常的悲观,我记得在去年年底,我和龙永图秘书长在清华大学搞过一个座谈会。当时我讲过一个观点,与会者并不见得十分认同,我就说当危机到来的时候,人们的悲观情绪就有点像传染病,它会迅速的蔓延和传染,在传染的过程会越来越重,尤其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群,对现实常常带有批判性,所以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比常人更要悲观一点,普通人对经济学的影响又更为悲观。由于大家悲观,经济学家就得出了他悲观预测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悲观情绪是过头的。

  尽管刚才秘书长说的这次危机的特点,这些现象其实在每一次危机以后都是一样的。我们不妨想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的学者和记者发表了什么样的言论,现在我可以把它翻出来看看,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他们的预测都是悲观过头了。中国政府这次在全球地位大大提升,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地位大大提升了,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迅速从去年上半年控制经济过热,控制流动性这样一个总的政策下,迅速的改变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现在来看这个政策是非常有利和非常有效的。

  但是由于今年六月份,银行贷款规模比较多,经济学家和社会上有一些议论,认为应该考虑退出的问题,但是大家多知道,我们并没有接受这种建议。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政府不接受这种建议是正确的,因为接受这种建议的后果是十分明确的,必然会导致经济的下滑,如果当初我们做出这样的决定,经济下滑以后再拿4万亿不见得能够把经济拉回来,所以我觉得在中国当时政府没有听这样一种议论,继续保持经济刺激力度是完全正确的。

  大家都注意到媒体现在已经披露的,中央这次又进一步明确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年还会不变。在我们自己研究的数字表明,明年上半年还会是一个投资的高潮,明年上半年绝对不会放松刺激的力度,现在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任务,有的人说今年是不是保增长的任务比较重,明年调结构的任务比较重,我认为明年这个力度仍然很重,力度不能放松。结构问题现在也是议论比较多的问题,好像我听中国一些经济学家议论,认为中国经济制度问题很多。当然任何一个经济体的结构是动态的,总是要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国际需求变化和人们需穷变化进行调整,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像有些经济学家分析的那样长,据我了解中,在中国30年来,我们经常提到各种各样的经济学家在品批评中国的经济结构,如果这种经济结构不行,它为什么能够支持中国经济高速成长30年呢?全世界还有这样好的结构吗?我认为没有了。这个结构并是好得不能再好的结构了。

  还有一个议论认为调结构主要应该通过行政和计划的手段来调结构,这是不对的,我们调结构主要是通过市场经济。包括有些经济学家竟然说,这个结构不对,应该哪个多和哪个少一些,但是我要问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比例能够算出来,我们为什么不搞计划经济呢?这是一种非常理想主义的,而且会在思想上导致倒退,所以我个人认为明年调结构的任务更重要是加大改革力度,鼓励民营企业投资,激活整个的活力。那么我相信,国际危机使得中国国际地位迅速的提升,十年后我们看这场危机,我们没有损失什么,但是我们整个的经济地位包括政治地位在全球有了极其强大的提升。

  在今年年初的博鳌会议上我讲了,这次危机给国家多多少少有一点压力和疼痛,但是10年以来,我们再来看看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会发现这次给中国又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新的机会。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