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汽车业的雄心与陷阱论坛(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6日 23:30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9(第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2009年12月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商业文明的中国路径”。新浪财经视频直播此次会议。以下为中国汽车业的雄心与陷阱论坛实录。

  刘持金:各位朋友、各位参会的嘉宾,大家好!

  欢迎来参加我们下午的分论坛,是关于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方面的专题。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几位非常重量级的嘉宾,我想在正式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先有请各位嘉宾做自我介绍。我本人叫做刘持金,泛太平洋(18.10,0.75,4.32%)管理研究中心董事长,主要做管理咨询的工作,很多的朋友我都认识。

  汪大总:我叫汪大总,是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很高兴今天有幸到这里来跟大家交流。

  李书福:我是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文兵:我叫王文兵,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罗威:我叫罗威,博斯公司资深专家,我曾经是中国区的副总裁,主要是负责产品方面的业务。

  今天我们会围绕着几个方面的问题,我首先给大家先说一组数据,这个数据就是今年中国很有幸到年底之前预计总共销售的汽车的数量,会达到1300万辆。为什么说很有幸呢?这将是首次在历史上,中国的汽车销量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

  去年我们的销量是930万辆到940万辆之间,今年在这个大的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整个的汽车市场又上了一个台阶。我们就这么一个红红火火的中国汽车市场,我想就这个问题问一下各位嘉宾,从您的角度来看,在大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是怎么样认识这样一个全球唯一增长的市场?

  汪大总:我认为经济危机为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我想先从战略方面稍微谈一谈,再谈具体的。

  我曾经讲过,我认为今年是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向中国汽车工业转移的转折点。如果你看昨天、今天和明天,我对于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是很乐观的。你看20年前,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在美国待了20多年,80年代到美国去,那个时候中国是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力的,想见美国的高层也很困难。比如说每年来自数千人来自汽车界的各地的领袖,在那里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未来中美的位置可能是要对换的,需要多少年我不清楚,但是我是很乐观的。

  在这个连续了变化中,今年是有一点转折的。转折是从什么意义上讲呢?一个是刚才提到了,中国现在变成了销量的第一大国了。另外一个,我们中国的企业今年纷纷地走出去,大家也看到了很多的报道,这说明什么呢?经济危机业提供了一些机遇。过去有一些资产我们是买不到的,现在就有可能买到,过去有一些人才我们吸引不到,现在就有可能吸引到,所以是一个机遇。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国际金融资本、国际汽车界对中国的关注度是高度大大地提高了,这些都有助于中国汽车发展,提供了机遇。

  具体到今年的经营业绩,我觉得国内主要的厂家也利用了机遇,像我们到年底有望突破150万辆,同比增长50%多。同时,我们的利润也大幅度的增加,到目前为止,我们同比增长了200%。当然,这只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我们一些兄弟企业都搞得不错,说明大家充分利用这次危机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李书福:我非常同意汪总刚才讲的所有内容,讲得很好,已经很全面了。

  刘持金:李总你还得讲几句,因为刚才讲到北汽的利润上涨了,翻了200%,根据我掌握的情况,吉利也做得不错,今年前半年你们的净利润是增长145%,是非常高的。前半年吉利的实际收入,跟去年相比增长是88倍,就是60亿人民币。所以,李总你怎么认识你的增长,这是高速增长。

  李书福:我们基数还是很低的,所以我们还要努力。

  刘持金:李书福先生还是比较谦虚的。

  王文兵:李总很谦虚,我们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是宇通客车(20.50,0.17,0.84%)。客车产业来说,在整个的汽车工业,今年是很亢奋,大家也很激动,是1300万辆,但是大中型的客车产业,在汽车工业里面是很小的分支,全行业每年就是10多万辆。但是,我想表达几个观点,第一点中国汽车工业突破1300万辆,从数量上来说,汪总也谈了,这是一个转折点。但是这也是一个趋势的问题,城市化的进程,从我们的判断没有20年和30年是很难完成的,那么在城市化进程发展过程当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前景,必然会非常地乐观和辉煌。

  第二,把客车放在大的国民交通趋势里面看,可能是一个清醒的趋势。大家买得起车、造车都不是问题,但是停放的问题以及它对于社会文化造成的影响,需要同步的考虑才会更好。大中型客车是公共的交通工具,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包括现在很多的城市,北京大家也说了,在堵车,现在我来自郑州,郑州也成了堵城。那么,大家更多地城市都成为了堵城的情况下,我们觉得可能会对整个大的交通结构下面所决定的各种汽车工业的产业结构,可能也会产生一个影响。所以,公共交通工具的关注和发展,我觉得可能在今后整个汽车工业里面的地位和影响,如果给予更多的关注,可能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会更和谐。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意见。

  罗威:我基本上同意大家刚才讲过的观点,而且我认为中国之所以汽车市场会这么好,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已经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

  作为一个支柱产业的话,中国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在经济刺激政策方面的投入,包括一些企业在技术更新方面的投入,大家一起把这个市场做大了。我也同意汪总的观点,不光是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市场的中心也转移到中国。

  虽然这个市场很大,但是对于中国企业,应该学会怎么样来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状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怎么样进一步地提升、品牌方面怎么样进一步地提升,这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刘持金:我有一个具体的问题请教一下汪总,刚才说了我们中国的汽车产业是高速发展,对于北汽集团来讲,咱们是如何来考虑应对高速增长的?因为在增长的市场中,也有一些特殊的问题,咱们北汽怎么考虑的?有什么样的增长的策略?

  汪大总:首先,我们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战略规划,要有一个路线图。如果没有路线图,你是在黑暗中摸索,这一点我们是比较注重的。那么,我们现在也制定了一个三年规划,明年我们的目标是150万辆,在制定这个目标的情况下,要制定一些战略,我们也提出了八大战略举措。主要是八个方面,从人才的方面、资金管理方面内部管理方面都做好准备,没有特别大的学问,就是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艰苦细致的工作,把事情有的时候想到前面去。

  比如说我们今年做得都不错,有人说是偶然的,实际上你仔细分析的话,你会发现它不是偶然的。我们的员工、我们的管理层是做了艰苦细致的工作的,把很多的事情想在前面、做在前面。

  刘持金:刚才李总不怎么讲,这个问题必须得问到他能讲才行。在高速成长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吉利汽车试图推出了一款非常高档的奢侈品的车,叫做吉利卓越,为什么推这么一款车?怎么考虑的?

  李书福:吉利卓越还没有投产,因为我们上海展览的时候,有一些不同的评论,大家说我们这个车的造型跟劳斯莱斯太像,劳斯莱斯也有人来跟我们商量这个事情,所以我说我们改,这个车现在还在改,我们的造型要全部跟他不一样。

  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自主创新首先要有自尊,这个是很重要的,要有自己的尊严,要有人格。从整个中国的国家形象,我们中国的自主品牌的汽车工业的形象,这方面要考虑。我们其实花了很多钱研究这个车,其实是不一样的,突然一看一样,但是从本质上讲,长、宽、高都不一样,但是一看以为是劳斯莱斯,其实并不像。

  刘持金:中国电信前几年设计了一个新的LOGO,现在还在用,丰田起诉了说你设计的牛头很像我们的丰田汽车。

  李书福:丰田也和我们打官司,说我们美日的商标跟他们很像,打官司说我们可以用,但是我们后来就没有用了。因为我用的话,丰田肯定还要说,说你这个东西跟我太像,所以你卖得好,虽然我们官司赢了,但是我们不用了。所以,这些东西要注意,避免摩擦。从法律上讲,中国相对来讲跟欧洲、美国的法律是不一样的,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欧洲和美国,他们认为谁发明这个东西知识产权就是谁的,无论你申请了注册还是没有申请注册都是一样的,我们中国不是这么说的,谁注册了就是谁的。

  刘持金:尽管你没有发明,你注册了也是你的。

  李书福: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理解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们觉得还是要相互尊重,是谁的知识产权就是谁的。好像你家里放的东西,我今天偷来了,放在我家里就是我的,你怎么说是你的呢?所以,我们要把卓越这个车全部推倒重来,但是我们基本的设计理念不会改变,设计、性能、功能等各方面的指标不变,但是形状我们重新把它推倒重来。

  刘持金:与这个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您是怎么看待中国高端的奢侈品品牌的汽车的细分?因为有人有不同的声音,说中国现在高速成长的是低端的,但是吉利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生产一个高档的车,大家可能高档车都买奔驰了,为什么买吉利呢?所以,吉利赢取市场的可能性有多大?因为高端的市场品牌的成功性并不大,比如说有宝马、奔驰、宾利等等,老百姓为什么忽然说我坐吉利的高档车呢?

  李书福:因为自主品牌汽车品牌本身人家就觉得你不可靠,本身人家对于你就不信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吉利为了证明自己的技术是很领先的质量是很可靠的,你要用事实来告诉人家。所以,要设计一款高端的车,证明我们的技术、品质等各方面是走在世界前面的。人家接受还是不接受,要看这个车推出来以后,能卖得好还是不好。像日本的凌志丰田也是这么来的,丰田一开始也是低档的,是跟吉利一样的。后来搞了一个凌志出来以后,把整个的丰田的品牌都提升了。吉利要开发卓越这款车,是要说明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要在安全上,全世界所有的汽车是最顶尖的,舒适型是最顶尖的。比如说排放的环保性也是很好的,在有一些指标上面,真正地做到很超前,这样人家用起来以后,他会感受到吉利的技术、品质、服务等各方面确实有竞争力了,所以这是品牌上提升计划的安排。

  刘持金:咱们给李总一些掌声,因为他把很宝贵、很机密的思想与我们交流了。

  汪总有跨国公司的经验,有上海的经验,有北汽的经验,您怎么看待如何在中国建立一个成功的品牌?

  汪大总:你这个问题用英文叫做600万的问题。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我同意李总讲的,我们在市场的实践中发现,我们的市场大概分成三段。7、8万以下的基本上是对价格非常敏感,7到15万这段对于性价比特别敏感,15万以上的对于品牌特别敏感。咱们承认目前来讲,国内很多的自主品牌还属于弱势品牌,在高端的市场是有压力。

  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说明一个现象。大家知道奔驰是著名的品牌,多少年以前想打入韩国市场,遇到一点阻力,进口很少。后来他们就跟双龙合作,把这个车国产化了,后来打了一个自主品牌叫做主席,这个车在韩国卖得好得多得多了。韩国的民营企业家都买主席,而不买奔驰,所以,我觉得有一点感慨。

  刘持金:成功强大的国际品牌也并不可怕。

  汪大总:这里面还有一个文化的因素在里面。

  但是,我们对发展我们的自主品牌还是有信心的,我可以告诉你,北汽也正在打造,我们一定要占据我们的中高端市场,但是给予时日。

  另外,我们的自主创新,其实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创新,不是说每一个螺丝钉都要自己做,才是民族品牌,一定要从零做起才是自主品牌。我不支持这个观点,今天世界上有资源我就可以利用,我有服务,有助于打我的品牌,我就可以做。

  刘持金:我注意到今年3月份,李总咱们在澳大利亚收购了DSI ,他们是生产变速箱的。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别人的技术也可以纳入进来,能够加速我们自主研发的进程。李总,咱们在技术引进、开放的平台上加快发展,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李书福:这是边走边看吧,因为中国的汽车本身在世界上相对来讲是比较落后的。最近几年,由于引进、合资、市场和技术很多很艰难的故事,允许民营企业研究和生产轿车,这些动作跟上去以后,现在比以前好得多了。但是总体来讲,中国的汽车比日本的、欧洲的、美国的还是落后一大截的,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问题。这是实实在在摆着的,吹大牛没有用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要引进的还得要引进,应该要花钱的还得要花钱。当然,也可以偷人家的技术,但是这个东西总是不文明,我们现在进入了商业文明时代。越是这样我偷,人家觉得中国人总是偷人家东西,这不好。所以,我们买DSI就是把它从研发到制造,包括到市场、销售,都是卖给福特和其他世界上大的公司,所以它本身的技术就是很好的,所以我们买他们的产品。技术人员到中国来是讲得清的,否则你的自主创新你的技术人员讲不清,现在不是有一种罪叫做来路不明罪。就是你家里有10亿,你需要讲清楚。技术也是一样的,你开发了这种车,你说你是自主开发的车,你得讲清楚你是怎么开发的,你讲不清楚就是来路不明,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必须老老实实地走正道,按正规的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去做。不要强词夺理,没有用,你怎么狡辩,最后事实就是事实。

  刘持金:谢谢李总,您代表了新一代中国企业家高风亮节的国际视野。

  因为您是克莱斯勒做过十几年,又在中国待了几年,中国的汽车制造商跟国际商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罗威:在中国工作大概5年的时间,我对于中国汽车企业的成就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对中国汽车企业取得的成就,我也是觉得非常了不起。

  我们过去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和国际的汽车企业看,有一些方面是需要继续提升的。相当于一个拼图游戏来说,很重要的模块还得赶上,有哪些环节呢,首先是技术的环节和品牌。你得让消费者能够信任你的技术,你的技术真的领先了,你的品牌影响力会进一步的提升。

  这在目前来看,在中国的企业和外资的企业品牌影响力和技术更新能力这一块,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国的汽车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一些大部分消费者能够承受的细分市场里面,但是未来可能还是要进入全球的市场,为了你自己还是要和国外一些品牌直接的竞争。如果你为了要进行全球化,你要取得成功的话,你不可避免地要提升你的品牌和技术力量。

  刘持金:罗威先生讲了一句话特别重要,中国的企业不仅要在国内跟跨国公司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而且要看到接下来在低端市场上,在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有着巨大的竞争的空间。在最近这两天,有一个新闻,在座关心汽车的都可以听到。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25.53,0.00,0.00%)签订了一个新的协议,就是多卖给他1%的股份,上海汽车占 51%,通用占49%,原来是平等的。这还不说,通用给了50%的股份,共同来开拓印度市场。

  带着这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宇通汽车的王总,因为在客车里面,咱们海外市场还是表现不错的,您怎么看中国汽车在某些细分市场走向海外发展的前景?

  王文兵:有很多的概念刘总谈到了,实际上我从大中型客车工业来说,大中型客车产业来说,在10年前甚至更早,在全世界 所有的在世界上发达国家有头有脸的客车企业都进入了中国,这是在10多年前。当然,方式、方法各种各样,有技术转让,有合资的,有独资的。包括了奔驰、伊利萨尔等,各种各样的品牌特别多。但是现在国内的市场上,民族品牌发展起来的汽车工业,占的份额在95%以上。

  在近5年以来,中国客车走出去的势头,不仅目前来说从中国客车产品的性价比来说,不仅可以在第三世界国家走出去、站得稳。而且在第二世界国家,也开始实现批量的销售。同时,现在也有个别的订单在发达国家开始有销售。比如说宇通在南美,尤其是古巴,近几年来有将近1万辆宇通的大中型客车在运营。用我们老板的话说,他在古巴的知名度,远远高于在中国的知名度。因为在古巴每次去卡斯特罗先生都亲自召见,长时间的会谈,而且在万人大会上做演讲。所以说,最起码从汽车工业来说,不仅走出去对于客车工业没有丢人,这个情况是什么呢?这里面我个人认为,宇通客车在产品技术方面已经是超过了奔驰,或者是超过了沃尔沃吗?不是这样的。这里面有一个产品性价比和市场匹配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市场里面中国的客车工业可以占有95%以上的份额?中国的客车企业,可以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造出相应性价比的客车。你说奔驰和沃尔沃,沃尔沃在中国有两家生产合资的企业,西安沃尔沃和上海沃尔沃。这两家企业维持在高端,150万到200万以上的产品,低了它做不了。他现在只是维持一点点的市场份额,而且沃尔沃是靠当地政府的补贴,每年拿上海市场的公交订单。我觉得走出去从市场的角度来说,产品的性价比和当地的经济水平发展相适应是一个上量的关键。但是,从发展趋势来说,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那么,中国也想用更节能、更环保、更安全、更可靠的客车。所以,中国客车工业也进步。

  我相信中国的汽车工业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客车工业已经走过的路,或者是家电产业走过的路,可能也有一些借鉴的意义。

  刘持金:宇通汽车已经在这里做了很好的榜样,在性价比上可以打入适合的国际市场上。

  沿着国际化发展的思路,李总也知道最近媒体上炒得挺多的,咱们现在在竞购沃尔沃的可能性。现在因为全球经过了金融危机之后,各类的资产,我看了一些有关的研究报告。沃尔沃作为瑞典公司卖给福特的时候,大概64.5亿美元,现在福特把沃尔沃转让卖出来缩水很多,按照媒体的报道是18亿美元,是当年1/3到1/4的价格,就可以把沃尔沃买下来。李总您说买 这样的资产是合算的吗?

  李书福:福特买沃尔沃是一个战略性的决定,因为福特需要提升它的安全技术,所以沃尔沃是福特全球安全技术的研发中心。经过这10年的合作,福特想拿到安全方面的技术,也基本上已经完成这个使命了。今天福特要做出出售沃尔沃的决定,也是一个战略选择。在全球汽车行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他们选择了一个福特的战略。所以,把福特旗下所有的子品牌,全部要卖掉,包括了日本的马自达,包括了路虎、捷豹、阿斯顿马丁,这些都是世界知名品牌。但是福特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所以做出了这样一个战略上的安排。

  至于说值还是不值,因为这都是一个市场行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价格评估都是不一样的。你刚才讲到的18亿、19亿、20亿,这个价格还没有。18亿或者是20亿,都属于市场流传,我自己还不知道到底多少价格呢。

  刘持金:不说价格的话,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像吉利这样的公司,或者是像中国的公司,收购沃尔沃的话,有什么样的战略意义?

  李书福:吉利做出这样的决定,当然也是战略上的选择,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不能在这里讲。

  刘持金:刚才讲到了中国汽车还有走出去的机会,作为北汽怎么考虑把国际上 的先进技术拿进来,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在国际化这一块我们怎么考虑的?

  汪大总:这个内容我们务虚不务实,关于走出去这个东西,国际上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我觉得有几点:第一,你一定要知己知彼。你一定要想清楚,从你这个角度讲,你是为什么;第二,你买什么;第三,你怎么买。你一定要分析,做得成就做,做不成就不做,一定要有战略目标。作为一个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要有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要根据我们的特点制定你的并购策略,我们什么特点,我们的特点很多,我们对于中国市场的把握,同时我们人才方面的不足,但是实事求是讲 ,刚才李总谈到了,不承认差距不是科学发展观。搞这个方面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要懂得对方运作的沟沟坎坎,要对于并购有一定的敬仰,还要有文化沟通的能力。这个方面我们还是比较缺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成功的并购策略,就是采用战略联盟,不是完全把你拿过来,是通过互相股份的关系,形成了战略联盟,就是为了实现共享资源。那样的话,有助于降低你整合的压力。

  第三点,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好像报道比较多,怎么怎么整合、怎么怎么可怕。我就说了,世界上的整合这么多,我们论坛里很多人搞PE的,他为什么敢整合?他对于专业也不是很懂,他就是有点钱,他怎么敢去整合?他靠一个体制,像我们的香港回归也是一个整合,当时撒切尔夫人就讲了,到你手里肯定不行,邓先生讲了我敢收我就敢做,他讲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他没有派一大堆干部去,把广东变成一个市。

  最后一点,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有它的必要性,也有必然性。中国要做大、中国要变成强国,我们缺什么?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实事求是讲,美国为什么牛?世界500强186家在美国,他们引领了经济的潮流,他们左右了经济的命脉,我们是很少的,或者说没有。所以,如果我们相信中国可以做大做强的话,这条路是我们要走的。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所以,我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这1、2年的尝试我认为是很值得的,至少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这个过程是非常锻炼人的,也给我们赢得了声誉。前一段我们参加了欧宝的并购,我看到了对于我们的评价是非常好的。从来不知名的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在2周的时间内,拿出一个经营的计划,欧宝是66家竞争单元,8个汽车厂,6个动力系统厂,哪一个工厂关,哪个工厂停,哪个工厂转,我们的团队2个礼拜可以了解这个情况。德国的媒体很厉害,他们什么信息都可以搞得到,把信息披露出来,对我们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所以,走出去也为我们的企业积累到 经验,也赢得了声誉。

  刘持金:我想请罗威先生谈一下,因为您在克莱斯勒,奔驰和克莱斯勒是一个非常大的兼并案,有它成功的部分,也有失败的部分,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罗威:在介绍克莱斯勒的经验之前,我想说一点,我同意汪总的观点兼并和收购是中国汽车企业成长不可避免的手段。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说福特收购了马自达一部分的股份,如果它没有收购马自达的话,它在亚洲的市场不会做得这么好。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雷诺尼桑的案例也是很成功的。

  有五点原因是导致戴克的兼并重组是失败的。第一,从战略上并没有形成一致。本来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交易,从品牌的角度来讲,它们是互补的。而且,从主流的市场的角度来讲,也是互补的,一个是在欧洲,一个是在美国,一个是豪华品牌,一个是中低端的品牌。但是,它们战略上最后并没有落地,在总裁的级别,他们的战略的愿景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去。

  对于奔驰来讲,品牌是它非常看重的一点。因此,在两个品牌合并之后品牌并没有进行很好地共享,由于品牌之间没有共享,造成了核心的业务并没有任何的共享。

  另外,有一个原因是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兼并收购之后,如果你不能有很好的计划来留住人才,将会对你的业务造成很大的影响。克莱斯勒并购之后,在2年内有50%的高管离开了克莱斯勒,这对于克莱斯勒的业务来说,应该是非常大的麻烦。因为在兼并重组 的过程中,你不光是收购它的资产和技术,还包括了人的脑力。

  另外一个原因是文化上的冲突,并不是在董事会这个层面大家会有什么样的冲突,而是两个公司的公司文化基本上就存在冲突。因为这种文化冲突,所以使它们之间没法进行整合。如果说我们没有很好地在两个企业文化之间进行融合的战略计划,最后这两家公司并购之后是很难融合成为一体的。所以,文化冲突是我想讲的很重要的一点。

  我还想强调一点,你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文化,否则你是很难在竞争中取胜的。

  汪大总:刚才罗威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很生动、很具体的故事,我们刚才听到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汲取。如果我们的企业采用这样的并购策略、整合策略,你是肯定失败的。首先,很多的国家对于中国去整合,心里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个阻力会非常大。

  第二点,我们刚才讲到了人才的差距,我们有一些公司恐怕讲英文的人都不好找,你让他管理,当人家的CEO、CFO,你是自己给自己难看。所以,我们邓大人整合香港,这就是我们讲的,一个成功的,一个失败的,你要走哪条路自己要想一想。

  刘持金:汪总强调了战略的合作,而不是完全的改变和整合。

  说到李书福老总的吉利公司,我认为很感到骄傲和自豪。02年吉利大学在基建的状态我就去了,吉利大学每年汽车的学生就有2500人,按照这个发展要达到1万人。这对于东风汽车、通用汽车等国内大的国有汽车公司来讲,都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方法和计划。李总是怎么考虑的?

  李书福:人才很重要,企业发展靠人才。吉利大学现在是中国汽车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也是北京市政府委以重任,要为北京市的汽车工业培养人才,是为汪总培养人才的。

  汪大总:谢谢。

  李书福:当然,也为吉利汽车工业培养人才,同时也为全中国的汽车同行培养汽车方面的人才。

  吉利大学不光是培养汽车方面的专业人才,其他方面的人才也培养,因为现在有3万个学生,在校生还是很多的。我们培养的人才方法和其他大学有一点不一样,你不是当过爱立信的中国学院的院长吗?您培养的是高端的管理人才,这方面的人才吉利是在杭州培养。我们叫做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培养的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当然我们还有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我们是培养的数量不多,因为这相对要求比较高,研究方向都比较特别。但是,硕士生的培养和博士生的培养,我们每年会有几百个。吉利大学是本科和专科的培养,在浙江的林海我们有一个技师、技工,是培养产业工人,因为要把汽车造好,产业工人的素养很重要。所以,我们的教育系统是这么分布在那里的。这个教材我们有自己独到 的地方,我们每年安排来自全世界优秀的汽车工程方面、汽车技术方面、营销方面的师资到吉利的汽车工程学院来讲学。这个大纲我们提前一年就把它制定好了,制定好以后,根据世界上不同的专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特长,我们要求它提前备课,通常他们一年来一次,但是来了以后可能会讲一天。另外,我们在全国各个大学,凡是有汽车学院的大学里面,我们认为是优秀的教授,请他们来到吉利学院,作为客座教授。所以,我们把大纲编制好以后,我们的1年教育计划出去以后,每一个老师都要想,今年怎么讲。大纲是定死了,内容怎么讲,他们要准备得非常充分。所以,一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非常前沿的技术,也是非常实用的技术。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效果比较好。

  技师学院我们是实训,主要是操作,理论当然也有,但是这个理论就不是很重要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这样的话全中国的汽车组装教工大赛 ,每一次比赛吉利都是第一名的。这是全国总工会举办的,无论是丰田、本田、福特、宝马、广汽、上汽、北汽都是派人参加的,我们都是拿第一名。有的时候一、二、三都是吉利的,这说明了我们技师技工培养的技术还是很扎实的。我想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最终是离不开人才。不可能说在中国生产汽车,人才全部从外国引进,这不符合中国实际。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把中国的汽车人才培养起来,而这种培养通过我们刚才讲的学校的方式培养,当然我们在工厂里面、企业里面也是培养的。所以,我们说吉利既是一个企业,更是一所学校。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将会做得非常扎实。

  刘持金:谢谢李总,谢谢您能够开诚布公地回答,也感谢您为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的基础,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我最近也看到几组报道,比如说标致雪铁龙去年开始在上海成立了研发中心,90%的员工都是本地的员工。奔驰的设计中心也搬到中国来了,还有上海大众汽车的合作研发中心都搬到了中国来了。不光是人才的培养,包括研发的人才跨国公司也在本地化,还要靠自己培养的人才。

  下面可以提问。

  提问:我是来自英国工程技术学会的,因为刚才各位老总讲的时候都提到了人才,我看咱们的标题是“中国汽车业的雄心和陷阱”,实际上在并购方面,在PE等方面,我们有很多的第三方服务的机构来提供,在交易上没有问题,往往是为后来的兼并收购。我们现在是全世界第二大的专业技术团体,有很多都是工程师,70%到80%都是工程师。那么在中国的汽车工业中,为培养具有国际工程技术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怎么考虑的。对于全球性的一个专业学术机构,因为我们有16万的会员,其中70%到80%都是工程师,而且我们是非盈利的,是属于有志愿者的服务体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汽车工业有没有帮助?就是在人才培养方面。

  汪大总:谢谢这位先生的问题,表现了海外华人报国之心,这个心我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方式方法也有很多,底特律那边也有很多的汽车工程师,通过了中美交流协会等等做贡献。比如说最近的国庆节,北汽邀请了底特律的一些华人团体,来跟我们共同地交流,深入下去,还有很多是退休有经验的工程师。

  从大的方面讲,我想无非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人才确实需要,特别是高端人才。无非一个是引进来,一个是走出去。引进来我们做了不 少,北汽来讲,三个研发的总经理都是海归,包括鄙人。当然做得还不够,还要做。但是,走出去这方面,我觉得也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的人,像李总讲的,但是自己的人怎么培养?我们的吉利大学固然可以培养,但是刚才谈到了并购,这也是一个平台,是一个创新的平台。我认为这个平台也可以为我所用,培养我们的人。你搞一个共同变速箱的开发,一起做吧。你派20个人到澳大利亚去,你培养人才一定要有环境,你读书是不可能成为专家的。利用你创新的平台为你的人才服务,我觉得这方面使得并购这个平台更加有价值。

  提问:我想给书福提一个问题,首先我预祝咱们吉利收购沃尔沃能够成功,然后有两个挑战,因为我自己在欧洲住了很长的时间,瑞典这个国家的福利特别好,我们中国特别勤劳,在文化方面的事情,我想让书福跟我们分享一下。在浙江要加班,老公和夫人说一下要加班夫人特别支持,大家在瑞典就不一样了,礼拜五是不会加班的。如果我沃尔沃这个车要交出去,礼拜六要加班,员工不加班吉利怎么处理?

  吉利也是一个民族品牌,那么将来有两个品牌,比如说沃尔沃和民族品牌,哪个是低端,哪个是高端,怎么处理?

  李书福:其实我觉得你们提的这个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呢?你说加班与不加班,什么事情都有计划,你不可能明天要交车了,今天还没有生产出来,晚上就加班,明天就卖出了。那就是你讲的,是我们的思维,或者说中国这几十年来磕磕碰碰,一天到晚中国人是最忙的,但是忙了一些什么东西?忙起来的东西是次品,又回炉,又重新忙,忙起来还是次品,你这么忙是没有用的。我不喜欢这个东西,房子造了又拆,拆了又造,马路今天挖了明天又填,然后再挖,大后天又填。瑞典是典型的时间要准确,这是瑞典人的习惯,这是他们的文化。说好8点10分,你绝对不能8点11分到,那你就麻烦了。这种好的东西,我们要把它写过来,我们要尊重它。至于说叫他加班他不加班,没有这一说,全世界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企业说你叫他加班他不加班。只不过你是不是按法律去做了,你是不是事先排好计划了,不像我们中国很多人,说《劳动法》出来了,都不能加班了,所以5点半下班大家都走,没有再留下来的。这留的都是世界上顶尖的人,都是在世界各国工作过的,哪一个国家是这样的呢?我们公司里面有一个人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闹了一个笑话。5点半了下班了,工作没有完成就走了。走了领导就找他了,你没有完成怎么就走了?他说时间到了呀,《劳动法》有规定不能加班。后来继续问他,说我在英国生活了那么多年,是文化的冲突,英国的文化就是到点就走,不加班的。这是不懂装懂,认为好像他很洋气,时间到了就走了。没有这回事,所以说怎么来正确地理解所谓的文化冲突的问题?我想我们今天重点不是讨论这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事情,绝不是像大家一天到晚文化冲突,什么文化冲突?我觉得是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情况,但是只有认真的去沟通,认真、科学地去规划,你把这些工作做扎实了,自然而然的。因为这个世界不断地走向全球化,这是势不可当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是不是可以不全球化?我想这也不是大家所希望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的也是为了参加全球化,这是挡不住的,这是一个规律,也是一个潮流。那么,你要参加全球化,你能不能回避这些问题?所谓的文化冲突你能不能回避?既然回避不了,你怎么解决和克服这个问题?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常规的常识。别人觉得自己好像很专家一样,文化冲突怎么办?这50年前就讲了,这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是你怎么面对的问题。

  罗威:我同意李总的观点,其实文化冲突本身并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只要你这个企业能够建立一个共同的愿景,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战略方向,大家都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都知道你要做什么事情、知道对方需要什么,那其实就不会存在冲突。大家对于一个商业的游戏规则有共同的认识之后,其实就不会存在一个文化冲突。虽然语言的障碍也许会让大家之间的沟通困难一些,但是语言的差别,都不会是文化冲突的根本来源,只要你们做好了计划,只要你们战略达成了共识,相互之间能够了解对方的需求,最后这种文化冲突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其实关注在业务上的重组比关注文化上的整合更重要。

  提问:我们无论是给北汽、宇通都提供了很多的产品,包括我们的加速器。像我们这次的会议主题结合低碳经济,下一个汽车产业转型的方向肯定会很明显。从欧洲来看,可能更多地从内燃机技术和氢动力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日美更多地在电动车领域作为一个发展方向。从我们目前了解的三位老总的企业来看,更多地是在电动汽车领域会做出杰出的贡献,像可爱的电动熊猫我已经在市场上看到了,但是我想问一下,为什么你们的产品已经比较成熟了,准确的时间表可以提出来吗?随着时间表整个的产业布局,你们会有什么样的预期?

  汪大总:他的问题是问新能源汽车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第一个是必然性,为什么是必然性?现在世界上的油据权威机构的报道,大概2030年到2040年就到一个顶峰,然后就走下坡路,到本世纪末大概就没有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上的油只能用2万到3万多天了。中国现在的汽车是3000万辆,2020年要达到4000万辆。所以,这个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所以,长远看,我认为一定要找一个新的路子,我认为是有必然性的。

  第二个是要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刚才李总讲了3万天是长是短我们是一个判断,但是目前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要取代传统的汽车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电动车100年前就有了,你到亨利福特的博物馆看,亨利一世的老婆开的就是电动车,她非常满意,但是有一个抱怨,就是行程太短。爱迪生的发明家说没有问题,你给我一个项目,我6个月帮你解决一个行程短的问题。6个月过去了、6年过去了、60年过去了,电池行程短的问题没有解决。现在最好的电池,一度电的能量不是很大,大概需要10到15公斤之间,那是很重的了,能量密度比较低。所以,类似这样的问题,有待技术上的突破,所以新能源汽车还是有一定的长期性。那么我们怎么办?一个是需要积极的态度,要往前推进,同时我们要两条腿走路。目前,我们传统的内燃机节能潜力还是很大的。

  从国家来讲,你刚才讲到了能量,我们的工信部提到3年以内希望电动车达到5%,就是50万辆的产能。北汽在这方面也有投入,我们最近成立了新能源的新公司,在打造一个产业园区,在北京的郊区。从电动车的研发、从产业链方面、从关键技术方面全面地展开工作。这方面的挑战当然还是很大的,包括了市场方面的挑战、关键技术方面的挑战,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的挑战,我觉得都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刘持金:借着新能源的话题,我想李总谈一下您的认识。

  李书福:我觉得这个东西就像小孩子玩一样的,全世界都讲新能源,刚才汪总也说了,可能还有3万多天,就是将近100年,我们的油还是用不完。这是一个矛盾,我想我们吉利在新能源方面的研究还是很深的,我相信是走在全国前面的,也不落后于国际的。关键是商业化的问题,市场是不是成熟,有没有需求?如果没有市场需求,现在如果说不能商业化,那就是搞热闹。搞热闹最后没有市场,不形成商业规模,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上两个月在天津有一个报告,丰田公司也有一个报告,你们只要拿这个报告稍微分析一下,里面写得很清楚。其中有两个东西是说得很明白的,第一,电动汽车要商业化,必须解决电池的能量密度问题。刚才汪总讲了,一度电10到15公斤,这样不行,你汽车背的全部是电池。如果按照现在的能量密度,必须提高到7倍,也就是说应该是1公斤或者是2公斤,最多是3公斤,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技术问题。

  第二个是成本,成本必须降到现在的1/40,也就是说现在成本的2.5%。怎么能做得到这个成本?只要现在油的价格70、80、90每桶的情况下,你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今天就解决了,电动车要想商业化,也要到2030年才有可能。何况现在人类根本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技术,所以现在大家都在搞热闹,一天到晚电动车、电动车。我的意思是,这样去稍稍研究一下就明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谁都知道电动车很好,晚上充电电很便宜,又是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在沙漠里面建电厂很便宜。但是,你怎么搞起来?我有两个比喻,一个是世界大战一定要发生,或者说星球大战一定会发生。但是,什么时候发生?我们现在不知道。第二,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但什么时候 实现我们也不知道,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所以,如果这个东西不搞清楚的话,稍微研究一下,去翻一翻资料,你别听人家瞎忽悠,反正我们非常重视电动汽车的研究,但是这种重视必须要建立在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的基础之上。商业模式不可行,你研究得再怎么热闹,最后也是一场空。

  刘持金:请王总谈一下这个话题。

  王文兵:总体上我同意李总的概念,我稍微乐观一点,这 客车行业反倒可能会成为整个汽车工业里面在这率先突围的产业。讲的率先突围是讲市场的铺量铺开 ,为什么呢?因为这体现了公共交通的优势。比如说城市公交是吃财政饭的,所以国家现在出台了一个药引子,就是10×千辆,就是在鼓励这个,就是把购置之间成本的差异国家一部分的补贴,地方财政一部分的补贴,就把这个消化掉了。实际上,本身的技术来说,电动客车也没有突破,还是李总、汪总他们谈的。这个客车要跑起来,你满身都背着电池,底盘以下都得装电池,重量和体积没有办法解决。但是,在城市公交里面难度少一点,第一城市公交不需要行李箱等等,就拉人就可以了。第二个,充放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里面相对来说是容易的,所以国家在积极补贴这方面。但是,真正要形成市场化,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可能短期内也是很难形成完全市场化的购买行为。

  罗威:我也同意这个观点,首先世界是需要新能源汽车的。但是,价格还是太高,消费者不愿意为新能源汽车买单,目前这个技术不是很成熟,成本太高,市场还没有形成。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之一,就是危机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机会。其实,中国本身是油的消耗量非常高的国家,而且也是污染很严重的国家。那么,在这场经济危机下,如果发展新能源汽车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机会,而且中国现在如果可以得到政府的支持,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是建立了这么一个创新的平台。这样的话,能够帮助中国的汽车企业,利用这次危机争取得到政府支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可以有一些创新的机会。

  李总提到了我们的品牌要提升、技术要提升,如果利用这个机会,我们首先应用新能源技术,对于我们的品牌提升是有帮助的。美国和日本有这样的技术,但是政府这一块的支持并不多,并没有一个从上到下的战略,但是中国不同,中国的政府从上到下都愿意支持,投入也非常多。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刘持金:围绕新能源发展的前景来看,我们听到了非常不一样的声音,我相信我们的听众也有自己的想法。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李书福先生,一开始您讲到了一个例子,您生产高端的汽车被人说像劳斯莱斯,但是我认为您的模仿从法律上讲并没有错误,您的模仿是一种新的创新,您跟他一模一样,舒适性也一样,但是从价格上比他更低,您为什么不坚持这种路线,其实我认为这种路线是没有错误的,丰田也是模仿奔驰到现在,请您稍微解释两句这个问题。

  李书福:这个就是文化冲突了,理念不一样,我一开始的想法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但是我现在的想法跟你这个想法是不一样的,我们是知错就改,不断地学习。我们讲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受到同行的尊重、受到用户的尊重、受到社会各界大家的尊重,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基础。如果说一个企业大家都看不起你,觉得你这个企业就是不讲社会功德,不讲基本的企业道德,那谁也不跟你打交道。你去跟谁搞合作,人家说算了我不和你合作,你搞产品销售,人家说你再便宜我也不要。所以,按照你刚才讲的理念这个事情就讲不成。我们不会做,因为你最后不会成功,是一个很现实的东西。我们现在想想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跟你搞的一样,也没有什么问题,是没有问题,打官司不会输的,一定会赢的。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从心底里面看不起你,这是很大的问题。打官司赢了不算,你还没有赢,你已经失去的是用户的心、同行的心、未来。所以,我们认为这种愚蠢的行为我们就不做了。

  汪大总:大概有两个概念你没有搞清楚,一个是对标,一个叫做抄袭。你丰田也做、奔驰也做,人人都做。但是,对标和抄袭是不一样的,这个线你不能过,你过了别人就看不起你了,所以必须在这个线之内。

  刘持金:今天我们花了1个多小时围绕汽车的发展问题探讨了很多,从一开始大家对于汽车市场发展尽头的理解,以及到我们的汽车发展过程中需要做一些什么。比如说开放的技术平台、开放的战略联盟平台,如何加大和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企业合作,甚至是引进。再到后来我们兼并收购之后的整合方面,罗威先生也给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一直到最后我们谈到更不长远来看整个的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新能源的问题、新动力的问题、绿色经济的问题。我想,今天收获最大的还是李总讲到的现代商业文明的概念,这对我来说真的很有教育意义,我觉得非常好。

  我想代表中国企业家杂志、代表组委会,再次感谢在座的每一位老总,尤其是李总、汪总、王总和罗威先生,希望我们明年可以再在一起继续讨论,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