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2009商务周刊年会 > 正文
新浪财经讯 2009年12月2日,“后危机时代的持续成长”国际高峰论坛暨2009《商务周刊》年会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中国工业报》总编辑杨青。
杨青:感谢会议的主办方把我当成一个重要读者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在会议开始,在姚会长之后对《商务周刊》做一个读者角度的评价。但是,我感到还不是很够格,为什么?不是因为我不读这本杂志,而是我所见到《商务周刊》这本杂志实际上是有一批非常高端的读者,我现在是中国工业报的记者,我曾经在我们沈阳机床老总的办公室里看到案头上摆了一个《商务周刊》,我也曾经在柳州工程机械厂也是我们国家工程机械最大的一个企业的CEO茶几上看到这本杂志,而且我还在我们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办主任孙勇斌(音译)这位专家,现在仍然活跃在我们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他曾经是2006年国务院出台振兴装备工业文件最初的主要起草者,他是非常非常《商务周刊》的忠实读书。我记得有一个什么活动,希望我邀请他参加,一开始虽然说很容易,但是后来我告诉他《商务周刊》的总编辑高昱也去,他说我非常尊敬《商务周刊》我一定要去会一会高总,所以他去参加了这个活动。因此,我觉得《商务周刊》实际上9年以来,他在这种工业最重要制造领域,特别是装备工业,以及战略性的行业里面拥有了一批非常高端的读者,所以它的影响力是非常大。我有幸能够在这里说两句表扬《商务周刊》的话,我感到也很荣幸,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因为我是一个做产业经济报道的一个资深记者,所以我也从一个做媒体的角度,我实际上把《商务周刊》看作为同行,甚至不能叫做对手,因为我是做平面不是做报纸的,主要是作为同行来读的。我非常深的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商务周刊》,而且给了很深刻印象几乎把我给击到了,是2004年一期《商务周刊》对徐工做了一个最早的报道,外资并购徐工是否重蹈南孚电气的道路,这个标题记得非常清楚,为什么?因为对于像徐工这样的企业是我们几十年以来一直公众所极其熟悉的企业,但是这篇文章既然写到我们有一些看到却没有讲出来的东西,甚至是我们没有看到也没有想到的一些东西。我后来从徐工宣传部的部长那知道,《商务周刊》的作者是一个刚出大学校门的年轻人,他甚至都没有非常得到徐工方面的这种采访的接待,但是文章写得非常好。所以,我感觉很惊讶也很震惊,我觉得这个杂志它的起点,它的编辑能力,它的策划能力,它对于我们工业的产业的一个认识和切入的角度,真的在专业上都令我感到非常钦佩,我钦佩这个编辑团队。虽然,他也是记者在走,有些我认识一线的同事在走,但是铁打硬盘流水的兵,他的能力在整个编辑主导的构架里,是在这个组织里的。所以,我觉得《商务周刊》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个同行。
第三点,我还非常记得《商务周刊》的作者实际上他有一批非常好的作者,而且他非常忠实地做,因为《商务周刊》曾经首发过一些国内最有影响的文章,很有创新的报道,这些报道的作者是我们在工业经济领域里头造诣很深的一些专家,其中有我很熟悉,也把他尊敬为自己的老师和朋友的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杜克(音译)教授,他对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课题实际上就是首发在《商务周刊》上,引起了非常大的产业经济结构,甚至政策领域都引起很大的震动。由此最后导致了国家自主创新这个政策,国家战略的出台。教授后来又发现,他的很多课题都是首发在《商务周刊》上,我也一直在关注。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要发在《商务周刊》,他笑着说我对《商务周刊》情有独钟,对《商务周刊》做的东西也非常满意,和传播的这个深度和广度也非常满意。一个是《商务周刊》的读者,一个是他的同行,再一个是作者,从这三点来看我觉得《商务周刊》是产业经济里头一本非常档次很高,也非常年轻,也很有能力的一本杂志。我作为一个读者,我想在这给《商务周刊》出版人,编辑说一句话,作为我讲话的一个结为,就让我们一起共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