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志强:SNS营销生态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1日 14:39  新浪财经
江志强:SNS营销生态圈
  2009年11月21日,“2009第六届中国营销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图为千橡集团首席营销官江志强。(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09年11月21日,由新营销杂志社、科特勒咨询集团主办的“2009第六届中国营销领袖年会、科特勒(中国)战略营销年会暨第五届“科特勒·标杆20”中国营销大奖、“深远蓝金杯”中国企业营销信息化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盛会,图为千橡集团首席营销官江志强。

  江志强:各位大家好,我是千橡互动的江志强,成立到目前以来比较知名的两个网站,一个是在国内还算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社区咨询网站猫扑网,另外一个是中国最大的实名制的真实关系网络人人网,我在这家公司主要负责销售市场、公关的工作,很荣幸跟大家分享一下互联网比较新的趋势。我们先回顾一下整个中国互联网到现在最新的发展,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一次报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网民高达3.4亿数,每周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高达18个小时,其实在今年互联网发展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看上半年的一个中国网民增长,可以看到中国首次在二十岁以上的网民,他绝对增量是在所有年龄段里面是增长最快的,跟过去几年,中国互联网一直以年轻人使用覆盖比较多的一个情况。在整个中国互联网今年比较大的突破。另外慢慢比较成熟的年龄的网民进入到互联网市场,所以从网民的结构来讲来自于在职员工和学生。

  如果我们再看过去中国信息互联网09年6月,我们再回推十二个月的发展,我们看中间的变化有那些重要的发现。我们发现08年6月的时候中国网民只有2.66亿的时候到今年年中3.4亿,净增加8300万网民里面他们上网干什么?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首先新增的8300万的网民里面相对于过去一年的话超过30%的增长,其实在几个主要的互联网应用里面我们在讲说门户、搜索、视频、电子商务,以及社交网络这几个主流应用来说的话,其实门户搜索这个电子商务跟视频整个新用户的增长率大概是30%到40%左右,可能视频、电子商务增长率是几个里面比较高的。整个增长率一枝独秀就属于SNS,他的增长率超过120%。所以我们可以说在09年6月回推12个整个一个增长,SNS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看其他第三方数据我们可以看得到在这样一个增长情况下SNS覆盖率已经非常高了,左上角这个图。另外用户行为的变化,因为用户的朋友如果他的真实关系在上面的话,用他停留的时间会很多,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到社会化媒体服务这个类别里面在所有主流互联网应用里面最长的。互联网我们这个行业内的人都开始在开玩笑,过去可能这个门户算是互联网低坡的浪潮,现在我们都把它当成传统媒体了。在这种趋势下我们看到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强。SNS不管在互联网业界,更被热烈讨论的一个话题,也因为这样子,一些有社区概念的网站都开始说他们要经营SNS的服务,或是他们是一个SNS的网站,在这边我们可以先来听一下,不管社会化媒体他的一个定义,我在百度百科上面查了一下这个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只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所以回到我们的讲述,SNS网站定义我个人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是如果这个网站承载着用户的真实的信息,以及这些用户真实关系,用户把他们在生活里面的真实关系带到网上来,我想这是一个巨大的区别。所以看这张图我们都是真人,社会化媒体里面讲,我接下来会着重讲人类关系的真实关系的网络版。其实社会化媒体不是一个很新很新的一个概念。因为我们在说整个互联网创新的几个浪潮,第二拨是搜索,05年底06年开始,我们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趋势,其实社会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的形式应运而生。在国外比较知名的代表有早期的U2,在国内我们有像土豆这样的网站,早期我们有猫扑、博客中国,还有人人网。所以如果大家觉得门户是一个重要的一个概念,随着各式各样的社会化媒体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用户的行为越往社会化媒体来靠的话,我觉得一个门户的概念,我们来思考用户的角度,用户的行为,不管它的沟通,它的联系,它的一些交往行为,乃至于他的娱乐,可能如果围绕它个人的话,我们可以来探讨个人门户的一个可行性。

  我就举千橡故事旗下的人人网为例,用户在上面干吗了,在上面跟他们认识的人联系,表达、发现、娱乐、分享,他们在上面常做的事情改状态,比方说我刚在台下我用我的手机上人人网,我说我在新营销年会的会场,用户也会发表很多的内容,包括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生活的体验的一些照片的分享,他们也会发表日志,不管他们自己写,还是转帖,或者说朋友跟朋友之间他们也许是因为有这个系统的一个生日的提醒,朋友跟朋友之间会送礼物,像前一阵子用户会自发发起一些投票,让他们用户来关注,像最近最火的是用户在人人网上面来转土豆网的视频,还有优酷的视频,我们上面有各式各样的组建,我们有比较多的娱乐性的,还有承载着名人各式各样机构或是一些媒体的内容的APP。我想最核心的一个点就是用户他们的真实关系,以人人网为例,每个用户在上面平均有120个好友,这意味着这些用户他改了一个状态,他上传这张照片,他分享这个视频,他在开心农场偷一个菜,他的120个朋友都会知道他这个事情,然后产生病毒传播的效果。

  另外一个重要的SNS推动的趋势是一个手机互联网的趋势,我还是要说手机上网其实也不是多新的事情,两年前可能用户通过手机来上网看新浪的资讯,来做搜索,从今年看到最重要的趋势,不管整个市场手机用户规模在过去半年内从1.17亿的数量增长到1.5亿数量的话,他们在上面停留的时间是越来越多,所以以人人网为例,可以讲一个例子,诺基亚最新推出的三款的3G触屏的手机就有视频的插件,还有人人网的插件,还有最近联通过推的苹果上面也有。用户不仅在手机上面停留更多时间,甚至人人网有一些新的用户是直接从手机上面来的。大家可能都知道人人网的前身是校内网,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也回答一下行业朋友对我们这个改名字的一个问题,其实我们改名字是基于这几个考量。第一个,用户的结构我们发生很快的变化,校内是在8月4日改名,那个时候整个人人网的用户白领超过学生网站,另外人人网也在一年多前就将这个平台开放,开放之后让国内的众多的第三方技术团队能够来利用我们这个平台,通过比较简易接口开发满足用户的需求的。各式各样的机构跟想要更好地跟我们用户有真实信息用户互动。他是秉持着整个开放平台的精神所进一步推出来的一个技术,通过与人人连接这个技术,我们能够让人人网的真实用户的信息,以及他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好地被其他第三方网站所利用。发布于人连接技术截至目前为止我们跟国内各大网站已经开始联手起来,知名网站包括像土豆网、优酷网,几个垂直领域的一些,像网易的搜索、有道,互动百科、大众点评网、易车网等等,这些网站跟人人网连接在一起之后对用户有什么便利呢,意味着用户可以用人人网的用户名跟密码在第三方网站登陆,在第三方网站他们可以在这些网站找到他们的朋友关系,他们在这些网站上,比方说在土豆所上传视频发表一个评论就会发回到人人网上面跟他的朋友分享。大家可能也在外面看到我们的人人网的视频宣传,我想在这边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如果这个视频大家看了之后稍微有一点点触动你们也许可以上人人网看一下,你们过去不管是在学校时代或者过去的同事,你们如果因为有一些共同的经验、体验所培养出来的感情,但是你们很久没有联络,你们可以在人人网找他们。回到营销层面,我想几个重点,因为真实的人际关系网络有真实的资料,真实的沟通环境,另外就是我刚讲的用户做的一切工作,他的朋友们都会知道。另外一个就是我刚刚讲,不管从PC到手机的一个趋势,一些不同用户行为的结点能够产生一些营销机会,都是一个真实人际关系发挥的重大作用,这样我们可以帮助营销合作伙伴能够更好找到他的用户,有一些比较精准的洞察,能够管理用户的需求,融入、倾听并交谈,提供一些比较个性化的营销服务。我想最重要的,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办法讲太多案例,我在这边讲几个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八大成功法则,第一个要跟上消费者步伐,他们到底上什么样的网站比较多,花什么样的时间在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是值得关注的。第二个因为有了真实的SNS全球的互联网不再是那么虚拟,所以在上面做营销是不是能够更好发挥口碑,更病毒营销,乃至于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可信度,也是值得考虑的方向。

  另外有一些比较特别的营销手段能够让消费者成为各位品牌或者产品的传播者,另外就是我们鼓励我们真的要去了解用户的行为,用他们喜欢跟习惯的方式进行互动跟沟通。因为有真实的用户信息,所以我们也是一个很好来进行营销做调研的平台。其实在我们跟一些品牌合作的案例里面,SNS这个网站有机会成为品牌跟用户一个长期互动的社区,互动的工具。另外APP我想也是非常火的一个,我相信在台下各位如果有用SNS的话,或多或少都玩过可能像抢车位、好友买卖,现在最火的各类的农场游戏,如果有比较好的策划能够做长期定制的APP。其实我都把这些模式说了一下,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比较典型的在SNS平台上面怎么样利用好友的真实关系来做一个比较强的整合性的一个互动营销活动的案例。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