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吴昌华:私营企业家也积极参与到国家决策过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0日 15:03  新浪财经
吴昌华:私营企业家也积极参与到国家决策过程
  由《商业周刊》、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09全球CEO年会”于2009年11月19-20日举行。上图为论坛四嘉宾: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监吴昌华。(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摄)

  新浪财经讯 由《商业周刊》、中国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09全球CEO年会”于2009年11月19-20日举行。上图为论坛四嘉宾: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监吴昌华。

  主持人(包峰):这个例子太好了,公司在企业的角度来着手社会责任。现在再谈谈中国政府和企业合作的关系,现在请吴昌华跟大家谈一谈政府和私人在企业社会责任合作的关系,特别是谈到气候。

  吴昌华:总体无论从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还是CSR来讲都是必要的,在现实当中,令人鼓舞的一个现象,也就是在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个趋势,就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手。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技术也好,或者新的清洁技术也好,大家在实验室里研发出来,然后要去应用,一个技术要它的生命。但是真正使这些清洁的技术、低碳的技术有效运用起来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司拥有的技术就可以做好它的生意,相反这基本上是个新的生态系统,我们现在面临着气候变化问题、低碳经济的未来,目前的这种情况之下,政府和企业之间,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关系,就变成我们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是企业能真正盈利的非常重要的基础。

  目前的趋势已经体现出很积极的方向。今年5月份开了一个峰会,这个峰会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政府的决策者在很大的会议上说我们需要你们,就是政治家对企业界的一种呼吁,说我们需要你们,政府是决策,可以立法可以决策,但是任何一项政策和立法标准,真正要达到它的作用,没有企业的帮助,它是没有效的。

  从企业界的呼应角度来讲,也是非常有意思,企业家们都说我们做好准备了,我们也愿意帮助政府把这些问题一起解决。所以这表明一点,这个趋势意识已经在,现实当中去做,其实很多情况都在做了。对中国而言,其实中国政府在很多政策、标准的立法过程中,积极地引入一些企业,包括BP作为能源行业的领导者,在中国具体的决策当中,政府都会去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在一些具体的标准制定过程中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使中国日后的立法、政策制定得有针对性,可以执行,同时领先型的企业一些优势。

  从中国自己的企业,我在中国民营企业在过去两年当中开始工作,也是我一个新的学习机会,开始大范围地接触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中国的民营企业家至少在这两年过程中,我开始意识到,虽然私营企业有钱,但是要真正往前发展,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如果你不参与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那么未来对企业来讲也可能有很多的不利因素。所以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私营企业家也积极参与到中国的一些决策过程,这里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尚德电力是中国最大的制造商,目前在这一轮的救市当中,积极参与发改委的具体标准制定,包括其他的一些企业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

  主持人(包峰):我有一个问题,你刚刚提到企业已经了解,这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在竞争外国的投资,而且也在竞争国内的投资,所以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别挑战呢?比如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它可能要考虑他的位置,需要更多的能源,但是国家电网不能够给他提供更大的能源,中国有一个好处,它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所以在一些大城市比小城市更好。

  吴昌华:中国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低碳经济的热情不是没有,相反是有点过热,过热并不是说他们太积极了,现在新兴的低碳经济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大家都跳到这台车上来了。这种情况之下,比如在新能源领域,大家也知道国家发改委9月份突然预警说不对,有些过热了,包括太阳能、风能,包括新能源汽车领域产能过热的问题。其实这个东西出来之后,很多人很紧张,这意味着什么,怎么会过热了呢,这不是一件好事呢。其实真正发生在现实中的情况是什么,中国32个省,100多个城市都在制定自己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就现在为止,把地方这些计划的产能加起来的话,可能是国家一级规定的标准的几倍。从一种角度来讲,这是积极的现象,地方政府都意识到这是新的转型,新的机会。

  但是挑战是什么,这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没有构建完整的时候,仅仅生产技术和产品,没有市场吸收,这就变化了一种浪费,或者说有点太早,这是对投资的不利。所以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讲,其实态度非常积极。

  第二个问题就谈到,一个企业在一个城市来讲,国家一级有土地利用的规定和法律标准,地方也是如此,中国现在很多的地方城市不仅搞以前的开发区、工业园,现在都搞生态工业园,最近也开始了低碳经济工业园、产业园,大家基本上捕捉了这种时代的潮流,也捕捉了时代的颜色,就是绿色和低碳。但是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回到企业和政府合作的问题,只有在具体的问题当中,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在一个城市里决定要去建厂投资的时候,它一定要跟地方政府结合成比较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提出你的要求和看法。

  至少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我跟很多地方政府的接触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其实是非常开放思想的,他们也愿意听取一些新的建议和做法。

  第三,我把这个厂建在一个地方,我要求我的电力供应是绿色的,这个东西有没有可能呢?其实目前在绿色电力这个市场上,中国刚刚起步,还在探索阶段,上海已经迈步了这一步,比如一个公司在上海,我就要购买绿色电力,购买可再生能源发的电,在上海市你可以去做,你可以拿到一个认证,然后你去做。但是目前整体来讲,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还没有发展到足够在大范围之内开发出中国的绿色电力市场,所以这是一种局限。虽然是局限,但是这个苗头已经出现了,很多创新的想法和做法也都在现实当中在做。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