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调查报告发布会暨研讨会召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9日 10:12  新浪财经

  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调查报告发布会暨研讨会于11月8日下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召开。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详细介绍了本次调查的经过,并公布了本次调查的主要结果;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贵生教授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特征和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做了深入解读;中心研究员李习保博士就本次调查与其它国家创新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国际比较。会议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技术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高建教授主持。发布会后,与会的各位专家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就我国企业如何开展自主创新进行了专题研讨。

  2008 年10月,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在我国42个城市开展了企业自主创新跟踪调查,反映企业在过去三年(2005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从事各项创新的基本情况。此次调查覆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2000家企业,其中制造业1400家,服务业600家。这次发布的调查报告只涉及制造业部分。

  从企业规模分布来看,本次调查中大型企业占14.7%,中型企业占51.3%,小型企业占34.0%。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比例接近三分之一,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公司和其他内资企业总共占53.9%。将近四分之一的企业来自长三角地区,其次是珠三角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总的看来,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呈以下特征:大型企业中从事创新活动的企业百分比高于中小型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的创新比重高于集体和私营企业,也明显高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外资企业无论在产品创新还是工艺创新方面都低于国有控股企业,表明外资企业在我国主要是以国外成熟产品在国内开拓市场为主。从不同地区看,长三角和东南沿海的企业创新积极性要高于其它地区。

  本次调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具体发现包括:

  (1)产品创新方面:

  产品创新,是指将一项全新的、或在质量或性能上有重要改进的产品推向市场的行为。在本次调查中,按照企业规模从大到小,从事产品创新的企业比例依次降低:从大型企业的90.3%到小型企业的51.7%,中型企业中从事产品创新的比例为74.5%。在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中从事产品创新的比例较高,均超过70%;而三资、集体和私营企业的比例稍低,分别为61.3%和59.2%。

  企业市场重心不同,其从事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也不同,以国内市场为主导、同时兼有出口的企业,从事产品创新最为活跃,这些企业中从事产品创新的比例为83.8%;单纯以出口为主或根本没有出口的企业,从事产品创新的企业比例较低;而从事产品创新企业比例最低的,是以本地市场为主的企业,这一结果说明,目标市场的层次与企业产品创新积极性之间密切相关。

  按照企业客户类型划分,以个体消费者为主要客户的企业中,从事产品创新的企业比例较高,而以企业和其它机构为主要客户的企业从事产品创新的比例相对较低。

  产品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或企业所属集团,75.2%的企业回答说企业本身是产品创新的主要来源,36.4%的企业认为本企业与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比较重要,13.2%和10.5%的企业认为部分创新来源于境内和境外的本企业集团,仅有3.9%的企业认为其创新主要来自于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另外,企业产品创新的主要来源还与所有制有关,例如,三资企业的产品创新来源主要来自于本企业以及本企业集团的境外部分;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的主要产品创新来源是本企业以及本企业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

  在企业对产品创新的新颖程度的上, 57.1%的企业推出过只在国内具有新颖性的产品创新,61.0%的企业从事过仅对本企业而言具有新颖性的产品创新。在国有企业和集体私营企业中,较少比例的企业推出过在国际上属于新颖的产品创新,更多企业认为自身产品创新仅对本企业是新颖的,而三资企业与其他内资企业中产品创新在国际范围内都属于比较新颖的比例相对更高。相对而言,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南沿海的企业,其产品创新更多的在国际上体现出新颖性,这与这些区域外资活跃有一定的关系;华北、东北地区的企业,其产品创新主要在国内体现出新颖性。

  (2)工艺创新方面:

  工艺创新,是指企业在产品生产活动中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或者重要改进的生产工艺流程,或者其他有助于提高产品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或节能减排的方法。在本次被调查的企业中,67.4%的企业在2005 年至2007 年间进行过工艺创新,其中,23.9%的企业有过10 次以上的工艺创新,20.8%的企业进行了5~10 次的工艺创新,22.7%的企业进行了5 次以下的工艺创新。

  从企业规模来看,企业规模越大,工艺创新越活跃。有50%的大型企业在2005-2007 年间进行过10次以上的工艺创新,中型企业这一比例为25%,而小型企业只有10%的企业进行了10 次以上的工艺创新,且近一半的小型企业在这三年内没有进行过任何工艺创新。根据企业所有制类型划分,国有企业中有29%的企业在2005~2007 年间进行过10 次以上的工艺创新,活跃程度最高;其次是其他内资企业与三资企业。集体和私营企业中在这三年内有近一半从未进行工艺创新,活跃程度最低。

  从区域来看,东南沿海的工艺创新活动最为活跃,其次是长三角和西部地区。其他区域的活跃程度则没有明显差异。根据企业客户类型划分,以机构客户为主的企业与以个人客户为主的企业在工艺创新活动上,活跃程度相似,前者略微活跃一些。

  从来源分析,企业本身是工艺创新的最主要来源,其次是本企业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本企业集团(境内)和本企业集团(境外)分列三四位,仅有4.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是企业工艺创新的来源。根据规模划分,各类型企业对于工艺创新来源重要性的排序基本一致。大型企业、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之间也没有显著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企业规模逐渐增大,本企业与其它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关系显得愈加重要。相对而言,本企业集团(境外)是三资企业工艺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一点与产品创新来源类似。与产品创新的情况类似,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企业集团的境外部分也是工艺创新的一个主要来源,这也许是因为这两个地区三资企业相对较多的原因。在西部与中部地区,与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合作作为工艺创新来源的比例较其它地区更高。

  (3)主要技术活动类型

  除了产品和工艺创新活动,本次调查还对企业所从事的各种与创新有关的技术活动进行了调查。这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R&D)活动、企业外部的R&D活动、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获取外部技术知识、培训和市场活动共五种。结果发现,超过一半企业(58%)的最主要技术活动(即投入资金最多)为内部R&D,其次是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33%的企业在这项活动上投入最多,在其余三种技术活动上投资最多的企业则相对较少。

  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中,主要技术活动类型有所差异。大型企业中在企业内部R&D上投入最多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的比例最低。而在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这一项上,小型企业将其作为最主要、投资最多的活动的比例最高,大型企业的比例最低。

  根据企业所有制进行划分,国有企业中高达69%的企业将企业内部R&D作为最主要技术活动;三资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中的这一比例相近,分别为57%与59%;集体与私营企业的这一比例最低,为48%。而在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这一项活动上,情况则恰好相反,集体与私营企业中主要活动为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的比例最高,为44%。

  企业从事技术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企业自筹、政府资金、金融机构贷款、资本市场、国内外合作伙伴和其他来源。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其主要创新活动的资金都是企业自筹,比例高达90%以上;其次是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比例大致在6%~7%左右。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政府以及资本市场对企业技术活动的资金支持能力还比较有限。

  (4)各种信息来源对创新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将创新信息来源划分为内部信息、市场信息、机构信息和其他来源四大类,其中内部信息是指来自企业或所属集团内部的信息;市场信息包括来自(1)设备、原材料、零部件或软件供应商,(2)客户或消费者,(3)市场竞争者或同行其它企业,(4)咨询公司、私立研发机构的信息;机构信息包括来自(1)高等学校,(2)政府或公共科研机构,(3)政府科技计划的信息;其他来源包括(1)商品交易会/展销会、专业会议,(2)科技杂志/文献、贸易/专利文献,(3)专业行业协会。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结论:

  1)       

  总的来说,企业普遍认为内部信息对于创新的重要程度最高,其次是市场信息和其他来源,机构信息相对重要程度最低。

  2)       

  内部信息: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认为来自于企业或所属集团内部的信息对于创新的重要程度很高。

  3)       

  市场信息: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认为,市场信息中来自于咨询公司和私立研发机构的信息并不重要;而大型企业对于咨询公司和私立研发机构的重要程度持中等态度。

  4)       

  机构信息: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认为,来源于高等学校、政府或公共科研机构、政府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机构信息,对于创新活动的重要程度很低;而大型企业对高等学校、政府或公共科研机构的重要性持中等态度,认为政府科技计划是比较重要的创新来源。

  5)       

  其他来源:小型企业普遍认为科技杂志/文献、贸易/专利文献不是重要的创新信息来源,而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对于其重要性持中等态度。

  中小型企业之所以对咨询公司、私立研发机构、高等学校、政府科研机构、科技文献作为创新来源的重要性的认识较低,可能与中小型企业较少与这些外部机构合作、很少得到这方面的服务有关。

  (5)创新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将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因素分为资金、知识和市场三个方面。其中资金方面的不利因素包括:(1)技术创新活动的经济风险太大,(2)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太多,(3)技术创新融资成本太高,(4)在引进大的技术创新(需要投入资金量大)时,现有的融资渠道难以支持。知识方面的不利因素包括:(1)科技人力资源短缺,(2)缺乏技术积累,(3)缺乏相关技术信息,(4)缺乏市场信息,(5)缺少技术创新合作伙伴。市场方面的不利因素包括:(1)市场被主要竞争对手所垄断或控制,(2)行业存在过度竞争,(3)行业利润率太低,(4)同行企业较少从事创新活动,(5)与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较大,(6)创新产品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结论:

  1)       

  总的来说,资金方面的不利因素对与创新活动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知识方面的不利因素,市场方面相对影响最小。但三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2)       

  在知识方面,企业普遍认为科技人力资源短缺对于创新的影响程度很高。

  3)       

  在市场方面,企业普遍认为“市场被主要竞争对手所垄断或控制”与“与竞争对手的技术差距较大”对于创新影响程度有限;而“行业存在过度竞争”与“行业利润率太低”对于创新影响程度较高。

  导致部分企业从未从事创新活动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 缺乏创新所需的资金;2. 缺乏创新所需的人才;3. 存在现成的(包括国外)技术;4. 市场缺乏对技术创新的需求;5. 创新的知识产权不能得到保护;6. 行业规则或标准的不确定或限制。从调查中我们发现:

  1)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缺乏创新所需人才”是导致其从未从事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       

  对于大型和中型企业而言,“缺乏创新所需资金”不是导致其从未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这对于小型企业的影响程度较高。

  3)       

  企业普遍认为“创新的知识产权不能得到保护”不是影响企业从未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

  (6)技术创新的效果

  技术创新活动的效果,主要在产品/工艺和综合影响两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中,产品和工艺方面的改进包括:(1)增加了产品种类或服务范围,(2)开拓了新的市场,(3)增加了国内市场份额,(4)增加了国际市场份额,(5)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6)改善产品生产的灵活性,(7)提高生产能力,(8)降低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9)降低单位产出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综合影响包括:(1)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满足行业管制的要求,(3)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4)提高了公司的公众形象,(5)保留和吸引人才。

  大部分企业认为,技术创新活动在增加国际市场份额方面重要性较弱,在利于进一步获得资金支持方面的作用也有限。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肯定了技术创新在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综合影响方面,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活动更能提高公众形象,其次是减少环境污染。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这些认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7)创新的保护方式

  对于创新的保护,主要包括申请专利权、注册商标权、申请注册版权等正式手段,以及技术保密、产品设计复杂化、产品推出时间上领先对手、提升企业销售能力和服务质量等其它措施。

  本次调查发现,企业普遍认为技术保密、提前产品推出时间、提升企业销售能力和服务质量对于保护创新成果更为有效;而对于正式手段的有效性,总体上持中性态度。尽管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不同保护方式有效性的排序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总体来说,规模较大的企业对各种保护方式有效性的评价也更高。

  本次调查还发现,企业之所以申请专利最主要的考虑是提高技术声誉、防止其他企业仿冒抄袭和建立技术壁垒,而对于技术出让、日后商务谈判和合作的考虑较少。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申请专利的考虑,总体看法是一致的。但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相对而言更看重提高企业技术声誉,而大型企业更多的是建立技术壁垒和竞争优势,并防止其他企业仿冒和抄袭。近60%的被调查企业认为,不申请专利的最主要原因是发生专利纠纷时监督监管或取证困难;其它原因按重要性程度依次是诉讼过程漫长、成本太高、遭受损失难以得到有效补偿、制度完善但执行不力。

  (8)企业的环境和战略

  在企业所处行业环境方面,被调查企业普遍认同“所在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和“本行业先前技术积累非常重要”,但对“本行业企业之间合作比较普遍”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此次调查中还专门针对医药生产企业和IT 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了评价。医药生产企业普遍认为,“专利保护、数据保护”和“创新企业、产品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自身发展正面影响很显著,而“创新药品的审批流程”、“政府对无生产能力的研发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和“政府所提供的全球研发、创新信息是否及时”对于自身发展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IT 企业则普遍认为,“部门统一的程序和标准”以及“对知识产权和资产的保护”对于自身发展的正面影响很显著,而“政府机构的职能重复交叉”则起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9)对自主创新和开放的认识

  对于自主创新的概念,不同企业有着不同的理解。77.7%的企业认为“核心技术自己开发”可称为自主创新,63.4%的企业认为“技术完全自己开发”才可称为自主创新。另外,有36.1%的企业认为“部分技术自己开发”也可算作自主创新;有18.4%的企业认为自主创新包括“部分外包、自己集成”,16.4%的企业认为“基本外部开发,但拥有自主品牌”也包括在自主创新的概念内。可见,目前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概念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大多数企业都认同自主创新应核心技术自己开发。

  对于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的主张,75.1%的企业认为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选择性地引进和自主开发,逐步提高自主开发比重;44.6%的企业认为当能引进时还是引进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风险和缩短周期;33.1%的企业认为不论能否引进,都要以自主开发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这表明,不同的企业对自主创新与引进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但对培育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

  对于市场开放与保护的主张,尽管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对“开放的同时适度保护”主张的强度有差异,但所有企业对这一主张的认同度都是最高的。。更多的国有企业(56%)认为应当在市场开放的同时适度保护;相比其它类型的企业,三资企业认为应当“中外企业一视同仁”的比例最高(26%),集体和私营企业认为市场应当完全开放的比例最高(20%)。

  对于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力做出战略选择,即使有其它融资渠道,对大的创新投入也要量力而行;大约20%~40%的企业认为重大突破性创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仅靠企业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难以支持,需要其它融资渠道,为此需要金融创新相配合;也有不到10%的企业认为融资风险大,突破性创新的巨额投入主要靠自我积累。这说明,对于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一部分企业持比较肯定的态度;更多的企业认为创新需要量力而行。

  (10)国际比较

  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借鉴了欧洲创新调查(CIS)的方法和思路,这有助于我们将本次调查与其它国家调查的结果进行国际间比较。欧盟国家最新的创新调查是2007 年实施的CIS‐5,由各个成员国单独进行,调查的时间范围是2004~2006 三年间各个成员国内企业的创新情况。从追溯的时间来看,比本次调查的时间提前一年。

  比较中国和欧盟各个国家制造业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比例可以看出,德国、奥地利、芬兰、丹麦、爱尔兰、比利时、西班牙、希腊、瑞典等国大中型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比例高于本次调查中我国大中型企业的创新比例,但是法国、意大利、挪威、英国等国大中型企业从事创新的积极性则低于中国。在小型企业中,只有德国、比利时和爱尔兰等国的小型企业比中国小型企业的创新比例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德国大中型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比例高达91.4%,小型企业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比例也接近70%,都明显高于本次调查结果中我国相应规模企业的比例,这表明我国企业在创新活跃程度方面与主要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就我国创新企业的主要创新信息来源与欧盟CIS‐5 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其中共同之处是,我国和欧盟国家的企业都认为企业(或所属集团)本身以及客户(或消费者)是较为重要的两个创新信息来源。但是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不同是,多数欧洲国家的企业认为从设备、原材料、零部件或软件供应商等上游企业处能获得重要的创新信息,但更多中国企业强调从同行或竞争对手处获取创新信息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发现。一方面,可能说明在我国上游企业能够带来的有价值的创新信息比较有限,另一方面也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的创新主要是以模仿竞争对手和同行为主,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而缺少由上游技术革新驱动的创新。总的看来,与欧盟多数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比例较低,模仿创新比例较高。从市场环境中寻找创新机会的比例高,而从上游技术变化获取创新来源的比例低。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