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力发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5日 16:58  新浪财经
图文: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力发言
  2009年11月5日,第五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开幕式暨2009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在北京展览馆报告厅隆重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力发言。(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09年11月5日,第五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开幕式暨2009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在北京展览馆报告厅隆重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以下为北京特华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力发言实录:

  大家,下午好!

  关于金融中心话题是业内谈论很多的热门话题。我有两个观点。

  一、金融中心与政府推动

  由于我参与金融中心与城市发展规划的课题,所以讲的时间结合我做的一些案例。关于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模式问题应该是谈论金融中心城市和金融中心发展规划必须遇到的问题。发展模式无外乎有两种,就是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推动模式,他们在目标、作用、政策取向都不一致。自然形成模式与经济发展伴随,政府推动模式带动经济发展,目标趋向不同。作用当然也不同。自然形成模式是被动反作用,政府推动模式则是主动积极的目标,非常明确。政策趋向自然形式就是自由度、开放度非常高,政府推动是干预非常高。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原动力,后者是政府形成的推动力。自然形成和政府推动在很多时候都有不同的目标、作用和战略需要。

  长期以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市场机制自发运转的过程,政府并没有直接介入金融规划和发展过程,从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模式开始发生转变,即政府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手段,积极推动金融的发展和建设。关于政府推动的方式和手段,应该说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政策性推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宏观政策的调控,使其按照预期目标发展,主要通过货币政策调节,市场货币存量改变汇率形成的机制,改变资本项目的结构,通过财政政策调节货币需求,改善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规避通胀或者通缩等经济波动,通过税收优惠和减少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等区域自由开放市场的政策,吸引外部机构进入,扩大市场容量,改善金融结构。

  第二是管理推动,政府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手段,在什么环节进行监管,都能对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组织机构、风险控制等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国际经验,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城市他们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关于政府推动,我们研究一个案例。首先看一下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香港、新加坡和中美洲国家政府明确制定很多金融立国政策,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金融机构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金融中心城市。在这些政策的制订过程当中,比如新加坡最早采取了金融帝国的基本国策。开放金融,创造了亚洲货币单位。再比如香港设立了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中美洲岛国则采取了离岸金融、避税港等一系列政策。再看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重视和鼓励金融中心发展,以巩固已形成的金融中心地位。美国政府于1981年在纽约设立了国际银行设施,日本政府同期也推出了《发展金融市场规划》。英国政府1987年在伦敦证交所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在金融中心形成的初期阶段,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金融机构作为迁移的因素和决定。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自然积聚过程,使金融中心尽早跨出协调效应支撑的自维持发展阶段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第二在金融形成过程中,中央政府的战略导向对金融城市能否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金融中心城市在全国统一监管下,提供比其他城市更优越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可以加快金融中心的发展进程。

  以上是我根据研究和时政得出的两点体会。为此本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建议。就是加快金融业发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中央政府和北京市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政府要为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提供适度的金融政策和鼓励政策,以建设开放市场为目标同时,要注重市场风险和漏洞的防范,及时制订完善措施,保证市场的健康、稳健、快速发展。

  二、金融中心与国家战略

  通过研究,我的体会,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制度环境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对金融中心进行总体规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协调各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划。比如著名的战略规划专家曾主编过1996至2050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明确提出了中国金融业发展战略目标。从1996年到2050年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将大大提高。金融业的发展趋于成熟。主要金融总量将趋于世界前列。结构指标和效果都达到发达国家当时的平均水平。人民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香港、北京、上海将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金融中心城市之一,另外将形成四、五个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15%,人们金融生活的便利程度基本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根据这样的战略目标,在战略步骤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十一五期间在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继续巩固香港的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明确和完善北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同时形成几个金融资源优势明显有一定规模,位于国内同区域节点的地区性金融中心城市。第二阶段,从十二五道2020年不断提高各层次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发展的水平和影响力。把香港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北京和上海向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迈进,并成长起三至五个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第三阶段2020年到2050年,据高盛侧,中国的经济实力将在2039年超越美国,届时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再上一步,将巩固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将北京和上海建为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同时形成两、三个国家级金融中心。

  战略定位我主要从国家制订战略角度做一下分析。2004年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时明确提出北京的城市功能和定位,就是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2009年初,国务院批准上海两中心建设的批复,就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2009年5月国务院又批复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深圳建设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三个城市都由国务院从不同层面给予了城市功能和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定位除上海和深圳以外,我在研究过程中和专家接触过程中与有关专家就北京的城市定位,有些专家提出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不宜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

  关于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定位的批复四句话,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这里找不到金融中心的字样。根据权威观点,著名城市比较专家弗里德曼曾提出世界城市的标准有七条,第一条就是主要经济和金融中心。北京的城市定位其中有一个方面是世界城市,从这个角度看北京的四个城市定位仍然符合弗里德曼提出的世界城市的标准,两者没有任何矛盾。基于这样的前提,我认为2008年4月30日,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在这个意见中明确提出目标。因此北京应该大张旗鼓地提出发展金融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这是国内情况、专家观点以及我个人体会得出的依据,再看看外面一些评级机构包括一些金融中心、研究机构是怎么看中国的城市在发展金融业、金融中心建设方面的数据和根据。我们看一下GFCI历年全球金融中心排名评价体系,最新发布的名单中国的深圳、上海、香港已寄身世界金融中心的前十强。在金融中心排名中,中国内地城市历年排名也有变化。北京、上海基本都在排名之内,北京除了一次,其他都排在50名之内。无论怎么说,从金融中心发展角度,金融中心城市的角度,北京、上海无疑已经是国内外非常认可的金融中心城市。深圳在今年的排名中一跃进入前五位。前几次为什么没有深圳呢?因为前几次问卷调查中资料数量达不到一定标准,所以没有进入。

  三、案例分析: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由于我主持完成了以下几个城市发展规划的课题,下面结合我做课题的体会来谈一下我国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情况,那就是第三个问题案例分析。前面讲到今年年初国务院关于上海两个中心的批复,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加强无疑是非常利好的消息,也是一个新机遇。因此上海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金融中心发展一系列举措的出台。浦东南汇两区合并,承载两中心建设,面积扩大到1200平方公里。新战略,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曾提出金融中心的发展离不开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在这种前提下,上海市又开始论证国际贸易中心和自由贸易方案。2009年上海市政府强力推动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上海现在正在论证金融中心金融功能核心区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比如设立上海金融城,模仿伦敦金融城发展模式,调控和布局新的发展空间,将原来的陆家嘴金融城和外滩合二为一。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加快金融机构的创立和创新,比如设立中国期货登记结算中心,设立国家清算银行、建立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外币清算系统,设立全国信托登记结算中心等等。再看北京,北京发展金融业,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由来以久。从2020年北京金融工委成立,到现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特别2008年4月30日出台的意见,具体明确了北京市发展金融业或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空间布局,加快金融核心区的建设又有新动作。

  深圳金融中心建设提出的目标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也规定了区域和相关的功能发展园区。今年5月份国务院批复的配套改革方案,以此为契机,深圳又提出了新发展思路,比如将人民币定为香港法定货币,深港联动等。深圳金融中心最大的特色就是资本体系的完善,主板、创业板、代办等深圳都有了,在体系上是最完善的。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