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潘家华:展望哥本哈根气候协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4日 21:21  新浪财经

  2009年10月30日,由中国南方电网、中国国电集团和《能源》杂志社共同主办的“2009(首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报道本次会议。图为中国社科院城市中心主任潘家华主题演讲。

  潘家华:各位女士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哥本哈根大家了解比较多,在曼谷谈判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差不多,有一个新的动向,美国先提出来重新开出新的协定框架,不要京都议定书这个框架了。这个有道理,美国本来就不是京都议定书的协定方,不光美国进来,中国巴西都进来,马上就认同。发展中国家不同意,既然有巴黎路线图,还是走巴黎路线图,这样就僵持在那儿了。刚好那一天我在哥本哈根参加一个会,会上有丹麦的首相做演讲。他讲的是哥本哈根态度非常积极,我们认为我们肯定会成功。大家认可保护气候的长远目标,但具体哪些目标我们以后再慢慢谈。丹麦的首相非常明确了,把哥本哈根气候协定勾画出来了。什么样的框架?就是框架性的政治协定。大家说全球保护气候很重要,我们要保护全球气候,要作出努力,使得温度控制在两度的水平。关于具体减排多少以后再慢慢谈。

  他为什么这样说?九月底十月初他跟日本的新上任的首相跟美国的总统奥巴马,跟南非的、墨西哥的、都通过电话,都在一块谈过,他要跟中国主席谈,咱们没理他。我们在哥本哈根能够得到什么,这也就是我们能够得到的。

  巴黎路线图以后我们已经非常明确,在2008年我们在很多场合都说过,三个星期前一个出版社出版了《气候变化绿皮书》。我们会有一个共识,但也会存在很大的分歧。现在共识已经形成,分歧以后慢慢在谈。在哥本哈根我们应该会圆满的达成一个框架性的协定,这个是应该没有问题的。哥本哈根我们能够得到什么?这是非常明确的。

  讲第二点,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国际气候协定有三个基本点:一个是科学认知,第二个是政治上的意愿,第三是经济上的利益。

  第一个基本点:科学的认知,现在没有一个政治家跑出来说气候变化是弥天大谎。关键是IPCC几次报告,从认可气候变化这回事儿,到2007年第四次报告,非常明确的讲90%的气候变化都是由人类造成的。

  第二个是政治上的意愿。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在八国峰会、20国集团,还是9月23号联合国的首脑会议,没有一个政治家跳出来说就是反对减缓气候变化,就是反对两个目标,没有一个人。相反大家调子唱的很高,而且一个比一个高,都说我们要采取行动,我们要努力。从政治意愿上讲,应该有政治上的共识。现在这个气候变化,在国际上讲政治问题,不讲减缓气候变化,就这个人在国际上不讲政治。对于单晶硅、光伏的产业,对碳交易我认为是利好效益。

  第三个基本点:经济利益。一旦减缓就涉及到经济利益问题了。发达国家担心一旦减排现实的经济代价太大。发展中国家担心现在减排,当前的经济代价不大,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发展空间受到约束。未来的发展权益受到约束,发展中国家不是考虑当前的经济利益,而是考虑到长远的未来的发展权益。这样以来南辕北辙了,互相之间达不成共识了。这是经济上,发展国家干也可以,但是发达国家得拿一定的资金技术帮助我减排。发达国家说现在没钱,钱从哪里来?从市场来。技术靠市场,资金靠市场,发展中国家这一靠市场以后,市场只有赚钱的,哪有给钱的,又出现一个分歧了。现在处于三个基本点有两个基本点大家是属于趋同的,一个基本点属于分歧挺大的。这属于我们为什么在哥本哈根只能达成政治框架性协定的原因。

  哥本哈根这个会上安南也去了,他退下来以后讲的非常清楚,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减排,发达国家要提供资金技术上的援助,包括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而且要拿出至少一千万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印度要促成哥本哈根协定的达成,印度要往前跨一步。印度人均排放永远不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辛格承诺的,跟莫科尔一唱一和达成的。对于发达国家,日本的环境部长或者是美国能源部的部长也都去了,他们讲什么?要求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理由很简单,我们减排半天,发展中国家不减排这样没效果。这样哥本哈根协定就只能是这样。

  哥本哈根不可能有具体的减排目标,还在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安排,美国的体制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是属于金口玉言,说话就算话,美国的政府没有权利的。美国的发言权在国会,白宫没有发言权,而国会又不参与谈判。美国就只能参与谈判而已,没有国会的授权。这跟我们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唱高调,因为我们的人大没有发言权,政府有发言权。这跟美国的体制不一样造成在哥本哈根不一样。我们说了要算数的,美国人说话不算话。美国白宫98:0给否决了,他作出承诺也不算数。

  我们要在2020年单个GDP的能耗要显著下降,非碳能源包括核能在2020年达到15%。当时我也在纽约,坐在我旁边的是毛里求斯的首相,他问我胡主席讲了显著下降是多少?我说这我不知道,得问胡主席。他又问我另外两个问题,15%属于是电力能源还是总能源的15%?水电我们已经占15%—17%,再进一步发展的话应该是总能耗的15%。他说这你们也很难。这些小国家对中国还是很有研究的。中国在这样一些方面,作出了一些表示,但是我们现在真正要做的话挑战还很多。“显著下降”也取决于发达国家他们说的深度减排能减排多少,这是一。

  第二个条件取决于发达国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对于中国的转让和资金相挂钩。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显著下降”也会打一个折扣。中国在有些方面是不可以承诺的,绝对量的减排是不可以承诺的,有一些是需要慎重的。温室气体排放峰值,有人说是2025年,有人说是2035年。中国现在做的减排举动,包括刚才讲的太阳能,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我们做的好,这个我们可以做,可以承诺。但我们要考虑的是哥本哈根以后的问题。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哥本哈根这样的结果,还要看到哥本哈根这样结果内在的原因,还要看到哥本哈根以后对我们来讲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机遇。

  我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