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俊如:整合全球资源来进行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3日 18:44  新浪财经
马俊如:整合全球资源来进行创新
  2009年11月3日,世博集团、《经济观察报》和西门子主办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之道”论坛在2009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召开。图为世界创新研究院院长马俊如参加分论坛。(来源:新浪财经 肖锋摄)

  2009年11月3日,世博集团、《经济观察报》和西门子主办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之道”论坛在2009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图为世界创新研究院院长马俊如参加分论坛。

  马俊如:就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创新的问题谈几点看法。我们的命题是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要实现这个过程关键就是要创新。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命题,如果从我们追赶型的国家往前走的过程,也许可以把它再分一下。比如说中国制造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历史过程是在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因为我们开始的时候,很多是做大量引进,比如东南沿海,人家的公司、人家的技术,人家的培训方法,到我们的建厂,我们负责廉价的劳动力输送,这个过程非常的重要。有了这个过程以后,我们熟悉了世界,熟悉的产品,熟悉了现代管理,因此我们现在有中国的制造。如果讲中国创造,我们也可以细分一下,在中国创造到中国创造。从1996年以来,世界的创新过程,全球布局,全球布局主要是指企业的跨国公司的创新全球和布局。比如在这个浪潮底下,几个跨国公司在中国有研发机构和创新,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家的研发机构在中国,这个力量和过程不能忽视,因为它是在企业机制底下的创新。我想跟我下面提到国内的情况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讲到创新我们都明白,创新是一个体系。它有创新链条和产业链大家都很熟悉,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但是对于我们国家,从制造来讲,或者对我们国家整个工业发展来讲,现在创新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如何在产业化的过程当中实现创新,我们能够完成我们的产业化过程。我们国家启动了科技重大专项,就是解决产业化过程当中的创新问题。

  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完成一个创新的技术和产品,那往往是一个产品,我们或者能够做出一个产品出来。但是它没有市场竞争的能力,没有在成本核算,大量生产他没有销售出去。我们现在要把这个问题变成市场竞争的能力的产品必须要实现规模化的生产,规模化生产高技术产品的创新过程,我们正在奋斗当中。我想这是我们国家最关键的,因此要从中国炙冰使燥走向中国创造,一个非常关心的创新过程,是关心产业化过程里面的创新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讲一下创新是要靠人才。既然这个创新过程、产业化过程只能在企业里面实现,在企业里面凝集大量的,有作为的优秀的创新人才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同时在企业里面,建立跟企业共命运的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这件事情对于我们国家非常的重要。我们国家企业的创新动力是比较薄弱的,为什么薄弱呢?一个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或者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国家的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这样的独立科研院所,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这里,国家的经费支持、拨款支持、创新活动也主要在这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只关心生产,不关心创新,这件事情造成了我们在企业里面和国际竞争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应对国际竞争、创新竞争的办法怎么做的?我们是国家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动员大学和研究所在实验室武装起来,搞技术和产品,以国际上大的企业、新的产品的目标作为我们的攻关目标来攻关。最后人家产品进了市场机,我们的产品进了展览会。后来发现这个办法不行了,大家在大学和科学院的基础上延伸,他们办企业,他们的企业搞产品和国际竞争,这样也不行。因为大学和研究所的企业都是在孵化当中的,不是以赚钱为目的的企业。所以这样的企业竞争,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没有显出特色。我们的创新竞争在产业这个层次上是有声无势。有声就是声势浩大,有声音,非常浩大的,大家看到宣传力度非常高。无势就是最后成效没有,我们看到了展览会上的东西,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市场上大量的创新成果。最后我们还是依靠进口,我们的技术比较低。

  国家应对的策略是什么?我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特别是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我们应对的策略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我自己的看法,我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第一个我们国家从中央的决策当中,国家把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今后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这是空前的。然后有几项有力的措施推动这件事情。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实施的,现在得到加强的,我们在企业里面培训企业的创新人才,在国内和国民经济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有不少企业已经把这个作为考核企业职工的标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每年到国外培训的人,不仅有技术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因为创新是一个体系。

  第二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鼓励有创新意向的人下海创业。我们国家现在有一个创新是很好的机制,有54个高新区,现在有5万多家的企业在创新,每年产值已经到了5万多亿。我想这件事情是非常重大的创新,但都是小企业,而且不断的淘汰企业。

  第三个措施就是邀请世界上各国的专家到中国指导和帮助。我们每年按照人次来算,每年有四、五十万人次外国的专家到中国的各行各业做这些事情。

  第四件事情我想非常重要,就是欢迎我们到海外学习的工作的人回国创业。我们尽可能回来的海归,都是在国外的企业当中有十年以上的经验,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我们今天国家活动经济当中,企业的创新活动当中显示了强有力的旺盛精力,看到了希望,未来可能做得更好。

  第五件事情,我们应该积极的欢迎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进入中国。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讲他们来是对于我们的帮助,是让我们共同的理解在今天全球化的形势下,如何来创新,如何把企业搞得强盛,他们的示范作用对于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对于一个问题,走向中国制造,我们在创新活动当中仍然有许多问题解决。这是我个人看到的几点,也许不全面。

  第一、我们国家小企业创新非常的活跃。但是,小企业长大非常的艰难。我们现在只有少数几个企业成为国际上有名的企业,但多数企业都是小的。比如深圳的华为,深圳的中兴通讯,青岛的海尔、海信,北京的联想,优数的不多。多数的都是小企业,长不大。如果是一年两年,我们要罗列,三年五年我们还可以等待,我们改革开放从高新技术企业兴起到现在已经20年,20年当中我们成长太慢,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大的企业,我们要看一下今天世界创新竞争当中,都是依靠一些大的企业来吸收小企业的活跃创新成果,然后把它变成生产力在世界竞争当中做了很大的贡献。比如说芬兰600万人口,一个诺基亚公司是非常有名的,它占了芬兰GDP的30—40%。韩国的三星一个公司里面他能够作为韩国的产品形象在世界上存在,这就是大企业的领航带动作用,我们非常期盼着我们中国成为一个企业的金字塔,给活跃的小企业奠定基础,然后有一个大的企业在世界上领航。这样我们中国创造的声势就可能有声有色。

  要问这些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它的原因是什么?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国家长期的把我们的创新资源集中在大学或者学院研究所,他们需要创新,他们把企业边缘化,让企业只管生产,不创新,这样的局面是不对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注意鼓励企业创新了。但是现在我们国家所有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都是小企业,鼓励小企业创业的政策是非常多。而鼓励企业怎么做大,解决他们成长当中的烦恼问题政策我们缺乏。比如说一个企业要做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它已经不是技术决定一切,而是在市场运作、金融运作里面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政策跟不上,我们甚至于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企业的人员

  到全世界到处跑来跑去。我们办外事手续,很多出口护照都非常的繁琐,甚至一些海归拿了外国护照不理解的问题。我想这些反应了我们的管理体制、机制在鼓励大的企业,鼓励在全球创新这两个问题上我们不太够。再有一点,我们社会意识当中,对于企业创新力量薄弱的现实解读不同。我碰到很多人,特别是碰到了很多教训和很多专家,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叫企业创新,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为什么叫他们创新?第一大学和研究所的使命不是市场竞争,不是赚钱的。如果大学和研究生脱离了国家的皇粮,让他和市场竞争,它就不是大学了,就变成一个企业了。你要是叫企业这样做,他原来不行,你要看他的原因,为什么中国的企业不行?因为你不关心它,不支持它。现在应该鼓励企业的创新,帮助它创新,这个社会意识应该不同的解读,我们就可以走得更好一点。

  我们一定要理解今天的创新一定是在全球化的创新环境下谈中国创新,离开这个全球化的创新活动我们有不大可能。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创新竞争对手来自于世界哪个角落,所以你必须要理解他。而且你还要利用全球化的创新环境才可以大家效应。现在是整合全球资源的创新,你不是依靠自己的本地资源,要在全球组织生产推动你的发展,我们这个地方做得不够好。我想全球化的过程如果分为三个阶段,历史过程几百年来,第一个阶段就是推销产品。比如郑和下西洋发现新大陆。第二个过程就是全球化生产。第三个过程就是21世纪开始的全球化的创新。我们对于第二和第三的过程还是陌生,如果我们把这方面做好,我想中国一定可以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如果走到中国创造我们会有惊人的表现。这个过程里面不仅仅是靠技术唯一的驱动,应该靠创新是一个过程,非技术因素的创新非常重要。我特别强调,比如现在两万多亿美金,存在人家的银行里面,购买人家的国债是我们不会用。如果我们的金融创新能把这两万多亿美元作为资本用活的话,我们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会走得更快,我们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谢谢各位!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