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北京国际金融学院院长王志伟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6日 19:23  新浪财经
图文:北京国际金融学院院长王志伟演讲
  第六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09年10月24-25日在上海浦东召开,主题为: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变革。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图为北京国际金融学院院长王志伟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肖锋摄)

  第六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09年10月24-25日在上海浦东召开,主题为: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变革。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图为北京国际金融学院院长王志伟演讲。

  王志伟: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金融业崛起的大战略”。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不少困难,但是,这次危机却让我们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我们的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政领导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全国上下成功应对。各部委联合行动、密切合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创业板上市交易,形成了东部跨越、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成都市、深圳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域发展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我国四纵四横的铁路网规划,高速公路网的建设,以及沿江、沿海的港口建设和沿边的贸易口岸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这些对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以高标准、高起点的大视野来推动我国的新一轮改革奠定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力,给具体谋划者和执行者以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和才华施展的舞台。

  中国有了大海洋战略,正在建造航母,决心把上海建成世界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这是我国成为世界强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战略举措。为实现中国金融业的崛起,正确研究处理危机后的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在此,我和与会同仁交流几点认识:

  一、以制度创新构建中国的货币体系建设。

  中国作为寻求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新路径的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开始真正有了实质性的起步:中国先后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在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储备管理方面,中国将重心放在购买国外原料资产(包括公司和资源)上。这样,就能获得全球定价权,控制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料价格。中国拥有了庞大的战略储备,就能启动自己的原料商品交易所,并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用人民币进行原料贸易将使人民币接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扎实推进贸易领域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人民币区域化的目标。大力发展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在国际上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国债或者企业债券,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美元贬值的风险,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互联网、信息时代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电子商务是未来世界的发展潮流。从互联网虚拟货币着手,人民币就会走出一条新的康庄大道。因此,建议我国政府要趁早制定虚拟货币体系,抢占互联网虚拟价值定价权,这是时代赋予中华民族复兴的一次伟大机遇!

  政府要利用本国巨量的网民数,利用现在电子商务中最为活跃的那些中文网站的影响力,把统一中文互联网市场的“虚拟人民币”做大,大到让它在全球虚拟世界的影响力足以重现1944年布林顿森林体系确定之前的美元的规模,象美元在现实交易中一样,可以发挥世界第一硬通货的作用,但虚拟世界里,“虚拟人民币”大行其道,而且必将一统天下。真正“人民币”时代将在互联网上实现,把现实中的人民币和互联网虚拟货币相结合,取得世界货币霸主地位。这是我们中国最根本的战略利益。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的金融教育。

  人才问题始终是国家发展的头等大事。 “国以人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要振兴我国的金融教育,首先是培养和造就中国金融教育学术骨干人才队伍,改革现有的金融教育体制,重视多学科最新综合知识的“通才教育”。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发展。我国的金融理论界和教育界不能老是停留在“拿来主义”,向外国“拿来”。我们需要的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我国金融教育界的中青年学者应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理论体系而不懈努力。

  倡导终身教育,采用战略谋划型人才、金融实务理论研究型人才和金融实务具体操作应用型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目标培养体系。建议分阶段、分层次培养金融人才,用智慧武装头脑,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高他们的战略谋划能力、战术决策能力、综合应变能力,为金融领域培养具备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高素质“金融通才”。

  三、在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政策方面,以制度创新助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差异是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阻碍,而区域金融失衡更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为了防止区域金融发展差距的扩大加重区域经济失衡,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建议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政策措施。

  首先,从国家层面上制定系统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给与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避免区域金融差距的继续拉大。

  其次,改革区域金融管理政策,一方面可以考虑以人民银行大区分行为中心,建立区域金融调控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应逐步创新和完善全国与区域双重金融监管体制。

  在未来的货币金融政策执行中,需要充分考虑各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建立有效的、具有区域针对性的区域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具体可以体现在区域差别的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

  确立区域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产品发展政策,促进中西北地区金融机构体系、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完善,支持落后地区的金融产品创新活动。

  应该在金融制度和基础设施发展中考虑区域协调,一方面,在未来的国家金融改革总体安排中,应该给中西部地区赋予更多金融改革试点或先行权力。另一方面,国家应对落后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为其金融发展创造条件。

  四、大力发展我国金融外包服务产业是中国金融业崛起的战术决策。

  大力发展金融外包服务产业不仅有利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抓住这次机遇,中国有可能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的“世界办公室”。

  服务外包产业的兴起是继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浪潮之后开始出现的大量服务业转移。通过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借助互联网,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对研发设计与服务业领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的转移,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金融服务外包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发展外包服务业具有巨大优势。现今世界服务外包市场正在以年30%—40%的速度增长,金融外包服务的全球市场容量在1万亿美元左右。针对目前现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外包服务的发展:

  1.统筹规划金融服务外包发展战略,组建一支金融服务外包项目的精英团队,下大力气建立金融外包服务的国际运营服务体系标准,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标准,打造全球金融外包服务的中国名片。

  2.加大人才培养及引入力度。

  3.给予外包服务企业相应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

  4.加快金融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整合资源。我们应加快改善产业基地基础软硬件环境建设,建成功能齐全的国际化服务外包园区。完善通信基础设施,筹建直达欧美、日本的高速互联网络出口。

  5.拓宽金融外包服务企业投融资渠道,继续改善投融资环境。

  6.鼓励金融外包服务企业开拓创新,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7.建立金融服务外包实验室,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研究开发新技术,为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软件设计、科研孵化和技术服务;在金融安全和风险控制等领域开展研究,力争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8.建立金融外包服务网。大力宣传服务外包的投资环境和相关政策,全面介绍服务外包承接地和服务外包企业,跟踪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发包商的最新动态,打造最具权威的动态信息网。

  五、创业板激活创新机制,成为中国创新经济的新引擎。

  一着妙棋,满盘皆活,当前的创业板本质上是一个创新板、成长板。在借鉴国际经验并充分结合国情的基础上,我国逐步确立了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场外转让市场构成并有机联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框架。

  中国创业板的成功推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是鼓励民间投资作用巨大,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将会在中国涌现。这将极大鼓励创新,我国众多新兴行业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起跑线差距不大,假以时日,中国将形成众多新业态的创新型企业屹立在世界之林。

  创业板将汇集细分行业龙头。中国创业板必将对中国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等产生深远影响:第一,创业板市场可以满足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为自主创新和创业精神提供强大支持平台,推动经济增长及产业升级换代;第二,设立创业板市场是抢占知识经济时代制高点、落实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第三,创业板市场的开设是对我国投融资体制的重大改革,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将极大地促进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创业企业的发展,从而极大地改善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结构,同时,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力地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在未来的10-20年内,中国将加大对高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占领,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将逐步进入高端,从而,涌现出大批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

  我们期盼创业板推动国内自主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期盼能从创业板走出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级的企业!

  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4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