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09年10月24-25日在上海浦东召开,主题为: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变革。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活动。图为埃罗耶特咨询董事总经理杜桂新致辞。
杜桂新:尊敬的各位主席、各位来宾,大家好!在28家已经进入创业板的企业当中有20家以上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些创投机构在支持。金融投资成为这些企业的加油站和助推器。今天下午谈论的是投资的优化。那怎么投、怎么优化呢,我们要讲的是你要投资得先投人。
上海要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这是已经确认的事实,而且是正在实现的过程当中。特别是2009年新兴行业在上海已经成为了焦点,随着世界私募股权设立人民币基金和上海作为人民币基金的汇集中心也被人们所认同。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市场仍然被众多的海内外私募基金所看好。随着人民币基金的设立,大家都在议论税收的问题、LP的问题,法律的问题,等等,诸如此类,我们回望过去,PE、VC在国内的发展,基金运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取决于人力资本的配置。核心价值在于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基金之间的差异不在资本金上,有的时候大家讨论到底是人民币基金,还是外币基金好,这核心本质还是基金管理团队整体的综合能力和投资人资本运作能力,以及给被投企业带来的价值。这是基金之间核心竞争力的差别所在,也是这个行业最本质的核心要素。只有当金融资本遇到优秀的人力资本时,你的基金、金融资本才可以发挥到极致,因此要经营好金融资本,首先就要经营好人力资本。
从大环境来讲,2009年以来相继推出一些政策法规来吸引基金的投资,这显示出了政府的决心和重视度。好像有P10啊,一些海外私募相继在上海成立人民币私募基金。合资基金、本土基金也是跃跃欲试,上海全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已经确立,而且中央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打造金融中心从硬件上是可以很快提升的,但是在软实力上,比如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化人才政策、吸引政策的落实,相应的文化氛围和理念的确定和职守,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花时间来努力做到的。而且其他的城市来看,比如说北京、天津、香港都在把私募股权作为金融投资很重要的一部分,都在竞相地吸引外资到国内落户,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就形成了一个更加剧烈的人才支撑。所以短时期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到上海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在这里我想提一下,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在信息的透明度、政策实施效率、信用制度建立,以及个人优势上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特别比较突出的是早些年他们已经聚集了一定的金融人才,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
纵观这些年PE、VC的发展,大家很清楚一定需要本土化的管理、本土化的团队,这样才可以在中国进行投资。本土化成为这么多年PE、VC的概念,根据我们在人力资源行业的经验来看,本土化不是局限于本地,只懂中国国内市场,抛弃国际的概念。所谓本土就是懂得中国的声音,懂得中国的文化,具有长时间作国际上投资的时间和理念。无论是投资、融资,还是退出的角度来说国内市场多少与国际市场都是相关联的。还是比较难以摆脱、脱离这个国际大环境。所以看到今天很有实力的本土基金,实际上背后都是国际化+本土化的团队。都是一批具有国际化的战略眼光,了解中国的特色、土洋结合的人才。PE、VC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需要把这两种理念结合起来,包括人才的招募和选拔,这都需要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考虑。
现在所谓的国际化早就不是讲讲流利的英语,有一个国外的学位,不再这么简单。我们要看到的是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不管是政府引导基金,还是产业基金都有一些共同的核心东西,这就造成了今天更剧烈的竞争格局。今天关于有限合伙人的事项,我想在这里提一下。
过去这些年基本上都是海外有限合伙人和海外基金管理公司,海外+本土的管理团队,随着人民币基金的设立,将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比如说政府设立了相关的引导基金来扶持当地的经济。但是有限合伙人的经验相对来说比较缺乏,因为历史比较短。LP对GP的管理面临着挑战。我们最近几年工作当中也录用有地方政府的金融办跟我们联系,包括产业基金,与政府相关联的基金委托我们寻找合适的GP,我们发现主要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本身人民币基金和政府产业基金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怎么样去吸引优秀的管理团队,怎么样用市场化的行为来管理这些基金、激励基金管理人,这是关键。在我们看来人民币基金,或者是本土基金遇到很大的问题是人才竞争力问题,同样是基金的平台,甚至是拥有优势的一些本土资源,但是重点是怎么样做好市场的运作模式来吸引这些人才呢。从近些年的案例当中发现到很多投资管理人对政府背景主导的基金是喜忧参半的。也就是说,觉得基金所拥有丰富的资源真的是不可多得,同时又担忧内部的协调、投资决策的推进,这些效率问题都是有些顾虑的。所以在发起这些本地基金的时候,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去思考的。
很有形我们EA在2003年就服务于PE、VC的行业,我们也是最早跟随中国的投资人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和这个行业人力资源的动态。我们目前对于PE、VC这个行业来看,不管是人民币基金,海外基金,还是产业基金,在考虑人力资源配置的时候我们这里有一些建议可以供大家参考。
针对PE、VC在目前国内的发展状况,GP、LP、道德素质的考量应该放在第一位,这个背景的要素可能要比业界的要素更为重要。由于这个行业在我们中国国内的发展是比较年轻的行业,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道德风险防范是这个行业的必守之道。在快速成长期尤其要经历一个验证,就好象一个好的品牌一定包含了相当诚信的因素在内。我们金融行业尤其如此。除了针对每个基金的个体,每个基金的团队原则上应该是多元化+专业化的背景。外资PV需要这些有能力来整合资源的本土型人才。而本土基金需要真正了解和懂得资本运作的经理人,市场大量需要有独立思考的投资人,也就是说那些有创意、够聪明、能够正确地独立判断,而不是随大流地复制,这些市场上已经有着经验教训来告诉你,投资后的增值服务、后续管理越来越被重视,也更受企业的欢迎。所以基金就会需要更多的的,有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专长的技术人才,投资是需要精耕细作的。
最近也有看到在这一、两年里,尤其是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和基金开始积极地寻找并购机会。并购重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力资源和文化的重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型中国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希望从国内走向世界。中国确实有着大量的基金可以海外并购,但是并购后的融合、管理是需要有相应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来相匹配的。实际上中国还比较缺乏优秀的高级管理人才来管理并购重组后的企业,特别是海外并购企业,这个需要时间来积累、发展和沉淀。
我们看到国内有些创始人重新从海外回归到国内企业,这显示了国内人才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无法驾驭多元化、跨区域、动态商业环境的企业经营。我们常说:事在人为。只要你有合适的人就可以做相应的事。人力资本作为第一资本理当受到应有的尊重!
下面我想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背景。我们中国总部在上海,除了服务于PE/VC外,还服务于政府主导的企业。曾经服务过一些央企、政府主导企业,同时提供人力资源的尽职调查,变革管理,并购後的人力资源重组。我们的特色就是专注于几个行业:比如说私募股权、风险投资、高科技和大型的央企,对于行业的深刻理解是我们胜于竞争者的主要优势,我们能够及时地了解行业的动态和市场趋势,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理清人才需求的思路,配置最合适的人才组合,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率。
我们在国内、国际都有成功的案例,特别是这几年在投资领域我们见证了中国PE/VC人才市场的变革。归纳上面所谈到的,现在新起的基金,人民币基金和人才短缺的瓶颈是阻碍其发展的根源之一。外资PE们求贤如渴,本土基金也是一将难求,我们在协调,将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发挥到极致,让人被善用、人尽其用,被铺开目前的人才瓶颈尽一点棉薄之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