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叶莺:外企如何才能在本国之外扎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4日 11:47  新浪财经
叶莺:外企如何才能在本国之外扎根
  2009年10月24日,由《环球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9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图为纳尔科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叶莺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2009年10月24日,由《环球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9环球企业家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颠覆与新生——低迷时期的全球化机遇”。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纳尔科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叶莺演讲。

  叶莺:谢谢成钢。刚才听见陈院长和成委员长的讲话,以及一些优秀企业谈到它们怎么样走出中国,这一切对我来说,我要诚恳地说,首先我自己不是一个经济学家,所以我在这儿不可以谈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我自己本人也没有带着一个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经验,所以我也没有办法谈中国的企业是怎么样走向世界的。我只想利用这个机会,从另外一个视角,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一谈怎么样使一个企业在它的驻在地能够扎根。我曾经有过带一个外国企业,把它带入中国的过程,所以当中国的企业到外国的时候请记住了,它也是一个外企。所以如果可以用这样的借鉴,也许我可以在这儿给大家汇报,请各位前辈包涵了。

  一个成功的外企在中国,如果你看它进展的过程当中,很多都是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从小往大做,我觉得有几个好处。首先,当你对于当地的文化、政治、商业的作业,以及潜规则不清楚的时候,这是有高度风险的,如果你一笔做了很大的投入,这是把你的企业做成一个它前程上的赌博,所以如果是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话,可以允许你有犯错误的空间,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摸着石头过河,而如果你是用一个很大的资金进入到某一个企业,或者是某一个产业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你就会变成一个大股东,特别如果你是独资的话,而在这个时候,你就会变成所有舆论和媒体的焦点,以及社会责任方方面面的压力。而这个时候,当你生活在聚光灯下的时候,你的每一举每一动,都是被人很仔细地在观察,这个时候没有给你犯错的空间,哪个企业、哪个人能有不犯错的时候?

  第二个,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利用这种摸索的经验,慢慢地建立起你的团队,从很小进来的时候,也许都是一些老外在中国经营,学了一点点中文,了解了一点点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之后,跟本地的员工打成一片,可以在员工当中选取精英进行培养,这样慢慢地打造一个非常短小精干的团队之后,很可能以后就可以做到人强马壮。

  这两个方面当中,可能我在这里要说的话,大家心里会有一个会心的微笑。很多外国企业到中国来的时候,总是想在中国我是一个大企业,很多中国的企业在走向国外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心态,觉得我不鸣则已,我要一鸣惊人,我知道中国的企业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比如金志国先生的青岛啤酒也好,这些企业我知道他们不差钱,口袋里有的是钱,可是我也听说李荣融先生曾经告诉国营企业的老总,说你要勒紧了腰带,要捂住你的钱袋,这两个袋,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之前还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第二点,有一句话,意思就是说你要买这个东西的时候你要清楚,意思就是说买者买单,买者自负。当你要合并、收购任何企业的时候,对于其中潜在的风险,基本上主要的风险跟所有的风险都是要买方承担的,既然你要买,你就要有这样的魄力跟这样的肩膀、跟这样的勇气,承担一切的风险。而在潜在的风险当中,刚才芮成钢也提到了关于劳工方,像工会,以及当地不同的国度的劳动法,我当时在柯达进入中国的时候,是在国营企业改造的过程当中,我知道由于我们的进入将会使很多很多原来在国企的员工下岗,而其中我们要担负的赔偿心里是有准备的。可是有的时候在许多外国企业里,对于劳工的关系也是非常让我们觉得惊讶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也是沃尔沃公司全球的董事,我第一次去它的董事会的时候我非常惊讶,除了独立董事之外,还有五个董事在董事会上,这五个董事有三个是代表他们蓝领劳工工会的,有两个是代表他们白领劳工工会的,而且他们在董事会里头的发言权跟他们的重量是董事会的主席跟总裁不能、不敢、也没有忽视的。像这一些对于中国的企业走向外国,以及外国的企业走向中国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很多外国的企业走进中国的时候,对于中国工会的了解,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工会跟他们在国外时候的工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记得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一个厂长,他是一个爱尔兰人,他跟我说你不要担心,工会我很懂,我原来就是工会出来的。我跟他讲,老兄,你那是爱尔兰的工会,咱们这儿的工会跟您爱尔兰是不一样的。所以两边之间的沟通的的确确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还有一个陷阱,这个陷阱就是大家都说在你收购的时候,你会把所有的事情都检查清楚,祖宗八辈都弄得很清楚,可是其中有很多隐藏的东西,你可能是不知道的,比如大家今天都在说的环保问题,环保表面上你可以看你了解环保的法令或者什么,可是你知道吗?如果你一旦一个疏忽,一个罚单能够让你这个企业倾家荡产。另外还有很多过去你所收购的企业所积累下来的,过去环保上所遗留下来的足迹和脚印,这些你未必在表面上可以看得到,可是一旦你收购了以后,你就要为历史买单。

  我再举一个例子,当柯达收购无锡的二湾厂的时候,在太湖边上所有的工厂是不可以扩建、也不可以改建,也不可以兴建的,这是当时在全行业合作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一个不可规避的环节,所以我们也硬着头皮买下来了,可是在我们买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是有准备的,知道我们将为历史买单,我们知道面临的问题,最后在我们撤厂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社区的感情问题,你爱他的太湖,保护他的家园,可是同时你要让几千人下岗,因为在整个转型和迁移的过程当中,这个都是不可避免的,那个是我在柯达的12年当中最痛苦、最难忘的,到今天还是刻骨铭心的一页。

  中国的企业走向外国,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你或是知道,或是不知道,这些潜在的忧虑都是要绝对考虑的。讲到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在很早的一段时间,在西方已经讲了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只是现在国营企业也好、民营企业也好,对比这个有比较多的认识,其实说得很清楚,如果你家里搬来了一个邻居,这个邻居有一天晚上听音乐把声音开得很大,他的先生就在你家门口,张牙舞爪,你看着也不舒服。怎么样搞好与当地的关系,变成你在这个社区里是一个受尊敬和喜爱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国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走到世界不同角落当中,我可以大胆地说它们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他们面对的客户。

  在我的看法里客户不外两种,一种是终身客户,一种是忠心客户。比如说自来水、电厂,在中国就是终身客户,你不用他的电你就要点蜡烛,你不喝他的水就要口渴,所以这一辈子你喜欢也好、你不情愿也好都是他的客户。忠心客户不一样,忠心客户是在他有选择的情形之下,他还是以你的企业作为他的诉求跟他的选择,这是忠心的客户,所以当中国的很多国有企业带着在中国可以享受终身客户光环的时候,它走到国外,它一定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可以得到终身客户的地位。

  我下面讲的人才战略就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说人要尽其才,很多外国的企业在进入中国之后,你看见现在成功的企业多半都是成功地做到了人才的稳定化,我自己以前服务的柯达公司,在我加入柯达的第一天这就是我提出来的理念,文化要东方化、要中国化,人才要本地化,而在本地化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在本地化的人才当中给他加添国际跟全球的色彩,给他提供培训,而互相之间不同地交流、不同的阶层当中给他们灌输一些西方管理的理念,而同时西方的管理层一定要虚心地接受在中国的人才所给他们提出来的文化和价值,以及市场当中回应的声音。否则的话,请这些本地的精英干什么,你自己所有的答案都有了,不需要这些人替你解答答案,人才的战略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在过去我们所有的企业在培训的过程当中,以前都是着重在怎么样操作,怎么样利用外国的设备,怎么样去找先进的技术,我非常高兴地看见,现在看到的一个新的现象,大家已经在着力培养文化的底蕴,因为当你自己对自己的文化都不理解的时候,你如何能够吸取西方的文化,因为那个毕竟是陌生的,毕竟不是你熟悉的。

  今天在这么多人面前谈到中国走出去,以上是我一些非常浮浅的意见,我也想回应一下刚才几位前面的演讲者所提到的一个问题,意思也就是说中国现在由于金融危机的关系,基本上很多原有的游戏规则已经颠覆了,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怎么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间里找到一个新的据点,所谓新生。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叫做微笑的曲线,而中国,以及很多开发中的国家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停留在这个微笑的曲线的中间最低谷的地方,因为所有的先进的技术都掌握在别人的手里,而我们在中国所能做的也都是比较低成本、低价值的投入,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可能当时我们的教授说到大家都是农民。其实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农民,如果没有农民做产品,这个世界是悲惨的。所以我想在座所有的农民应该觉得我们作为一个农民而高兴、而光荣,因为一个企业如果你没有产品,光是卖企业,你卖什么?所以一定要有产品,问题是产品的最精华的部分,最高添加值的部分在谁的手里。

  所以今天如果中国在重新洗牌的过程当中,要变成一个新偶像,不可以走日本的路。在1929年、1930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美国趁机取代了英国,变成了新的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当中的发言人,不可讳言的,今天美国还是那个发言人。虽然在70年代的时候日本乘虚而入,趁着石油危机,它想取代,日本70年代一直到现在所做到的只是日本经济的曾经崛起,它没有做到取代,原因是因为它自己本身到今天为止,除了像索尼这样的公司,你仔细地来看,它没有一家公司是真真正正有它产业的原创力,中国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从VCR到VCD到DVD,这是一段血泪史,而中国从中间得到了什么?我们得到的还是这个微笑的曲线下头的这一段,所以我们在找灵魂,这个灵魂是怎么样找到产业的原创力,我不相信中国11亿人,每个人都躲在自己的房里写软件,中国就可以逃出在这个曲线当中最低谷的命运,不可能。所以我们必须要扬长避短,以我们广大的市场,以我们人力的资源,以及我们传统的智慧,怎么样发展中国特有产业的原创力,在这种情形之下,才可以自己站稳了脚,所有的企业在你没有走出去之前,一定要站稳脚。

  我很佩服金志国先生的青岛啤酒,他们默默走了三十年,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到今天,他没有被任何其他的品牌取代,因为他自己有一个独特的属于中国的风格,而问题是在这个中国的风格里,也有洋,而这个洋来自欧洲的德国,但是他没有背弃自己的灵魂,所以它可以一直成长到现在,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可是我相信今后在中国国营企业跟民营企业联手的同时,走向国际的时候,我知道他们一定识货、一定懂行,一定知道我买了下来不是蛇吞象,是消化。套用毛主席前一段说的一句话,深挖根、广积粮。深挖根就是怎么样打好基础,广积粮是不但使你的产品链不断地扩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社区里,在社会里,比方说美国的一个州,或者是欧洲的一个区,怎么样建立起你是一个让人尊敬、让人喜爱的企业,而你的顾客会变成你的忠心的顾客。

  我过去说过一句话,我在我的人生生涯当中,做记者的时候,我打的是游击仗,因为我是吸取一些经验。后来做外交官的时候打的是正规仗,正规仗的时候是海陆空同时进行。而我下海打的是地雷仗,因为这个地雷仗我是在跟市场谈恋爱,而市场是最讲理,也是最不讲理的,是最有感情,也是最没有感情的。我最后留给各位一句话,跟市场谈恋爱的人要艺高人胆大,因为市场比一个最无情的男人更无情,比一个最多变的女人更多变,祝各位好运!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