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3日 15:31  新浪财经
图文: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
图为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论坛斌参与讨论。(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10月23日,2009招商证券论坛在中国天津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角色——中国资本市场和谐发展”,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论坛斌参与讨论。

  以下为汇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演讲实录:

  屈宏斌:谢谢,谢谢招商证券给这么个机会和大家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非常漂亮的会议厅与大家相互交流。我的主要目的是来学习的,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是投资专家,所以借这个单元,希望大家多一点互动,这样大家可以互相学习。

  我有十分钟的时间,现在差不多只有9分半的时间,我想在这段时间内讲三点。一个是谈谈,我自己对我国这一轮应对危机的这些措施的简单评价,取得了什么成就,带来了什么风险。第二点相应讲一下我们认为既然有风险,相应的措施就需要做出及时调整,何时调整、如何调整,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第三点,谈一点我自己的一点拙见,相应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的调整,可能对市场或者对投资有什么含义。

  第一点,首先应该说放在全球相比较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我们中国的这一轮应对危机的措施,应该说是最成功的。那么这个实际上大家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自己做得最好就是做得最好!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第一个,在危机发生以后我们的政策转向比较及时,转向速度之快是其他国家基本上很难想象的。

  第二点,表现的这种过去八个月我们所见到的政策实施以后所产生的效果。我们中国人都讲“拿效果说事”,从效果来看主要是两点:主要一点是增长。应对危机,应对危机就是干什么呢?保增长,避免经济硬着陆。按照官方的统计,第一季度GDP由于危机的影响掉到6.1%,百分之6.1%是在全世界当中很不错的增长,但是这是中国15年来最低的数据。第二季度马上恢复到7.9%,昨天公布数字是8.9%。这些数字的表面可以看到V字型的恢复。我认为我们取得的成果比这个表现出来的成果更大,这种数据低估了恢复的力度和速度。我觉得6.1%的GDP是有高估的。你如果看一些工业增加值来讲,第一季度降到3.8%,这根据历史的工业增加值和GDP的关系是5%以下。第三季度公布的是8.9%,但是工业增加值从3.8%一直恢复到2.7%左右。这种幅度的恢复所相对应的第三季度的GDP,在我个人看来至少是9%以上。如果再看其他的数据,固定资产投资33%的增长,我们消费这一块商品零售总额15%的民意增长,17%的实际增长。出口是负的。从总的需求,从分项数字来看,我们经济增长远远不止我们所公布的8.9%

  另外一方面,我不同意大家所关注的,说的确经济恢复很快,但是也带来了问题。大家常常讲的资产泡沫问题,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讨论,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点!如果把中国目前资产的表现放在全球范围来讲很难得出结论中国资产有泡沫。如果中国股市你认为是资产泡沫,那全世界都是资产泡沫。举一个例子,巴西股市今年已经涨了80%,那么它的实体经济怎么样呢?有望在第三季度经济增长开始由负转正,实际增长是如何走出衰退的问题。现在咱们讲是9%还是9%以下的问题,完全是不同的级别。同样的道理,看一下俄罗斯,俄罗斯的经济还在下降,但是股市也涨了50%还是60%。说中国股市涨了70%就有泡沫了,这还是简单化了。我们今天看了A股平均的股值还是十年平均PE之下,所以我想对于泡沫的担心是有点脱离。但是不是说没有风险。我们有一些潜在的风险,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比如说流通性非常大,货币增长到了28%,这意味着是不是未来会有通胀的风险?我想这是一个大家要注意的地方。另外一个按照我们目前经济GDP环比增长的速度,按照这个趋势下去的话,四季度一定是超过10%的增长。到明年一季度现在政策不做任何调整,我们GDP增长就是12%到13%,再加上我们过去这么大的流动性,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通胀的风险会成为主要的风险。

  这就讲到第二个问题,面对风险如何化解?使我们面对危机还能保持“世界最成功”的声誉。我们需要政策下一步做出调整,化解潜在过热和通胀的风险。这个调整应该什么时候调整?我觉得基本上时间很难判断,但是有几个指标是要关注的,一个是GDP的增长,GDP增长我们是保八,但是如果超过10%了就有点过头了。另外一个就是出口,出口的恢复怎么样?出口由负转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民间的增长也在出现回升。按照全球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可能的,到今年年底基本上会产生由负转正的状态。另外就是流动性,未来几个月还有4千亿以上的增长,我觉得这三个指标里面的两个指标出现,那么就需要做出调整。三个指标同时出现,一定会做出政策的调整。

  怎么调,简单说还是原来的中国办法,综合一揽子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行政政策都需要做相应的作用。但是我认为,在这一轮调整中,下一步控制过热的过程中还是以财政的政策调整为主,货币政策的调整为辅。首先说货币政策,我觉得数量性的收缩流动性先于价格性调整。从收缩流动性来讲,我们看到公关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但是我认为,如果目前到第四季度GDP超过10%,资本的流入也在加强,我们的数量性调整的力度一定要加大。加大到什么程度?不排除开始动用存款准备金的程度。所以不排除到今年年底左右,或者明年年初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利率的调整有必要,主要是细化作用。

  财政怎么调整?为什么说财政政策调整为主呢?中国有句老话,解铃还需系铃人,主要动力还在4万亿方案的推出。我们所用银行货币政策是做一个相应的配比,过热了我们需要对经济降温,要控制过热的通胀风险必须从财政着手。如果没有新开通项目对节奏的进一步调整的计划,那么货币政策的调整将会一事无成,反而会起反作用,货币政策调整没有财政政策比较,太明显的调整会适得其反,会使中国的增长更加不均衡。

  货币政策如何调整,已开工项目没有办法了,怎么都要干下去。新开工项目,未来4万亿没有花完还应该相应减少,减少是一方面,更多是转向。新的投资是不是应该从铁路等项目转到民生、教育医疗等项目。转向为什么有好处?第一带来的承受效应,教育医疗短期带来的效应不如“铁公基”项目,有助于我们长短结合,我们讲经济危机以后要搞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的格局要从依赖投资转向更多依赖投资消费。如果政府把我本来预计要花“铁公基”项目的钱,加快教育医疗建设的速度,这个搞一年两年之后,有可能使老百姓更加放心的花钱。这样的话回到王建提出的,两年以后再来第二轮冲击的时候,这时候经济增长更加平衡。

  最后用半分钟时间,说得这么热闹,有什么含义呢?跟投资有什么关系呢?未来经济增长,增长这么强劲,我们增长的技术不断完善,盈利增长也不错。大势讲向上的格局不会变,还有20%到30%的上涨空间。但是要注意政策风险,为了防止过热,政策会出现调整,短期内未来三个月内对股市来说,最大的政策风险是第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第二个风险就是要注意财政政策的调整。未来新的财政支出,如果从“铁公基”项目转到医疗和教育方面,这实际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对大众商品的市场将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短期内对市场气氛带来很大的影响。很难想象全世界都有一条新闻,中国将减少在铁路和其他项目新的投资,那么我想大宗商品的全球市场一定会有比较大的反映。我想这是在市场基本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应该注意这种调整的配制。如果看两三年投资格局的话,我觉得消费是非常好的一个主题,或者是一个可持续的主题。财政转向成功的话,我们做了一个粗略的计算,把现有还没有花完的,在铁公基项目50%转到教育医疗再加上相应支出的话,未来两三年做得好的话,三年以后中国家庭储蓄率从35%调整到32%到30%左右。这么个调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中国消费增长是非常好的。谢谢!

  屈宏斌:我先回答关于经济增长的问题。13%首先说这不是我们的预测,不是说明年一定是13%,我是说有这个风险。如果政策不调整,目前政策力度不变,我想按照目前的趋势,特别是三季度,我们是看趋势,看数字,统计局出什么数字我们拿什么数字说话,看你环比的趋势,这种趋势延长下去,到明年二季度基本上12%到13%是毫无疑问的。这还没考虑到出口,出口可能会由负转正,很简单,今年都掉20%了,明年同比很难掉20%,除非像王建先生指出的二次冲击,比这一轮更大的经济危机,除非你赌这个。排除这个,所有因素加起来,增长的风险,过热的风险要低于增长不足的风险。这个是我们说的一个意思,这个是我说的。(大笑)另外一点,戴教授讲了很多结构调整问题。我自己谈一句。结构调整讲了很多,我觉得这个事也不能强调的太多。首先有一点,中国现在老讲结构调整,好象似乎我们过去发展的路径增长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不调整就不得了了,我觉得这个东西要慎言。中国过去取得了30年的高增长,这是全人类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我们现在的困惑是什么呢?我们现有经济理论也好,书本知识也好,思维方式也好,解释不了这种增长,所以我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困惑,我觉得有空间要调整。还有内需和外需的问题,现在已经完全内需带动了,过去三季度7.7%的增长,我们是120%依靠内需了。内需拉动还是外需拉动,我们的转内已经完成了。转变是有周期的,全球经济好了,我除了满足自己人之外,外国人愿意买,我们可以卖多一点。而且说实话各位都是大学者,我是学生不是教授,我想请教一下,回想一下在增长理论当中,讲到哪个增长模式可持续或者不可持续,我还没有发现一个现成的理论,说以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就不如以消费为主的增长模式,这个没有说。我们增长的理论,可持续不可持续主要看你有没有找到生产率可持续增长的源泉,这个我觉得是主要的。而且说转内需,王建提出的很正确。为什么对王健万分敬佩,大循环理论是讲三十年成果的起点,慎言把这个推翻掉搞内需大循环。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一直讲内需大循环,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都可以讨论。我觉得这个东西不可以过分地强调。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