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论邓小平经济思想对改革30年经济学发展的贡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9日 12:45  新浪财经

  论邓小平经济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漳州电大社科系

  林明艳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也焕发勃勃生机。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等。30年来,中国经济学处于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经济问题,吸收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有益研究成果和分析工具,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规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30年来,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是与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那充满智慧和创新性思维的经济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学发展具有重大贡献, 为解决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遇到的种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深切怀念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昌盛的伟人邓小平。由衷的钦佩他那魅力四射的光辉思想。              

  一、促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的形成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正式提出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从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对此作过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讲,一直处在不清醒的状态,”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过有益的探索。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讲:“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毛泽东在这里强调的是“比较发达”阶段的长期性,而认为“不发达”阶段不会很长。但后来,毛泽东转向了“左”的错误观点。邓小平指出,“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有了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现在搞建设,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979年,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初步提出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初级过程。1980年,邓小平谈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时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在初级阶段。”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特征。

  1987年到1992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系统形成阶段,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多次在重要的谈话中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87年8月29日,他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说:“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据这一思想,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基础,对之进行了详细论述。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式提出。

  2、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共十六大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了新认识与发展,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活力,例如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2004年8月22日,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讲过这样一段话:“邓小平同志以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提出了许多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些创造性的思想观点和方针政策,为我们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也就是说,邓小平同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是由一系列理论创新构成的,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最重要的理论创新之一。

  党的十三大之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先后问世。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这其中也包含着经济理论界的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研究最重要、最突出的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贡献和发展。它使我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为现阶段我国各种经济问题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为经济政策制订的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二、创造性的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精辟见解,促进计划与市场关系认识的重大突破,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扫清了障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理论界就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些学者在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时,提出应更多地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主张;还有一些学者肯定了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认为市场调节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和资本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邓小平中特理论学习纲要1995年5月第1版51页)尽管当时还是讲计划经济为主但把市场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原则,打破了长期以来将计划与市场视为水火不相容的传统认识和计划经济的绝对垄断地位。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的观点,强调市场调节与计划体制的相容性。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尤其是价值规律办事,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打破了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认识,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经济理论界又就计划和市场孰为基本机制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市场机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内在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经济不能离开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的作用范围是覆盖全社会的,而不仅仅是作为计划机制的补充。1985年10月23日下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的客人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48页)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精辟见解。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性,提出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型经济运行机制,这就将市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陈旧观念,使多年来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论争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扫清了障碍。不久,党的十四大确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此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不断充实和发展。

  三、为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清除了思想障碍

  1、从“生产力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清除了思想障碍。由于受到到传统思维的影响,有人对改革开放的种种措施不理解,不支持,表示怀疑,甚至反对,在所有制问题上,把“一大二公”作为判断所有制先进与否的标准,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生产力标准”要求以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如1979年,邓小平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 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是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是不行,人民不相信。1983年,邓小平又一次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2页)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三大报告,确立了生产力这一衡量改革开放得失成败根本标准。1992年,针对一些人用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上来衡量现实生活,抽象地论述所谓姓“社”还是姓“资”和问题,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2页)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述,排除了长期存在于人们心上的担忧,和疑虑,坚定了人们改革开放的决心与信心,为正确地评价改革的得失成败提供了一个全面科学的标准。也为所有制问题研究清除了思想障碍。

  2、邓小平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对所有制问题上的认识不断深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即席作的一次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则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基础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10页),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38页)于是理论界在所有制问题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是单一公有制的传统观念,提出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五大报告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要发展。二是在公有制的含义和实现形式方面,突破了公有制只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以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只是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传统观念,提出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形式;同时公有制与公有制实现形式也应区别开来,股份制应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四、为深入研究了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会上,邓小平就提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应当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在以后他又多次指出,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这一条无论如何要坚持。”1986年12月19日,邓小平在听取了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汇报当前经济情况和明年改革设想时的谈话中指出,“企业改革,主要是解决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问题。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积极性,这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2页),对所有制问题研究还深入到微观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层面,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理论,邓小平同志还对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证券、股市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为深入研究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为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部署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五、对发展问题研究的重要贡献。

  早在1975年,邓小平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讲道: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与现代化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页),把建设四个现代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重大战略部署,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页),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是根据中国现阶段经验事实,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社会更高发展阶段的预测和设想。因为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和发展,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还没有完全消灭剥削,剥削现象在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还没有消灭贫富差别和两级分化,收入悬殊的现象还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虽有显著提高,但远未达到共同富裕的程度。这主要是基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把握,以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经济学研究也为此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因此,“为什么发展”的问题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为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才有后来“什么是发展”的问题。由最初发展理论研究主要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关注代际协调问题,关注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能力提高和人的潜力发挥问题。这样,由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由单一经济发展向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以及人自身全面发展在内的“四位一体”发展拓展,关于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才有“如何发展”的问题。首先是关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研究。其次是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经过长期探索,最后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以上初略论述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学有突破性发展的方面五个方面的重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煜煜生辉,指引着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