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减排:行动的困难与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5日 16:46  新浪财经

  北京交易所董事长、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在中美低碳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尊敬的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今天,我们跨越重洋,怀着一种使命感,从中国北京来到美国纽约,与大家齐聚,共议一个重大命题,那就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形势下,我们该作些什么?此次借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纽约气候周的机会,由纽约-泛欧证劵交易所集团、BlueNext 环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美国环保协会等联合发起举办的“中美低碳经济会议”在纽约召开,我感到由衷高兴。这是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之后,首次中国民间低碳宣传行动和中美低碳经济交流活动。在此,我向本次会议的美、中两国合作伙伴致以敬意。

  在过去两年中,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但与1930年那场大危机不同的是,这一次世界各国紧密联手,出台了高达3.1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现在看来,复苏的种子已经萌发。我们来到纽约欣喜的看到,她依然充满活力,还孕育着新的生机。这个机会是什么?就是低碳时代的转折。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是美国的机会,是中国的机会,也是全世界的机会。

  今年7月,中美两国在首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上草签了“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方面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这标志着中美在上述领域全面合作的序幕已经拉开。合作是多层面的,借此机会,我作为一名中国民间人士讲三点看法。

  一、中国已经采取切实有力的节能减排行动

  先从我身边的案例说起。最近,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推出市民自愿“碳中和”活动,在机场、商场、公园等人群密集的地点设置碳补贴服务点,帮助市民更方便地认购碳汇,出资1000元的机动车车主,将获得一年的绿色出行车贴,认购款进入中国绿色碳基金,用于在长城脚下植树。今年8月5日,我们北京环境交易所完成了中国首笔自愿碳减排交易。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绿色社会责任的践行者,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至2008年底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这两个鲜活的例子,说明中国自愿减排的意识在悄然萌发。

  这些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温家宝总理担任组长,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节能减排”目标和定量指标。与此同时,节能、新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法律法规得以通过或修订。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植树造林等的政策和措施。

  为确保节能减排目标,一批大型企业积极推进设备升级与技术改造。国家还强制关闭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钢厂、小水泥厂、小电厂、小煤矿,数量达数万家,资产数百亿元,数十万工人因此失业。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我们在“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1%,相当于节约3.13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7.58亿吨。中国的减排努力和减排成就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相比都不逊色。对此,国际社会应该给予认可。

  二、中国减排的现实困难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人均收入只有3000多美元,还有1500万贫困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

  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1999年到2008年,中国发生自然灾害252起,死亡人数1.13万人,受灾人数10.48亿人,经济损失高达750.49亿美元。根据IPCC的报告,一旦全球气候变暖超过临界值,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将最为严重,而中国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适应气候变化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打过一个比方,国际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欧洲、美国等发达中国家,经过了长期发展,经济和社会形态都已经高度成熟了,好比五六十岁的老人家。他们不干重活,技术先进、能耗很低,70%的排放都来自消费部门。而中国是这个国际社会大家庭中的壮劳力,20来岁小伙子,干活多,自然吃的多。我们还不太富裕,处在成长发育的过程,吃的是粗粮,以煤为基础,因此排放自然就高,而且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减排压力和难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所以,国际社会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责任,就必须要提供相应的帮助,帮助年轻人改变膳食结构,提高作业技能。否则又要发展中国家加工制造,干重活,又不允许发展中国家增加排放,这在经济和道义上都是讲不通的,也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美国,应当在清洁能源技术及资金方面对中国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协作,这也符合中美双方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清洁能源、保护环境、确保能源安全等方面拥有的共同利益。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1943年抗战期间宋美龄女士应邀在美国国会发表的那场著名演说,她把中国人民奋力抗战的情况,生动地介绍给美国国会和美国人民,极大拉近了中美两国人民心灵的距离。美国政府随后加大对中国的援助,民间捐助急剧增加,促使抗日战争尽早获胜。同样,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和平年代的共同敌人――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危险已经迫在眉睫,需要我们破除国界、种族和文化的界限,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正像宋美龄女士所说的,“如果中国人民会用你们的语言与你们说话,或是你们能了解我们的语言,他们会告诉你们,根本而言,我们都在为相同的理念奋战”。

  三、中国减排的希望及我们的思考

  和所有面向未来的负责任国家一样,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近期,有几个重要的政策信号。昨天,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指出: “ 中国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复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 “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8月24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情况时介绍,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将是研究制定《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探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体制机制,在特定区域或行业内探索性开展碳排放交易。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这些都表明,中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坚定态度和扎实部署。

  在全球变革的背景下,中国加快低碳经济转型势不可挡。我代表北京环境交易所,讲一点有关加快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思考。

  第一、 尊重经济规律,推动经济的低碳转型。

  气候变化与减排本质上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品,要由各个国家政府来提供。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的80%左右是发达国家所排放的。发达国家从历史排放、人均排放和责任能力上讲都应该对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支付。这是国际气候合作的基本前提。

  其次,技术进步是解决气候与减排问题的根本途径。无论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智能电网的建设,还是电动汽车,节能建筑的应用都离不开技术的突破。中国的能源效率是美国的1/3, 是日本的1/6, 差距也主要在技术上。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

  再次,要改变消费模式,美国式的高消费已经走到了尽头,美国人住大房子、开大汽车,冬天室内象夏天一样热、夏天屋里冰凉。占全球总人口4%的美国消耗了全球25%的能源。如果中国也象美国这样消费,地球还有明天吗?

  第二、 循序渐进建设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

  在转移支付、技术进步和改变消费的前提下,中国应该推进用市场化手段解决减排问题。要使那些投入资金技术减少排放的企业得到补偿与奖励,使那些不进行技术改造超额排放的企业受到惩罚。形成自下而上基于价格信号的调节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向。

  要探索建设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借鉴国际排放权市场发展的成熟经验,积极听取国内相关利益群体诉求,探索相关交易制度和规则的设计。在综合考虑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必需的排放空间和对人类共有大气资源公平使用权的基础上,建设符合中国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简洁实用并且相对独立的排放权交易市场。

  第三、 北京环境交易所希望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集合各方力量,发展和完善中国环境交易产品体系。

  积极开展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北京环境交易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已经推出节能环保技术转让、排污权与节能量、CDM项目和生态补偿(VER)三个项目信息服务平台。与法国BlueNext交易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促成了全国首笔场内自愿减排交易。

  加强自愿减排市场的标准研究,提升定价能力。近期北京环境交易所将倡议启动研究首个中国自愿减排标准。该标准将由买方、卖方、中介方、咨询开发公司等利益相关实体及能源环保类NGO组织等共同制定,从狭义上确立自愿减排量检测标准和原则;从广义上规定自愿减排流程、评定机构、规则限定等,以完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推进自愿减排场内交易,探索和完善交易结算平台,采用电子商务手段,促进自愿减排额购买的便利性和普及性。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政府间的支持,亟待市场跟进,社会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不仅对于中国,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中美两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问题上的互助互谅,是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全球协议的必要前提。站在此次中美低碳经济会议的起点,我相信在场的每一位都将尽自己的努力,为两国共同推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赢得更多的理解与合作。我们相信,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