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质量中国之魅力城市——长沙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1日 13:34  新浪财经

  长沙——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部省会城市,我国新近崛起的“十大品牌之都”。与其它著名的品牌城市相比而言,长沙市的经济发展可以用“异军突起,后来居上”来形容。特别是近几年,长沙市经济的发展速度令世人刮目相看,成为我国新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明星城市之一。从新中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的小城发展到今天魅力四射、充满活力的品牌之都,工业发展、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工作的成就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开展质量振兴、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走出了一条“兴工强市——名牌建设——产业群建设——品牌城市”的发展之路,城市综合竞争力首次进入全国前10、中国省会(含直辖市)十大活力城市之一,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和中部崛起的排头兵。

  建设篇:奋起直追  厚积薄发

  长沙市的质量工作和品牌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质量工作基础建设(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长沙市开展了质量法规的基础建设。1981年长沙市出台了第一部《长沙市标准化管理试行条例》,开始了质量建设的征程。1982年,长沙市政府颁发了《长沙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试行办法》,1986年成立长沙市计量管理局和长沙市标准管理局,1987年长沙市标准管理局制定了《长沙市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实施办法》、《长沙市新产品标准化审查管理办法》,1988年,长沙市标准化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被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局、国家计量局评为宣贯《计量法》省级先进单位;1989年长沙市完成向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过渡,1990年,长沙市对全市10大类44种商品进行大检查,获国家通报表扬,涌现了一批获国家部优、省优产品。

  第二阶段:全面质量普及与提升(1993年——2000年)。1993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实施之际,长沙市各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大规模的质量宣传和知识竞赛活动,500多家单位的近3万人参加。1994年,长沙市技术监督局成立;1995年,为了保障质量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长沙市对五类重点产品实行售前质量报检;1996年3月,为贯彻《国家质量振兴纲要》,长沙市政府成立了长沙市质量管理领导小组。1996年,长沙市2000年3月,《长沙市质量振兴纲要实施意见》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出台。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长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经原国家科委批准,调整为“一区四园”(岳麓山高科技园、星沙工业高科技园、隆平农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和市内政策区)。这一阶段,长沙市的部分著名企业已经开始在全国形成影响。但整体经济和工业和经济发展缓慢,长沙市的经济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名牌战略、产业群品牌建设(2001年——2005年)。

  没有现代化的工业就没有长沙市的发展,这是长沙市为市政府根据本市的特点和经济基础现状,通过艰苦探索得出的结论。为了全面启动长沙市工业建设,2001年3月,长沙市全面开展了全市工业企业质量状况调查摸底工作;2001年9月,长沙市委市政府正式确定“兴工强市”战略,并作为长沙经济发展的第一战略,先后推出了《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工业十大标志性工程的实施意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长沙市工业步入加速发展的轨道。200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园区兴工”的决策,2003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决定》,同年4月,长沙市政府成立质量振兴协调领导小组,同时出台了《长沙市政府关于在全市开展质量振兴活动的决定》和《长沙市质量振兴实施办法》。短短几年的时间,长沙市的工业发展、产品质量工作和品牌建设形成井喷效应。2003年,长沙市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85%以上,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均达到90%。出口商品合格率达99%。2003年9月,长沙市获得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2006年又完善制定了“两区八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4年1月,长沙市正式出台了《长沙市标准化管理条例》,成为当时在全国唯一个实行标准化地方立法的省会城市。2004年1月,长沙市出台《长沙市名牌管理(试行)办法》。2005年9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工业园区,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区域性品牌效应,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确定以市场为导向,以10大标志性名牌企业为龙头,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具有全国质量品牌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产业集群核心品牌;重点发展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为核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长丰集团、北汽福田等企业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远大空调、伊莱克斯等企业为核心的家电产业集群;加大对园区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2005年,作为实施品牌战略支持本市企业做大做强的一项重大行动,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大型推广宣传活动,利用电视、广播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品牌兴企”战略。2005年,长沙名牌产品产值达到470亿元,占到了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6成以上。长沙市的质量品牌建设实现了一次飞跃。“长沙制造”打进了欧美、日本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四阶段:打造有魅力质量的品牌城市(2006年至今)。2006年,中央做出了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决策,为长沙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把质量工作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历程,这在长沙成为工业和经济发展的“第二次创业”,也是质量和品牌的全面升级之战:进一步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工作,加速打造长沙品牌集群;建立世界品牌、中国品牌、省级品牌和市级品牌的梯次培育规划,提升长沙区域品牌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先后拟订了《长沙市关于实施工业品牌带动战略的工作意见》、《长沙市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长沙市名牌发展“十一五”规划》, 并制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发展蓝图。产业群发展从“一区四园”拓展到 “两区八园”、“两区九园”在到“三区三带”,提高品牌集中度和产业群集中度,以6大优势产业集群为核心,致力推进“千百工程”——“千亿产业集群,百亿企业方阵”,同时,改造提升食品烟草、建材陶瓷、纺织服装、花炮等4大传统产业。

  2007年,国家确定长株潭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工业发展不仅要以提高产品质量的竞争力为目标,而且也要注重环境质量为目标。这对刚刚呈现经济放量增长态势的长沙市来说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需要新的探索和创新。为此,长沙市政府强势启动“两型社会”建设,号召企业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决心坚持“质量取胜”,创优质量环境,扩展质量内涵,将质量工作不断由生产领域向农业、工程、环境、服务等领域渗透,加大集约式发展的力度,狠抓节能减排,重点支持能源合理利用和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引导“两型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工业结构,力争通过总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将长沙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地位的新型工业基地。在实现第二次工业化创业目标的基础上,打造休闲、宜居、和谐城市。

  长沙市政府还先后研究制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规定》和《企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努力使“长沙制造”迈向“长沙创造”。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下,长株潭率先在全国提出打造食品安全城市,先后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质检总局签订建设食品安全基地示范区备忘录;2009年6月,长沙成立全国首支食品安全公安执法队伍。这一系列举措显示了长沙与长株谭建设高质量新兴城市群的坚定决心。

  目前,全市已基本建立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特别是食品、药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市大中以上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县城以上城市88%的市场、超市建立了进货索证制度,72%的乡镇、街道、社区食杂店建立了食品进货台账制度,县城以上城市91%的餐饮经营单位建立了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县城以上城市进点屠宰率达到100%,县城以上城市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96%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82%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签订了质量安全承诺书,家用电器等12类消费品生产企业建立质量档案率达80%,在四大行业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出口食品原料基地100%得到清查。在这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措施全面开展后,长沙市主要产品抽查合格率达94%,出口商品合格率达99.5%,重点企业产品等级品率、主导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均高出中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年底之前,长沙还将投资3900万元建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体系”,全面覆盖长沙本土农产品的主产地——四县(市)。

  成就篇:传奇的速度  辉煌的硕果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9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长沙整整用了42年时间。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00亿元突破1000亿元用了13年,而由1000亿元到突破3000亿元仅用4年。2008年长沙工业总产值达到3230.8亿元,为1949年的5570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9位。

  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9个、国家免检产品28个、中国驰名商标20件,居于中西部省会城市之首;浏阳花炮、沙坪湘绣成功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三河智能等工程机械产业群和浏阳烟花爆竹等行业主导产品的技术标准已与国际水平接轨。

  2008年长沙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美元,达到51.7亿美元。工业集约集群化发展。从振兴“两区八园”到打造“三区三带”,长沙发展工业的思维一次次提升,举措一次次创新,由此闯出一条卓有成效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全市“两区九园”共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45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1%。优势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更大,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全市工程机械、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产业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86.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6%。长沙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34家、市级龙头企业81家,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82.3亿元,是1949年的84倍。2008年全年利用外资项目(企业)为152个,合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达22.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8.0亿美元,是1984年的534倍。

  2008年,有长沙“四小龙”之称的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GDP连续三年包揽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四名,2008年四个县市的GDP累计达到1183.3亿元,占全市的39.0%以上,并全部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长沙县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是湖南省唯一、也是中部地区仅有的3个典型地区之一。

  质量长沙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成就,铭刻着几代质量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长沙市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传奇般的发展速度,得益于全省上下的大力支持、全市上下的协力合作,得益于一批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勇创卓越的优秀企业。其中“以动提速”成为长沙市发展的关键词。动车组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长沙市的高速发展正是各级领导、各部门以及全体长沙市社会各界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质量兴市工作机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

  今天,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长沙市正以长株谭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站在新的起点上,敞开胸怀,放眼世界。肩负着湖南和中部崛起中流砥柱的长沙市,开始步入了打造“质量魅力之都”、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我们有理由对此充满期待。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