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勤公司合伙人George Budden发言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8日 19:1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资本峰会9月15日—16日在英国伦敦召开,新浪财经独家网络报道本次峰会。以下为德勤公司合伙人George  Budden的发言实录。

  George  Budden:大家好,我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见面。

  我要谈的就是如何使并购运作,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我们要考虑,比如尽职调查、法律途径以及银行。但是在一开始,如何让这个并购成功?我们也听到很多数据,关于一些什么样的并购是如何能够创造价值,比如管理层的重要性等等。我的观点,外国公司做投资也好,或者是他们在英国投资也好,在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觉得中国的公司其实在海外并购会非常成功,这个成功率也会极大的提高。

  当然也有一些失败,这就是整合的问题。因为可能整合不成功,并不见得是一开始交易做得不好。所以,关键的问题就是预先能不能做出这样一种考虑。事实上是全球大部分的交易,比如我们和德国以及其它的商学院都进行了研究,这里有一些因素其实是可以预先来预测的,可以看看交易是否会成功。

  这里有几个方面的因素,这几个因素涉及的风险很高,你的成功几率就会很低。如果这样的因素没有,你的成功率可能达到75%。如果你一开始就来看这个并购的情况,成功的几率有多高,如果你可以去运作,你可以得到75%的成功率。你的条件会更好,比如说会提高25%。

  整合的风险,比如成本的降低,可是很容易做的。利润的增长、技术的转移就更容易融合。融合的信息有多少?你是瞎猜的还是有一个依据?

  谈一下公司之间的组织构架有什么区别,怎么使他们天衣无缝的整合起来,很多事情可以思考。我们的并购战略不能假设可以给公司增值。

  人能不能适应这种改变,他们会积极接受中国的买方来购买,怎么协助他们,支持中国买家来收购。我们有哪些事情可以做?怎么跟他们交流收购的策略和逻辑性等等。

  还有一点是相互的风险。你有合适的资源吗?资源是在正确的地点吗?中国的公司收购欧洲的公司,5000公里之外不同的语言,监管机构不同,你的团队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资源来应付整个整合的过程吗?

  我们当然有些事情可以做,有友好收购和强行收购,大家知道他们在强行收购,就准备避免很多风险。在中国收购还是在欧洲收购,公司都得很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在怎么回避风险上。

  我们看到有许多交易已经成功了,还有一些正在进行中,还有一些正在准备的过程中。知识、挑战方面面临的困难很多都可以学习。比如环保上面的一些问题,因为在这里情况和中国不太一样,监管层面上、文化层面上、理解交易的逻辑性在哪里等等,这都是要考虑进去的元素。我们怎么样提高我们卖的欧洲公司的价格,如果更好地给中国的购买商提供服务,有些公司可能有多个竞购者,还有和当地的竞购者进行竞争,还有卖方很有经验,经验丰富从买方那里得到它最大的价值。这些因素作为买方也要考虑进来,要考虑到当地进行交易的方法和方式。对它的文化要理解,怎么样跟他们进行积极交流,你不光把他们的数据都找出来,你是让他们也接受你,作为未来的收购者,让他们心服口服,将来愿意为你工作,增加产量,增加利润,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我们必须认识到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可以管理、激励当地的员工,我们看到很多成功的收购,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使用当地管理的方式,从那儿建立起来,然后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不要太快的做一些管理方面的改变。当然你必须得把时间投入进来,把一些高级管理人派到当地去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在估价方面中国的公司和西方的公司也是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过去五年有一个积极PE的市场,PE的估价有时更加聚焦它对现金流要求很高,要关注资产负债表帐面的价格。

  还有知识产权的转移等等,知识产权的估价也有它一定的困难。人有的时候有很多不可预见性,需要进行更大的努力,使得一切都顺利进展。

  中国公司在欧洲的挑战是有很多风险因素,这四点都是加强风险因素,我们刚开始就要投入很多努力,这样才能确保交易的成功,这当然也是一个最起码的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必须有一个准确的目标,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价值是不是增加了等等,还有什么时间做最好等等。你还要保证你有人才和资源可以执行这个交易。还有就是在团队之间建立互相的信任,和金融方面建立良好的交流。要把他们作为团队的一员,当地的工作人员如果当做外人来对待,就不能得到他最大的贡献和为企业进行增值。要明白当地运作的过程,特别是交易成功了以后,管理层之间的交流,以及按照当地管理层面尽少地进行调整,保证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以及确保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在岗位上尽职,为企业做更好的贡献,确保企业未来的成功。

  谢谢大家,祝大家万事如意,马到成功。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