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7日 18:57  新浪财经

    32. 1995年11月,代号为“9511”的电力增容工程完成,北京人在不知不觉间告别了“拉闸限电”的日子¬,电力资源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解决。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2008年年3月21日晚,住在广安门的李明家里突然停电,小两口坐在黑暗里愣住了,还是岳母提醒“快找蜡烛”,李明才反应过来。借着手机的微弱光芒去翻抽屉,翻了半天也没有收获,忽然他醒过劲儿来:“多少年都没买过这玩意了,黑灯瞎火的哪儿找去啊!”

  在黑暗中干坐一小时,对李明来说简直难以忍受;然而在岳母那代人的记忆里,停电的日子曾经是家常便饭,而且那并不是很远的事情……

  1992年8月28日,北京市区全天大范围限电,那一天京津唐电网5次下达紧急限电命令,北京城拉闸765路,拉掉负荷84.35万千瓦。一家玻璃厂厂长找到供电局要电,痛苦地讲述,为了保住锅炉,不得不将一锅滚烫的材料倒掉。与此同时,一批铜厂、钢厂生产都受到影响……因为恰好是星期五,这一天被媒体报道称为“黑色星期五”。

  限电也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停水停电,连厕所都没法冲!”家住17楼的王阿姨回忆说,那次停电,冰箱里的东西全坏了,几袋速冻饺子化成了烂泥,电梯也不运行了,他们连吃饭和出门都困难。

  那段日子里,类似这样的停电经常发生,蜡烛、火柴、扑克牌,成了很多人打发黑夜的必备工具。

  为了让市民们尽早过上正常生活,不再被三天两头的断电困扰,1992年,电力部、北京市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联合办电,并在北京实施电力增容工程,这个工程计划于1995年11月完成,因此代号为“9511”。

  华北电力集团协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以及河北省张家口、秦皇岛等地电厂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大会战,“9511”工程如期完工,北京人在不知不觉间告别了拉闸限电的日子。

  曾经深受其害的王阿姨感受到了明显的不同:“原来家里要备着一个煤炉,防备冬天停电,长年烟熏火燎,楼道墙壁上都是煤烟,一不小心就蹭一身。现在没这烦恼了,墙壁雪白,环境舒心,烧饭洗衣全用电器,不仅方便,也一点不比煤炉子慢!”

  而李明这样的年轻一代几乎对限电没有任何印象了。估计等他的孩子长大后,会连“限电”这个词都难以理解,就像现在的很多孩子对“粮票”没有任何概念一样。

 

    33. 1996年,联想发起“万元奔腾”活动,将电脑价格拉至万元以下,电脑开始大规模进入寻常百姓家。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1996年,国内迎来了一场电脑风暴。国产品牌联想发动了“万元奔腾”大战,一举将当时最先进的奔腾系列电脑价格拉到万元以下,让国内电脑配置与国际同步。

  联想的这一举动一下子打破了洋品牌的垄断,老百姓突然发现,电脑不仅便宜了很多,还有那么丰富的功能,样子也漂亮了很多。这正是联想提出的“家用电脑”概念——对于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的普通用户,使用起来要尽量简单,把复杂的设置简化为一个按键,电脑出了问题只要按一下“一键恢复”就会恢复成刚出厂的状态;加强影音娱乐功能,让大家可以用电脑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再配上鲜艳的色彩和流线型的外观,看着就觉得赏心悦目。

  这下,老百姓不再觉得电脑是高高在上的了,很多家庭纷纷请进了这个新成员,电脑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联想一战成名,由此超越国外品牌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名。此后一直到2002年的6年中,联想始终稳居中国市场榜首。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祥云”火炬的身影无处不在,但很多人可能并没意识到,这也是联想集团的设计作品。作为一个民族品牌,联想抱着“一定要为自己家门口的奥运贡献力量”的心态参加了奥运火炬的全球竞标,并报送了“凤凰”、“长城”、“祥云”三个极富中国传统特色又不失时尚感的设计方案。经过奥组委三轮严格的筛选,最终“祥云”方案在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入选方案。

  在此之前,联想已经成为国际奥组委顶级赞助商之一,负责提供北京奥运会需要的所有IT设备,奥运会的每个赛场都能看到祥云火炬和联想电脑的身影。 

 

    34. 1997年,足球世界杯预选赛,四通利方体育沙龙上标题为“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感动了无数球迷。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的网络传奇从此开始。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新浪新闻模式的创造者陈彤

    这个大眼睛是新浪看世界窗口。在中国IT领域,新浪是一个传奇,从当初名不见经传,到如今享誉全球,新浪的故事,要从四通利方说起。

    1997年,足球世界杯预选赛期间,四通利方的体育沙龙上,一个标题为“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感动了无数球迷,其中有一段写的是:夜幕降临,温度很低,大家心里更凉,没法不冷静啊。全场的“中国队,加油!”变成了整齐的雷鸣般的“戚务生,下课!”这时,全场人都在为卡塔尔的每一次进攻欢呼,为中国队杂乱的“进攻”而“冷静”!只有我可怜的儿子还不懂,为什么这么多人突然不叫加油而改叫什么人下课,儿子继续挥舞他手里的国旗嘶哑地叫着“中国队,加油”。我周围的东北汉子眼泪汪汪地看着他。好几个大老爷们红着眼眶上来劝我“领孩子先走吧,别往下看了!”急得我儿子要和他们拼命……短短48小时内,这篇不到三千字的帖子,竟被阅读了两万多次。

    趁此机会,四通利方推出第一个体育频道,没成想,这竟成为日后中国商业互联网的第一个内容频道,就此埋下中国网络新闻的种子。

    1998年12月1日,四通利方并购华渊资讯,新浪网正式成立,推出了24小时不间断滚动新闻,开创了中国网络新闻模式。新浪让网络用户感受到,生活中多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新浪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新浪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全球互联网就遭遇了寒冬,互联网泡沫覆灭的灾难也波及到新浪,但短暂调整后,2001年9月,新浪快速报道“911恐怖袭击”的举动,再次引爆网友海量点击率。这一次,新浪一夜成名,跻身国际一流网站的阵营。

    2003中国网民数量持续爆发,2005年新浪适时推出博客平台,颠覆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在博客上写写心情、记记心事,自己发泄的同时,还可以被人分享,头一次很和谐地把公共性和私人性结合起来了,博客在中国迅速窜红,并成为网络时代的主流。其实,不只新浪,中国互联网媒体平台变着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交流方式,它们掀动起的是无法止息地网络的力量。

    当人们已经习惯网络冲浪这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可能已经不会再想起谁是最早的那个弄潮儿。新浪CEO兼总裁曹国伟说,新浪,也许不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最赚钱的公司,但新浪的影响力不可不提。十年间,新浪人共同缔造了一个全球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中文门户网站;十年间,新浪改变着中国人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十年,越来越多的人正通过新浪感知世界,丰富自己的生活,

 

    35. 1998年5月,北京图书大厦在繁华的西单地区开业,它是国内最大的出版物零售店。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今天,我相信每一个走进北京图书大厦的人,都会感到买书、查书、看书非常方便。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尤其对爱读书爱买书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便利!

    说到买书,很多北京人都有这样的记忆,遍及京城各个角落的大小新华书店,是当时唯一能去买书的地方。有人甚至清楚地记得粉碎“四人帮”后,外地人在新华书店排起长龙买书的壮观场面。1970年,王府井书店建成了6300平方米的图书大厦,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书城。那时候,书店的设施还是比较单一的,人们不能近距离地触摸到书,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出版社,书的种类也相对少,更别提什么原版外文书了。

    90年代,随着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图书的品类迅猛增加,老的新华书店早已不能满足众多读者的需要。1998年,北京图书大厦开业了。读者们惊喜地看到,首先,书店的环境变了,成了一个巨大的图书超市,人们可以推着购物车在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书海里逛荡,这是以前没有的。

    经营方式的改变,购书坏境的改变,细节的改变都使大家感到方便无比,比如,可以在电脑里搜索需要的书目,可以看到最新出版的书籍,可以买到外版图书,可以享受到一定的折扣。

    有一个数据值得一提,从1998年5月18日开业以来,北京图书大厦已接待中外读者9000多万人次,累计创造销售17亿元,销售额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快速增长。

    一位在北京生活很多年的人谈起买书,很感慨,他说,在图书大厦买书真是太方便了,种类齐全,服务周到,令他在外地的朋友羡慕不已。想想看,全国500多家出版单位出版的30万种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都在这里销售,走进北京图书大厦,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图书的巨无霸王国,这种情形在外地的很多城市是不可想象的。虽然现在大家都愿意上网买书,但他还是喜欢到书店去。他在博客里写道:每个星期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带孩子去图书大厦买书看书,在这儿可以闻到书香,可以让孩子在读书的氛围里多一点内在的气质……

    图书大厦,是爱书人的好去处,也是咱们北京在文化方面特别值得骄傲的一个亮点。

 

    36. 1998年,北京居民家庭“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启动,计费电能表直接安装到每一户居民住宅。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50多岁的老徐是个老实人,可是在20多年前他曾遇到过一回丢脸的事儿。这事儿跟电表有关。

那时候老徐住在海淀区的一个大杂院里,每家每户进门的墙上挂着一块分电表,院里还有块总表,每个月的电费由邻居们轮流到各家各户去查,但是分电表的耗电数总是比总表电数缺了不少,这差出来的电费就得大家平均分摊。

  日子久了,邻居们之间总有怨言,老徐心里也挺不是滋味,“别人都偷电就咱不偷,这不是吃亏了吗?”一天中午,他拿着改锥站在了电表前,虽然有点心虚,还有点手抖,但总算是悄悄拧松了一个小小的螺丝,电表就不再走字了……

    转眼到了月底查电表的日子。老徐全家正在吃晚饭,邻居大姐敲门进来,人家往电表跟前一站,脸刷地就耷拉下来:“老徐啊,你们家灯亮着,可电表怎么一个字也不转啊?”老徐猛地一拍脑门:“哎哟!忘了把那个螺丝拧回去了,这下露馅了!”他这个尴尬啊,紧着跟大姐解释,人家听都不听就甩手出去了。

20多年过去了,老徐还惦记着这事,他希望能跟老街坊们道个歉,原谅自己的一时糊涂。

    在那个收入不高物质也不丰富的年代,公用的电表让很多人产生过占小便宜的想法,不仅让邻里关系变得紧张,而且总是让老实人吃亏。

    1998年,北京市专门为此实施了“一户一表”改造工程,由供电部门将计费电能表直接安装到每一户居民住宅,按户抄表收费。这不仅可以实现用电增容,避免了偷电行为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同时还彻底解决了“一表多户”时的邻里纠纷问题。

 

    37. 2000年5月23日,北京市最大的地表水厂——北京第九水厂三期工程全面投产。从此北京市日供水量可达300万立方米,而第九水厂占据了“半壁江山”。

    说起北京用自来水的历史已经有上百年了。早在1908年4月,清政府就成立了“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筹建京城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1910年1月水厂工程全部完工,3月正式投入生产,日供水能力1.87万立方米,供水管线147公里,供水范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

    再往后说,在解放初期,北京的胡同里不时能看到吱扭作响的独轮水车。推车人肩挎绳绊,两个水槽分搭在车轮的左右,上面架着两个木水筲。这就是“水车子”送水的情景。水车子里的水是从“井窝子”里打上来的,那是一种简陋的用压水机取水的浅土井。

    1949年,北京南城龙须沟地区作为第一批实验地区安装了公用水站,从此,拉开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到1967年,北京城区就安装了大大小小的水站2677处,城区用水普及率达到99.96%。水站虽然建成了,但百姓吃水还是肩挑手提,有的甚至到百米之外的街巷去接水,冬季取水就更为困难了。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市区内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荒”。当时,市区内一半以上的地区降压供水或限时限量供水,竣工的楼房30%因没水而无法使用;居住在清河、半壁店、十里堡、龙爪树的居民要半夜起来接水。1990年第九水厂一期工程通水后,自来水的供需矛盾才得以缓解,安全稳定的供水有了保证。

    您知道这水厂是怎么把自来水送到老百姓家的么?第九水厂的水源来自密云水库,原水经过加药、混凝、澄清、过滤等常规水处理工艺处理,还采用活性炭吸附,再经过氯化消毒的深度净化工艺,把水里的涩、嗅、味以及各种有机质去除掉,最后将生产出来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清水送入城市配水管网。

    第九水厂分三期建设,每期设计日供水能力均为50万立方米,到1999年6月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日供水能力达150万立方米,承载着北京市区供水能力的“半壁江山”。

    第九水厂的建成通水从根本上缓解了北京缺水的紧张状况,而今已作为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水质最优良的现代化大型饮用水水厂之一,在首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8. 2002年,北京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改制更名为北京三元集团,其出品的“三元牛奶”滋润了几代北京人。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提起三元牛奶,很多北京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陪伴,既陪伴了自己的童年,又陪伴了下一代成长。三元是个享誉京都的著名品牌,也是北京现代奶业的旗帜。

    刚解放那会儿,什么都缺,牛奶更不用说了。当时全市鲜奶供应量少得可怜,连仅供给当年出生的婴儿都不够。市民张大爷还记得:“50年代的时候,只有家里有3岁以下的小孩或者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凭票购奶,成年人很难喝到牛奶。”当时,取奶工具五花八门,有瓷瓶的,也有拿自己家里的杯子的,还有很多人拿着输液的葡萄糖瓶子。

    的确,50年前,北京奶业奶牛存栏只有5000头,全年加工鲜牛奶量只有600万公斤,人年均消费牛奶不足1公斤,用大锅熬牛奶的土作坊加工;如今三元食品公司日处理加工鲜奶量超过了1000吨,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从过去的牛奶公司,到今天的三元食品公司。50年的艰辛和辉煌,伴随北京奶业跨越了从计划经济的短缺时代到市场经济产品丰富的历程。

    今天,牛奶几乎成了人们必备的食品,让北京人吃上优质的牛奶成了三元人的追求。他们坚信,好种出好牛,好牛产好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三元就开始注重国外优秀种牛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旗下的北京奶牛中心有“世界名牛花园”之称,这里每头名牛的身价跟一辆进口奔驰轿车不相上下。高产母牛的产奶量已突破10000公斤,远远高于目前我国奶牛年均产奶量3000至4000公斤的水平。

    如今,以三元为代表的北京奶业完全实现了专家提出的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全程管理模式。一些媒体的记者曾对三元打造健康安全食品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结论是咱们北京老百姓,喝的就是放心奶。

 

    39. 2002年9月,“城铁”13号线开通试运营。这是北京地铁在地下走了30多年以后第一次开到了地上。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2002年9月28日,被称作“城铁”北京轨道13号线开通试运营。这是北京地铁在地下走了30多年以后,第一次开到了地上,就为这,很多老百姓专程来坐这趟车,不为别的,就为图个新鲜。

    和地铁比起来,城铁列车模样有点像火车,速度更快,坐在车厢里也不像地铁那么闷。但对附近居民来说,好处可远不止这些。

    地铁13号线像个倒U字,两头是东直门和西直门,沿途经过著名的回龙观社区,离天通苑也不太远。要知道这回龙观有30万人口,天通苑的居民数量也不相上下。以前只有一条通向市中心的干道。一到上下班高峰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经常是“离家只有两公里,还要走个一小时”,坐在车里都能看见家门了,但就是到不了,干着急。周末出趟门也不容易,因为公交车少,线路又长,进城要花上俩小时。现在有了这13号线,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都说“再也不用担心堵车了”,“进城也方便多了”。

    而对两位普通的北京市民王顺捷、张文霞来说,13号线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命运。他们是两个普通的上班族,和很多人一样,他们每天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在同一个车站,一来二去呢王顺捷、张文霞就这样相识了,他们一边坐车一边聊天,慢慢有了好感,开始交往、恋爱,最终决定共结连理。

    为了感谢城铁这个“媒人”,也为了让婚礼仪式别出心裁,2006年9月23日,新郎在回龙观车站接上新娘,并搭乘地铁到立水桥车站,开始他的浪漫求婚。而参加婚礼的嘉宾也大都是乘坐地铁而来,13号线不仅见证了两人的相爱的过程,还承载了一场绿色婚礼。这不正是一班开往春天的地铁吗?

 

    40. 2002年12月,“索纳塔”轿车正式在北京现代工厂下线,圆了北京人50年的“轿车梦”。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2002年12月23日,北京现代“索纳塔”轿车正式在顺义北京现代工厂下线,圆了北京人50年的“轿车梦”。

    汽车工业,支撑着北京工业的半边天,北京的现代汽车每年为北京贡献着100个亿的收入。但在2002年的北京要上轿车项目,很多人并不看好它,因为北京一直没有叫的响的汽车生产企业,而这次合作对象又是人们不太熟悉的韩国汽车,胜算并不大。

    在北京现代正式挂牌前,有不少老领导、老专家对北京现代上马发表的意见,北京汽车制造厂的第一任厂长冯克说,北京曾经制造出中国第一辆轿车——‘井冈山’牌,北京人的轿车梦一做就是45年啦!我干了大半辈子汽车,没在北京干成轿车,遗憾终身啊。说完,两行老泪潸然而下。

    在大家伙的期待下,现代汽车用超现代的速度发展了起来,2002年10月18日,北京现代正式挂牌成立;11月18日,生产线启动;12月23日,是北京人梦想成真的日子,北京生产的第一辆“索纳塔”轿车下线!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举办的“索纳塔”新车发布仪式上,时任总经理徐和谊饱含深情的演讲《为了一个梦想》,他最后讲到:北京人的轿车梦圆啦。这时,徐和谊的嗓音哽咽了,台下听众的眼眶湿润了。

    如今,北京现代工厂先进技术水平、自动化程度征服了市场,自成立以来,北京现代累计销售超过122万辆,实现销售收入约1280亿元,撑起了北京工业的脊梁。

  

    41. 200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首钢搬迁方案,实现了“还北京一片蓝天”的庄严奥运承诺。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说起首钢搬迁,的确是造福于北京市民的一件大事!当年,这件反复论证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事实!

    2004年2月20日零时,首钢第一炼钢厂全面停产。这座1964年12月投产,曾被誉为“拥有世界上转得最快的转炉”的炼钢厂,就这样光荣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当时,一位工人站在有着近40年辉煌历史,如今却空空荡荡的厂房前说,我们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有的甚至是几十年,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难受!”

  熟悉钢铁工业的人都知道,1958年,首钢建成中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这里建成,从此揭开了中国炼钢生产的新篇章。1978年首钢进入中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1994年钢产量达到全国第一位。长期以来,首钢是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北京市、新中国的冶金工业、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钢在为北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它面临着比其他企业更大的环保压力,首钢一直顶着北京“黑帽子”的头衔。

  首钢离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只有17公里,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首钢就在为改变自身污染的状况做着努力,但即便一点污染也没有了,加工钢铁也需要用到大量水、电,这些都是北京不能承受的,作为首都,北京未来只能发展低消耗、低排放、小运量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决不能继续保留与此相反的重、化工企业了。

    在现实面前,首钢所有涉钢产业只能迁出北京。否则,空气质量无法达标,更难以实现咱们申办奥运会时对世界所做出的“绿色奥运会”的承诺。当然,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巨型企业来说,要想搬迁绝非易事,涉及到巨额的拆迁费用、钢厂职工家属几十万人的生活安置等等复杂问题……

    经过分析、争论、研究,最终,首钢还是顺理成章完成了搬迁,同时,一个环境优美的新首钢在河北唐山曹妃甸建成。业内人士这样评价道,首钢搬迁是一种机遇,是一个企业与一座城市彼此构筑“和谐”音符的一个良好开端。

 

    42. 2006年5月20日,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系统正式投入运营,一张小卡片承载了很多神奇和秘密。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观众朋友你好,我先问问,您出门是开车还是坐公交呢?不管您采取什么样的出行方式,相信大多数观众肯定和我一样,兜里装着这张市政交通“一卡通”。今天给您讲几个您没听过的“一卡通”的故事。

    您还记得“一卡通”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吗?2006年5月10号,纸制月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道具纸板月票),但是,这一卡通早在2001年就已经问世了。最初,IC卡的发卡量很小,刷卡的人更少,一天才刷三、四千次,可当时能刷卡的巴士有7000,您算算,合一天每两辆车才刷一次卡。当时IC卡只是试验阶段,整个系统还处于研发、实验中,POS机的日处理能力是500万人次,要是人人都刷卡,还麻烦了。

    直到2006年,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后,这张纸制月票才淡出历史舞台。我手中的这个纸板月票是从公交集团的展览室里借来的,摸着这张小纸板,特别亲切,一下就回忆起我上学那会儿每个月最后一天排长队换月票的场面,最长时候我等过1个小时。所以要说起来,还是IC卡方便,充值网点遍布全市,还不用再贴照片了。IC卡终结了北京公共交通月票的历史,对北京人和外来流动人口同等对待,只要买张卡,就能享受打折优惠。法学界人士说,这对非本地人而言,IC卡打破了地域界限,是公民权利均等化的体现。

    IC卡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普通人打四折、学生打两折,大部分情况4毛或2毛解决问题了,创了全国最低价。这一便宜不要紧,发卡量和刷卡量大增,最新的统计发卡量2000万张,已经做到了人手一张。日刷卡量是1200万人次。最初推行它要实现的数字公交理念,实现了。现在坐公共汽车,您要是拿钱买票,就成新鲜事了。

    您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两人坐公交,同刷一张卡,售票员会让你两次刷卡中间隔一张别人的卡。这是为什么呢?公交集团有位工程师名叫陈忠宁,他是这么解释的。说最初设计IC卡的时候啊,有人提出来说,部分老年人你让他一上车先刷卡,他可能还没站稳当呢,拿着卡的手啊,很有可能抖动,这抖一下刷卡算两次,再抖一下算三次,这老人家肯定不愿意啊。还有,刷卡离POS机多近、接触多长时间,不会发生连续刷卡的误读,这都是问题。于是,在开发系统的时候,把POS机对卡的识别功能,做了“不能连刷两次”的特殊设计。

    我再问您,有没有担心过,卡里余额不足,不让您坐车了?大可不必,IC卡设计中有余额不足提醒功能,假设余额不足,刷卡时POS机会提示主人及时充值,哪怕此时卡里有几分钱,都能让您上车,有一次机会,但要您是没充值,再想坐车恐怕就困难了。

    IC卡还有个功能,您肯定不知道,它能破案。对!IC卡系统极为庞大,也非常精准,持卡人几点几分从哪站上、哪站下,行走的线路,这刷卡信息能永久性地保存5年。近两年有几个大案,就是根据犯罪分子的刷卡信息,摸到他们的行动规律侦破的。

  这套智能交通系统,还可以根据刷卡量,分析优化公交线路,从2006年至今,公交集团的运营里程增加了5%,车辆增加了11%,可运载能力却增加了51%,这都是IC卡系统的功劳。

  是不是说到这儿,您觉得这张小卡片挺神的,咱们还得感谢它,公交IC卡的实现了市民前门上车、后门下车、排队上车、依次刷卡的习惯,它改变的不仅是乘车的习惯,这种自觉排队的秩序还蔓延到其他领域,自觉排队、文明等候的城市秩序,让北京城市运转更加高效、文明了。

 

    43. 2008年,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启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也是北京通向世界的新“国门”。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2008年2月29日早上,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正式启用。当时,T3航站楼是北京奥运会最重要配套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用了将近4年时间建设,它的建成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甚至有人说,T3航站楼是北京通向世界的新“国门”。

    T3航站楼总建筑面积达98.6万平方米,虽然大,但并不觉得吵,也不觉得乱。在楼里处处可以看见人性化的提示,办乘机手续、安检、登机,指示牌又醒目又清晰,按着指引照做就好,哪怕第一次来的人也不会轻易走“冤枉路”,服务人员随时能提供帮助。

    为了使旅客不至于迷路,T3航站楼有不少巧妙的设计帮助大家定位:航站楼屋顶的钢管是有方向的,全部指向正南正北,旅客如果“转了向”,只需抬头看看屋顶就清楚了。而且,你会发现这还是个“彩虹”屋顶,从红到橙再到黄渐渐过渡,非常漂亮。但这可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航站楼为了方便旅客的又一个贴心设计——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区域,旅客记住对应的屋顶颜色,就知道自己在哪个区域了。T3的路线分流效率很高,进港、出站、坐地铁、打出租的人各走各的路,不会搅在一起“打架”,一趟飞机到港,人流很快就疏散开了。

    很多来过的旅客都评价,T3很漂亮,中国传统之美与现代建筑结合得很好,再加上一流的设施和服务,可以和国际上很多著名的机场媲美。T3还得到了众多国际大品牌的青睐,与国际同步的新鲜货品,再加上免除关税的优惠,很多商品比欧洲和香港还便宜,T3这座候机大厅也成为一个特殊的时尚胜地。

 

    44. 2008年6月1日,“限塑令”发布。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可是2008年一纸限塑令却改变整个社会的习惯。2008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实行“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为什么国家会出面管一个小小的塑料袋的事情呢?环保!目前塑料袋已为我国“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各种各样的塑料袋每天的使用量有30亿只,如果天天这么使用的话,我们的城市就被垃圾包围了,石油资源会枯竭了,30亿的垃圾袋相当于12万吨的原油使用量。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使用塑料袋,没有人提出异议。商家们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不忘积极响应,早早地就把以前部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超薄塑料袋换成了可降解袋,对消费者有偿销售。别看只收费几毛钱,但却有效的控制了塑料袋消耗量,同时也成为了商家的另一个小小的收入来源。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限塑令”实施一年,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明显减少:沃尔玛在全国106家门店的塑料购物袋减少量平均在80%以上,北京宜家家居的塑料购物袋减少量也在2/3以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显示,我国外资超市塑料袋使用率下降80%以上,内资超市下降60%以上,全国超市零售行业塑料袋使用率平均下降66%,塑料袋消耗减少近400亿个。

    在讲故事之前,我特意去超市里调查了一翻,发现目前一半以上的顾客在超市购物是自带环保袋或购物篮,收银员告诉我,每十个结账的顾客中,只有两到三位使用收费塑料袋。以我们家门口的一个小超市为例,在去年6月1日之前,店内每天的塑料袋赠送量为3.3万只,一个月下来大约是100万只,“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袋的销售量还不到以前赠送量的1/10。

    其实随身带几个布袋子并不麻烦,设计美观的环保袋还能给生活带来一丝情趣。限塑令改变了市民的购物习惯,重拎布袋子、重提菜篮子,成了市民进超市的一道风景。但我发现在限塑令执行方面,菜市场是个空白,买菜的时候,摊主二话不说,免费赠送超薄塑料袋。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市民拎着布袋子、竹篮子买菜。其实塑料袋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也有害。像那些质量不合格的超薄塑料袋,我们把点心、小菜或者其他熟食装在里边,然后直接食用,对人体是一大危害。我发现,限塑令的实施,不但给商家们省了一大笔费用,更重要的是缓解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最明显的就是在大风天,塑料袋满天飞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

    限塑令也给商家带来商机,可以降解的塑料袋,以前都是出口国外,如今也打开了内销渠道,价格低廉,也不会污染环境和水源。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生存环境,我支持,相信您也一定跟我一样。

 

    45. 2008年8月1日,亚洲第一大火车站——北京南站开通运营。该站为集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与公交、出租等市政交通设施于一体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站,是中国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客运专线大型客站。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上次我去北京南站坐了回火车,几乎都认不出了,那叫一个气派!有种进了飞机场的感觉,大厅宽敞,候车室干净、舒适。而就在4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样子:“第一候车室”的牌子锈迹斑斑,铁轨上写着“中华民国国有铁路”的字样,而这里的车也是个个慢吞吞,一般人坐火车很不愿意去,跟现代化的北京城也极不相称。   

    2008年8月正式开通运营的北京南站总投资为70亿人民币,是全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上下5层,总面积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相当于鸟巢体育场的2倍。平均每天的上下车在九万多人次左右,遇上春节、黄金周期间的高峰期,每日能输送旅客50万人次。南站现在采取自动检票,跟地铁的进出站方式很像,进站时刷卡,车票从检票口插入后,出票口会自动弹出,然后进站。因为全面实行分散售、检票方式,你基本见不着南站旅客排长队买票、检票的情景,可以说省时又省力。

    新扩建的北京南站,设计也非常独特,外形为椭圆结构,看上去外外观有点像飞碟,气势恢宏。它的主要建筑材料是银色的金属铝板,中间设有三个层次,最高点能达到40米,檐口也有20米高,据说设计灵感来自于天坛的祈年殿。

    建成后作为全亚洲最大的客运站,地上两层地下三层,首次把铁路、公交、地铁、自驾车和出租车,在交换大厅实现了“无缝连接”,旅客出站后,往南北方向可以坐公交,东西方向是自驾车和出租车的停车场。向下可以搭乘地铁4号线和14号线。除此之外,全自动的售检票系统26个检票口直接设置在站台层,检完票后不用再拎着大包小包上上下下,而是直接上车落座。从进站到上车整个过程只需要3分钟左右。

    南站改造完成投入使用时候,就采用了密集发车的公交化运营模式,是所有高速铁路列车在北京的停靠站。不光是京沪高铁、京津城际高铁,包括将来的京石高速列车,计划中将修建的东北线列车都会停靠在北京南站。从南站出发的高速列车,时速能达到350公里,比现在的动车还要快30%,也就说普通列车一个小时到达的,高铁列车18分钟就到了。明年将建成通车的京沪高铁,就将实现北京到上海5小时的神话,比现在10小时往返京沪两地的动车组还能节省一半时间。而且京沪高铁开通后,5个小时内,您可以从北京到达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的沿线城市,它将成为飞机强大的竞争对手。

    且不说将来,咱就说眼前,新北京南站带火了两个圈,一个是南城经济圈,一个是京津经济圈。先说这个南城经济圈,南城一直都北京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在新南站磁石效应的带动下,周边物流业、宾馆酒店业还有商务服务都有广阔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再说京津经济圈,与北京南站一起成为铁路骄傲的是京津城际铁路,北京天津两地单程只要半个小时,可能家住在天津,工作在北京的人们,早上天津火车站买一煎饼果子,上车也就刚吃完,就到北京了。比从南站去海淀或朝阳还要快。我打听了一下,京津高铁,首班车6点15出发,末班车是晚上10点10分,票价目前分两档69和58元。这样京津间打造成“半小时生活圈”,这可把京津两地的“穿梭族”们高兴坏了,天津的房价也随着铁路的开通而涨价了。

    跟着高兴的还有我一个朋友。小伙子30岁,他从拍结婚照到办婚宴,都是在天津搞定的,因为相比在北京,到天津筹备婚礼成本可以降低50%,省下来的婚礼花销,小两口报了个旅行社度蜜月去了。

    京津高铁让很多往返京津两地的“开车族”和“动车族”变成了“高铁族”,诶铁路部门推出的“京津高铁快通卡” 在今年3月份推出的第一天就卖出了2.5万张。可以说,随着京津高铁的开通,在方便两地市民的同时,京津旅游、房地产、商业等多方面都会出现新增长空间,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也将成为中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又一高经济增长区域。

    多少人的生活因为这一条铁路、一坐车站发生了改变。我想不久之后的周末,我们可以背起行囊来到南站,5个小时后,就能融入人潮熙攘的大上海购物街,或躺在青岛的沙滩听涛声阵阵。一年后,这都不是梦!

 

    46. 2008年,鸟巢成为万众瞩目的“国家体育场”,有太多珍贵的瞬间永远刻在人们心中,成为经典记忆!

       北京百姓60年60个感动瞬间(三)

    说起鸟巢,很多人都不会忘记2008年的夏天,它带给全中国和全世界一份惊喜。从鸟巢开工到它成为万众瞩目的“国家体育场”,有太多珍贵的瞬间永远刻在人们心中,成为经典记忆!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是作为北京奥运的象征,鸟巢永远矗立在那里,像凝固的音符,成为奥运最完美的载体。

    让我们再回到2008年8月8日晚那个瞬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鸟巢,在一片灿烂的红色光影中,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先进的钢结构建筑矗立在人们眼前,让全世界叹为观止!当美丽的烟花从鸟巢喷薄而出,当熊熊的火炬在它上空燃起,鸟巢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21世纪的中国向世界展现的恢弘身姿!

    鸟巢的位置正好在咱们北京的中轴线上,与老北京的古老建筑群遥相呼应,现在,它是北京的新地标,每天到鸟巢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它和周围的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以及奥体公园,组成了北京一大新景观。

能够建造一座完美的鸟巢,在建筑史上是个奇迹!大家都知道,鸟巢是钢结构的,它的大跨度钢结构受力要求,使它必须采用高强度的钢,这样一来,要用700吨才够;而且必须把钢构件轧成有弧度的弯扭件,才能用;另外,钢结构之间的连接,还不能用铆钉,只能靠焊接,900多名工人师傅用了2000吨焊条才最后搞定。

    鸟巢的建设,花了5年多时间,一位参加过奥运开幕式的老外说,鸟巢太奇妙了,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说镂空的手法,陶瓷纹路的表现等,是古老的中国走向新世纪的缩影。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