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质量中国之巨变样板——温州市

  温州市——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和先锋而举世瞩目。

  提起温州的质量历程,可以用艰辛曲折、风云激荡、凤凰涅磐来形容。而今,提及温州的质量品牌,人们常常投去惊叹、敬佩的目光。

  是的,一个没有任何工业基础、贫穷落后、资源极其匮乏的海港小镇,以敢为人先的“拓荒”精神,以顽强的生命力战胜各种艰难和挑战,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和市场洗礼,蜕变成一个举世闻名、富有持续经济活力和独特魅力的“名牌之都”、“品牌之都”,不仅创造了举世惊叹的“温州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世界之最”的传奇和新品牌神话。温州质量历程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质量建设:凤凰涅磐 浴火重生

  当前,提起温州的质量,人们常常会想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杭州武林广场上的“火烧温州鞋”。1987年8月8日,一把大火让5000多双假冒劣质鞋葬身火海,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一度困扰温州的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温州的质量形象。然而,一把刻苦铭心的大火震撼了温州人,唤醒了温州人对质量意识的深刻认识:“质量衰,温州衰;质量兴,温州兴”。知耻而后勇,是温州质量发展的最好写照。为了铭记这一事件,温州人在自己的城市矗立起一座象征温州鞋耻辱的“火烧温州鞋雕塑”,警示温州企业记住这惨痛的历史教训。能够矗立这样一个“警世雕塑”表明了温州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敢于正视问题的宽阔胸怀,也表达了温州重塑质量形象的坚定决心。

  从此,温州市社会各界开始踏上了立志“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征程,启动了以解决质量问题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战略。

  整个温州市的质量品牌战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质量立市(1991年—1995年)

  1991年,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质量立市”发展战略,1993年决定开展以质量为核心的“第二次创业”。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温州市产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将产品质量问题提升到政治问题高度来认识和组织实施。1994年2月1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确立了“质量立市”战略,在全市实施“358质量系统工程”,即从1993年开始到2000年,分别通过三年、五年、八年的阶段性努力,使温州主要产品的质量逐步达到全省、全国先进水平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挽回温州产品的质量声誉。1994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温州市质量立市实施办法》,明确各方职责和奖惩措施。1994年5月10日,温州召开了“质量立市万人动员大会”,在全社会掀起了“质量立市”的高潮。  

  针对温州的质量状况和特点,温州市委市政府一手抓打假,一手占扶持。

  首先,重拳出击、主动打假。市政府将严惩假冒伪劣产品作为实施质量立市战略的第一步,坚持“打击、堵截、疏导、扶持”的“八字方针”,并主动邀请国家有关部委到温州市市联合打假,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促进全民质量意识和质量法制观念的提高,营造一个提高质量、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同时,温州市委市政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进、引导和扶持企业规范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建立了市、县工业企业技改统筹基金,通过技改资金补助(包括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项目的贷款、贴息、风险金)、提供技术支持、设立科技进步奖励基金等,强化政策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建立质量品牌。

  至1996年,全市实现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2.6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665.2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产值的增幅居全省第2位。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列全省第3名。通过实施扶优扶强,促进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可喜成效。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到83家,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达40家。新组建企业集团29家,总数达137家。27家企业被列为全省"五个一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持续增长,全年实施技改项目466项,7家企业的8个技改项目列入国家"双加"工程导向性计划,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上升到91.1%,实施“质量立市”战略和“358质量工程”取得初步成效,并成功地在北京、天津分别举行了温州“质量立市”汇报会和温州产品展销会,开始以新的质量形象走向全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阶段:推进“名牌兴业”打造“信用温州”(1996年—2003年)

  1996年,在“质量立市”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温州市委、市政府又适时地提出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方针,鼓励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1999年9月,在“358质量系统工程”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根据“建设现代化新温州”的实际,市政府颁布了《温州市质量振兴实施计划(1999~2010)》和《温州市名牌兴业实施意见》,确立了全市新的质量振兴目标和实施名牌战略计划,细化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进一步把“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活动向纵深推进。

  2000年,温州市人大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实施“质量立市、名牌兴业”的决议》,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再动员大会,全面部署进入新世纪后的质量工作,推动质量立市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2002年5月,市政府批转《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随后,温州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认识到,质量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信用问题。

  2002年6月6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建设“信用温州”动员大会,赋予质量立市以更深更广的内涵,努力在全市打造“信用政府”、“信用企业”和“信用个人”。温州市人大为此作出决定,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温州的“诚信日”。

  这一阶段,政府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标准化、计量和质量管理等基础工作,加大技改力度,促进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推进“信用温州”建设;突出的特点是鼓励企业创造名牌,“打响温州牌,叫响温州货”,提高温州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创出了一批国家级的品牌。同时全市技术支撑体系的基础不断夯实,“国家鞋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温州,高低压电器检测中心、汽摩配检测中心等一批省级质检中心相继在温州建成,为温州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有17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1638家企业获得了“3C”认证证书,主要行业80%以上的企业有了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计量和检测手段。

  至2003年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20.3亿元,外贸出口34.2亿美元。产业布局战略性调整逐步展开,沿海黄金产业带框架开始形成,国际性轻工城初现形象。新增“中国汽摩配之都”等九个国字号生产基地,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1个、国家免检产品16个,总量位居全国城市前茅。温州有36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家,4家企业上榜2004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50强名单中等。

  第三阶段:由“质量经济”到建设“品牌温州”(2004年至今)

  2004年初,中共温州市委九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打造“品牌温州”,全力打造产业品牌、城市形象品牌、政府服务品牌和温州人品牌,核心是打造产业品牌。2004年3月18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力打造产业品牌动员大会,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全力打造产业品牌的实施意见》;2004年8月,为了进一步保护温州已经取得的质量品牌成绩,温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温州市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预警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立温州品牌质量预警机制。

  2005年9月30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又把“质量立市”提升到“品牌强市”的新高度,召开了“全市推进‘12345工程’,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品牌立市战略的若干意见》,号召全市大力加强品牌建设,努力实现由“数量经济”、“质量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

  2008年6月,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分解落实2008年度温州市质量与品牌战略实施工作任务的通知》,将下一步质量品牌发展的战略工作进一步细化,落实目标责任,促进块状产业质量提升,全力打造国家优质产业基地。

  2006年8月,市政府制定了《温州市质量与品牌发展规划(2006—2020年)》,这是温州质量与品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这是深化实施“质量立市”和“品牌立市”战略的行动纲领,也是目前为止在全国城市中制定的一个最长远的质量品牌规划。

  2008年6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名牌发展战略加快创建区域品牌》的文件,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引导创建区域品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008年12月,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由政府组织引导,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温州名品购物中心”,推进全面提升温州区域品牌形象。

  这个阶段,政府以品牌为抓手,做大做强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专业产业基地,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或区域品牌,在创出一批国家级品牌的基础上,努力向国际性品牌进军。广大企业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破除技术贸易壁垒,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和国际标准,参与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品牌与技术合作,从而增强了温州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品牌温州”战略的提出,将“质量立市、名牌兴业”战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它不仅仅着眼于温州经济发展中产品的生产,而是要全力争创产业品牌、城市形象品牌、政府服务品牌和温州人品牌,将温州“炼”成一个高含金量的、享誉世界的区域品牌。

  质量成就:品牌之路 影响世界

  从“火烧温州鞋”到“火烧假冒温州品牌的鞋”。短短8年后的1999年12月15日,这也是值得温州人纪念的日子。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在杭州点燃一把火,烧毁了2000多双假冒温州名牌的伪劣皮鞋,为温州鞋正了名,也震撼了国人。“新鞋子,旧鞋子”的质量话题由此开始成为历史。

  在温州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一批批质量品牌不断涌现,正泰、奥康、康奈、天正电气、森马、华峰、报喜鸟、德力西、美特斯•邦威、庄吉、红蜻蜓、双鹿啤酒、法派、人民电器、吉尔达……在温州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温州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他们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品牌的新军,令全世界的企业刮目相看。“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典范,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至2008年,温州已经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8个、中国驰名商标165枚,136个国家免检产品,省级以上品牌拥有量继续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2424.3亿元,工业增加值1166.17亿元,出口总额119亿美元。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服装城”等34个国字号产业基地,成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中国知名品牌最多的城市之一,荣获“中国十大品牌之都”称号,连续三次获得“全国质量兴市工作先进市县”。

  下一步,温州市将围绕“发展活力温州、提升实力温州、构建和谐温州”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工业发展“12345工程”,深入实施质量品牌、自主品牌战略,以品牌赢得市场更高的声誉和国际竞争力。

  质量品牌星光璀璨的温州,一定会在新世纪释放出新的质量魅力。

  ■民间商会在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在温州质量发展进程中特别要提到民间商会管理的作用。这也是温州质量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市场竞争驱动的民间自律+政府引导、扶持和推动。

  在改革开放初期发生的一系列质量事件后,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就开始在政府的支持下,自发地组建民间行业商会和协会。更重要的是,社会普遍公认:温州的商(协)会是对所属会员最有约束力的商协会。在杭州火烧温州鞋的第二年,1988年6月“温州市鹿城鞋业协会”成立370多名鞋厂厂长联合同行发出质量倡议宣言:“凡我鞋业同仁,都要以鞋城声誉为重,讲究皮鞋质量,不赚昧心钱。”此后,温州服装商会、眼镜商会、五金商会、鞋料商会等相继成立。

  温州服装商会1994年成立后,带领整个行业走出去,以整体形象频频出现在国内外舞台上。在国内率先统一组团,打出“穿在温州”的大旗,组织本地企业展团参加北京、上海、杭州、广东中山等地的大型服装服饰博览会,形成“温州军团”强大的冲击力;1999年“巴黎中国文化周”上,商会采用集团作战方式,由5个温州服装品牌组成“联合舰队”,代表中国向世界展示东方魅力;2001年7月,“报喜鸟”、“庄吉”、“华士”、“法派”、“夏梦”、“金顶针”等6家温州服装企业,集体亮相在德国科隆举办的第9届国际男装博览会。温州服装商会利用“羊群效应”,引导企业从自发创立企业品牌到自觉塑造区域品牌,在温州建立“中国服装名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今,温州工商联直属的行业商会总共有37家,涵盖了食品、家具、鞋料、眼镜、服装、灯具、五金、美容化妆品、模具等各个行业。温州又由此成为全国行业商会数量众多、发育较成熟的城市。温州商协会成为温州质量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温州质量建设模式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一个独特元素。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