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东:敢试敢闯敢为天下先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记者 惠吉华

  只要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邓小平1992年年初南巡谈话

  1978年12月,新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正式召开。会议做出了一个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拐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定了改革开放发展路线。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进步的30年,更是“中国制造”质量得到巨大提升的30年。

  3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试图展现建国6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质量提升的正剧时,广东,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开放破冰

  1978年9月15日——无疑是值得东莞人永远铭记的历史性日子。

  这一天,获得中国工商总局颁发的第一个牌照、编号为“粤字001”的“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正式落户东莞虎门,投产第一年即获取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这是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

  1978年,广东省工交生产会议持续发文《狠抓生产质量,猛攻“三个水平”》《狠抓生产质量,大打质量翻身仗》《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不断提高柴油机的产品质量》《广东省工业产品质量管理暂行规定》《1978年质量工作情况和1979年工作的意见》等,广州市工业产品检验所发文《搞好产品检验为质量管理和标准化服务》等,为改进产品质量服务。

  1979年9月,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一方面对三来一补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优惠待遇,同时也要求企业保证产品质量,按时交货。

  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生产中质量差、消耗高、品种少、效率低等问题十分突出。即便如此,广东当时的质监部门仍然采取多种措施,提供质量服务。据广州年鉴(1984年)记录,广东进出口商品检查局积极地协助外贸、生产部门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产品质量。1984年检验的出口商品,发现不合格的占检验批数的1.8%,对不合格的出口商品,向厂方提出改进建议,经厂方返工整理或换货后重新检验合格才准予出口。1984 年广东省恢复出口普通大米,该局派出技术人员到15个县的60多家加工厂,帮助工厂搞好成品质量检验,健全各生产班的检验管理制度,使加工成品合格率达到 95%以上,经口岸抽查符合出口要求。

  同时,广东进出口商品检查局还开展贴商检标签业务。在出口家用电器中,经检验电器安全性能合格,试行贴安全标签,增强商品竞争力。使用商检标志的产品,1983年有3个,1984年增加到8个。该局还采取考核检验合格发给质量许可证的办法,促进工厂抓好产品质量。其中广州机床厂生产的车床被评为1984年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此外,对酱油、排米粉等,则试行颁发卫生检验合格证的办法。

  1980年8月,五届人大第十五次会议上,《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递交全国人大审议并获得通过。深圳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块试验田。

  深圳——原来只是濒临珠江入海口的一个很不起眼的边陲小镇,人口不足3万,面积仅3平方公里,街道狭窄,市容破败,200米不到的“猪仔街”、“鱼仔街”脏乱拥挤,仅有的一幢5层楼房已算是鹤立鸡群的“摩天大厦”了——点一支香烟不等燃完便可兜遍全镇的弹丸之地,开启了艰难的破冰之旅。

  深圳经济特区创建之初,更有“五子登科”之说:经济特区的帽子,深圳市委的牌子,宝安县委的班子,小圩镇的底子,穷得不成样子。

  1981年特区刚刚起步,香港中发大同公司与深圳房地产公司联手在罗湖区兴建第一幢高层商业楼宇——国商大厦。深圳市政府豁出去了,在全国第一个推出工程“招标投标”方案,并实施重奖重罚:工期提前一天奖励港币1万元,反之则罚款1万元。

  中标的中国冶金建筑一公司面对巨大压力,别无选择,狠下决心破除铁板一块的传统“大锅饭”管理体制,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实行层层分包,责任直接落实到班、组、人,并严格质量管理。

  奇迹出现了:承包前25天才盖一层楼,承包后仅用8天就盖起一层楼。结果,国商大厦提前94天竣工,冶建一公司也如数领到了94万元港币的奖金。

  深圳人用幽默的语言创作了一首流传甚广的顺口溜:“奖金不封顶,大楼快封顶;奖金一封顶,大楼封不了顶。”

  在以后的日子里,在经营的过程中,深圳国商也坚持质量为主的策略,多年荣膺“深圳市商品质量信誉好商店”。

  改革!敢为天下先,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就是开创前辈人所从没干过的事业。

  保驾护航

  1984年是属于珠江三角洲的。一大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从珠江出发,登上全国的改革大舞台,逐步掀起了现代化建设的高潮,从无到有,领先打造出了一批知名的“中国制造”品牌。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登上深圳国商大厦的楼顶俯瞰全景。倒卖玉米起家的王石正好骑着自行车从下面经过,楼下拥挤、喧闹而激动的人群忽然使王石心里喊出一个声音:“干大事业的时候到了!”5月份,“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成立,这就是万科的前身,王石当上了经理。

  也正是这一年,广东三水县厂长李经纬第一次提出用易拉罐进行饮料包装,并给这种饮料起了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健力宝”。此后10多年里,它都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

  在惠州,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李东生,在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开辟自己的工厂,这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家电公司TCL。

  在顺德荣桂镇,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潘宁,用铁锤、手锉等十分简陋的工具,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开门电冰箱。1984年10月,珠江冰箱厂成立,冰箱品牌是“容声”,潘宁任总经理。

  ……

  几十年的时间里,东莞偕同深圳成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楷模,在经济领域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导演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来自香港、台湾、日本、南韩、新加坡、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荷兰、芬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纷纷进驻东莞,入住深圳,投资广东。

  如今,在东莞这块仅有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驻扎着3000多家IT企业, IT业产值已超过东莞工业总产值的50%,电脑产品出口额也近东莞出口额的一半。东莞的清溪、石碣、黄江、石龙、长安等地也因此渐渐成长成为电子工业重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IT产业群体,一个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对象的轻工业生产制造基地。

  如果说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代青年人命运的话,质监事业则改变了广东制造业的命运。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在发展中,标准、检测能力等问题日益显现——广东工业加工能力很强,但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不高,科研设计能力薄弱,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产业链的中低端,出口产品频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损失巨大……广东省质监局狠抓标准、检测能力和产品质量监督等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

  标准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也是检验产品质量的标尺。在市场争夺中,标准已成为最核心的竞争优势,谁拥有标准尤其是国际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拥有“游戏规则”的话语权。

  2008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经充分调研,广东省质监局在制造业领域试点建立先进标准体系,积极帮助、鼓励珠三角地区汽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等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企业、产业,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依靠标准先行,广东的产业技术优势得以在全国确立,“广东质量”成为行业标杆。深圳华为、中兴等企业,通过主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增大。

  目前,广东主导和参与制订、修订国际标准148项、国家标准1079项、行业标准1284项,推动8297家企业14541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总数稳居全国前列,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

  技术检测能力的不断提升,将为 “以质取胜”的策略提供强大的科技后盾,对于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国际国内竞争力有着现实意义。

  在经历了30年的摸索之后,众多世界知名企业“扎堆”设厂,使得东莞逐步形成了外源型经济的发展模式。为此,广东省质监局大力支持东莞市质监局,紧贴地方经济建设,以当地产业资源为依托,以地方政府支持为基础,积极配合实施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国家质检中心和省级质检站的技术机构建设。几年来,东莞市质监局得到市政府、有关部门在立项、资金筹集、建设用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政府直接资金支持就超过1.5亿元。

  产品质量监督建设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成为改革开放的推进器。根据广东省质监局最新编制发布的《2008年广东省工业产品质量状况报告》:2008年广东工业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广东省2931家生产企业164类产品共3179批次,其中,2380家企业2612批次产品合格,企业和产品批次合格率分别为81.2%和82.2%,连续三年稳步提高。

  报告还显示:广东省宏观质量整体运行稳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有效促进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名牌企业对全省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5.3%;2007年广东省制造业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三,与上海、江苏的差距大幅缩小;各地市的质量竞争力普遍明显提高,均达到80分以上。

  华为、中兴通讯、创维、康佳、深圳航空、天虹商场、圣廷苑酒店等一批扎根改革开放沃土的企业在近些年先后获得深圳市市长质量奖。美的、圣廷苑酒店、深圳海外装饰工程公司、格力电器、广东移动、海洋王等企业还先后荣膺国家质量最高奖——全国质量奖。

  依托质量振兴战略,广东经济总量已由1978年的186亿元跃升到2008年的35696亿元,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没有产品质量的保证,就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日广东省省长佟星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广东质监工作的成绩:一是质监系统的影响力越来越强。通过这几年的专项整治,质监部门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二是质监部门的服务能力越来越强。获批建设国家质检中心28个,总数排名全国第一,建成的8个国家质检中心,能力均达到国内先进、国际一流水平;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三是质监系统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严格管理,大胆创新,质量工作就是要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改革无穷期

  2009年3月,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08年深圳市产品质量状况白皮书》,文中指出,2008年,深圳市制造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结果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制造业竞争力日益增强。

  2008年,深圳市制造业(除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的29个行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以下简称质量指数)测算结果显示:制造业质量指数为88.62,比上年高3.13。历年数据对比显示,制造业质量指数逐年稳步提升,表明制造业的整体质量竞争力不断增强。

  根据国家公布的全国省和直辖市的质量指数测评结果,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可,深圳的质量指数得分达88.62,超越江苏和上海,比国家和广东省质量指数分别高7.63和1.71,说明质量竞争力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体处于领先位置。广东也位居前列。

  近日,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也即将立足改革开放的潮头。2009年7月31日,深圳市启动大部制改革。从46个工作部门减少到31个,精简幅度达1/3,并且要在2个月内基本完成。这一次改革,也被学者喻为“改革开放30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

  改革后,深圳新成立市场监管局,统一承担由原工商局、质监局、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的职责,以及卫生局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这将使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由5个减少为卫生、农业、市场监管3个部门,知识产权交由市场监管1个部门负责。目前,全国市场监管多个部门参与的现象很普遍。在商品质量方面,质监部门负责生产环节,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等多个部门对食品链的不同环节或不同品种进行监管;在知识产权方面,商标和专利、版权管理职能分离,分别由工商局、知识产权局承担。

  中华灿烂五千载,改革开放幸福来。“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曲《春天的故事》20世纪末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老人在南海边划的那一个圈成为中国经济特区最广为人知的形象。如今,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质量安全年的带动下,在以质取胜的战略下,广东继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领跑,传唱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