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候选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理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7日 12:18  新浪财经

  一、候选理论名称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

  二、主要贡献人

  李德伟、盖建玲、杨合湘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概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分配制度的改革,这是一个引起长期激烈争议的话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创造性地、灵活地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现代经济学理论、政策学理论和根据人们的认识水平循循善诱地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提高改革意识的策略。作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调整、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在8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理论”,这是一个富于创造性智慧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重要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马列主义经济学理论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早在改革初期,作者通过对中外企业管理体制的反思,已经得出结论: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然而,在当时,这一观点是极为敏感的。考虑到当时人们可能接受的程度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者1984年在承担国家体改委企业改革项目时,提出了一种从分配关系入手,既能促进产权改革,又能为当时人们接受的,兼顾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三者利益的方案,认为:应当从明确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出发,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分开,兼顾国家、经营者和职工三者利益。经营者应从竞争性的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上产生,其收入应当与企业实绩挂钩,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分工协作,三位一体。

  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作者进一步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将分配关系改革深化到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应当从中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改革的具体国情出发,从理顺所有权和经营权以及劳动权的辩证关系出发,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吸取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发展的合理因素,将出资人原始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分散化和人力资本等等理论融为一体,创造性地提出“全要素资本化”,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原则建立在所有制关系的改革基础上。

  作者认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马克思明确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泉源。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泉源,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见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劳动离开自然界(生产资料)不可能单独进行创造价值的活动,劳动和自然界(生产资料)一起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既然生产力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物质条件,显然,劳动价值论应当与系统论联系起来,可以将投入生产系统的全部生产要素(物质资本和劳动能力、技术和管理等人力资本等等)“资本化”,“劳动”即为该系统的整体运动,而不是某一要素独自活动,价值创造也是每一生产要素都参与的系统活动过程,因此,分配应当按每一要素贡献进行,这样一来,就巧妙地将企业所有权、经营方式和用工制度的改革思路,统一为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到分配方式三方面协调进行的系统改革理论。这一方式吸取国际上职工股权计划、利润共享制和工人参与制的合理因素,形成广义的股份制(作者称之为“泛股制”)及其相应的分配制度,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微观基础。

  由于具体的经济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可以具体化为多种形式,如经营者与劳动者参与“利润共享”、“劳动分红”;经营者和劳动者可以按照贡献持有公司股份:如“经营者期权”和“职工持股”;还可以按照“股份合作制”的方式进行分配;所有这些,都可以视为一种“广义的股份制”,即“全要素资本化”的广义的“泛股制”,这样一来,“泛股制”被作为一种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将产权制度改革与分配体制的改革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改革理论创新。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李德伟等,《企业管理者收入与三位一体体制》,给国家体改委的课题报告,1984年12月;《赣江经济》,1985年第6期;《山西劳动》,1985年第8期。

  2、李德伟等,《实行生产要素联营制》,《经济日报》,1987年5月16日。

  3、李德伟等,《推行生产要素联营制》,《世界经济导报》,1987年5月25日。

  4、李德伟等,《生产要素联营制》,《中国机械报》,1987年9月17日。

  5、李德伟等,《论生产要素联营制》,国家经委青年经济研究小组研究报告,1987年10月13日。

  6、李德伟等,《生产要素联营制与泛股制》,《我国企业体制改革基本模式》,杨启先主编,科技文献出版社,1989年10月。

  7、李德伟等,《生产要素联营制实施方案》,《中国企业家》,1988年第3期。

  8、李德伟,《Reform of public Enterprise in China》(中国国有企业改革),《privatization of public enterprises》, OXFORD & IBH PUBLISHING CO.PVT.LTD,1991年10月。

  9、李德伟,《Theory of Multifactor-oriented Economy and General-Joint-Stock System --- Issues and Choince of 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多元导向经济理论与广义股份制),《privatization of public enterprises》, OXFORD & IBH PUBLISHING CO.PVT.LTD,1991年10月。  

  10、李德伟等,《New Trend of Enterprise Reform》(企业改革新方向),《北京周报》,1988年4月5日。

  11、李德伟等,《按劳参与制》,《 经济日报》,1988年4月22日;《经济改革内部资料》,1988年第8期。

  12、李德伟等,《生产要素联营制初探》,《光明日报》,1988年5月21日。

  13、李德伟等,《价格、工资与企业改革》,《 经济日报》,1988年7月5日。

  14、李德伟等,《长沙市泛股制试行方案 》,《 经济改革内部资料》,1988年第8期。

  15、李德伟等,《生产要素联营制实施方案》,《 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8年第94期。

  16、李德伟等,《多元导向经济与泛股制》,《 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8年第120期。

  17、李德伟等,《从三位一体到泛股制》,《现代企业导刊》,1988年第12期。

  18、李德伟等,《推行股份制的困境的出路》,《金融时报》,1989年2月28日。

  19、李德伟等,《国有经济如何实现有效管理》,《 经济参考报》,1991年10月23日。

  20、李德伟等,《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经济改革内部参考》,1991年第23期。

  21、李德伟等,《从承包制向泛股制过渡是深化企业改革的最佳选择》,附《四川省涪陵市泛股制试点章程》,《经济改革内部参考》,1992年第4期;《涪陵体改 》,1991年第11期。

  22、李德伟等,《股份制的危机与出路》,《 计划经济研究》,1992年第4期。

  23、李德伟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泛股制》,国家计委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报告,1992年9月;《管理世界》,1992年第5期。

  24、李德伟、盖建玲等,《世纪末的变革--现代市场经济的困惑与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出版。

  25、李德伟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经济体制改革杂志》,1993年第2期。

  26、李德伟、盖建玲等,《现状、难点与出路-中国股份制实况剖析》,中国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年。

  27、李德伟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国技术经济》,1993年第3期。

  28、李德伟等,《当代西方股份制的新发展》,《理论探讨》,1993年第5期。

  29、李德伟等,《泛股制的基本类型》,《中国技术经济》,1993年第5期。

  31、李德伟等,《泛股制与我国企业改革》,《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年第11期。

  32、李德伟等,《当代西方股份制的新发展》,《经济论坛》,1993年第15期。

  33、李德伟等,《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国家计委研究报告,1994年11月7日。

  34、李德伟等,《企业改革新探索》,《市场与管理》,1995年第3期。

  35、李德伟、盖建玲,《股份合作制—理论、实践与操作》,工商出版社,1997年10月。

  36、李德伟等,《论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辩证关系》,《 广西经济 》,1999年增刊。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