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唐·舒尔茨:中国不能跟着西方的路走(3)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5日 09:55  新浪财经
唐·舒尔茨:中国不能跟着西方的路走(3)
  2009年9月5日,由经理人传媒主办的“2009中国CEO年会”在北京举行。图为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在日韩所发生的情况,很值得我们研究。日本和韩国都是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所以他们主要是靠进口,把他们变成工业国家制品的翻版。日本并不是很多手机、家电的发明者,可是他们的品牌优势在于更多的创新,在原来产品的更新换代上。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非常注重研发高素质的劳动力,他们应用于别的文化,并不是把自己的品牌强加于别的文化,从而实现了某些产品的供应商。比如说三星,也许他本来是一个韩国公司,可是现在这个公司总部是在韩国,但他所提供的是全球性的产品,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品牌。他们知道,如何提升自己的产品,如何保护自己的竞争力优势,他们不需要公司。如果你能够继续创新,你根本不需要打官司就能够赢得市场。

  新兴的市场一共有几个模型?比如说在俄罗斯,在非洲、在中东他们的做法,就是卖没有品牌的半成品或者部件,俄罗斯卖的是石油,中东卖的也是油,非洲呢?卖的是农产品。第二种模型就是收购这些自然资源,然后替发达国家制造一些品牌的产品,在我看来,好像中国的公司用的就是这种模型,购买自然资源,比如说从澳大利亚买,然后进行生产,然后又卖回去。第三种模型就是印度模型,印度是开发发展自己的内部资源,生产一些原产地认同的品牌。印度强调的是文化,强调的是服务,强调能力建设,他们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工人提高素质。

  问题是中国应该遵循哪一种模式?中国应该成为一个生产的工厂,成为生产机器还是说中国应该开发自己的资源?也就是说不再关注像西方这样的资源,而关注人身上的资源,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我认为中印之间不是竞争,而是一种非常天生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有生产方面的设备,而印度呢?则有服务的优势,产品需要服务,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大家可能听说过,Gupta和王海燕联合写的书《如何国明白中、印》,其实写到了我们如何利用中印之间的优势,因为中国有制造能力,印度则有高科技,这两个国家需要相互了解,需要通过精简设计来了解另外的市场,因为两个国家都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如果看看西方的市场,他们主要关注的是高阶级的人群。因为高阶级的人群需要高级的产品,需要高级的服务,等等。中国和印度是否能通过精简设计,通过和印度的合作发挥全世界的领导力。

  使你的商业模式适应当今的局势,要与时俱进。在我过去几年的研究当中,我发现了三个主要基本的模型。第一个是生产商,第二个是分销商,第三个是顾客和服务。我认为,对于中国企业的主要挑战,你不能选择其中的单独一个,而是要把三个都抓起来。你即要生产,又要分销,而且要了解消费者想什么、要什么,对于中国来说,挑战还是很清楚的。这就是信息技术和能力,正从生产者,由对角线到右端的顾客需要多长时间能实现,在中国对角线上的迁移和变革发生的非常快,换句话说,公司必须非常擅于分销,非常了解顾客的需求。历史上的国家总得关注三个领域中的一个,我建议大家在未来,把三者都掌握,这是对于管理者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都记得,在历史上我们的管理系统,要么哪一点做的特别好,要么在别的国家也做这一点。但是我想说作为中国的管理者,你们必须要有更宏大的事业,看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做的好,而不仅仅是在一个方面做的好。有两种基本的商业模式,一个是供应链,一个是需求链。如果是供应链的话,你就是做一个,然后把产品卖掉,如果是需求链呢?你就更关注消费者他们想要什么,有一个传统的4P的供应链模式,这是西方开发出来的。他的模式主要是由供应者主导,他们为产品创造附加值,并且他们认为消费者是会需要他们所创造的附加值。是由生产加工者,他们先生产产品,他们不知道消费者是不是要这个产品,只有把产品投放市场以后才能确认消费者是否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价值在是内部创造的,顾客去购买产品或服务,以及他所含的附加值,竞争是基于如何提供创造特殊的价值,比你的竞争对手做的更好。所有的这些供应链的模式,都是西方企业所遵循的。美国人他们希望做大,能够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但说实话,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多大,或者说你有多少市场份额,西方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他们的国内市场处于停顿状态,所以他们改进的唯一办法就是削减成本。

  所以,他们希望能够增加利润率,他们希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能够出现创新。跨越式发展是另外一种办法,我认为他很有意思,那就是我们应该试图去了解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要我们提供什么。中国有很多的消费者,正因为消费者他们需要产品,他们有购买力,你如何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中国的中产阶级日益扩大,随着他们财富的增加,他们到底是会选择更多的买西方产品,还是中国的产品。再一个,客户主导的供应链里边,生产者需要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对生产过程进行相应的挑战。换句话说,就是把消费链整个掉了头,由顾客来确定并且创造价值,要更明确消费者要什么,而不是你能做什么。你必须了解并且满足顾客的要求,他不仅能够给顾客提供他想要的产品,并且能够为你的公司创造利润。所以,你需要动作非常快,非常的激动、灵活。而大企业,他们要挑战的话,需要很长的时间。相反,小公司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的灵活。这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你需要重新的考虑你的机构的构成,没有必要继续按照西方公司的组建方式去组建你的公司。那些竖井仍然会存在,但大家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视角,要知道西方更多注重的是个人,而东方更注重的是整体,更注重的是集体的运作,而不是每一个个体。所以,你必须要迅速的挑战,要激励你的员工。这些都是管理的技能、管理的技巧。很明显,中国人有很多的管理技能,只有中国人知道,中国人了解。因为中国人是不出口管理技能的,我认为在这个方面有很多的机会。你如何去了解那些成功的中国公司,他们是怎么做的。在你的公司、机构和国家内,甚至在全球范围内去分享这些成功的经验。很明显,在今天西方的世界已经不太成功了,中国的模式是不是会比他们更好一些?

  这就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系统,管理者永远不会放弃这些竖井,因为这是他们管理最好的,但关键是要如何树立横向的系统,如何重新思考管理体系,那就是我不会把我的组织变成每一级往下都变成越来越小的机构,而是如何使得整个整体能够获得成功,这是管理者的挑战,西方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西方不认为这个问题能够被解决,但没准在中国能够被解决。所以我想,这就需要一个整合的营销、沟通的能力。我们开发出了这样一种五步的营销沟通的过程。它是一个循环,不断的在改进自己。开始的时候,就是我的顾客是谁,我想卖给他什么东西,这是你关注的,而不是说我生产什么,要卖什么。他要求你在这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就要知道,你能创造多少利润,以此来决定你的预算。

  我在我的这本书里边,就介绍了了怎么做的,我在这儿不是推销我的书,而是介绍这个过程是怎么做的,如何实现整合营销传播。这个理念很早就传销到了中国,90年代早期就来了,他的基本理念非常简单,就是如何实现成功的营销。当时互联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但之后我们向这个时代做了调整。现在这本书里边已经包括了所有新的媒体,以及营销的方式。我想任何成功、任何的想法,要想真正成功,就要不断的适应市场的变革。

  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推拉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利益的结合。这种IMC五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他可以跨越目前我们看到的那些失败了的营销和传播的理念,所以我希望大家去尝试它,需要去认识到我们现在和90年代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

  所以谢谢大家听我的演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