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万盟并购集团董事总经理张云岭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2日 16:12  新浪财经
图文:万盟并购集团董事总经理张云岭演讲
  2009年9月2日-3日,“2009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暨中国船舶产业振兴论坛”在北京召开。图为万盟并购集团董事总经理张云岭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2009年9月2日-3日,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商务周刊》杂志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暨中国船舶产业振兴论坛”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万盟并购集团董事总经理张云岭演讲。

  2009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暨中国船舶产业振兴论坛

  时间:2009年9月2日

  主持人:上午我们聆听了各位专家级官员的经典演讲,下午将具体的探讨中国制造的企业平台,首先邀请中国船舶重工作集团总工程师主任方书甲先生演讲。

  方书甲:各位专家下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研发拓展新产品,调节控制船舶制造能力过剩》。

  在船市需求旺盛的时期,船舶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船市急剧走低的时候,船舶制造能力相当一个时期会呈现能力过剩。中国造船业目前面临着过剩的时期,但是一些大船厂还没有显现出来。因而,能力过剩的造船企业不能单纯的等待船市回暖,应该分解自身的制造过程能力,通过自主研发进行产品生产的战略转移,以产品结构调整的措施,以船舶和配套相近,产品适应船市的低迷期来渡过艰难岁月,并寻找机会求得新的发展。

  我们造船业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一定的份额,也扩大了经济交流和贸易振兴。国际上也有不少海洋大国崛起也是造船业先行,形成了大国崛起和区域的繁荣。造船业是有波动的发展状态,从发展到成长到提高到壮大,有的时候壮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市场又萎缩下滑,然后进入再发展的循环。直接的原因是市场的需求冲击和社会状态的变化,船舶类型随着产业技术和运输业发展变化,当今的船舶业采用了先进电子信息技术装备,提高船舶通信导航能力,智能驾驶,海洋环保,安全管理,船员生活等方面,并且重点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船舶工业的设计,制造,配套管理水平,来提高造船业效率和效益。用高技术,新工艺,新方面来建立新的造船模式,减少造船业对劳动力和大投资的依赖,使造船产业成为古老不衰老,传统又创新的长青产业。

  我国的造船总量和造船水平,造船能力在这几年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总量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天上午黄理事长专门讲了,我们去年的造船吨位完成了 2880多万吨,应该说虽然处于第三位,但是跟前十年的第三位的含量是大不一样的,占的比例已经明显提高。现在我们造船吨位快速的向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冲击,我们手持定单2亿多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位,我们与世界第一位手持定单差距并不是很大。但是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我们接单量大幅度下滑。我们要清醒的看到,造船业快速发展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投入性增长和产能扩大增长,造船的产能发展有余,科技引领和支撑不足,全国配套落后于全国总装,现在叫做本土化的达到60%,完全国产化还不到50%,国产化就是不靠外资,完全是中国的企业所占比例还不到50%。应该说对国外的依存度比较大,特别是海洋工程配套上依存度更大。

  船舶及配套业应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以新产品拓宽市场服务面。我们造船企业和配套企业都有各自的主导产品,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也赢得了长期的信誉,有的企业已经有了品牌和商标,这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我们在市场竞争中,遇到了目前长期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船型,某一个配套产品上,要想高科技,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占领市场,来适应用户需求从而取胜就必须进行创新,对主要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主业相关的技术,市场竞争对手的发展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和分析。

  我们企业的高管人员必须具有科技认知能力,才能引导我们企业朝哪个方向研发。同时,我们科技高管人员,要提高科技认知能力,才能在指定企业的科技发展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新产品研发计划,产品策划方案时,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综合权衡。在开发新产品之前才能引领重点,谋取技争,创制结合,才能取得科技注入,产品提升,市场认可的最终效果。

  随着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大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发展力度的加大,亚洲工业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加上世界金融危机对市场带来的巨大波动,产能过剩是目前一个时期世界工业的主要特征。使得市场上以加工型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市场的区域保护主义,国家保护主义必然抬头,要用新产品占领市场,高技术附加值高的产品挤占市场,要求产业增加新产品的同时,主动分析市场,制定我们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增加产品市场范围,加大战略合作,克服瓶颈环境制约,减少对单一国家和集团的依赖。

  我们现在认识到产业有一定的过剩,我们的技术市场发展适应性不够紧密,所以我们船舶业搞解决产能过剩的时候,一是要改进本企业的船舶产品结构和性能,而是要促使产能向新兴的产业转移,这应该是举足轻重的问题。

  现在我分几个方面谈一下观点,一个是产能过剩,加速船型的改进,扩大产品适应市场。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以来,造船企业接单减少,船价下滑,高品位,高质量,高性价比和特种功能船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油船,散货船,大型集装箱船受影响小一些,近海和运输船成交量有所增加。今年湖北省、安徽省的造船业统计上来还有所增加。这就说明产能在船舶行业内部转移还有一定的空间,就是说我们的船型要发生变化。大型油轮从需油地到产油地的航程中没有装载有效负荷,比如特大型油轮在探讨做改造,从中国需油地到中东产油地中间,去程中是带了十万吨压载水,而且压载水处理以后才能排放,这样对节能减排也是不利的,对船工来说耗时耗能耗材,如果把30万吨油仓和10万吨压载水仓中间的刚性隔板换成柔性隔板,油轮的仓总量是40万吨,30万吨油仓10万吨压载水仓我们就可以把仓容的总容量减少到30万吨,尽管可以装压载水,但是总容量减少。

  这样可以减少船舶的建造成本,又可以减少运营成本,因为40万吨仓容的阻力会大得多,我们从油船开来开去,40万吨和30万吨所需要的燃料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完全取消压压载水才开辟出15万吨左右的货仓,从中国到中东的航程中我们满载15万吨的干货和集装箱,而不装压载水这样会加大有效运能。这样保证了 30吨运油能力,提高了单船的运输效率,这对节能减排非常有利,减少成本也非常有利。

  远洋渔船是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又一个历史悠久的产业,但我国拥有的远洋渔轮,远航状态和技术水平较差,仓储能力和加工能力弱,难能离岸较远的捕捞,围网的渔船少,拖网的船较多,到2015年逐步把钓船和拖网取消,因为拖网捕鱼的时候,进网里面的鱼有三分之一拖伤了,现在国际趋势要用围网渔船取消拖网渔船。远洋渔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大,我国主要依靠近海捕捞,近海养殖,远洋鱼类面向很小的消费群体,质量难以提高,我们现在吃的海鱼相当一部分是近海养殖的。我们到西班牙和日本考察,这两个国家特别注重海洋鱼类资源发展,他们这方面的消耗比较大,远洋渔船这两个国家掌握的技术也比较成熟。

  我们应该重视和支持远洋渔轮的发展,使鱼类保鲜设备和深加工设备上船,使仓储和电力能力提高,对海情应对能力增强,使渔轮做围网操作时间内不能因为海情的变化丢弃价格昂贵的渔网,或者错过捕捞金枪鱼的机会,改善渔轮保鲜的性能,增加鱼产品的加工能力,减少对海洋鱼类的损伤,用围网代替拖网。我们到非洲和西班牙,跟中国的水产总公司领导和同志们探讨,认为我们造船业有能力,有时间了,帮助渔业发展,我们渔轮厂接了几条渔轮,4000多吨的渔轮达到1.2亿左右。现在我们要开发鸟类的探索雷达和鱼群探测雷达,现在有一些渔老大说,我们到深海去没有探测雷达,我们跟着日本的渔船跑,因为他们有鱼类和鸟类的探测雷达。

  向大型建筑钢结构、大型煤矿和地下工程等工程领域转移,特别是武昌造船厂,受长江大桥的影响,超大船舶造船能力受到影响,由于长江大桥的影响现在不能造大船了,他们一边造特种船的同时制造桥梁,现在武昌造船厂成为中国刚结构桥梁的第一大出口商,超过了宝鸡造船厂。年产值达到30亿左右,奥运会上大型场馆建筑,团体操支撑架构,江南武昌造船厂为钢结构作出特殊贡献。

  目前,一些煤矿液压支架的钢结构也有船厂进入,一年接单达到十几亿,随着煤矿安全性的要求,钢结构支架需求量很大,今年一年可能达到13-15亿。还有很多地下工程,地下隧道都是造船界可以作出贡献的地方。

  第四,谈到海洋工程,要谈到海洋人工岛工程,比如南沙海区是我国蕴藏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最丰富的区域,离大陆比较远。根据岛礁分布,建立多个人工岛是非常需要的,在军事海洋领域正在论证,越南在南沙,菲律宾占了十几个岛,台湾占了五个岛,中国的海军占了几个岛礁。南海形式上没有存在的标志,我们非常希望在南杀建立大型的人工岛,以钢铁为主形成平台,可以浮动,可以与岛礁连接,可以建立飞机场和码头,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污水垃圾处理,人工的配置房,卫星通讯,适当的配置警戒和自卫装置,支援海难,可以与附近地区交流。

  认为在海上建立漂浮的城镇比填海造地建城区更有利于人类生活,这也是不同的专家在会议上呼吁的,我们现在也是说这是努力的方向。人工到的面积是比较大的,都是以平方公里计的,可能达到2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积。

  新型的风电产业与造船业关联度很密切,技术覆盖很多,生产工艺有的时候相似,而且世界上陆用风电和海上风电装备的标准规范几乎都处于各国的船级社。我国的标准现在已经出来了,海上的标准风电正在研究中。我们风电的高度是60-120米,重量超过百吨界,海上五兆瓦的风电重量是300吨,叶片单跟长度 30-60米,直径60-126米,重量超过10多吨,风电的传动轴,变速齿轮箱,发电机,机电控制柜,系统控制柜,放火材料等都与船运功能相当,尺寸相近。

  目前造船业和造船配套业进入风电是我们很好的能力转移方向,世界上海洋风电快速兴起,仅仅海上风电安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英国的海上风电安装船就是中国制造的,今年我们到丹麦等国的30多家大学研究所,风电设计,设备制造公司,风电策划管理公司,陆上和海上的大型工程进行了考察,了解到不少的船舶业和海洋工程业的技术人员和单位在搞风电。而且,他们认为搞风电由于技术含量高一些,利润也比单一的造船高一些。

  我国风电去年底有1200万千瓦发电能力,形成的产业趋势是很大的,我们从650千瓦到2兆瓦有很大的配套工程,船用发电机厂,太原的发电机厂从1.5兆瓦发电机,从船用发电机改为风力发电机,可以供应其他配套厂。成立海装风电公司,开发了2兆瓦的发电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8月国务院李克强副总理亲自带队到风电公司考察。充分肯定我们自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配套实现了80%,在集团内配套实现了60%。我们现在风电不是过剩,前一段时间说风电过剩了,现在风电业是远不够社会的需求,现在我国的电力发电量风电只占不到1%,丹麦已经占到20%多,目前是因为电力传输问题,网络部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配套,而不是风电过剩。现在风电制造业向海边转移,江苏省马上要发展沿海的风电,从盐城、连云港、南通一线发展海洋风电。

  造船业进入风电应该说市场是很大的,这个风叶叶片集团的725所也搞出来了,轮毂也是自己建造的,塔架都是自己建造的。我们预计近两年海上风电发展,海上运输作业船,自身安装平台船,斜拉起动吊机,安装台,海上风电配套设备为造船业提供了新兴的市场,这类市场技术高,概念新,技术投入大,长期效益好,非常适合造船业进入的。

  丹麦、德国、荷兰众多风电科研院所及公司中,有不少从事船舶业和海洋工程的技术人员和单位。这使我们搞船也的队伍进入风电制造更有信心。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科技研发与科技产业制成项目发展的情况我简单的介绍一下,集团这几年的发展,从2000年到2008年已经实现了翻三番,原来140多亿的年产值,去年达到1445亿,集团公司建立了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对集团公司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分别做指标量化,评价了排序,适当的激励,调动成员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认真实施了自主产权推进工程,在员工内部建立了自主产权的意识,自主产权按平均45%增长,四年累计专利达到200项,仅仅2008年发明的专利申请量德国668项,授权102项。申请以后发明专利才能下来,我们前面申请得少,2008年就有102项授权,但是当年的申请量是668,我们争取在中华总工会的指导下,集团创新工作争取成为创新集团,而且我们在过程中间,一直是按照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发展。使得我们集团去年产值15%是民船,17%是军品,38是非船,就是船业的能力转移。通过强化集成创新,突破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军工武器装备和国内领先的船舶设计建造计划,以及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产业技术,争取在2010年成为国家级创新企业集团。

  我们军工行业已经成为国家级船运计划,我们现在计划2010年成立。衷心的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长期以来给予中船重工的支持,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方总,我们期待着有一天中国的船舶工业实现从造船大国向强国迈进,中国造船工业目前遇到的挑战是中国制造业典型的代表,明天上午针对这个行业进行一个更有针对性的研讨,这是中国船舶产业振兴论坛,欢迎明天大家继续来参加会场。下面邀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教授演讲。

  路风:这是我最近思考的问题,关于产业振兴规划的一个问题,从08年末到09年初,应对经济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振兴规划,半年时间过去了,8月下旬国务院会议讨论产能过剩的问题,我有一个问题,这些规划是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还是促进产能过剩。

  在制定规划中,过程已经暴露了一个缺陷,我听到各种消息传来,有这样的盘问,今天整个中央政府没有产业规划能力,中央政府对工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经验是缺乏的,做规划的时候反映出很多问题。评判产业规划能力是什么,我认为有这样几个评判标准,我们问一下中央政府是否具备下述能力要素,是否有自己的立场和想法,根据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具有对经济的发展和想法立场。比如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产业需要升级,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应该怎样调整,是否有自己鉴定的立场。

  是否理解要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如果有产业规划能力的话,中央政府应该理解要实现这些产业升级目标的关键环节在哪,瓶颈在哪。理解并拥有政策手段,知道什么是政策手段,哪个是政策手段,而且拥有政策手段,拥有关于工业的知识经验与工业界的联系网络,拥有能够认同并贯彻国家目标的机构、干部队伍和组织系统。我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央政府并没有产业规划,因为这些东西都不具备,有一些部分具备,但是从整体上不能满足。

  说中国还是正在工业化中的国家,怎么中央政府没有产业规划能力,曾经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这个能力有丧失的过程,从80年代起,中国当时很多的认为中国不再需要工业行政,国家用行政权利对产业进行协调不需要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周期,88年撤销国家经委,经委承担国家行政的功能,撤销了以后可能会有利于产业的发展。1994年成立国家经贸委,2003年撤销国家经贸委,08年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有的时候认为工业行政职能是需要的,有的时候又认为不需要的。反复撤并的结果就是导致人员的丧失和组织能力丧失。今天上午朱总讲的经验和知识,中央政府心里没有经验和知识,这些知识都没有了,每一次撤并都换一批新人,导致有经验的人流失,导致和工业界联系的网络中断,90年代外向型经济崛起,加重了对工业行政的轻视。资本外来的,劳动力是农民工,农民工也是体制外的,用不着操心的事,只要躺着睡觉经济就增长,就产生了实力的心态,我不需要这些东西。招商引资,以市场换技术,成为市场发展最便捷的方式,没有什么产业规划。

  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让位于宏观调控,直到去年的金融海啸,所有的幻觉都崩溃了,破灭了,就是这些想法破灭了。海啸来了才知道仍然需要产业振兴规划,仍然需要能够落实到微观层次的政府指导,有需要但是没有能力,就丧失了基本的功能。丧失能力的后果是国家的产业政策,近年来是被动的,我们举个例子,2005年有一个外资收购中国骨干企业的浪潮,2009年国家电网收购平高和许继。这都是电网设备供应企业,突然收购主要骨干制造企业,结果是垄断的集团,这是不利于市场竞争的,从手段上讲也不是市场交易,而是行政性集团公司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易。国网不断“壮大”自己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垄断,而是挫败国家改革它的任何企图。这就是问国家产业政策是什么来规划,我随意找了几家,如果系统性的挑的话可以挑出很多,中国电动汽车的标准由日产帮助制订。

  评判中央政府具有产业规划能力的话,评判标准就是中央政府有没有对自己的产业发展历程。举个例子来说,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新网5月18日电,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细则。我们挑几个标题看一下,规划目标,产量保持稳步增长,农资保障能力增强,产业布局区域合理,产品结构显著改善,技术进步明显加快,节能减排取得成效。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保持产业平稳运行,提高农资保障能力,稳步开展煤化工示范,抓紧实施重大项目,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大力推动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支持企业联合重组,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我的问题是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产业振兴条例,和一个石油公司的产业规划有什么不同,进一步的问题是国家机构规划石油公司,还是石油公司规划国家政策?

  能力被侵蚀的后果是腐败,事实上,工业行政所必需的公共职能和权力并没有随着机构撤并而消失,而是以粗鄙的形式被其他主体吸收了,或者被授予了。这些主题之一是那些行政性集团公司,行政性集团公司是通过国家行政手段组建起来的企业,本身就含有代国家管理下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政府目的。同时这些具有公共权力性质的公司具有私利,这种混淆在一起的权力既不是国家权力,也不是经济组织的市场权力,而是一种封建权力。当国家丧失监控能力的时候,它们就会产生腐败。

  腐败的一个根源是行政性公司,中和五集团康日新和中石油丑闻(陈同海腐败、天价吊灯,受贿,团购房),我的问题是有多少原核工业部的职能是在中核集团里?有多少原石油部的职能是在石油公司里?为什么容易产品腐败?如果他们是政府机构中的官员,他们没有多少机会去直接控制经济交易,如果他们是竞争性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他们也不能在经济交易中直接使用行政权力。正因为他们是具有行政权力的企业领导人,所以他们有机会把权力和金钱结合起来。

  今年实行产业振兴规划是多年来的一次,反映了一个逻辑,是经济发展是微观经济活动的总体结果,所以企业和工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振兴不可能只靠宏观调控,对于我们赶超的国家要落实到微观层次的指导和协调,中央政府必须保持和培养产业规划能力,国家工业行政机构的撤销,再成立的反复,以及全球经济危机中以产业振兴规划补充宏观调控,证明中国政府是国防外交财政等职能不能或缺的,其重要性足以使中央政府的工业行政机构彻底被纳入宪法明文规定,而不能留给政府领导人的个人偏好所左右。

  事实上证明当年领导人的想法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再成立国家经贸委就证明了撤销国家经委是错误的,再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证明了,撤销国家经贸委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再继续为个人的错误付出代价了。更大的问题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建设是一个被长期忽略的问题,我们曾经以为只要下放权力和精简机构就会出现市场经济。但没有被理解的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发展需要“国家”把所有的社会行动者(包括掌权者)纳入合理合法的规范,所以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国家基础权力的充分发展。这一课必须在未来的阶段补上。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的会议内容会在新浪网直播,我们商务周刊也会刊登,这几天还有重要的问题,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沪深的股市巨幅振荡,下一阶段中国经济是否复苏,或者是保持上半年复苏的态势,我们邀请到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张明,他演讲的题目是《金融危机一周年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张明:非常容幸参加2009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我就次贷危机给一些基本的判断,次贷危机爆发的时间来看,到现在已经经历过两年,当时只是局限在美国的本地,2008年9月,随着雷曼兄弟到底,两房被政府接管,投行或者兼并或者转为控股公司形成了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如果我们把雷曼兄弟的破产作为第一波金融海啸的话,金融界有专家认为今年有第二次金融海啸,今年二季度随着股市的反转,全球金融市场区域稳定,我们判断金融市场的危机已经见底了,就是去年的第四季度,随着全球股市的反转,全球投资者信心的回暖,全球基本合资者开始配置资产,风险基本结束,我们看到新的短期资本开始从发达国家流入一般市场国家。

  美国的商业地产率是否会上升,美国的信用卡违约率是否上升,第三美国的中小银行是否进一步破产,我们的答案是是。随着新的公司开展经营活动,租约重新增加,商业地产会缓和。信用卡的违约整体规模和资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信用卡比次贷危机容易解决,因为风险比较低,可以定价,如果说美国政府依然保持非常宽松的融资政策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中小银行依然会继续倒闭,尽管美国有上千家银行,真正起作用的是美国七八家商业银行,只要这七八家商业银行不出问题,美国银行根基不会动摇。

  我们对次贷危机的第二个判断,尽管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见底,但是我们想说的是全球实体经济的低增长才刚刚开始,尽管和今年一季度环比下降6%的GDP相比,今年二季度环比降到1%,我们想说的是这次美国经济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美国的企业开始重新复苏,第二个因素是没有政府投资对GDP的推行。失业率依然在进一步的攀升,从美国的房地产投资看,依然非常低迷,我们想说的是如果清洁能源和生物医药不在最近的一两年里面尽快的成为拉动大规模投资和就业的增长点,如果美国的居民失业率的攀升依然没有扭转的话,在未来一年到三年内,美国解决的增长率可能保持1%的水平上下波动。很难回到3%的潜在增长,换句话说,如果美国的经济没有反转,依赖于美国外需的德国经济和日本的经济不会太好,全球范围内的外需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不会像我们期望那么快回来,所以说中国出口行业依然面临严重的问题。

  美元汇率从雷曼兄弟破产以来起起落落,2003年到2008年美元汇率一直在下跌,雷曼破产之后美元汇率不跌反升,主要是美国是无风险的市场,短期内要评判美元汇率,关键是看实体经济的恢复是否可持续的。如果大家一旦认为未来的实体经济有反复,美元汇率一定是走强的,如果美欧日本经济往上走,美元肯定是走弱,支持美元的因素,中长期来看美元是往下走的。从美国政府来看,因为美国政府外债超过11万美元,美国政府有通过美元贬值降低自己的外债。有人说弱的美元不利于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我们想说金融市场的记忆是非常短暂的,让我们试想一下假定美元明年是30%,后年开始美联储逐渐加息,美国经济增长找不到自己的增长点,开始表现出与其他国家更快的增长,相比欧元和日圆,以及人民币,全球的投资者依然会选择美元。

  短期资产流动能力依然在增强,出售在信息市场国家的投资流动性换回美元之后,降低自己的负债率,短期国际资本去年有一个反转,中国的问题非常的相似,今年二季度随着美国股市的回暖,去杠杆化结束,我们从今年二季度开始看到了一个非常汹涌的,短期国际资本向新兴市场涌入。这段时间情况有反复,今年下半年继续向新兴国家涌入还是一个趋势。

  这是美国的房价指数,蓝色的线是美国最大的二手房价指数,次贷危机前从2001到2006年房价涨了一倍,从2006年到现在跌了40%,最近一个月房价开始止跌回升,因为房价下跌是这一轮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如果房价终止下跌的话房价会有缓和。美国消费在GDP的比重72%,从07年开始下滑,从今年3 月开始,消费者信心指数开始逐渐上升,我们想说由于失业率存在,消费不能马上起来,美国国内居民开始对经济的前景看好。

  下面回到中国经济层面,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经济造成怎样的冲击,大家谈得很多,我简单的总结一下,外需萎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出口下降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危机前贸易顺差对GDP的贡献是20%,2008年基本降低到0,今年是负值。我们的出口行业是劳动密集行业,出口行业不仅意味着这个行业释放很多的劳动力,如果没有新的行业吸纳劳动力,就业就会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采取了非常扩张性的史无前例的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奥巴马政府最近刚刚提到对未来十年财政支付的预算,提高到9万亿,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只有依靠美元需求的下降,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因为开始重新杠杆化,他们开始更加吸纳风险资产,美国的国内居民在次贷危机中损失了财富,尽管他们开始重新提高自己的居民储蓄率,但是对美国的新增需求依然值得怀疑,总而言之美国市场将会持续的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这样会造成新发国债的收益率上升,意味着过去国债的市场价值下降。这一方面会给持有国债的美国债权人,以及中国造成很大的帐面损失,国债的受益者上升会导致美国金融率上升。美联储从今年3月开始直接对外购买国债,短期内可以缓解这种失衡,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的过程是释放基础国债的过程,实体经济反转,美国的金融界重新放贷的话,储备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膨胀,从而对美国带来新的压力。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缩水,美元贬值,对具有外汇储备70%美元资产的中国而言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为了确保经济增长,中国政府有很多的基调,危机前我们在进行调整,我们降低两高一低的企业比重,让民营经济获得更广阔的空间,我们要遏制房地产上扬价格泡沫,危机过后我们要保增长,外需不能指望只能靠内需,短期内靠投资,立竿见影的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当政府要指望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时候,之前的宏观调控措施会抛到脑后,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最大的危机,我们拖延了很多结构性的调整。我们有一些救市的政策,比如信贷政策可能有新的风险。

  这个图是季度的GDP走势,03到07年期间,中国经历了黄金时期,连续五年增长高于10%,CPI高于3%,这一轮增长最高点是2007年二季度,12.2%,迄今为止最低点是今年一季度,6%。今年二季度GDP增长反转,达到7.9%,上半年是7%,我们认为今年经济保八没有问题,今年三季度经济增长达到8.5%,四季度可能达到9%以上,这不代表中长期的增长不是忧虑的问题。

  物价的走势,蓝色的线是CPI,红色的线是PPI。中国PPI的变动主要是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变化。2008年2月是8.2,我们采取了从今的货币政策一路下滑,今年2月PPI和CPI出现了负增长,之后CPI是比较稳定的,现在市场存在争论,未来中国是通缩还是通涨,很多人说通缩的理由是中国的制造业存在持续的产能过剩,制造品的价值快速上升,中国CPI制造占的比重很低,中国的商品食品真32%,猪肉占三分之一,住房占CPI5%,一项是租房的费用,一项住房贷款利息。如果这些不考虑,猪肉价格因为过去一年时间内价格偏低,导致猪肉供应不足,从今年二季度已经发现猪肉价格开始上涨,并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另外住房的费用现在住房抵押贷款是历史性的低点,现在不管对一套房还是二套房都打七折,市场的平均水平只有四点几。住房的费用会逐渐上升,随着加息更会上升,通缩的趋势非常短,中国的CPI最早会在今年10月重新恢复正增长。CPI的增长要出现问题会到明年下半年,会回到3%,甚至是到4%,未来比较长的时间里,CPI会转正,但是会反低位,这就说明紧跟CPI的中国货币政策而言短期内动荡的情况非常小。

  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看2007年,刻划了危机前中国经济的基本格局,进出口对GDP贡献20%,消费和投资各占40%,到了去年之后,格局转变,进出口的贡献非常小,投资和消费基本平衡,到今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截止到今年上半年,进出口对GDP的贡献是-20%左右,今年上半年投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是80%,剩下的是消费。从这个角度讲,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这样快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之后我们稍微的分解三架马车。首先看消费,到去年四季度之前中国消费情况是很好的,去年四季度有一个很大幅度下滑,从今年二三月份开始逐步的反转,最近消费的情况还是比较喜人的,同比增长 15%,如果考虑到CPI的负增长消费的增数会更快。和前面的图相矛盾的是要看中国人民银行每个月调动中国城市居民对自己收入的感受指数会发现,危机爆发以来,从2007年6月以来,中国居民对当前的收入满意程度和对未来收入的信息指数在不断的下滑,尤其是今年6月,居民对收入的满意程度变成负数,这是很值得关注的现象,为什么消费起来了,但是居民的感受程度下降了,我想无外乎是房价重新飙升,老百姓的收入相对的增长速度下滑,第三是整个国民收入分配政府和企业收入比和老百姓的收入比下降。老百姓的想法要比政府的宏观统计更重要。

  我们看一下投资,蓝色的线是固定资产投资,红色的线是房地产投资,两个的比重,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我们看一下迄今为止危机爆发以来,投资的下滑主要是房地产投资下滑造成的,房地产同比增数2008年6月一度高达33%,到今年二月房地产投资跌到2%。随着中国政府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最近在33%左右,房价在今年一季度上涨,房地产投资今年二月有一个反弹,而且反弹的趋势非常的强劲。从另外两个指标可以印证中国这次投资反弹不仅是数据,一个是工业增加值,在起来10月跌到5.8%之后有一个很快的上涨,尽管之后有反复,最近一个月又回到10%以上。如果我们要看红色的线,人我们更加的乐观,这个支书在50以上代表经济重新扩张。PMI连续6个月位于50以上的区间,很多人根据这个指标说明中国的经济开始真正的反转。

  让我们感觉到忧虑的是这样一个图,是我们的出口,蓝线是出口的同比增长速度,红线是进口同比增长速度,绿色是贸易顺差,今年出口进一步的下滑,尽管有很快的回升,说明内需比外需恢复得快,导致贸易下降,今年贸易顺差会低于去年,今年不要指望贸易顺差能够给经济增长带来贡献。

  最后看一下国内流动性和资产市场的情况,今年上半年的货币政策是非常宽松的,蓝色的线和红色的线分别代表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增数,基本达到了25%以上,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非常罕见的,今年上半年信贷增长7.3万亿人民币,超过了06、07两年之和,也超过了08年4.8万亿。国际流动性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如果蓝色的线高于柱子代表热钱流动,07年08年是热钱流动最快的时期,08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有非常显著的热钱的流出,从今年二季度以来,热钱重新流入,我们认为这个趋势会持续到今年下半年。尽管我们央行在收紧信贷额度,今年的目标是十万亿,表面上看下半年只有2.3万亿,但是这里面是有文章可做的,一方面大致有将近2万亿人民币的票据会到今年下半年到期,可以成为新的中长期的贷款,商业银行可以把中西部的贷款额度挪到东部,如果说考虑到这样的一些情况,国内的流动性不会出现很大的收缩,我们想说的是今年下半年从资金链来看是比较充裕的。

  我们第一个结论,尽管这段时间中国A股市场出新了持续的下跌,尽管我们的判断不一定,今年下半年股市仍然会上涨,第一,流动的充裕。第二,政府的供给是收紧第三,通涨预期已经被机构投资者人为的夸大,一旦被老百姓相信以后,老百姓会把自己的定向存款抽出来。最近很多人买股市和房子唯一的目的是怕钱存在银行会贬值。房地产的情况看,全国的房价还没有显著的上涨,蓝色的图是今年房地产销售面积,红色是房地产开发面积,一直到现在房地产投资是比较萎靡的,但是房地产销售非常快,这是房价在今年下半年继续上涨的原因,第二个原因。第四,政府指望靠房地产的拉动填补政府投资下滑的动力,我们现在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我们指望什么民间资本呢,主要是房地产开发商。

  对未来宏观经济的判断很简单,财政政策短期不会有大动作,但是会把政府资金落实,货币政策短期内依然是依靠发行央票,到今年四季度,如果资产价格再继续上涨,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开始重新提高准备金,至于加息可能会到明年。我们认为到明年二三季度才是中国政府开始重新转变货币政策基调的时间,可能也是和美联储重新加息吻合的。汇率政策基本上对下半年的兑美元的利率变动保持目前的态势,央行没有让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和贬值的可能。

  我们对今年下半年,甚至是明年的经济增长比较乐观的,感觉没有什么问题。理由是基于中国政府在短期内能够有通过政府,公共资源持续增长的能力,我们非常担心2011年以后,中期的经济增长,我们认为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政府下大力气刺激提高居民收入的话,居民的消费增上乏力,外需没有我们期望那么快的回来,如果这两个前提成立的话,现在众多的投资会变成更多的过生产,一方面会导致企业的利润下降,一方面会导致银行的坏账增加。如果那个时候恰好我们的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再度破灭就会雪上加霜。一旦城市的资产公司破产,意味着银行出问题,地方财政出问题,最后全部由中央财政买单。

  通货膨胀尽管是长远的威胁,我们依然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的能源和商品市场有爆发性的增长,通涨的危险会变得激进。中国政府保增长应该让利与保发展。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张博士,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安排现场提问,演讲结束之后我们会有一个对话交流环节,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准备一下,对话交流环节再进行交流。下午的演讲告一段落,现在是茶歇时间。

  中国制造业要做大做强除了要自主创新,自己的能力提升也离不开并购和重组,尤其是现在比较热点的到海外并购,以及在国内能力大的企业集团,我们专门邀请了万盟并购集团董事总经理张云岭先生,演讲的题目是《并购与操作》。

  张云岭: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与大家分享我们对并购的一些体会。

  应该说现在并购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的经济行为,自从2000年以来一直提倡并购,我们也为创造这个词做了一些贡献,从现在的时代看从原来的投资到并购的过渡,是比较明显的状态,可以明显的看到中国也逐渐的成为世界并购战场主流之一,这是现在比较大的变化。

  第二,从中国并购市场来看,由原来的外资并购为主,到现在的国企并购,到民营并购,呈现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并购是企业重组的方式,随着行业大大小的企业,发展的不均衡,最终一定会有一些选择,会有一些重新的结构方面的重组,并购为企业的重组提供了工具,是一种竞争的重新选择。

  从行业和产业的角度讲,并购更多是作为产业的整合工具,从国家的经济安全角度看,很多国企到海外通过并购的方式获取资源,尤其是获取竞争能力,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采取并购的手段。

  简单回顾一下并购的历史,大概分五个阶段,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多元并购,融资并购,战略并购。现在比较主流的是战略并购,中国是比较特殊的情况,这五种情况在中国都有体现,在中国怎样看并购,怎样推动并购。我们感觉中国的并购是30年代的基础,用的是60年代的手法,但是有90年代的眼光。这是比较矛盾的现状,也可以看出中国并购市场的推动过程存在一些问题。可以说并购在中国是非常多元,非常热闹的事情。

  并购的要素首先是用得上,战略的考虑需要产业整合,需要对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补充要采取战略并购方式。金融买家做企业并购是养猪的心态,做一个企业像养猪一样,猪养肥了一定要卖,并购就是两种思路。战略考虑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股东的考虑,一个是管理者层面。股东主要是从股东价值的提升考虑,管理者考虑的问题和股东会有一些矛盾。我们看国际上很多大公司,由于股东比较分散,导致管理者在董事会比较强势,他们不断的追求规模,对管理者来讲控制资源越多空间越大,对股东来讲是看中股权价值,股票的价值,这两者之间是有矛盾的,并购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利益平衡点。并购能够对公司价值提升,并购是资本运作的形式,资本运作的实质是提升公司价值。并购是消灭竞争对手还是寻找一个合作伙伴。并购要协同效应的安排,如果没有很好的考虑并购就会存在问题。

  要做并购首先要考虑用得上,这是一种战略的考虑,就是你的选择,第二要买得起。并购的定价好像是数字游戏,或者是有很多种模式,比如现金流,帐面价值的很多方法,通过我们实际操作感觉来讲,并购的价值,并购的定价是通过交易的方式形成的,并不是完全的是靠数学模型,或者是靠数字模型确定的,理论讲并购有三种价格,一个是成本价格,也就是所有通过帐面,财务指标,这是财务总监干的活,把财务报表她出来,通过数据模型,或者是模拟的效益运算得出一个价格,这是成本价格,我们认为这是最基础的价格。第二是故事价,要买一个东西比较便宜的话,一定要有比较好的故事,需要讲得出来为什么我们要这样的价格,最后的定价是交易价格,就是谈判讨论出来的结果,很多上市公司收购,定价是通过现金流贴现法做出来的,但是很多定价最后都是大家谈出来的价格,比如谈出这个东西要卖十个亿,最后请一帮专业人士通过数据模型倒退出来的。真正的定价不是计算的东西,我们认为是交易的结果,是谈判的结果。

  第三是你也想买这个东西也有得上,也有这个实力,有这个钱和资源调配的能力,还要收得到。大家对好的项目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不是缺钱,不管是外资也好,还是民企还是国营企业大量的流动资本在做,真正是好的项目部好找,发现了一个好的项目,能否锁定也是能力的问题。要对交易双方保证,讲出的故事有你的理念和公司发展的思维方式,这是对交易双方的把握。需要亲自调查防范风险,通过早期的运作把风险屏蔽。结构设计使并购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早年已经感觉到中国对外资并购,斩首的并购,政府是持否定态度的话,结构设计上就会有调整,一开始采用第二种设计,而不是一下子拿到大部分股权,而是分阶段,分步骤的做事,就不会最终被否决,并购节奏的设计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第四,所有的大型结构没有靠自己拿钱的,中国国企在国外实际上不是并购,就是花钱买东西,因为花钱买东西谁都会,关键是能否花小钱办大事,怎样通过并购融资,我们会讲到一个案例,通过融资的安排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五是放防火墙的建立,通过并购控制风险。最后是竞争态势的引导,竞买态势或者是竞卖态势,要想卖掉一个企业,肯定希望把所有能够有可能买的企业吸引过来,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使你的利益最大化。反过来讲也是一样,如果要买一个企业,要使其朝对你有利的方向发展。

  前面是用得上,而且有能力买得起,也有锁定项目的能力,最后一步是管得住。是否一定要整合呢,很多企业收购是战略收购,通过战略考虑,或者是转型考虑,以前的思路是要把股东代表换掉,现在已经不是主流的考虑了。很多的收购是对管理团队的收购,至少对管理团队是重要的考虑,企业文化也是一种融合,这个事情一定要做好。怎么整合,整合是一种文化吗,更多的是一种安排,不是说整合就是文化,整合是利益的安排,是一种妥协,是一种制度的设计。

  整合的过程中对一些错误怎么处理,这里面有很多的技巧,还有很重要的概念,如何对自己负责,既然买一个东西,认为自己用得上,也买到了,也锁定了,但是出现了其他的情况有没有退出通道安排。作为投资银行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考虑。我们经常举例讲,投资银行家很多是小偷心态,一个非常职业的小偷进入到一个房间,一定是看门在什么地方,能不能打开,窗户能不能打开,如果家里有非常值钱的东西,没有通道也不行。这个时候才考虑从屋里拿出什么东西,做企业收购也是这样的道理,收购了企业一定要有退出的设计安排。

  很多媒体都在评价,并购80%,甚至是90%都是失败的,失败与否是与预期有关系,如果现在只挣到20万,这并不是失败,只能说没有大家预期。并购这种经济行为,在主流的市场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如果这个事是失败率很高的事,我相信不会有这么多人前赴后继的做这个事,并购的评价是阶段性的。和婚姻是一个道理,两个人结婚了,20年之后离婚了,不能说这个婚姻是失败的,其中有一定的过程。

  我重点的讲讲一个案例,中联重科收购CIFA公司,这个收购开始的时候是一片认可之声,认为是中国并购的里程碑。现在贬的声音比较多,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客观的看一下收购交易,看看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有什么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购动因是先进技术及产品、海外市场渠道、富有经验的管理团队。中联重科的竞争对手有徐工,如果要达到细分市场领先是很难的,只能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解决。可以说交易中到最后是志在必得。因为要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追赶竞争对手,或者是甩开竞争对手。收购有金融机构在其中,金融机构的忽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资本市场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并购实现超常规发展,后面的因素比前面的几个原因更重要一些。交易架构3.755亿欧元,中联重科占60%股权。这个结构是相对的简单,我们认为比较成功的,或者说做得比较好的地方,融资安排交易结构是形成比较好的联系。在买家里面引入了PE(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并购贷款、CIFA承债。引入了两个买家,减轻了在收购过程中的压力,国外的政府和企业对中国企业在境外并购总是存在疑虑,就是因为并购贷款都是政策性提供,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商业银行很少提供贷款。国外认为中国所有的企业在国外的并购都是有政府意义在里面的。他们会认为不是市场化行为,中国在很多境外的交易,报价是最高的,条件是很优秀的,但是都不否决,就有这样的因素。收购公司也承担一定的收购成本,在中国看到的几个方式,包括PE,并购贷款,目标公司的存在,几个方式在中国大部分并购是比较少的采用,可操作性不是很大。中国的并购还是按照60年代的水平在做,大部分靠现金,融资的安排不是很多,这和我们本身的金融制度,金融机构提供产品的能力是有关系的。这几年我们推进并购贷款,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并购提供更多的产品。潜在的问题是卖如实际,财务包装、PE利益的保障,现金流的影响等。

  我们今天不是批评并购,是在总结并购,以后大家做海外并购和国内并购的时候怎样考虑问题。中联重科的董事长在公开媒体讲过,最后已经是势在必得了,所有并购人都知道,当你做了一个交易感觉到势在必得的时候,一定是成本不可控制的时候。很多金融买家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是一定要把这个事做到,一定要把这个东西买到,如果一旦出现这样的心态就一定会出现问题。事实上中联重科最后出现一些问题跟这个心态是有关系的,他认为如果不买这块就被国内其他的企业买到,我以后就没有这样的机会,这种心态造成了必须要办成这个事。而且卖家也抓住了这个心态,他的合作伙伴都为他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的隐患。完成了这个交易是去年9月份,08年9月是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时候,回头来看有几个问题,现在估企业的价格肯定与当时的水平差很多,这就是买入时机的问题,因为存在志在必得的心态,这方面的考虑就很少了,当时金融危机已经有迹象,因为有这种心态就没有注意到。

  由于当时买这个企业的估值是通过预期的业绩推价格的,认为今年CFIA能盈利多少,去年能盈利多少,这些数据是支撑价格重要的数据,现在来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说当时的定价是有问题的,这是买入时机的问题,不是判断错误。当时有很多企业对这个并购做了调查,CIFA大股东是基金,就是卖企业的,最擅长的是财务包装,卖出之前他们做了比较大的重组,这个手法在中国企业来讲不是看得明白的,过去的一些财务数据可信程度出现问题,这种财务包装所有的卖家都会做的,这并不是不合法的,这就是游戏规则范围内都可以做的。但是大家怎么通过财务包装看到实际的财务状况,卖家做财务包装非常好,这就导致最后卖价偏高重要的原因。

  引入了私人股权基金作为收购共同方,好处是降低了资金风险,PE在收购方面有很多的经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经验,对收购来说有一定的帮助。但是PE是商业机构,投资银行在金融圈是比较有名的,就是考虑商业利益,在得到他好处的同时一定会付出代价的,现在来看中联重科未来可能付出一定的代价。PE加入收购团队会设置很多条款保护自己,在这次收购中会说如果三年以后PE的股权会卖给中联重科的,或者是中联重科有权买他的股权的,他们设立一系列的规定,如果公司好就会卖出很好的价格,如果公司运营得不好会有一个保底的价格,如果中联重科运作得更好会付出更大的成本收购PE手里的股权,如果公司运作得不好,会承担比PE更大的风险。未来三年PE的股权怎样处理,投资基金就是合作的时候都会非常的刻意设计,但是利益博弈是没有机会可讲,这对中联重科来讲是重要的隐患。

  中联重科本身的盘子不是很大,这次并购融资2亿,目标公司承载1亿多美金,负债率就比较高,现金流相对比较差。收购成功寄希望于公司按照他的希望发展,一旦这些因素大环境影响下不存在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我们很欣赏中联重科的行为,从设计,战略的选择考虑来讲,我们认为比中石化,中石油考虑问题要全面得多,金融技巧和手段要多一些。最核心的问题是把所有的预期想得太好,所有的希望都寄于公司能够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式发展。做收购一定不要志在必得,第二要给自己退路,如果没有考虑这两条,对于收购来说,尤其是大规模的收购一定是有问题的。非常感谢大家,希望有机会再与大家交流。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