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巴曙松:全球金融监管的新方向与金融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2日 15:27  新浪财经
巴曙松:全球金融监管的新方向与金融改革
  2009年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主办的第十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本次活动。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巴曙松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任立殿摄)

  2009年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主办的第十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本次活动。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巴曙松演讲。

  巴曙松:谢谢主持人,谢谢会议的邀请,使我有机会今天就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全球金融监管的新趋势以及它的走向给大家做一个讨论。每一次大的金融危机,实际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对金融体制、金融监管体制的反思机会。目前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危机最后破裂的时候逐步过去,我们看到全球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很多方面开始尝试推出一些自己的监管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我们把握中国下一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监管体制也会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今天利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做一个讨论,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情况看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

  第一,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已经成为完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关键和共识。

  这次次贷危机有一个非常令人不解的现象,全球金融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始终没有想到整个市值并不大的次贷,为什么会引起全球金融体系如此大的动荡。其实整个次贷总规模加起来也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它全部变成不良资产。因为次贷危机而导致全球金融体系的缩水,最典型的花旗银行。我在兴业银行当董事,有一位原来在花旗的工作人员现在也在我们这里,他告诉我在花旗工作所有的股权和薪酬,从高的时候70美元,低的时候87美分,这个冲击为什么这么大呢?超乎很多人的想象。现在的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体系里面缺少一个很少涉及的系统性风险管理,这个是怎么形成的呢?第一个原因是全球化。全世界通过快速推进全球化,使得全球的金融市场高度的趋同,使得全球的信息传递效率极大的提高,全球化使得各地金融市场销售的产品高度的类似,业务模式高度的类似,是高度趋同的全球化。

  所以这就使得全球的金融机构,通过加入全球化的浪潮,形成一个非常巨大的网络,这个网络的局部震动会引起其他地区的不安,这种趋同导致风险系统的放大。就像我们当前中国股市大起大落,一样有内在的缺陷。我本人也是中国证监会的基金评审委员,大家经常争论基金到底是稳定市场,还是导致市场波动,其实看什么样的市场状况。但是市场目前的大幅波动,其中背后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机构投资者也是投资策略、投资风格高估的趋同,别看100家股票基金叫的名字不一样,实际上在投资风格上差异性很小,一看好都看好,一不看好都不看好。这对我们次贷危机风险的形成,也是整个网络对于风险的放大效应和共振效应,也是类似的运作机制。

  同时,一系列的大型的多元化的金融集团,它在金融市场所占据的重要支配地位,使得它在金融风险已经不再仅仅是微观风险。而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系统风险的含义,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美国让雷曼兄弟9月15号倒闭,现在差不多已经一周年了,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它只注意到通过倒闭使资本市场上有一个约束,你做得不好就完了。但是实际上这么一个庞大的跨国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它的风险在这个时候已经带有系统性风险的含义。

  我们看到马上又要开20国的金融峰会了,实际上上一次开金融峰会之前,美国财长抛出了美国自1930年以来美国最大金融监管改革的方案,主要是四个部分。第一点就是控制系统性风险。第二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第三消除监管机构的漏洞。第四是加强与国际监管的合作。英国的金融服务局宣布了一个金融监管方案,其中一个重要的主旨就是FSA不仅局限于对单一机构的监管,而是扩展到对系统性风险的箭杆。其中一个重要的形式是和英格兰金融服务局共同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实际上在系统性风险的讨论中,很难把宏观政策的波动和微观金融机构的风险完全的迁移。就像今年上半年信贷高速增长的行为,同时也蕴藏着一定的风险。

  美国财长在方案中指出,及时发现系统内隐约浮现的风险,对于规模最大的那些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监控。大家看到最近中国银监会对不同规模的银行尝试设定不同的要求,其实也参考了这样的做法。对于哪些机构会重要到需要列入到系统性机构的监管名单,他表示判断的依据将集中在机构与金融机构的相互依赖程度,以及机构的规模,以至于大而不倒,因为你太大,所以没有人敢让里倒,以至于它为所欲为。

  根据方案美国政府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接管银行的母公司、券商机构、保险企业和期货用品商。欧洲央行也在2009年6月表示,要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吸取的主要教训,是未来几年应该减少系统性风险。未来几年的重中之重是减低系统性风险,所以可以估计在金融危机逐步平息之后,系统性风险的管理将促成各国宏观管理部门和微观监管部门的合作,提高应对系统性风险的管理。

  目前,中国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市场效果,但是关于系统性风险的监管还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比如说在目前的监管框架下,中国还没有专门的机构来获得授权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负责,比如对于哪些金融机构应该重点监管,如何来监管,对于各种投融资机构的杠杆力应该如何分别限制,还没有专业的机构做出相应的约束。因为它同时横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本人的母公司只是普通的工商企业,它事实上是多元化的控股公司,是有系统性风险的。

  中国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除了具备具有一般系统性风险之外。比如说当前间接融资比例高于直接融资,尤其是国有银行在整个社会资源配置里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融资结构和资产布局上非常大的潜在系统性风险。银行今年上半年的7.37万亿都推向了铁路、公路、基础设施,所以我们银行的同志把它称为“铁公基”。同时一个非常有特别性的值得关注的,也可以算作是系统性风险的隐患,就是地方的投融资平台。全国超过3000家,从去年到今年这么短的时间内,它的负债从1万亿迅速的飙升5万亿,在中国沿海的某个省有400家投融资平台,全国的投融资平台70%左右是县区一级的,这5万亿3000多家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怎么消除,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第二,影子银行系统逐步纳入监管体系。

  这个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公司率先提出来的,与传统正规接受中央银行体系监管的商业银行系统相对应。比如说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这些机构通常放款,持有大量证券、复杂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机构。影子银行的基本特点有三点,在商业模式上是批发模式,它做这一笔贷款,并不是为了发放和持有,他从发放的时候就知道是为了发起并销售,把它证券化卖出去,这是一个批发模式。区别于商业银行的零售模式,所以经常有很多疑问和讨论,中国在这次危机里面银行业表现相对较好。很多国际市场的研究人员很困惑,这个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既有中国经济增长比较强劲的基础面的支持,也有我们银行业、金融业本身的进步和监管的进步导致的,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

  比如说中国的银行业始终坚持为实体经济服务,比如说中国的银行业的杠杆率始终都不是太高。再比如说中国银行业的资金来源对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始终都不高,也就是说它始终遵循的是比较典型的零售商业银行的模式,而不是那种批发的模式。

  影子银行的第二个特点,它不是一般的批发模式,进行的是不透明的场外交易。影子银行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很少有公开可以披露的信息。特别是这些金融衍生品,大多都在柜台交易进行,相对公开市场来说,这些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我今天刚刚从香港回来,香港雷曼兄弟倒闭,引起了雷曼余债风波,我曾经找雷曼已经倒闭的涉及结构产品的同事,我问他能不能给我讲讲,他说我们这个产品说清楚是需要受过专业金融训练的人要听70个小时。而且是在柜台交易,柜台交易就使得我们很难清晰的知道这个产品的流通性、股值,很多产品带有强烈的赌博特点。比如说我和文主任做个赌博,雷曼兄弟导闭的概念有多少,我们叫做信用事件,发生信用事件的概率是多少呢?

  第三个特点就是杠杆率非常高,因为这些影子银行没有商业银行那么丰厚的资本金,所以它必须大量的利用财务杠杆来举债经济。在过去20年里面,伴随着美国经济不断的成长,对于信贷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美国的银行业相应经历了膨胀式的发展,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一起成为金融银行中非常重要的参与主体。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使得美国和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银行经济的作用不断下降,而影子银行的重要性则日益提高。影子银行比传统银行增长的更快速,从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资产的估算来看,正规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大概是1:1,所以我们也称它为平行银行系统。影子银行大规模的贷款扮演着传统银行的角色,其中隐藏着非常大的风险。因为影子银行并没有像商业银行一样受到比较好的金融监管,因为它的产品结构设计非常复杂,而且在柜台交易,信息披露很不充分,这就使得包括一系列风险都没有被监管机关和金融市场参与者所认识。它没有资本金约束,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最近大家对中国银行监管部门要求补充资本充足的征求意见稿非常关注,巴塞尔协议规定不能低于8%,而事实上我们的监管部门对于低于9%的资本充足率的银行已经有几家暂停新业务审批,暂停新机构,要求你必须补充这些资本金。但是影子银行没有受到这样的限制,它的资金规模非常小,但是业务规模可以非常大。

  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防止商业银行的挤兑,影子银行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当房价下滑的时候刺激贷款违约率,由于主动或者被动的原因大幅上升,由于存款保险制度的缺失投资者恐慌,大量抛售刺激债券影子银行遭到挤兑。

  我曾经问过花旗银行退休的老员工,你们银行做的挺不错,为什么一下子成这样子了呢?他给了我他的解释,他说其实花旗银行历史上也有几次差点就完了,最近一次是因为在地产上窗口太大,他们在房地产的敞口最多不能超过10%或者是20%。但是现在正在负责投资决策的风险管理人员,他们看到我们发贷款再把它证券化卖出去,我们赚点手续费,投资房地产的人赚了很多钱,我也忍不住拿出钱来买,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各国已经开始把影子银行系统纳入监管。2009年3月18号英国的FSA发布报告,为全球的金融监管提出改革建议,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由于这些机构可能导致较大的风险,监管当局应被赋予更多的调查和监督的权利,FSA可能将首次需要直接监督抵押贷款,并不仅仅是监督企业。按照地产价值的一定比例,直接限制客户可抵押的贷款值得考虑。他准备在9月份发布相关文件,不知道这个市场上到底有多大规模的衍生产品。所以大家提到这次次贷危机是由衍生品引发的,我们中心所的同志就紧张了,因为很多人容易产生一个误解,衍生品出问题了。实际上在这么大的国际市场的波动,场内集中清算交易市场运转非常平缓和正常,而且起到了对冲风险的作用,真正出风险的是柜台的场外市场。美国政府在2009年3月26号公布的全面金融体系改革方案里面,也会对对冲基金的参与者进行监管,超过一定的规模的要注册登记,披露信息。实际上在此之前,在格林斯潘这个时期,他对对冲基金这些影子银行的监管采取默许的态度,他的理由是这些产品的策略对冲基金非常复杂,监管者也看不懂,你就让它自己自我约束。现在看来尝试进行监管,监管的难度也非常大,因为它的差异性非常大。

  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带来的金融监管的调整,就是国际性的金融监管框架面临调整。巴塞尔协议面临调整的压力,重点要降低应对危机的能力,尽管次贷危机实际上是发生在旧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框架下。但是这个危机也使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缺陷和优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新协议对最低资本要求的敏感性更高,也就是说仅仅在扩展的时候,企业效益好,不良资产低。所以这样可以做更大的放大倍数,对于经济进一步的扩张。在经济收缩的时候,你计算出来的风险值比较高,资本要求更高就少放贷。针对新协议存在的问题,已经着手修改,文件的压力测试和监管原则,交易帐户新增风险集体指引,其资本协议市场风险框架的修订,各个国家都在考虑怎么引入反周期机制和相应的工具,来加强应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能力,放置在经济扩张的时候,银行信贷扩张的更快,资本约束也更低。包括现在这一轮资本市场,对我们资本充足和信贷产生如此激烈的反应,实际也跟周期性的叠加效果有一定的关系。

  因为通常而言,逆周期操作一般是在经济的上升时期,扩张时期,经济比较好的时期,这个时候要增加资本金的要求。而在经济的下行时期,往往是对经济走平作用,所以现在我们加大对资本金的要求,实际上不完全是逆周期操作,甚至带有顺周期操作的含义。美国财政部提出的改革方案中,对于那些可能影响金融风险的机构要加大资本重组。英国金融服务局发布的报告指出,要建立反周期的缓冲基金,提出银行应该在金融繁荣时期积累更多资产弥补经济下滑的损失,这一点实际上我们中国的银行业自身已经开始有这样的操作。大家看到银行的业绩还不错,不良率没有上升,而且还在下降。其实跟我们去年下半年很多敏感的银行主动加大多倍,进行适度的逆周期操作有关系。大家可以评估一下不同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从这点上可以看得出来可见一斑。

  摩根史丹利在发巨额奖金的时候,他发的奖金跟当时的市值差不多,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个公司买下来,这无法约束过度冒险的行为。同时董事会和管理层缺乏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我问了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我说你们风险怎么控制的那么糟糕呢?主要原因就是高级管理层不知道整个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之后风险有多大,以及怎么评估它。在这次危机里面,短计划的激励机制遭到了普遍的质疑。

  同时,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也需要全球化金融监管的规则和合作,因为全球化衍生出来的众多的跨国金融机构,这些大型机构涉及到众多的监管部门不同的国家和市场,如果对大型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监管,这些市场力影响巨大的机构,可能转移到另外一个市场。所以给它提供一个非常强大的进行监管的力量,你说香港监管严了我跑到另外一个市场。事实上造成监管和政策失衡,怎么样对这些大银行统一监管标准,实现跨国监管合作,实行联合监管,这是很重要的新的课题。

  我们在2006年中国银监会做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外资银行在中国做业务,必须以法人资格进行注册。这实际上在危机里面客观上体现了非常大的优势,你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独立的资本金和监管要求。2009年3月6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呼吁建立新的政府间全球金融监管体系,大幅托管金融监管的范围,目前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从方向上看肯定是全球化的金融市场需要一个全球化的金融监管合作。

  由于时间关系,我跟大家汇报的就是以上三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金融监管正在发生一些新的进展,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