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2日 10:41  新浪财经
图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演讲
  2009年9月2日-3日,“2009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暨中国船舶产业振兴论坛”在北京召开。图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2009年9月2日-3日,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和《商务周刊》杂志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制造业高峰论坛暨中国船舶产业振兴论坛”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演讲。

  朱森第:各位嘉宾,刚才石理事长和钱总干事都讲了新能源的问题,新能源都牵扯到装备,这是我国比较突出的问题,而装备当中又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问题。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这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对装备制造业非常重视,作为一个战略性的产业,认为是国民经济的脊梁,也是我国制造业的龙头,但是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我们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这其中有体系结构问题,有投入强度的问题,有缺少来源的问题,还有现代作为创新体系当中主体的企业还没有到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就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当前我们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有几点,第一要建立健全的自主创新体系,把体系的链条构建起来。第二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缺乏和企业主体不到位的问题。第三,是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第四,要加大技术来源的国内供给。第五,在自主创新的类型中作为装备制造业来说,当前的重点是放在集成创新。第六,要营造创新的文化和创新的氛围。

  在解决这样的创新能力建设重点问题中,我认为还有几个关系需要处理好,第一,引进技术与内生能源的问题。第二,本土化和自主化。我们主张本土化,外国在中国境内的企业本土化了,但是是否是中国自己的创新能力,我认为不是的,所以要强调自主化。第三,自主创新和利用外资。第四,企业的主题和产学研结合的问题。第五,国家支持与立足自身,依靠自身的发展来解决我们自主创新问题,当然离不开国家的支持。最后,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设起来的创新能力设施,怎样实现资源共享,而不是建起来以后没有发挥效能。

  作为能力本身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说技术创新能力是什么,我认为是一个机构,大到国家,中间是区域、产业,小到一个企业或者某一个机构。这些机构都有一个技术能力的问题,或者是自主创新的能力问题,这些能力是长期自主创新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队伍调整的结合和总和,这个能力是技术创新活动能够旺盛开展的保证,这个能力的构成有五个要素,一个是体系,一个是机制,一个是文化,一个是队伍,还有设施。

  五个要素构成了企业,或者是机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这些能力才能持续不断的开展旺盛的自主创新活动,我们的企业就能够长盛不衰,对一个产业来说也是如此。从体系来讲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核心,第一,体系应该是纵深部署,不能仅顾眼前,体系内要建立三层的研发体系,在创新机制主要解决创新动力、激励机制与制度问题,很多企业依然把别的地方的能力搬过来,生产线和厂房搬过来,很快的促进GDP的增长,就是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文化的氛围、精神和理念问题,氛围很重要的是怎样宽容,没有这样的氛围不鼓励创新,不创新保险,创新有风险。第四,创新的队伍中,领军人物或者是带头人,团队和技能人才的问题要解决。当前我国对技能人才已经比较重视,依然还是装备制造业发展当中的薄弱环节。第五,创新的设施,要有能力必须要有设施,对企业而言不能把所需要的设施都建起来,必然是在关键的试验手段建立起创新能力所需要的设施。

  我们回顾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变迁,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产业开发,到企业有产品系统的开发。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原有的创新体系结构,有中科院研究所,高等学校研究机构,部里面的研究所,部二类所,技术可以转移到企业。我们机械部原来六个研究所,二类所是设在企业和地方从事技术行业工作的研究所,我们机械部当初有127个所,这样的体系结构在计划经济体系下能够满足当时计划经济发展需要。体制改革以后,我们中科院的研究所也要面向主战场,面向企业,面向经济,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也是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也要往下沉了一格,我们研究所都变成科技型的企业,原来二百多研究所都转成科技型的企业,因此就形成了目前的体系中中间一层,产业共性研究机构缺位。温家宝给专家的信中批示,我国要解决现在产业共性研究体系机构缺位问题,这些年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采取了很多措施。这些措施就是现在创新能力的设施上,从科学基础设施,大科学工程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研究试验体系的建设和工程研究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还有各地区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构成了当前自主创新体系。

  在当前创新体系中,我们重要解决技术转移如何通畅,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建设,把我们的生产技术通过功能化,核心部件转到同行企业,同行企业在生产线装备和产品成熟以后,变成产业化的成果,再转到生产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以用特殊的生产线装备产品,直接转移到生产企业中。目前在运行的一百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上百家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按照这样的模式来运行的,就是力图通过这样的模式把我们的成果,通过工程化研究,通过中试转到企业,来带动产业的发展。对企业来讲要建立研发的三层体系,能够从事今天技术的研究,明天技术的研究,以及后天技术的研究。

  今天的技术研究我们在企业和企业集团中由各生产部门有相应的技术部门,所从事的是当前产品的改进。一个企业有若干个产业版块,这些产业版块也有研发部门和技术部门,所从事的是下一代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就是明天的技术研究。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成立研究院,或者是研究开发中心,能够对前瞻性的技术,对三年、五年乃至十年八年的技术进行研究,可以进行后天技术的研究。如果大的企业集团能够构建今天、明天和后天的三层研发体系,这样的企业就是比较强的企业,就是一个后劲的企业。

  对企业和国家而言还要建立产业研究链,对当前产品的改进和换代产品的研究进行前瞻性的研究,这样的企业技术研究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转成自主创新的来源。第二个来源通过我国基础研究机构的研究,应用机构研究,把这些成果通过工程化的研究,以产学研的方式把这个技术转移到企业,也成为企业的技术来源,到的一定的程度,我们的企业发展能力比较强了,研究能力比较强了,我们也有从事技术研究的能力。我们把这样的技术创新链构建起来,可以对企业提供建设的支撑力。针对体系结构中的缺位,我有一个设想,我们国资委在当初十个部门撤销,很多企业都进入到国资委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所进到国资委,原来部的直属机构二十多所,在这个基础上成立中国工业技术研究院,对我国现代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的支撑。这样一来对相当一部分已经转成科技性企业的部的直属研究所采用一所两制的方式,一部分人从事产业化工程管理研究,另外一部分人从事产业共性研究,这两部分人有不同的政策,一个按照企业考核,一个按照事业单位非盈利机构考核。作为非盈利机构从事共性研究的,可以仿效德国办成三三制,三分之一是研究部,三分之一是州政府,三分之一来自于企业,这样既可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又有自己的活力。

  再从我们的研发强度看,我们认为是偏低的,我列出来我们2001年到2008年我国RD经费的比重,按照“十一五”规划将达到2%,现在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到2015年达到2.5%这个差距还比较大,制造业研发经费占销售的比是0.76%,2006、2007年全行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的销售收入比是0.66,大中型企业高一点,06、07、08年研发收费占主营业务比重2%左右,13个行业的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2.5%左右,高的行业3%多一点。这里面有一个可喜的现象,这几年是在逐年提升,我举机床工具行业,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2005年低一点,从2001年到2008年从1.88提高到3.92。2004年底我国宏观调控,2005年工业发展受到困难,研发收入占比降到2.53,总体的情况这几年是上升的趋势。

  第三,技术来源,我们曾经做过三次调研,了解主导产品当中技术来源来自于国内的比重有多大,有没有改变。从七五期间到2006年,三次调研发现,技术来源来自于国内的比重在提高,从24.5%到60.6%,我们技术来源是国内,但是开发产品的性能和水平与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当前自主创新中,三种类型,装备制造业重点应该放在哪,我认为应该放在集成创新,在装备制造业来说基础比较好,相对而言投入比较少,见效益比较快,成功率比较高,因此,在当前大家重视自主创新的情况下,我们一开始如果老是不见效,容易磋商大家的积极性,我们通过节能创新,见效快,我们投的钱马上得到回报,大家就能够不断的投入,而且确实我们在这方面效果比较好。集成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可以把其他领域成熟的技术集成到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第二,单元技术集成,第三,子系统、小系统集成大系统。这方面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对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能力,产品可以模仿,技术也可以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是无法引进的,要靠企业自身的积聚。技术能力的载体是团队。团队在企业兴,团队散企业衰。团队提升企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如何使我们的技术能力积聚起来,从装备制造业中国企业的做法归结起来有六条,专著一个领域,弃而不舍。把握细节、注重细节。不断总结失败、错误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把总结出来的经验,在某一个技术人员脑子里面的资源变成企业的资源的,这是产业当中当前的薄弱环节。这个人走了后来的人另起炉灶,造成了很多资源浪费。洞察技术发展趋势与需求变化。某个领域取得的成绩要不断的衍生、延伸、扩展。掌握核心技术。通过这些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内生能力,产业的发展就会得到可持续发展和持久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