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鞍钢创新文化建设综合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6日 16:08  新浪财经

  1、作为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鞍钢首先在发展战略上实现创新。

  提出了“四个转变”,即“在长大方式上,以投资新建为主向新建与兼并并重转变;在产业布局上,从内陆发展向靠近市场、沿海、跨国转变;在核心技术上,以自主创新为主,由跟跑世界向领跑世界转变;在经营方式上,从单一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管理输出转变”。这一战略的提出,抓住了制约鞍钢中长期发展的关键环节,明确了鞍钢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和进入世界500强的主攻方向。

  2、形成了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

  围绕企业战略定位和主业范围,聚焦核心业务,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技术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战略上把握、整体上谋划企业创新发展道路。鞍钢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是推进自主创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技术,拥有在世界钢铁界有一定影响力的钢铁核心技术;实施精品战略,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实现精品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钢铁生产可持续发展;加速成果转化,增强核心技术的输出和移植能力,建成开放式自主集成为特征的创新型企业。

  3、鞍钢的科技创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2007年鞍钢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为4.79%,比上年增加1.21个百分点。开发、试制、推广新产品130种,311万吨;生产专用材1375万吨,专用材比例92.09%。全年公司共立重大科研课题13项,累计科技创效4.7亿元。全年获得专利受理313个。

  集团公司目前拥有有效专利(指授权有效专利)194件,其中发明45件,实用新型147件,外观设计2件。目前共认定专有技术82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56项,涉及炼钢技术25项,冷轧板卷轧钢技术57项。

  2007年有18项新纪录入选第十二批中国企业新纪录,其中西部新区500万吨板材精品基地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企业新纪录重大创新项目,鞍钢被授予新纪录优秀创造单位称号。

  ——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既“出产品”又“出技术”。目前鞍钢在钢铁联合企业的绝大多数工序都拥有自主设计、制造、建设的集成能力,在国内钢铁企业中具有明显优势。独立建设完成了1700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主研发设计的1780mm冷轧宽带钢生产线,首次采用国内技术总负责的方式运作,开创了国内设计、制造、集成冷连轧机组的先河,2005年获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具备了热连轧、冷连轧等冶金成套设备的技术集成、输出和对外技术服务能力,成为重大冶金技术装备集成和输出基地。坚持自主创新,实现输出成套技术的新突破。输出济钢的1700(ASP)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改写了我国冶金重大成套装备长期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标志着鞍钢成功实现由“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的重大转变,ASP技术已具备产业化发展能力。

  ——主体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炼铁系统以大高炉冶炼为主,配备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炼钢系统实现了全转炉自动化炼钢,同时配备铁水预处理和炉外精炼设备。连铸装备有大板坯、大方坯、中薄板坯等,配有电磁搅拌、结晶器在线调宽、结晶器专家系统等领先技术。轧钢系统的热轧、冷轧、镀锌、彩涂、冷轧硅钢、宽厚板、无缝管等生产线的设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拥有了强大的研发能力。鞍钢技术中心是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公告的332个企业技术中心综合实力排名中,鞍钢与联想并列排名第十位。目前已形成以技术中心、设计研究院和自动化公司等科研、设计部门为骨干,新轧钢公司,矿山公司等子公司为主体,以社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合作伙伴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并实施了自主创新、产学研结合、产销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以投入产出为核心的全方位技术创新目标责任体系,以及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产品研发成果显著。能够开发各类汽车用钢、家电用钢、建筑用钢、工程机械用钢、耐腐蚀钢、船用钢、军工用钢等,目前已成功开发出O5级轿车面板、高级别家电板、镀锌板、彩涂板、电工硅钢、替代进口的三峡右岸水轮机蜗壳钢、高级别管线钢、高速重轨等,并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鞍钢产品创新对相关行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高强、耐磨、高速重轨开发成功,推动了铁路行业的发展,开发出抗磨损、高强韧性准贝氏体钢轨和抗磨损、高强韧性准贝氏体道岔轨,并铺设在铁路的主要干线上;船体结构用钢板开发成功,推动了我国造船工业,客户评价,鞍钢船板与日本新日铁、韩国浦项等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生产的船板水平相当,精度控制范围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企业水平,完全可以替代进口;集装箱钢板开发成功,推动了集装箱制造业的发展,鞍钢集装箱用钢板机械性能(屈服、抗拉、延伸、冷弯)、耐大气腐蚀性能(电化学极化曲线、盐雾腐蚀试验、恒温恒湿腐蚀试验)、焊接性能、板型控制、表面质量都已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企业。

  4、体制机制创新使鞍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

  鞍钢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基本形成。

  ——精干主体。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分批将钢铁主体35个厂矿中的74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与主办厂分离,解决了全民与集体之间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成立实业发展总公司,将主体厂矿所属的60个各类经济实体划归其统一管理。同时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安置分流富余人员。对钢铁主业所属的设备检修、生活后勤服务系统进行分离,成立了设备检修协力中心和生活后勤服务中心。从优化钢铁生产组织结构,不断提高主业劳动生产率出发,将钢铁主线的生产辅助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生产协力中心。

  ——分离辅助。采取“先分离后分立”的方式,以三年为期,将23个辅助单位从钢铁主体分离,授予委托法人资格,明确减亏增利目标,视其减亏增利成果确定单位的工资收入。在分离单位三年独立运行的基础上,将其逐步分立为全资子公司,授予其独立法人资格,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从而割断了辅助单位对鞍钢的完全依赖关系,促使分离单位转变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增强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如,当时鞍矿公司和弓矿公司每年亏损分别为3.9亿元和4.5亿元,通过实施主辅分离,使其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管理,这两个单位用3年时间实现了扭亏目标,生产经营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将鞍钢钢都分局移交鞍山市政府。鞍山、大连、朝阳等地区鞍钢所属的14所中小学成建制划归地方管理。9所医疗卫生及保险机构移交鞍山市管理。鞍钢商贸集团(银座)移交地方。职工养老保险纳入省级管理,失业保险移交鞍山市,实行属地化管理。

  ——推进辅业改制。为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鞍钢按照国资委等部门对《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辅业改制总体方案》的批复精神,完成了首批鞍钢建设总公司、机械制造公司、房产建设总公司等7家单位辅业改制工作,并按照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稳定运行。在总结首批改制企业经验的基础上,第二批3家单位辅业单位改制也已完成。

  ——实施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钢铁主业实现整体上市。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1997年组建了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深圳上市融资41亿元。2000年落实国家“债转股”政策,以优良资产与资产管理公司组建了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转股额度63.66亿元。在资金实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2004年,鞍钢对这部分股权进行全部回购。在此基础上,推进新钢、新轧整合重组,贯彻国家股权分置改革政策,成为首家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A+H股上市公司,钢铁主业实现整体上市,能够更好地适应冶金生产大型化、连续化、集约化的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把鞍钢打造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资产重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积极推动和参与国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2005年8月16日,与本钢联合成立鞍本钢铁集团。之后又先后与凌钢、福建协商研究合资合作项目,与澳大利亚金必达金属公司达成铁矿石合资合作协议,对于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合资在大连建设两条年产40万吨的镀锌板生产线,其中第一条生产线已于2003年建成投产,第二条生产线将于2008年建成投产。与冀东水泥合资建设年产14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与中远集团合资组建中远鞍钢航运有限公司。与上海乾通公司合资,在上海组建钢材加工中心,拓宽了产品深加工和销售渠道。

  ——构建母子公司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责权对等原则构筑母子公司管理模式。对子公司实行集中统一前提下的分层分权管理,子公司对下属单位实行集中一贯管理。鞍钢集团母子公司之间按三个层面定位,即集团公司为决策中心,子公司为利润中心,子公司下属单位为成本中心。集团公司根据国家的资产经营授权,以出资者代表的身份,行使“五项权力、三项管理”,即对子公司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重大经营决策权、投资决策权、重要的人事任免权和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权;对子公司实施发展战略管理、资产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子公司按照集团公司的授权和法律规定,以集团公司和其它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目标,搞好生产经营,维护出资者的利益,全面执行集团公司审定的经营计划和预算,完成集团公司的利润目标,优化产品结构,接受集团公司其它股东的监控,并负责对下属单位生产运营的管理。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钢铁主业的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已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规范了法人治理结构;在国务院向鞍钢派驻监事会的同时,集团公司向所属子公司派驻了监事会。

  ——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择优、优胜劣汰的“赛马”机制,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形成了凭业绩用干部、靠能力定取舍的竞争局面,使一批“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肯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打破劳动用工终身制,推行全员达标培训、竞争上岗,做到员工能进能出。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鞍钢实施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岗薪制和年薪制,对管理和生产操作人员实行岗薪工资制,对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对科技人员实行科研项目效益工资制,对关键岗位人员实行期权奖励,做到收入能多能少。

  5、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建立与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按照“科学、规范、简洁、适用”原则,对管理制度进行整合,建立了企业核心管理制度和专业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实行了领导干部问责制,提高了总体管控能力和管理执行力。制定规范改制企业监管、职工股权转让等政策和办法,改制企业进一步实施规范运作。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财会内控制度建设,规避了财务风险。开展清产核资,历史上形成的142.85亿元不良资产财务处理已经完毕,提高了资产质量。进一步规范招标采购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层次。深化经济活动分析,生产经营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深化TPM管理,提高了设备运行水平,鞍钢荣获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称号。

  自2007年启动的鞍钢管控模式和组织结构优化项目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这是鞍钢为建立确保鞍钢长远、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把鞍钢打造成为国际一流钢铁企业奠定体制机制基础而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新举措。新的管控模式和组织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与鞍钢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战略目标要求相适应,使鞍钢更好地配置各种资源,更好地支撑和承接“四个转变”,确保“四个转变”落地,提高竞争能力。如,为了促进从投资新建为主向投资新建与兼并重组并重转变,成立了资本运营部门;为了促进从内陆发展向沿海发展和国际化经营转变,成立了战略发展和海外拓展部门。下一步,还将成立集团研究院,促进从核心技术的“追随者”向“领跑者”转变;成立工程公司,促进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和管理输出转变。

  通过管理创新,鞍钢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生了一大批管理创新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项:

  ------《国有特大型企业整体技术改造决策与实施》,获第八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排序第一名),被国家列为企业管理及项目工程典型案例。

  ------《岗位价值型薪酬分配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获第十一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被国家列为企业管理典型案例。

  ------《保证公司稳健运行的财务风险管理》,获第十二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被国家列为企业管理典型案例。

  ------《大型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策划与实施》,获第十四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被国家列为企业管理典型案例。

  6、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职工队伍。

  近年来,鞍钢着眼于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着力加强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操作人员三支队伍建设,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是创建干部能上能下的“赛马”机制,建设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我们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制定实施以业绩考核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把那些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把那些不适应岗位需要、绩效考核评价处于末位的干部调整出领导岗位。坚持把公开选拔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渠道,不断拓宽选人用人视野,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近年来鞍钢还使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肯干事、能干事的中青年干部,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二是以选拔技术专家和技术拔尖人才为重点,努力建设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2001年以来,共评选出鞍钢技术专家225人、技术拔尖人才567人,分别给予1200元/月和600元/月的津贴。大力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确定10名具有国际冶金科技水平的专家人选、30名代表国内钢铁冶金技术水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人选和1000名左右技术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优先选送他们到国内外学习、培训,安排参加企业重大科研和改造项目。三是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建设数量充足、技能较高的生产操作人才队伍。要求生产操作岗位人员必须获得技能等级证书,方可参与竞争上岗。未取得技能等级证书或未达到岗位操作标准者,必须下岗参加培训,培训不合格未上岗者拿待岗工资。通过开展技术竞赛、技术革新、推广先进操作法等方式提高职工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操作技能。四是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保持人才队伍稳定。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合理流动和重新配置是一种正常现象。为稳定鞍钢的人才队伍,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规范提高关键管理技术岗位和生产操作岗位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共确定5887个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起支撑作用的岗位为关键岗位,并确定了最低收入标准,实行竞争上岗。在部分关键岗位试行期权奖励,增加了关键岗位人员收入,使其工资水平在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为应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一次性发放安置费40000元、20000元和5000元。对分配到鞍钢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不再实行见习期工资,直接执行定级工资及所在岗位的待遇,并实行最低工资收入保障制度。每年对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贡献突出的10名科技人员每人奖励一台轿车。对特殊急需人才,制定特殊政策专门引进。比如,从韩国和澳大利亚引进2名博士后,实行协议工资,安排住房,发放安家费8万元,同时解决家属工作、子女上学等问题,使其安心工作。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