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博士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20日 10:15  新浪财经
图文: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博士演讲
  2009年8月20日,“2009长江夏季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博士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2009年8月20日,由长江商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昆明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09长江夏季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危机下的:新视野、新思维、新对策”。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图为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黄明博士演讲。

  黄  明:尊敬的白书记,各位朋友上午好!很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参加这个论坛,来谈一谈我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一些思考,我想顺便说一下,我从个人角度也感谢这个论坛,因为我这是第三次来昆明,每次我都想到我有一个亲伯伯、堂姐、堂兄在昆明生活,20多年没有联系上,今天这个论坛居然联系上了,所以也感谢这个论坛。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就是“危机中的中国经济与金融”。大体的内容是首先对国际危机的现状做一个简短的讨论,然后谈一谈中国经济的现状,最后讲讲中国长远面临的挑战。

  国际经济危机的现状

  首先谈一下国际危机的现状,这场危机,是从金融市场的危机然后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那么现在金融市场怎么样了呢?可以说,西方金融市场是基本稳定下来了,除了危机的导火索市场,以及抵押贷债券的资产证券化的市场,从那时到现在还没有复苏,还在等美国出新的政策,政府管理价格。

  但是有一点我必须强调,我们大家说美国金融市场出了这么大的事,是不是完蛋了,我认为没有,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非常丰富,一大批的市场叫所谓的“场内市场”,就是你到交易所去买股票、买债券,做各种各样,包括简单的衍生产品都是场内的,还有一些场外的比较复杂的一些衍生产品。美国这一轮金融市场出大问题,是场外的衍生产品市场出了大问题,加上一些金融机构出大问题,但是美国场内还是蛮健康的,稍微冻结了几个月,现在已经基本正常了。

  所以从融资功能来说,美国已经能通过股票、债券市场给全球的大量企业进行融资,这个功能已经基本恢复,美国的银行、投行也基本在美国政府的担保、资助下也稳定运作。我举个例子,我在一家美国上市的公司做独立董事,其主要业务在中国,最近一两个月范围内,董事会觉得可以融资,他们就融了两亿美元,在美国市场上不需要美国证监会批什么的,这样他已经在中国河北大量的雇人开始扩张,直接看到了资本市场复苏的情况,但是美国资本市场的复苏并不意味着他导火索市场复苏了,这个我刚才说了这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也不意味着美国的金融的问题就完了,美国还有一批实体企业,包括个人会面临着长期不断的破产,这样的风波,但愿这种风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淡。

  金融市场,我的评判就是已经基本稳定了,那么经济上怎么样呢?经济上的动作就慢多了,首先我们看到的一点好的迹象,德国和法国今年的第二季度,都有小的增长,虽然整个欧洲共同体的经济还是有一点衰退,但是德国和法国,这两个欧洲经济体最重要的国家已经开始增长,日本这个季度也增长了一次,德国、法国、日本都是在连续受到五个季度衰退后尝到一点甜头了,但是相比之下美国的衰退还在继续,虽然幅度小了但是还在继续。     

  这个其实一点也不用吃惊,大家知道从德国、法国来说,主要以银行为主导的这样的金融体系,没有受到这一轮金融危机这么大的冲击。而美国这么多年来,是通过资本市场,比如以华尔街为代表,取代了银行的融资功能,资本市场搞得红红火火,这一轮的危机不是一个宏观现象,他是资本市场倒下来,尤其是美国,美、英风格的资本市场,也就是说他们学的都出问题了,美、英、瑞典、爱尔兰等等,可是法国、德国没有跟他们学。

  中国也是以银行为主的金融市场,你看中国、法国、德国受的影响都比较小一些,你可以想象法国和德国的消费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美国相反了,即使下个季度GDP增长基本上见底了,它要想复苏恐怕还要几年,原因是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如此红火,它让所有的机构、企业,尤其最重的所有的消费者都借了很多将来的钱消费,消费出了一个繁荣经济,这样的衰退,不是很快能反弹回来的,因为资本市场,全球已经改变得非常多,这种结构性的产品不容易卖出去了,也就是说,中国、全球各国的投资者不再愿意买美国贷款变出来的产品,因此美国的消费习惯需要向中国人靠近,你这么一想就明白了,美国以前都是借钱消费,以后将像中国人一样消费,因此美国的经济恢复还不是特别快的事情。对我们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是一个简单的对国际危机的现状的分析。

  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我连续一年多来都持有这个观点,虽然我的长江同事王一江教授有一次说我在央视上说的,说对中国的金融影响不大,经济影响也不大,这个太冤枉我了,因为央视把我的一两句话砍掉了,我这里照着原话说,我根据原话来分析一下现状。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我从来都认为不大,为什么?因为我们金融市场在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早想清楚,我们没有免疫力,所以把金融市场放在一个孤岛上,不让国际金融市场传染病过来,这就是为什么亚洲金融危机,和这一轮金融危机,我们的金融市场都没有特大的影响,影响非常小,当然,我们的A股跌得痛苦。

  但是A股跌,这跟国际金融危机跌这完全是两回事,A股是我们自己的事,跟金融危机关系不大。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基本不存在影响渠道。

  关键是是信心的影响,另外是我们的做法和全球有一个小路,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小路,这个影响也小,但是全球经济不好,长期的基本面迟早会对A股有影响,但是A股不是那么远地看长期经济的基本面,短期内A股影响不会大,事实上也不大。

  但是对实体经济影响,我认为非常大。

  首当其冲的就是出口行业影响非常大,即便法国、德国经济恢复一些,欧洲共同体经济恢复了,美国经济要不恢复,对中国的出口行业就是巨大的打击,整个欧洲经济跟美国经济差不多大,但是美国人消费中国人货物的能量比欧洲人大多了,美国经济不复苏对中国出口行业会有很大的持续的负面影响,这一点,我觉得丝毫不觉得乐观。

  第二,信心方面的影响,我觉得也基本上不存在。

  第三,海外融资渠道现在已经逐步恢复一些,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发股、发债,思路又开始热起来了,有一个FDI(国际直接投资)还是有一点受影响,因为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其资金还不是那么丰富的情况下,FDI投资就会受影响,即使这样,今年的FDI涨得有一点邪乎,有人认为这是热钱借着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

  整体来说,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除了对出口行业这样一个基本面,以及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联系的方面有些影响以外,其他影响我认为还是逐渐减小的。

  中国经济的现状

  下面我对中国经济做一个简单的评论,我的专长更多的是金融,所以我把金融方面的跟各位讲讲,很坦率,我代表的是,我认为是主流的经济学家的观点,我只是谈一下我站在哪一个角度,支持他们的一些观点。

  首先,中国经济是几枝独秀之一,将近10%的增长,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量的固定资产的投资,不管是4万亿还是7万亿信贷,宽松的信贷政策,说白了就是政府鼓励银行,我们在投资方面制造了很多GDP,但同时拉动了两个泡沫一个股市泡沫、一个楼市泡沫,这两个泡沫对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泡沫刚开始不一定拉动消费,现在经济学家觉得消费效应有一点产生了。

  我在危机的时候就想,中国现在需要一个泡沫,泡沫一般是坏事,我们搞金融研究的一般都认为泡沫是坏事。泡沫为什么是坏事,就像人喝醉酒一样,泡沫上去的时候很过瘾,关键是下来的时候非常惨痛,所以我们不赞同泡沫。

  但是中国的经济在08年底09年初的候,特别需要一个泡沫,美国政府需要泡沫,他也会制作的。有泡沫能够给社会提供很多的资产、其他方面的效应,对信心等方面都有提升,因此泡沫短期来说是可以的。

  中国正在重复美国危机之前的老路?

  但是很多经济学家提出问题:中国现在是不是在重复美国危机之前的做法。

  这里需要讨论,美国的危机原因是什么?宏观层面来说,首先是互联网泡沫之后,宽松的货币政策给市场提供了大量现金,其实关键是美国资本市场基本在美联储的控制之外,它给美国的企业、消费者提供更大量的流动性,而且这种流动性是美联储控制不了的,在这些流动性推动下、加上美国的房地产、美国的股市都出现泡沫,这样大家都觉得有钱了,而且美国跟中国不一样,房子值钱了,不是马上卖房,将房屋抵押借钱消费,因此出现了非常繁荣的美国经济,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方法不灵了,从楼市开始往下跌,因此经历了一系列崩溃。

  有人说中国是不是走这个老路?

  首先,大量的投资,刺激经济,同时借助楼市、股市泡沫来拉动经济,运用这样的财富效应、泡沫效应来拉动经济,好像基本面并不是特别好,我觉得这种担忧也是存在的,有很多人认为,中国长期的隐患是通货膨胀。

  我认为中国的情况和美国又不一样,比美国有好的一面,他的机构企业杠杆没有美国那么高,我一直都认为这不是我们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往往是因为我们的金融市场发展太糟糕,杠杆没有拉上去,现在是反而是好事了,因为我们的杠杆小就不会像美国资产泡沫破灭的时候就由于杠杆收缩,反而使破灭的速度形成了一个爆炸的过程,我估计在中国,及时泡沫破灭、爆炸也不会像美国这样猛。

  第二,美国这轮危机,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挤兑”,我们一般讲挤兑是讲银行。美国资本市场为什么被挤兑了,因为资本市场杠杆拉得很高,只要有人亏损,有谣传大家要亏损,谁都不敢向谁拆借了,谁都不敢买他人的资产,于是整个市场就把钱抽出去了,市场就跨了,这就是挤兑。

  这一轮的挤兑对美国资本市场的突然冻结,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冻结,导致危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挤兑在中国有可能吗?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中国从银行、券商、保险公司,金融机构背后都站着政府,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认为,只要政府说话算数,把该救的救了,至少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拆借,这样的话,问题都不是特别大。

  我们金融体系内国有化,国退民进发展不是特别快,有长期的隐患,但是短期内至少应付危机我们倒是有一点优势,所以我认为,即使中国现在搞市场泡沫,大量的现金充斥在经济里面,即使经济走向不够健康,也不会像美国一样爆发危机。

  投资融资效率需提高

  但是在某些方面比美国严重,就是投资效率。

  首先,投资和融资的效率,中国从来都不高,这两个分开的,融资效率,就是什么是最值得的融资的企业,他能不能融到资金。投资效益就是将这个钱投下去,平均回报是多少?4万亿砸下去了,再看七万亿银行贷款,我教的学生有很多是银行业的朋友,他们跟我说这一轮我们贷的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款了,这就是长期的隐患。

  其实从一个国家的长期竞争力来说,你借将来的钱也好,用现在的钱也好,不那么重要,经济学家最关心的就是你的钱不管哪里来的,这个钱投下去会不会有好的效益,假如我们的很多投资都是满足GDP,或者满足短期指标要求不讲率,这对我们长期来是有很大的隐患,纳税人为中国各大银行,现在投下去了很多的坏账在这里集体买单。

  有人说主流的经济学界的建议是什么?我非常赞同下面几个建议:

  你不是要搞内需吗?中国就缺内需,中国人愿意省钱,扩大内需最好的方式就是,就是把老百姓担忧的几个问题解决了。一个是医保、一个是社保、加上孩子上学,解决这三个问题之后,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就会花钱的。

  法国、德国这种危机,有人说它社会主义程度高,法国有全民医疗社保、孩子上到大学都不需要花钱,法国、德国危机消费涨起来,也比别的国家快,我觉得跟他的保障体系有关,当我们把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建立起来,我觉得对老百姓的消费会有很大促进。

  另外教育方面,中国作为发展这么好的国家,不管是按照GDP百分比来算,还是看绝对数,中国花在教育上的钱是世界靠后的,一个国家投资当中,最值得投的项目就是教育后一代。

  假如你不教育,俞敏洪也许还是山沟里的俞敏洪,接受了教育之后,俞敏洪就带领一帮人打造一个新东方,上市,创造了很多的财富。

  中国的国力就是一个一个受到教育的人创造出来的企业,创造出来的产业帮助中国在世界上立足。可是我们现在看到教育上的投入还是非常少,每次看到乡村的孩子交不起钱不能读书我都非常难过,因为这是人才的浪费,刚才项教授也说到了,产业壁垒的改革,有些产业该放开的放开一点,不是国家命脉、不是安全保障需要的就放开,产业结构变化、创新待会儿我会说一些。

  中国金融现状

  我想对金融的现状多说几句。中国金融的现状,我对中国金融尤其这轮危机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比较关注。

  首先跟经济一样,我是肯定取得的成绩,但是因为太希望我们发展得更好、更快,因此我觉得还是有一点遗憾,我费劲想了四个字,我们金融的现状是“变化不大”。

  对此,我表示遗憾,因为全球金融市场出了这么多事,正好是我们金融市场发展的契机,但是我觉得没有抓住,为什么说“变化不大”?有人说黄教授,股市3000,创业板要恢复了,变化很大啊,我说的变化不是小变化,我说整个股市能不能有一个方案、体制,有一个做法冲着健康的方向走,所以我的衡量标准很简单,就是我们中国的股市是不是满足了很多好企业想融资就可以融资这个要求,但现在还没有。

  远在危机之前,到危机之后,我们的A股冻结了很长时间,大家觉得美国出危机了,美国不冻结了,我们还冻结,现在解冻了,每一单一单都得证监会批,一批就两年。哪个企业能等到你两年才能融资?这就是为什么好的民营企业都到海外上市了。这就是A股发展的缺陷,就是其融资功能没有恢复,股票涨多少,跌多少不算成功,你是不是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要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讲还没有成功。

  全球这么大的危机触发我们思考更多的问题,都说美国华尔街完蛋了,我们要好好发展中国市场,还有人说用4年计划把上海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我说快搞啊,问题是怎么没有搞呢?

  金融监管的思辨

  我们如何搞金融监管的思想要变一变,为什么这么说?我前几天在北京有一个讲座,题目“金融学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同时也是金融学界的危机,西方传统的金融学界应该意识到他们根本没有洞察到这一个危机,甚至在他们的培养、影响下的,模仿带动华尔街的参与者,监管方完全错过的这次危机的警告,导致世界上产生这么大的危机,我认为传统的西方金融学界应该承认自己的错误。

  但金融学界的危机为什么对中国监管有影响呢?中国证监会或者银监会这么多年监管的方法,我从理论的角度理解,证监会基本上已经抛弃的传统西方理论,他们也不讲理论,就是负责不出有猫腻的事,非常朴实的监管。

  中国的学者为什么没有帮助中国证监会把思路搞得更清楚一点,就是因为中国的学者很大一批都已经中了西方传统理论的毒,所以说出来的都是傻话。

  我举个例子,我在新加坡商学院任教的时候,当时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勒教授,他特别得意地告诉我,他要到中国来见朱镕基等等,米勒教授在芝加哥说,“美国证监会干得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取缔了”,要你证监会干什么?帮倒忙。你证监会想查别人假账,不让别人干这干那,假如真有坏人想做假账,想玩猫腻,因为股市是理性的,股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他们能看得出来,那些想玩猫腻的人也赚不了钱,所以他自然而然就不玩了。

  这一轮的危机,包括互联网的危机,刚才大家知道,理性理论,基本上错了。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市场非常有效的市场他也错了,在中国这个市场我认为从来都是行为金融学,也就是非理性理论能解释得更多。

  因此在中国把米勒先生的这一套到中国跟证监会讲,证监会当然不听了,我们现在劝证监会如何发展中国股市,做好一点,放松一点,证监会是听不进去的,因为会认为美国就放松了,结果捅娄子了,你还建议我放松,我们的学者就咽那儿,没话说了。  

  我们的金融学派对证监会的影响,尤其美国出这么大的事,我有一个想法,我们的金融学界应该开始好好的重新讨论一个问题,如何指导中国的监管,从理论基础上我们要改,理论基础应该用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讲的是,市场在非常健全的时候可以比较理性,但是市场会非常的不理性,而且有可能会冻结、崩溃都有可能发生,因为市场可以非理性,所以政府必须要做某些方面的监管,这就是行为金融学的路,其实用行为金融学作为理论基础,可以给中国监管指一条非常好的路,证监会的人也不会反驳。

  监管:该严则严,当松则松

  我认为,中国的资本市场,该管的还得管,管得还要严一点,我嫌证监会管得还不严,该管的还要管得更严一点的,对违规行为,内部交易、关连交易、操纵市场、老鼠仓还要严管,因为这几个方面,中国证监会打击力度远远没有香港、美国的打击力度。证监会在对资产极度泡沫上也应该控制上,也应该有所作用,不应该再让6000点出现,因为这对社会没有好处,反而会让人们失去理智和信心。所以对非理性的价格,也必须有一定的约束。你们知道我在不断的说这一套,我非常遗憾,这一点愣被我说中了,就是复杂衍生产品在中国企业中泛滥,在民企、国企都泛滥。我认为复杂衍生产品中国应该管理得更严厉,而不是更松。

  我不是事后诸葛亮,危机之前我曾说过,非常欣慰的是,国家监管局开始管了,在国资委新出的三月份的文中,我的好几个建议他们都采纳了,就是对“场外”复杂衍生品的交易,尤其是对央企的限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都有规定,我们长江有的教授说黄教授骂衍生产品太多了。

  其实,我特别热爱衍生产品,我热爱简单的、对社会有益的衍生产品,但我不喜欢的那些复杂的对社会无益的产品,那都是美国头脑发明的,但在美国根本不卖,到中国卖,那种产品我为什么不批评,假如这么多好产品,他美国自己不卖,到中国卖,我们敞开门让他们卖。所以我认为,美国是场内监管严,场外监管特别松。为什么场内严呢?场内的交易所市场老百姓都能参加,老百姓千万不要被懵了,场外市场是大机构、成人之间互相玩游戏,成人之间玩游戏,自己伤了不到政府这里来哭鼻子,所以不用监管。

  中国正好反过来,场内的市场,本来可以更健康的发展,但监管太松。场外市场,除了国资委3月发函,最近银监会发了一个函之外,没有监管,西方的任何投行可以到这里,找任何中国公民签极其复杂的产品,他们在别的地方不敢签,就是在中国敢签,所以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东西其实该严的还是要严。

  我说到这里,可能把很多支持改革的学者快给气晕了,因为我们有些学者就说了,不要老说政府要加强监管,现在大事大非的问题就是政府监管太多了,所以不要监管了,我认为我们的学者,搞学问都有点像搞政治。如果我只有时间说一句话,我也会说“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政府监管太多了,总体应该放松一点”,但是科学往往是一句话说不清楚的,我们学者应该有科学性,应该讲科学,讲实施,如果要讲实际。

  我说两句话,很重要,我们中国的A股有些东西就应该监管严,有理论依据的,而且应该更严,比如违规行为、过渡制造复杂衍生品,但是很多事是可以放松的,比如哪些公司可以上市、哪些可以融资,而股指、期货等都有强大的金融学论证,在后边支撑着建议。

  这些建议告诉我们,因为你卖空股指期货等等,有人们悲观的给市场降温,有人不断的往上炒,因为你有不断的上市融资,使市场不容易过渡热,同时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样才是健康繁荣的市场,所以从学术角度我们应该跟监管层重新讨论,不要再学米勒,不要像西方得诺贝尔奖的老头子到中国那样,告诉中国政府,这个别管,那也别管,什么都不管,最好学俄罗斯,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就把我们的学术界的风气弄坏了。

  中国面临的挑战

  下面我简单说几句,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我先声明一下,大家可以体会到我们长江的学术氛围,因为我下面说的几个观点,跟我们项院长的观点不是完全匹配的。

  我谈谈我的担忧,中国长期核心竞争力到底从哪里来?怎么讲呢?我们当时危机的时候,我发现国内舆论界谈得很厉害,美国完蛋了,美国没有核心竞争力,我总是提醒大家,美国有两大核心竞争力,第一华尔街,有人说华尔街还能生存?我说当然了,这个我不多说了,美国华尔街恢复融资比谁都快,A股现在还远远涨不到华尔街的融资力度。第二,我认为美国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硅谷一带的,通过研发创新不断的搞产业垄断,我给我的学生也这么讲,我希望中国比他们牛,但是你想想从二战之后,世界上哪一个产业不是美国人先发明的,因为他发明的,就他一家玩,所以他垄断,然后半垄断,他第一道汤喝了,之后欧洲、日本、中国。二战后彩电、激光、半导体、电脑、互联网,等等一个接着一个产业,包括医药、研发制造,美国发明导致垄断、半垄断。这很简单的道理,当别人垄断的时候,工资可以发十倍,因此他的国民可以富到十倍。

  核心竞争力我和项兵教授观点相同,欧洲、日本一百年都可能难赶上,我只说一个原因。比方说,英特尔为什么垄断芯片设计这么多年,那么牛,我的大学同学有一批人在英特尔一直工作到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一个人的孩子是我的同学,在英特尔工作了很多年。我认识的英特尔里面的人就有十几个工程师,而英特尔的高级工程师一半以上都是中国和印度去,美国凭什么在研发上最牛,因为他把全球的人都吸纳过去了,就留在那儿了,因为美国人不太学数学,他得依赖全球的人才。这帮人为什么愿意在美国呢?我太了解了,打死了这帮人也不愿意到欧洲、到日本生活,那些民族太纯了,容不下东方人,美国这个社会真的是一个大熔炉,谁去都可以,谁觉得像自己的家一样,以前大家不相信。最近奥巴马当了总统,美国人对人什么颜色不看中,他就看你的能力。因为这个,美国的优势是欧洲一百年都赶不上的,日本研发一百年都赶不上,日侨到南美生活了好多年,他现在经济好了,举家迁到日本了,结果日本经济不好了,日本政府说你滚回去吧,给你买一个单程票给你送回去,连自己的侨民都要往外赶,怎么会欢迎别的国家的人才去那儿呢?因此,日本、欧洲、一百年赶不上美国这一点,我们中国应该赶得上。

  我现在担忧什么呢?就是中国这几年的核心竞争力从哪里来的问题。巨大的国内市场这是一个,别看这个很重要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能够让你这个本土市场就可以培养出特别大的企业,你很难想象一个韩国企业能够完全依赖韩国本土的市场生存,中国大陆不一样,中国大陆本土就可以培养大企业,然后再去国际化。中国低价高质量的劳动力,接着往下走就特别难了,往下走你就问,凭什么你每个员工赚那么多钱发那么多工资?

  这方面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搞研发平台,我是基于两点,第一全球经济体系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有自己的民族的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研发的。日本、欧洲、美国包括韩国全部有自己自主研发的品牌和科技。刚才项兵院长说了核心技术不太重要,我也做了这方面的思考,我觉得有点重要,其实很简单,重要在那里呢?

  就跟我劝政府官员一样,我说政府你们国企如果没有办法经营、没有办法管理就卖给别人,但是卖给谁呢?卖给有信誉的民企,不要卖给外资企业,不是因为我爱国什么的,我说了两大原因,第一你政府卖肯定会一个最便宜的价格,卖了股东可以挣钱,股东赚了钱,这个钱就回到那个经济体系去循环了,一个品牌,他的品牌卖给汉高他的股东在德国生活,他不会到中国来生活,因此这个钱就在他那个体系内循环了,就白白的出去了,而当我把这个企业卖给朱新礼,朱新礼喜欢在国内生活,那他的钱就在中国的就在中国循环。第二个原因就是避税,一个企业税在那里交,我们国家这么多地方吸引外资企业,都发现,两减三减之后,他还把税挪到国外去了,当然现在国家政府现在这个方面紧一些,但是很多企业把税集中到总部去上了,两个实际的考虑,我觉得,其实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还是有一些品牌和研发的。

  但是国内的研发从哪里来,我看不到,千万别对国企指望,国企为什么不行,因为国企的老总,他上任到退休往往就六七年时间,一个人知道我只做六年的时候,我打死不会做长期品牌、做长期研发,为什么?这种事是要花10多年的投入才能抱一个大金砖的事,我只在位6年我绝对不会投10年,给下一任抱个大金砖,这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大一批央企,你看哪一个央企,中国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哪一个央企能够发展成IBM,思科那样,在国际上跟人竞争品牌的,没有。研发还是要民企,因为民企是他自己和孩子好几代人的,但是民企这里,我特别想说,我们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多到深圳看一下。因为有这么多的创新性的民企在深圳发展得挺好的,政府起到一个什么作用,让民企愿意做这种10年亏本,第11年赚钱的事?假如没有这种激励机制,我们的中国竞争核心力从哪里来?

  我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像华为等几个企业,在本土生长起来的,到国际上竞争的确实太少了。如果没有这样一批的公司,我们长期的核心竞争力就没有,我今天想借这个场合把我的担忧说一下,也是正好结合今天的题目。不好意思时间稍微超了一点,非常感谢大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