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崔容强:光伏50年后进入用电不要钱的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7日 20:44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李丹丹) “有了光伏发电技术,我们可以设想在50年以后,太阳能发电不需要任何成本,我们将进入到一个用电不要钱的时代。”8月13日上午,在新华网主办的“2009·能源与可再生资源发展战略对话”上,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崔容强接受了本网记者专访。

  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中国电网的主力

  如今,中国的太阳能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投资狂潮。“去年4月份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统计,中国十大光伏产业上市公司的市值有200多亿美金,与此同时,有56家与煤炭有关的上市企业的市值是2000多亿人民币,对比可知,光伏有非常光明的前景。”崔容强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太阳电池已经被国外广泛的接受。与风电买国外的风机到中国来装机不同的是,光伏发电是中国买了国外的材料做成太阳电池卖到国外,即所谓的“两头在外”。

  “中国有这么多的太阳能资源,一定会是未来的太阳能大国。另外,中国的人口这么多,随着现代化竞争加速,中国的能耗也会提高,所以未来的中国是最需要太阳能的。大家都公认中国是未来太阳能的最大市场。”崔容强强调,未来中国的光伏会越来越便宜,而且用量会越来越大。

  光伏产业可能成为走出金融危机的火车头

  崔容强预测,光伏产业可能会成为走出金融危机的火车头。太阳能光伏产业之所以能够保持高增长态势,一方面是由于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全球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各国政府非常重视光伏产业,并把其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中国的一些光伏企业利用目前硅材料成本的迅速下降,他们已经开始用低价购进新的硅料来补平原来高价买入的硅料进行扩张性生产。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新的企业在进入光伏领域,所以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下仍然有新的发展。

  “金融危机对‘两头在外’的这些企业打击很大,但是机遇也很大。比如说金融危机后银行没有钱了,国外的一些终端用户或者集成商没有银行贷款,就没有办法做工程,有一些小的企业融资的成本也高了。这就使得去年10月份以后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整个国际上的光伏市场在萎缩。但是,随着整个金融危机的形势在转好,光伏企业活跃得特别快,订单也来得特别多。有人说金融危机好像是潮水,退潮的时候就修船,涨潮的时候就可以出海了,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合适。”崔容强认为,金融危机给光伏产业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        

  光伏产业需要国家政策扶持

  在德国和日本普通家庭要使用光伏发电,只需办一个简单的申请手续就可以按照程序操作下去。而在中国特别是一些电网公司由于对光伏的不够理解,导致宣传的不够,应用经验也比较少。

  “我觉得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购电法、日本的初装补贴法和美国的抵税法,将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的、有利于中国光伏推广应用的,跟光伏产业发展的相适应的政策规范,这样可能更加有利于我们中国光伏做强做大。”崔容强建议,对于装了太阳能发电的企业和个人,可以抵扣其所得税或者其他税收,企业和个人用的电价回报来偿还利息;再配以相关的融资法案,以贴息或者是无息贷款的方式来支持光伏发电的发展。

  崔容强认为,中国应该出台更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促进其发展。“总的来说,我相信中国光谱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将来一定会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而且做强做大是完全有基础的。”

  光伏技术前景看好

  光伏作为一种高新技术,有三高的特点:高投资、高回报、高风险。越来越多的全球500强开始关注光伏,参与光伏的竞争。这些500强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带来高端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大规模的进入光伏产业,促进了光伏技术的进步。而光伏技术大的进步会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光伏技术大规模的开拓应用。

  “以德国为例,去年德国安装了15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这150万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在今后25年里面基本不需要维护,不需要任何燃料,有了阳光就能发电,对德国的环保事业有很大的贡献。”崔容强说。

  光伏的寿命是25年,这个寿命的定义和煤电站及核电站的定义不一样。它是指到25年之后它的输出功率下降20%,如果在25年之后再加上20%的扩容,它又是100%的光伏发电系统,就可以正常的发电。“所以今后的光伏发的电基本上是一个不需要成本的电,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在50年以后,太阳能发电不需要任何成本,将进入到一个用电不要钱的时代。”崔容强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