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启民与石油约定一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7日 15:57  人民网

  他躬身在大庆油田的科技战线四十几年如一日,他说“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他是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半个世纪的呕心沥血让他与石油约定一生。

  重走王启民的石油科研之路,以时间的整数段进行笼统地回放。从上世纪60年代起,基本上每个十年的跨越,都伴随着一项新技术的革新,以石破天惊的科技力量带给油田一次次崭新的机遇。这是他科技生命的小小断代史。每个时代的小节,他的科技领衔都是那段光辉岁月的最大荣光。

  今天,我们走近王启民,不仅是走近科学,走进油田,更是在品尝他的人生百味。

  ■ 题记

  历史总有一些巧合,不管是冥冥的注定,还是人为的靠近,的确会有一条线,把某些人某些事牵引,成为人生的必然——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出油的那天,也是王启民22岁的生日。北京石油学院地质专业的他在为年轻的共和国发现新的工业血脉激动的同时,真正意义上的成年仪式也才算真正到来,新的油田即将迎来年轻的建设者,与这片土地休戚与共。

  是这样的巧合,让一个毛头小伙子从此为油田,为祖国的石油工业,青丝熬成白发。

  10年之后,也就是1969年,在人民大会堂,毛泽东握着铁人王进喜的手说:“你身体结实,真像个铁人!”又过了28年,也就是1997年,还是在人民大会堂,江泽民握着王启民的手说:“大庆有了第二代铁人,你是科技战线的铁人,是新时期的铁人!”

  两代领导人和大庆油田两代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不是巧合,是几代石油人,用半个世纪的呕心沥血得到的肯定。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年,大庆油田发现50年,我们在这样特殊的年份里,走近一个“宁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油田科技人员,倾听新时期铁人的声音。

  王启民,与石油约定一生。

  随同王启民重走他的石油科研之路,以时间的整数段进行笼统地回放。从上世纪60年代起,基本上每个十年的跨越,都伴随着一项新技术的革新,以石破天惊的科技力量带给油田一次次崭新的机遇。十年磨一剑的能量是巨大的,而耐得住一个又一个十年的寂寞考验、一次又一次试验的反复尝试,更需要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勇气、执着,还有自信。

  这是他科技生命的小小断代史。每个时代的小节,他的科技领衔都是那段光辉岁月的最大荣光。而当我们走近王启民,不仅是走近科学,走进油田,更是在品尝他的人生百味。

  A

  闯将 一鸣惊人

  采访过王启民的人都有同感,讲他的故事,他总是习惯性地找到废弃的打印纸,在背面勾勒大庆油田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史,他说“他的故事,就是油” 。用他妻子的话说“他姓油,是个油痴呀。”他说“只要有油,我姓啥都行。”

  在王启民图文并茂的讲述中,我们走进了他的科研世界,莫要觉得这会是个枯燥高深的专业讲座,对付油很有办法的王启民,也同样有办法让外行人也听得懂“油”。他用张开的巴掌比喻地质的分层,他用简单的线条勾勒采油的路径。“原来是这样采油呀”,我们貌似轻松地明白了,而轻描淡写的讲述背后,是他寻遍地层找石油,几十年的永不言弃,始终如一。

  原石油工业部部长康世恩说过“石油在哪里?在地层下,也在人们的脑子里。”王启民就是用他科学的头脑,研判的精神,百折不回的试验,在大庆地层下一次次地寻找。

  上世纪60年代,他从校园的课本中走出,第一次真正走进了石油工业的实践中。当年惟一的“二级红旗手”实习生,成了响当当的科技闯将。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打破了当时国内外普遍采用的“温和注水”开采方式,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他说“这是不破不立”。就像当年他写下的那副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为“闯将在此”,就像他叫号似的把“闯”字中的“马”写得大大的,突破了“门框”。

  当年是少年意气下的不吐不快,而此时则是科技勇气下的石破天惊。

  然而在闯出名堂的背后,是他对妻子深深地愧疚,“现在想起来都后怕。”1963年,王启民的妻子陈宝玲怀孕了,而他正面临着一个研究瓶颈。当时油田出现油层被水淹掉一半、采收率只有5%的严重局面,时任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示:一定要挖出这个定时炸弹。王启民忙坏了,他哪有时间管自己的妻子,妻子决定回北京娘家分娩。然而当火车行进至锦州站的时候,陈宝玲阵痛难忍,赶紧下车,在锦州生下了他们的女儿——锦梅。

  成就 十年一剑

  进入70年代,王启民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他说这是“一蹲十年的结果”。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里,他和这个团队,穷十年之功,共采集了1000多万个数据,不仅保持了试验区中含水期的高产稳产,而且绘制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套试验区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摸清了油水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情况,揭示了油田不同含水期开采的基本规律和稳产办法。他说他的坚持还在于得到了适合的土壤与机会。

  随着开采程度的加深,1975年,试验区主力油层产量下降幅度增大,油井平均含水量上升到54%,油田命运面临新考验。当时国家经济形势同样面临严峻考验,主持中央工作的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要大力开采石油,尽可能多出口一些!”中央对石油产量提出了希望,他们的研究方向也就更加清晰了。

  也正是由于他的坚持、忘我,让他从那时开始,饱受病痛的折磨。本是国家三级运动员,由于长期在野外作业,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找上了他。瘦弱的身子,佝偻的腰,成了他的定格。走路总是哈着腰,常常疼得满头汗,可是他就这样躬身前行,从未停歇。他说“什么时候精神都不能趴下。咬牙挺过来,人生和科研都会出现新天地。”

  80年代中期,大庆油田第一个稳产10年的目标实现。更大的研究课题随之而来:油田是否还能稳产,如果继续稳产,方向在哪里!于是他奔赴了表外储层,这个厚度不到半米、在国内外开发中被判“死刑”的“无油少油层”。整整7年,终于摸索出一套开发表外储层的技术,保证了油田再稳产10年目标的实现。这七年很折磨人,他形象地说,肥的瘦的都吃没了就剩骨头了,怎么办?“我们就千方百计把它做成排骨,成道好菜。”他喜欢油,喜欢享受找到岩缝中每滴油的成功,于是当他集腋成裘,在表外储层找到如果装在铁路油罐车里可环绕地球一周的石油时,他用科技的力量迎来大庆油田的又一次“旺季”。

  新课题的研究渐入佳境,在1989年的时候,他也难得为自己放了回假,在杭州开完会后顺路回了趟阔别27年的老家,看了看家乡的老母亲。看着朝思暮想的亲娘,他知道,这个儿,他不够格。

  C

  立标 再变“魔法”

  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使大庆油田实现了3年含水上升不超过1%,与国家审定的开发指标相比,5年累计多产原油610多万吨,增收节支150亿元。

  他不仅为油田为祖国找石油,还要找人才建梯队。他说:“科学的血脉是相通的,青年是这血脉永远搏动的动力。”1997年,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给他一个名额,请他去宣读论文。他组织人员准备了论文《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积式》,由青年地质师赵轮清执笔,从初稿到定稿终审,由他自始至终负责。而在署名上报时,他划去了自己的名字,又将宣读论文的名额给了组员吕晓光。1997年1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将铁人科技成就奖奖牌及10万元奖金授予王启民。回到大庆,他将这10万元给了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作为研究院的科研奖励基金,以培养更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

  进入新世纪,到2002年,大庆油田创造了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纪录,远远高于世界同类油田12年的水平。40多年来,他先后主持了油田8项重大开发试验任务,参加了40项科研攻关课题和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等工作。

  采访中王启民翻出了一个项目方案,封面上写着:新型驱油剂驱油技术。老专家指着“课题经理——王启民”这行字幸福地说,看见没,现在我负责这个,这要是成功了,咱们的驱油技术可就又跑到世界的前面了。对于这个新课题,王启民满是喜悦,他兴致勃勃地打开了ppt演示文件,显示他的“新魔法”。他说,有人问我了,你不是搞油层搞地质的嘛,怎么又整上化学了?这个时候,他乐得就像个孩子。他说,“老铁人是艰苦创业,我们科技工作者是要艰苦创新。我不是化学专家,我可以借脑呀。科技怎样进步,就是理念创新,有了好点子,综合利用各种力量,我们就可以变‘魔法’。” 如今在高科技新会战,向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进军的过程中,用聚合物驱油,进行三次采油技术改进,四次采油技术研究,这位在油田干了快50年的古稀老人仍在孜孜以求地工作。

  他说王启民只是一个名字,是大庆油田科技工作者的缩影,这个名字只是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油田科技队伍的一个媒介。“我只是工作时间长点儿,参与项目多点儿,名字就熟了点儿,我是沾光了。”

  ■ 结语

  行文至此,仍要费些笔墨回放一个小小的细节。对王启民的采访是7月的一个上午,约在八点半。怕让老专家等,记者八点一过就来到了王启民的办公室,没想到,他早到了。我们说,这个约定让他赶早了。他说:不早不早,油田7点半就上班了。

  其实,作为一位资深的地质专家,尤其是一位古稀的老人,能时不时地来油田指导一下,把把关就可以了,哪还有什么时间规定。可王启民做不到,科研搞了一辈子,也严谨了一辈子,既然油田还有需要他的工作,他就一如既往。他说,无论干什么事,打点提前量总是有底儿的。是的,以王启民为代表的大庆油田科技工作者,永远走在生产的前面,他们这样说,也这样做,油田科研始终坚持“应用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

  王启民说:“1978年,我当选了全国五届人大代表。坐在人民大会堂里,激动呀,我所做的不就是为了祖国的强大嘛。”他说是祖国培养了他,油田造就了他,他于是就用一个又一个科技成果反哺了他深爱的石油事业和祖国母亲,只是“表外储层”开发一项研究成果,就相当于为大庆增加了一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

  品味这样的赤子情怀,我们意犹未尽。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