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滋养几代北京人的三元牛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2日 15:23  新浪财经

  滋养几代北京人的三元牛奶——北京影响力“影响百姓经济生活的难忘瞬间”

  2002年10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原北京市农场管理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并更名为北京三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以农牧业为基础的大型企业集团。其出品的“三元牛奶”自建国以来一直不间断供应北京市民,滋润了几代北京人。

  几乎每天都能在电视中看到葛优为三元牛奶所做的广告:“欧盟的标准、首都的品质,喝了几十年,还是认三元”。

  对于很多北京人来说,这还真不是广告。提起三元,很多北京人的第一印象都是——陪伴,陪伴了自己的童年,又陪伴下一代成长。然而,一代人和一代人的记忆又是完全不同的。

  刚解放那会儿,什么都缺,牛奶更不用说了。当时全市鲜奶供应量少得可怜,连仅供给当年出生的婴儿都不够。据北京市民张大爷向记者介绍:“那时候,只有家里有3岁以下的小孩或者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凭票购奶,成年人是很难喝到牛奶的。”当时也没有统一的容器,取奶工具五花八门,有瓷瓶的,也有拿自己家里的杯子的,还有很多人拿着输液的葡萄糖瓶子。张大爷那时就每天拿着罐头瓶子去给刚出生不久的妹妹取奶,宝贝似的抱在手里,闻着觉得好香。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北京人喝奶始终是凭票供应,在牛奶供应最紧张的时候,甚至婴儿的需要也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张大爷的儿子就是一半儿牛奶一半儿面糊糊养大的。

  即使是刚改革开放那会儿,牛奶供应短缺的状况也没有立即改变。1980年,张大爷的孙子出生了,因为儿媳妇还要上班,所以只能买牛奶喂孩子。这样一来,每天早上去三元东郊农场买牛奶就成了儿子的首要任务,张大爷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牛奶公司有三种颜色的奶票:婴儿用奶户发红票,凭医院的新生儿出生证明办手续;重病人用奶户发蓝票,凭医院的诊断证明取奶;老年人订奶户发放白票,还要看奶源情况逐月确定供应天数和瓶数,一般情况也就是月供20天。张大爷的儿子就是每天拿着红票到农场买奶,这一跑就是三年。孙子一天天长大了,张大爷退休了。这个时候,他不仅不用再去办奶票,更不用自己去取奶了,三元公司组织的专业送奶服务社遍布大街小巷,专门负责送奶到户,张大爷每天打开家门口的小箱子,一瓶新鲜的牛奶已经静静放在那里了。再后来,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牛奶,去超市转悠回来的张大爷感慨地说:“以前是想喝喝不着,现在是随便买随便喝,还换着花样,不仅我跟老伴儿天天喝,儿子一家也订了奶,孙子更是赶上好时候了,打小没断过,现在不喝都不习惯!”至于说喝什么牌子,张大爷毫不犹豫:“肯定是三元啊!喝了这么几代人,已经习惯了这一口儿,改不了喽!”

  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记者:张欣  郭婷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