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樊纲:目前的经济增速放缓是正常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6日 15:14  《经理人》

  樊纲:非常荣幸参加这次会议,刚才说到我今后有什么看法,今后的看法取决于现在的看法,现在的看法也是在争议。记得前面于社长出于新闻人的特点给出很醒目的词汇,记得您用了一个词汇就是“浩劫”,我没这么悲观,我们可以讨论讨论现在的形势。

  美国金融危机也许是一场浩劫,也许对一大批金融高端服务就业者,也许是一场浩劫,对世界也具有重大影响。但是中国现在没有时间去讲,他的影响究竟是怎么样的,中国现在的经济波动,主要还是对于我们自己的调整。

  我们已经习惯了高增长 稍微降低就受不了

  从过去的经济过热,经过一段调整转向比较正常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从去年的12%降到10%,好像是应该的、好像是正常的、好像是这些年政策的方向和目标,中国经不起长期增长在12%的速度上,他会产生大量的过剩产能,如果继续涨上去,会产生经济过热,就像美国一样,因为它过去产生了泡沫,所以现在危机,那才是浩劫。如果现在不进行这个调整,那最后才是浩劫。

  但是从12%到10%,当然是几千亿的产值,当然企业会有感觉,产业会有感觉,这也是正常的,否则还是过去该做什么做什么,还像过去几年进行大的扩张,那就不叫调整,中国经济也回不到一个对正常的水平。所以现在有一点儿感觉也是正常的,如果说浩劫,现在大家有一种什么心态?我们习惯了过去五年的高增长,现在让我稍微低一点儿我就受不了。如果这种感觉叫浩劫的话,那你就得想想。

  正常状态是生意难做的状态

  过去的高增长是不正常的,那个泡沫的热度,投进去什么都赚钱,回报率这么高,房地产是什么情况,排着队给你塞钱你还不要,这种经济是不正常的。做生意难做,问问我们的管理学家们,做生意难做是正常的,做生意好做,投进去就赚钱,那是不正常的,那是过热。

  过热的危害是什么?过热的时候大家都舒服,过热的危害不在过热的时候,过热的危害是在后边,产生了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产生大量的危机,就像美国一样房地产的泡沫危机、金融的危机,大家破产、大家倒闭。谁先倒闭?所有的经济危机来了,一定是中小企业倒闭,大企业经受风险的能力还强一些,当然这次美国的危机是大企业都在倒闭,最大的五个投行倒了三个。当然过去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美国跑到这儿说,坚决不能去救这些企业,现在一个一个在救这些企业。那个危机是过热的结果,我们早一点而调整,压一压,我们进行软着落,我们回到正常状态,正常是什么状态?正常状态是生意难做的状态,不是大家排队给你塞钱的状态。

  在这个意义上我倒是同意生意转型,如果还停留在过去的好日子里,我说我们得转型。我们的对这个大趋势有一个了解,大趋势是中国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的经济要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再一个平稳发展的市场经济中,有波动,但希望是一个小波动的状态。

  我们的经济调整是软着落的调整

  我们的企业家们、我们的经济工作者以及媒体也不必太健忘,这种状态要是说浩劫。记得从96、97一直到2001年我们还通货紧缩,现在的全部投资实际增长还有百分之十七八,前几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是5%,那个时候我们都过来了,那个波动都经历了,我想这个波动我们应该经历。市场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正常状态,加上宏观调控、加上我们有自觉的防范,波动会小一些。

  因为我们研究宏观调控经济趋势究竟怎么样,我个人认为比较乐观,我不认为浩劫来了,我倒是觉得中国经济经过这么一场调整,我们是软着落的调整,我们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因为我们之前进行了比较及时的若干调整,会继续保持在9%左右,这是我们所研究的潜在增长速度,在这样的水平上可以继续发展。我希望他是正常发展,希望他不要再回到过去好日子当中去,那种过热的状态,又得调、又得压,又得有企业倒闭。原因是多重的,我也不多讲了,中国的经济基本面你在那儿算,拿出来摆,摆出哪个面应该都不好。

  最近有人在报上说,中国有可能像越南那样出现资金外逃,可能陷入危机。我说这个类比太简单了,我们比比越南就知道中国是什么情况。我们跟越南是相反的情况,越南为什么出危机?第一点,越南是财政赤字,占到GDP的70%是赤字,而我们是财政盈余,上半年的财政增长是30%多,连财政部部长都不好意思,说下半年不会30%多了,是20%多。第二点,越南货币增长失控,他肯定会通货膨胀。我们这几年用各种办法把可能多的货币给收回来。第三点,贸易。以前不太知道越南的贸易情况,以为跟中国一样会是贸易顺差,而是贸易逆差,我们中国情况是想降逆差降不下来,上半年降了下来,下半年又上去了。去年是2700亿的贸易顺差,今年是2500亿顺差。第四点,外汇外逃,他跟其他金融危机的国家犯同样的错误,说证券、股票,包括往外走都是自由的,最后中央银行不给商业银行提供外汇,外汇就没法换,通过那个手段来控制,但是最后他的外汇低到了20亿美元。中国今年年底不到20000亿美元就算好事,现在已经18000多亿了。中国现在的问题是钱太多的问题,诸位,我给出这些数字,中国经济不会出大问题。

  转型不等于转产

  所以说,诸位企业家还是应该有信心在中国发展,所以我非常同意于社长定的题目,十年我们往前看。往前看是转型,讲讲我对转型的看法,也许跟其他人的观点有不一样的地方。转型当然要转型,但是我想从整个经济的增长方式的转型和企业的转型,最主要是经营管理方式,我们效率的追求方式,我们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这当然要转型,在市场上的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转型,企业家们自己都会很有感受。但是从一个国家来讲,你是什么样的结构,经济转型需要思考,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最有经济力的经济结构取决于资源的优势禀赋的结构。怎么发展?怎么改变你的能力、改变你的资源禀赋,结构变了这个时候你的资源才会有变化。当你的生产要素没有变化的时候,你最有竞争力的产业跟你现在的资源能够相吻合的。怎么改变?从这里边得出结论,整个经济结构要转型。

  第一,当然是要有资本积累,有资本积累才能改变过去,过去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第二是教育,只有教育发展了,你的人才资源的禀赋才能发展,才能改变,你才能去干你现在干不了的事情,当然教育是全过程,包括培训以及诸位参加的这些活动。才能变化了,当你没有发展教育,当你有70%的人是从农民刚刚出来的时候,是小学毕业的教育水平,你说你的结构要变成像美国那样、欧洲那样的结构,变成高端的服务产业,去人为的接受这个结构,你没有能力去做,自己也不懂,一个企业非要转产,转型认为是转产,以前做的好好的皮鞋袜子,积累起来一些经验、知识、核心竞争力成为你有竞争力的生产要素。

  这个时候你要把竞争力生产要素创新掉,要进行转产,听别人忽悠,包括听媒体的忽悠,媒体一个劲的批判低端产业。好不容易做起来,而且世界上只要有人穿皮鞋袜子,我们那些产业就是有市场的产业。为什么现在转型就要转产?你要是说服我转产,你得说,现在我们盖楼房不需要钢筋水泥里,电脑打出来就能住人,那我同意。我们市场上好不容易有资源禀赋,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好不容易积累起来了,现在要放弃掉,你要转产?当然遇到一点儿困难,成本提高了,成本提高有一些是中国国内的成本提高,但是像油价,资源价格这不光是你提高了,全世界的油都用一百几十块钱的油,成本都提高,什么意思?你竞争对手的成本也提高了,所以那不是你转产的理由,不是你放弃原来产业的理由。当然要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市场规模,面对新的资产结构,当然我们要转型,转型要清醒的认识,对我们企业、对中国经济整体上所处的状态,对我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现阶段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些高端的服务业在中国对于多数企业来讲,对于多数的生产要素来讲,现在还没有到那个水平,我们要发展效率、发展资本,要往前走,现在我们有一些资源把他利用起来了,高新科技有人才,当然发展高新科技的产业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大家想到,生产要素中不仅仅是那一点儿东西,还有知识、经验、管理,你对一个市场的熟悉,对市场技术的熟悉,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事情。好不容易几十年积累起来了,现在就要接近竞争力了,在您的领域里进行创新、进行转型,去提高效率,这是你发挥竞争力的。

  我从研究发展经济和整个经济增长的过程,我只想讲这一点,转型不等于转产,二次创业不等于你要去干一个别的,干一个你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放弃你过去熟悉的东西,然后到一个陌生的领域成天打拼,我觉得那样很可惜。当然你这个行业本来就再一个末端上,本来就没有什么竞争力,那是另外说。

  我的意思是要把问题想清楚,把所有的因素考虑清楚,转型不等于转产;创新不等于搞某一类的产业,在任何一个产业中、任何一个领域中都有创新的问题。创新的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市场创新、营销方式创新、人才管理创新,包括了你在发展技术快到前沿的时候,哪怕在一两个小的技术上,小的构件上做一个创新,也能使你成本下降,也许你能占一块特殊的市场,发展起你核心的竞争力,发展别人替代不了你的东西,你可以占你的市场。就传统产业来说,就制造业来说,我不从国家角度来思考,刚出来的农民当不了电脑操作人员,我不谈这些,这些是国家要讨论的问题,企业家可以不管这个事,政府不能不管。但是企业家要管什么?我们现有的竞争力是什么?然后再风云变幻,在复杂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能够持续、能够发展。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得赚钱,不赚钱没有资本积累,没有教育的发展,我们就不能走到下一阶段。即使下一阶段,给定各种因素,我们每个产业都可以再做几十年、上百年,有能力的条件可以做到世界最大,我们可以替代世界的老大。我们的百年老店为什么不能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上越做越大。

  个人意见,谨供参考。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