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见证国有经济60年影像展 > 正文
诞生1949-1959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但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难觅丰收的喜悦,难闻机器的轰鸣,恢复国民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1950年初,中央财经委召开会议,制订了“搞好经济的调整与恢复,同时进行一些必要的建设,并为将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作好准备”的三年经济任务。
三年中,中国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三成以上,而国营工业的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达到57%。农业、交通运输业均恢复甚至超越战前最高水平。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准备基本完成,工业化的征途徐徐拉开帷幕!
1953年,中国制订了奠定共和国经济基石的“一五”计划,决定集中主要力量,推进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共计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走一条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优先发展的路径。
进入所有“156项”中,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为中国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诞生了鞍钢、武钢、中冶等一大批国有骨干企业,铺开了中国工业的骨架。新产出的原材料、机械、设备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各类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业基地的种子和骨干……
轮基地的种子和骨干,他们使中国工业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中国工业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遗憾的是,“一五”之后,五十年代末期,“大跃进”的风潮蔓延全国……
再回首,这一切的背后闪耀着一个新生国家、一个重生民族对于成长的热烈期盼。贯穿整个五十年代的建设风潮,是国有经济诞生的序曲,揭开了共和国经济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篇章!
自强1960-1969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突然提出召回在华全部苏联专家1390名,给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这被认为是中苏关系由热转冷的转折性事件。
此后,中国勒紧裤腰带毅然走上自强之路。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历经此前“大跃进”全民理想化的狂热,逆境中奋起的铁人成为一个时代的图腾。艰苦的三线建设见证了中国人的坚韧,工业版图的拓展,交通命脉的打通,国民经济的筋骨开始强健,共和国在自强路上摸索前行。
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大庆精神”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群体,成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成功进行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试航成功……
从1965年起,国家在三线建设中投资达2050亿元,建立攀枝花钢铁基地、六盘水工业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飞机、汽车、航天、电子工业。
全国的大干线建设,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等十多条铁路干线,中国的大桥梁建设步入新阶段,1968年世界闻名的大工程一一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六十年代末,中国在经济上的主流经典口号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抓革命,促生产”、“艰苦奋斗”等。
曲折1970-1979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如同冰与火的洗礼。曲折回环、承前启后,在重重阻碍之中发展的脚步最终突破坚冰。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发布,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外交战线的丰硕成果成为时代启幕最激动人心的华章。然而,极左错误政治路线仍然在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也举步维艰。在艰难的环境中,中国经济依然坚持为保持国家的生存发展而默默奋斗,为愁云中的人们带来几许实际的亮色。
从1971年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工作开始,一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革”错误,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国有经济也开始面对非凡的机遇,也要准备迎接无上的挑战。
从1972年起,中国先后成套引进了26个建设项目。中日钢铁贸易共同谈判开展,武钢一米七轧机、全国十三套大化肥装置、四套大化纤项目建设……中国工业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1979年4月,国家经委决定进行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的改革试点,首都钢铁公司等八家企业被国家经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利润留成。
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中国工业企业改革最初复制了农村改革的模式实行所谓“厂长经理负责制”。
从此,中国以市场为取向,以国企改革为中心,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求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转轨1980-1989
这是一段值得缅怀的岁月,中国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国有经济开始了一段承前启后的发展与变革。
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建设已奏响了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20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这个目标鼓舞着中国人为之奋斗。
1981年新年刚过,长江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电站成功大江截流。1984年,一股“鲁布革冲击”波及全国,这来自我国第一个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兴建的大型水电站——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同在这一年,山西平朔安太堡一号露天煤矿由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与美国西文石油公司合作开发,这是80年代初最大的外资项目之一。在上海,1985年3月,中外合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桑塔纳与红旗一样奔驰在了祖国的原野。
和平时期的任务是发展。1985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开始兴建;1988年,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大亚湾核电站,在深圳浇注第一罐混凝土,从“两弹工程”中迸发的原子能在中国有了和平的用武场。
伴随着《话说长江》旋律的回响,1989年3月,《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原则通过审议,“高峡出平湖”的期盼很快将不是梦想,中国开启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身处改革转型的复杂时代背景中,国有经济的成就不只是带动发展一个维度所能概括。1984年10月,从中央颁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起,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试行经济责任制,实行两步利改税,推行以承包制为主的经营机制转换,以“放权让利”为特征的企业改革不断摸索尝试,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
首钢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为国家第一批试点单位,率先成功实行了承包制。打破约束,产业复兴,人们从这里寄托了未来的梦想。
一路风雨,一路辉煌,八十年代的中国弥漫着发展的激情与信心;改革是一次重生,开放是一次机会,市场是一场考验!
蜕变1990-1999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再次开启了“春天的故事”,这位老人在南海边写下了改革开放最有力的诗篇。不久,在党的十四大会议上,中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有效竞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把国营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摸索中不懈实践,成就了一段快速发展的辉煌。中国钢铁工业、汽车工业、交通运输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除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厂等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企建设外,鞍钢、武钢、首钢等老的大型钢铁企业都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从1991年开始,汽车工业将发展目标从生产载货汽车转到轿车上来。1993年2月20日,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铁路干线,贯穿南北的大动脉——京九铁路建设全面展开,随后,中国铁路业实施第一次大面积提速;外向型经济日益活跃,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幅增长;中国民航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九五”期间航空运输年均增长速度达14%左右。与此同时,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奏响了序曲;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也加紧步伐;全国地产价格放开,中国房产行业开启了划时代的篇章。随着工业化建设蓬勃开展,IT产业作为科学技术最活跃的领域,交出了成绩喜人的答卷。十年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问世,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一批重量级的国产PC企业诞生。1994年,以中国联通的成立为标志,电信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1999年2月14日,信息产业部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脚步逐日加快……
“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蜕变,让中国变了模样,蜕变,也让中国国有经济变了模样。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这些勇于探索的时代先锋,不但学会游泳,还开始扬帆,以领军者的角色开拓出新的发展轨迹。
崛起2000-2009
新世纪,中国成为一支崛起的力量,国有经济充当了中坚力量。中国的雄心已经跨越神州,走向海外,为世界发展抹上中国的缤纷色彩。
以交通、能源、工业、城市建设为投资重点,从铁路到港口桥梁,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建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2001年中国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 2003年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国有经济迎来了发展新契机。这一年,国务院国资委和省级国资委相继组建。随着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加速转换,国企创新激情空前迸发。
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场馆建设等重大项目,以实力承载光荣;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神舟”系列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探测、“歼十飞机”工程等,国有企业大力推进自主技术创新,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了技术制高点,以创新放飞梦想……
历经一次次探索、失败和曲折的锤炼,成就了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中国国企。二十世纪全球十大建筑之一的香港新机场、世界最高钢筋混凝土建筑俄罗斯联邦大厦等一批高难度、标志性建筑“作品”上,镌刻着他们的名字:中国中钢集团、中冶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
在经济成就的同时,共和国的长子们正在成长为一代“企业公民”,在2003年非典、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中,国有企业胸怀大局全力以赴,为抗击灾害和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贡献重要力量。
令人欣喜的是,在2009年世界500强的名单中,中国内地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达到了43家,中国石油、中国五矿、中国中钢、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名列其中。
60年艰辛求索,不懈追求,国有经济肩负着国家重任,承载着民族梦想,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