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经济观察报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评选 > 正文
2009年7月19日,由《经济观察报》社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主办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高峰论坛暨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盛况。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秀山。
陈秀山:我非常认同刚才蒲研究员对于我国的开发区的地位和模式的判断。下面,我谈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开发区,现在急迫地面临产业升级问题,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是我们国家宏观经济一个重大问题。过去人们似乎认为,这主要是一些其他的区域,如果我们的产业要淘汰,也是其他的区域。
为什么我们的开发区要强调产业升级的问题呢?在我国比较早建立开发区的地方当中,由于当时的技术门槛比较低,有些开发区做成了“家乡饭”。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国家级的高新技术的开发区,那里面进入的企业是诸如“康师傅方便面”这样的,我们不能说康师傅方便面没有科技含量,但是很难把它归结于高新技术产业。我想,这样的情况还不少。在这个问题的背景下,现在正好是一个调整的机会。那么,这个调整我觉得从目标上看,开发区应该是从一个中心变成三个中心。一个中心我们过去强调开发区主要是作为地区增长的一个增长基地,那么调整的目标,我认为开发区应该从单纯的增长中心,变成技术创新和扩散中心,变成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扩散中心。也就是说,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发区的定位应该是三个中心。分别是经济增长中心,技术创新与扩散中心,管理创新与人力资本输出扩散中心。我认为,这是未来开发区发展的一个目标取向。
第二个问题,我们在调研当中发现,我们国家的许多开发区,他最初的发展模式,是孤岛式。这一名词来自于我们的对于经济开发区的概括,也就是说这个孤岛在空间上远离市区,他投资、技术、管理人员也来自区域之外,更多地来自国外。这样一些开发区,虽然他技术水平比较高,增长也比较快,税收贡献也不小。但是,它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和本地的产业没有形成一个有益的联系。所以,一方面是开发区快速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本地产业的停滞,甚至是萎缩,结构的调整非常缓慢。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学术界也提出来了开发区的发展模式,要从依赖于外部的推动,转向强化它的根植性。也就是说,外来的投资、外来的技术、外来的管理,要根植于本地的区域经济、根植于本地的产业当中。这样,这个开发区才可能真正起到一个增长经济带动区域发展的龙头的作用。我想,这也是我们各级各类开发区面临的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开发区的空间发展模式问题。开发区开始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的空间发展模式。更多地采取了老市区、老城区以外的空间,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业或者是产业开发的聚集区来发展。现在来看,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已经显示出了一些它的弊端。比如说在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共用,在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治安,开发区职工的教育、文化、医疗等等的问题,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我们要特别处理好跟老城区的关系。我是主张,开发区作为城市新区建设,和老城区一体化发展,这样能够互相地促进。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现在土地约束非常严重的条件下,要强调已有开发区和新建开发区的集约用地,土地空间的利用效率问题。要把单位面积的产出,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和评判指标。
我们当然看到了很多开发区三上三下,或者是四上四下,中间还有一个大花坛的道路很舒服、很气派,但是这与我们的国情不符,也大大降低了空间和土地的利用效率。我想,这些问题是我们开发区在未来发展中,都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