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魏建国:金融危机为中国走出去带来新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13:27  新浪财经

  2009年7月1日,新华社环球杂志社在京举办主题为“危机中的变局:新兴国家、新兴产业、新兴市场”环球国际(2009夏季)论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说,中国“走出去”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这种需求更加迫切,同时也为中国“走出去”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下午好!很高兴参加“环球国际(2009夏季)”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中国从1999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截至2008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7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2630亿美元,签订合同额4341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559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462万人次。

  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导致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国际资本流动开始减缓,全球市场需求急剧萎缩,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下降20%以上,但是中国的“走出去”却保持了平稳强劲的发展势头。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521.5亿美元,同比增长96.7%,连续6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4%,连续7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80.6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外派劳务人员42.7万人,比上年增加5.5万人。

  今年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尤其是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大项目数量持续增多,成为中国对外经济活动中一个亮点。

  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24.3亿美元,同比增长32.6%,亚非传统市场增速超过35%以上。同时新签合同额335.5亿美元,同比增长57.5%;其中,合同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新签项目达101个,合计273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4%。

  同期,对外投资和对外劳务合作也有所发展,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445家,同比增长6.8%,中国企业参与境外并购案例增多;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4%;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57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0.22万人。

  实施“走出去”是中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10 年来,中国“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对拉动出口、扩大内需,对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对拓展市场、获取资源,对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推动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 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走出去”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国外汇储备近2万亿美元,银行资本金充足,人民币币值稳定坚挺,涌现出一批有实力“走出去”的企业,具备了加快“走出去”的战略需求。去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使这种需求愈加迫切,同时也为中国“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是各国与中国扩大投融资合作的意愿增强。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信用市场迅速萎缩,许多国家面临资金严重缺乏的局面,形成了对外来资本的急剧需求,这些国家对中国寄予厚望,纷纷放宽了一些领域的投资限制,投资或并购优质资产、先进技术机会增多。

  二是投资成本下降。国际资产和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下跌,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等待破产或被并购,特别是一些拥有关键技术、研发人员、营销网络和营销团队等战略资产的企业的要价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谈判条件不断降低,使中国企业处于更加有利的投资地位。

  三是各国的救市计划带来新的投资需求。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出台的救市资金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加大投资力度,而中国在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纷纷推出绿色新政,在环保节能、低碳经济以及品牌经营和商业网络等领域对外合作的愿望强烈,为中国对外投资创造了新的商机。

  四是中国庞大的国内需求仍在释放。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萎缩、复苏前景迷茫的情况下,中国的市场仍在扩张,特别是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这为中国企业并购国外企业或者是成为国外企业的战略投资者带来了更多机会。

  五是中国政府加快推进企业“走出去”。为鼓励企业“走出去”,中国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和投资促进相关措施,加强对“走出去”的指导服务和协调保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财政、信贷、保险和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利用举办各种洽谈会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通过签订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协定建立起了“走出去”的保障机制。可以说,当前中国“走出去”拥有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女士们,先生们!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出现重大变化,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这些挑战既有外部环境恶化导致的经营风险加大,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政局不稳,排外情绪上扬,政治阻力增大等,也有企业融资困难、劳资纠纷增多以及自身经验不足等。当前,危机尚未见底,形势依然严峻,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我们既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也要认清形势,辩明风险和机遇,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走出去”。

  一是要坚定“走出去”的信心。中国自身的发展需要“走出去”,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去”,中国政府所采取的鼓励政策有利于“走出去”,这些积极因素使中国企业坚定地“走出去”,并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企业“走出去”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严峻复杂的形势需要我们进一步坚定“走出去”的信心,不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要树立机遇意识。金融危机既酿成了百年不遇的危机,也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危机在使中国“走出去”的要求更加迫切的同时,也使得当中国企业想“走出去”、国家鼓励“走出去”的时候,国外出现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并使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优势更加凸显。因此,中国企业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加快“走出去”,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

  三是要正视风险和挑战。在当前形势下,“走出去”既要不失时机主动出击,也不可不顾实力,一拥而上,盲目抄底。“抄底论”和低价吃进不足取,价格不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因素。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才是企业“走出去”的核心价值目标。要以积极的姿态,正视挑战,加强风险防范,统筹规划,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化危为机。

  四是要进一步增强“走出去”的能力。要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法律、政策咨询和指导培训,提升企业的国际化管理水平和理念。要制定明确的全球化战略,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采取灵活的手段,坚持多样化的投资方式,通过“绿地投资”、入股参股、合作合营等方式,选择合适的投资途径,尽可能减少阻力。

  五是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要发展,要获得必要的资源和市场,就必须与其他国家互利合作。同时,企业“走出去”要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坚持公平交易,按国际惯例及市场化手段经营。此外,“走出去”的企业也要重视社会责任,履行必要的义务,注重民生,与当地共同发展,为当地人民造福。最后,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