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岳平:扩大内需与十大产业调整规划的特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4日 16:05  新浪财经

  2009年全球智库峰会“跨国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合作与责任”分论坛于7月4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分论坛,国家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王岳平出席“跨国公司与中国产业振兴”的高层圆桌讨论并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王岳平:感受王教授,刚才听了几位领导的讲话受益匪浅,特别是刘主任介绍了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调整,我是非常同意的。我讲两点,一点是当前扩大内需与十大重点产业调整规划的几个特点。第二,现在是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经济一个非常好的时期。

  第一点,我的理解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从短期扩大内需与长期的结构调整相结合,把调整与振兴相结合,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把恢复经济增长,把经济目标与扩大就业,保证就业和环境目标相结合。对于第一个结合,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大家都看得比较清楚或者感受到最深的,首先是扩大内需方面,现在已经取得了直接的效果,刚才有很多老总已经谈到了,在这个方面不仅仅是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且有消费品的,比如家电下乡,对购买低排放汽车的补贴,还有家电汽车以旧换新,还有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这个对促进消费的增长,促进内需确实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已经初步见到成效。这是近期的。这次调整振兴规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长期目标,长期目标就是结构调整能够结合起来,产能过剩是跟结构调整和经济周期都是有关系的,在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非常关注了长期的目标,比如说鼓励技术改造,提高我们的自主研发水平,还有对教育培训的支持,特别是在调整方面,出台淘汰落后的政策以及促进产业重组的政策,都是长期的目标。但是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确实也是有相当大的难度,有很多政策,短期的目标跟长期的升级还不尽一致,或者有的时候长期的目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可能还没有见到效果,正因为它是长期的目标,所以在短期确实可能难以见到效果。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确实在试图努力解决这样一个目标,处理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第二,追求目标方面,扩大内需不仅仅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更重要保就业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大家都知道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过去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跟我们融入世界经济,分享全球化是密不可分的。这个方面,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我们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就业矛盾,但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就业的矛盾相当突出的,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把就业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同时对环境方面,无论是扩大内需也好,还是促进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好,都把它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由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建设,必然带动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业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已经表明在工业化过程中,环境污染的强度呈现大于V字形的现象,在工业化初期是污染强度不断上升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要努力降低污染强度,就反映了我们对环境污染,控制污染的决心。对当天扩大内需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理解。再一个,现在正是跨国公司参与我国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在这点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调整也是促进产业重组和升级非常有利的时机,也是孕育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孕育期。在这个方面,我听到可口可乐、英特尔或者西门子在中国不断没有缩小投资,而是加大了投资,也反映了这一点。第二点,中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过去新的发展阶段,跨国公司可以在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合作。所谓的新的发展阶段跟过去30年的增长不太一样,过去30年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要素驱动,使用劳动力和资源要素驱动,获得数量增长,下一步的增长,重心逐步专项由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这个方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跨国公司的优势所在。在这个方面,跨国公司确实是参与中国经济非常好的时期。跨国公司面临更高的平台,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对制造业的能力,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研发水平还是配套的水平,都已经达到相当大的程度,跟过去,跟跨国公司主要是利用中国要素禀赋不太一样,现在技术水平已经上升到一定的程度,过去是比较被动的接受技术转移,现在可以主动的参与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开发,所以能够上升到更高的平台。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我也希望跨国公司也关注中国产业调整政策重心或者目标的转变,短期的目标和长期的目标结合起来,同时也是不仅仅关注经济的目标,更要关注社会的目标和环境的目标。谢谢!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