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闻:促进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加快经济恢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4日 15:48  新浪财经

  2009年全球智库峰会平行分论坛“促进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于7月4日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在论坛上表示,促进贸易自由化的任何行动都是有利于加快经济恢复进程的。

  以下为海闻的演讲实录:

  海闻:大家觉得贸易下降很厉害,刚才在易部长的报告里面说到了,在贸易下降的过程当中,核心是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衰退的结果,金融危机本身就是贸易相关的金融,金融比较糟糕,再一个是金融衰退以后,需求反而削减,所以说到了中国,中国的出口下降了,但是中国的进口也下降的很厉害,中国的进口下降不是因为贸易保护主义,是因为我们的出口下降了,因为我们的很多产品进口是作为加工贸易,所以中国进口下降,并不是因为保护主义,总的来讲,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至少这次的会议以后,应该讲比29年—33年那次的情况好的多,有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情况出现,但是总的来讲,我们应该理解,对当前金融危机的经济衰退所产生的贸易下降,我们需要给他一定的时间来恢复,所以这件事情,我们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当然,批评贸易保护主义永远没有错,促进贸易自由化的任何行动都是有利于加快经济恢复的进程,但是要避免一点,尤其在当时,首先我们要做贸易保护主义的事情,另外还不要轻易的批评别人的贸易保护主义,反而有时候互相批评,有的时候反而会激起一个贸易保护的情形,这是我关于当前贸易情况的一个看法。

  怎么促进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否是一个理论问题?理论上很清楚,但实际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他不但牵连到每一个国家的利益集团,而且还牵连到每一个国家的政治敏感性,比方说民族情结,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讨论比较难。就是今天我们做了自己的智库会,但是发言都会有所顾忌,因为这里面确实牵扯到好多东西,比如说谁在保护,经济学家发表这些说法,基本上能够代表本国的利益,所以我说怎么推出自由贸易呢,更多的不是经济角度,而是政治角度,怎么能够从一个长远利益、整体利益,而不是从短期利益来考虑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最好的是我们通过多边的贸易谈判来达成协议,因为很多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去谈判,为什么要加入这些组织,实际上也是很多国家政府希望利用外国的压力来减轻他内部的利益集团的压力,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积极参加国际贸易的谈判,推动国际贸易多哈回合进行谈判,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各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同时也是帮助各个国家克服利益集团政治上的手段。当然多哈回合到现在为止没有取得最后的进展,非常遗憾,但是我相信还是会继续推动。

  谈到建议,一方面,我们继续推动贸易自由化谈判,贸易谈判是相当艰难的时期,怎么来防止保护主义,那就要运用现在谈判的成果,一个就是进一步发挥WTO的作用,要强调贸易保护案例的判决或者是惩罚,因为很多事情上,可能因为一个事儿的处理,比如说某一个案子他出现了贸易保护,WTO就应该在既有的规则上面来坚持原则,来使得保护的代价提高。换句话讲,尽管有时候WTO并不能够真正的起到制裁的作用,但是一定要有对这些,从微观角度出现的这些贸易保护的案例,不能无所作为。换句话说,从微观上面,我们要通过这些一个一个具体保护的案子来进行保护的行为,提高保护的代价。

  另外一部分,实际上贸易保护不保护,对小国来讲,所谓小国,指的是在贸易当中比重很低的国家,多数这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其实保护不保护不是太重要的问题,真正的贸易保护问题是大国问题,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大国体系去充实,因为多哈回合参与的国家太多了,有时候很难。另外一方面,大国的行为的自我约束也是很重要的。还有另外一个就是互相监督、协调,这是大国之间,我讲的是贸易大国。现在的贸易大国,或者是一个新的Trade,最大的五个是EU、USA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这五个现在我们看是站在全球的贸易比例是最大的国家,我们可不可以通过主要的这些贸易大国来保证从宏观上调控,因为现在你说谁保护,谁不保护,互相都指责,我想我们可以从总量上要求大国基本上能保持一个贸易平衡,所谓贸易平衡就是说你的进口占世界的比重,你的出口占世界的比重要相当。所谓保护,就是我出口很多,进口很少,这是另外一种建议,比方说中国是大国,大国通过政治协调、自我约束来更多的开放。

  从宏观总量,我这个总量是指的贸易平衡角度,当然现在有三个国家是贸易平衡的,一个是德国,一个中国,一个美国,当然德国和中国都属于贸易大的顺差国,美国是贸易逆差国,其他国家现在看起来,基本上进出口在世界贸易当中的比例几乎是比较低的。当然我讲的完全是作为中国决策的范围,一个是微观方面来抑制贸易保护的问题,第二个,我们在宏观方面,从总量方面,我们希望能达到一个大家都在国际贸易当中开放的角度,当然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