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徐乐江:造船中厚钢板面临周期产能过剩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4日 15:13  新浪财经

  2009年全球智库峰会“跨国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合作与责任”分论坛于7月4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分论坛,宝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乐江出席“跨国公司与中国产业振兴”的高层圆桌讨论并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王志乐:中国进入世界五百强大公司,中国宝钢总经理徐乐江先生参加下午的讨论,我们也想听一听中国大跨国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碰到的问题,从解决问题中看对中国政府振兴规划,可以提出很好的看法,欢迎徐乐江总裁发言。

  徐乐江:谢谢主席。听了前面刘主任和王省长的主题发言,非常受启发。全球都在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里钢铁业算首当其冲的,宝钢是从事钢铁业的,刚刚刘主任也举了很多如何看待产能过剩的例子。2005年国家出台了钢铁产业的规划政策,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出了钢铁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我是这么来评价和看的。第一,在去年的金融危机情况下,整个中国的钢铁行业等于是自由落体了,产量50%,价格50%,进入今年以后,特别是11月12号中央出台了四万亿振兴,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后,政策出台以后,我认为对整个钢铁行业的应对金融危机起了非常好的作用,这个效益已经开始出现。尽管你说价格降了这么多,从去年10月份降十周涨十周,再降十周,这次刚刚在第十一周,处于这么一个波动状态中,但是我认为很正常。特别是相关的产业政策,比如汽车、家电,汽车对钢铁行业来说,感受最明显,是第一个对钢铁业产品需求旺盛起来的,最近家电的政策陆陆续续也落实到位了,当然各个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所面临的情况不一样,目前你问我钢铁行业比较难的品种需求是什么?造船。因为造船行业现在造船没有货了,特别是集装箱,造船行业没有新定单,对钢板产品的需求就不像去年那么旺盛。

  第二点,这次调整和振兴产业规划是把调整放在前面,就像刚刚刘主任说的短期内这是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需求是第一位,但是中长期我认为一定是对每个行业的竞争力的发展,这个行业长期的发展,我是认为这个规划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因为对中国的钢铁业来说,刚刚刘主任说了,上个世纪末在争论,到今天没有争论出一个眉目来,到底中国完成工业化和全面奔小康需要多少钢产量,刚刚刘主任说了峰值的问题,我补充一点,还有时间。这个地球上钢产量过亿吨的四个国家,美国达到1.8亿,建国以来用了快80亿吨钢材了,日本达到1.4亿,战后现在也有50亿吨钢材消耗,前苏联也达到5亿吨,解体以后,俄罗斯就分了。中国这几年,每年四亿多吨的钢消费在国内,还有一亿吨直接间接出口了。对于这个问题,在近期我们满足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需求,使产业不要受伤的同时,另外一个原因,一定要关注行业长期的发展。因为钢铁产品和汽车家电不一样,我们算是工业基础原材料,面对的是下游行业,不对千家万户,不对最终用户,但是这个行业和我们下游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下游行业兴旺了,钢铁行业生产这些产品才兴旺。刚刚刘主任分析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对今年的中国钢铁行业都存在。所谓结构性产能过剩,能耗高,污染大的,一定属于结构性的。周期性,按我们行业说,这轮建设很多,所以先进产能,但是没有需求了,比如刚才说造船,最近造船上来的中厚板都属于先进产能,但是周期过剩,因为下游不旺盛。这块我认为结构调整和今后长期事关整个行业乃至下游竞争力以及影响中国工业化中后期完成和全面奔小康的,我认为要提到议程上,而且结构调整,行业发展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国家出台四万亿,主要在基础建设上,现在最好的钢铁产能是什么?建材,螺纹钢以及建筑用的板材,但是四万亿这也是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出的政策,今年四万亿,明年四万亿,长期四万亿,我相信国家政策会做调整。这部分产能,有很多能耗高的,污染大的,今后一定要按照振兴调整产业政策一定要退出舞台,这样的话行业才能健康发展。钢铁业在全球经济大的环境下和国家大的经济环境下,要适应大势所趋,而且抓住机遇,在冬天的时候不是苦熬而是苦练,加强我们的抵抗力,迎来下一轮的发展。

  主持人王志乐:徐总,你对刘主任峰值是7亿,你的预测是什么?

  徐乐江:中国一到五月份,钢铁产量,这个阶段不是三分之二,是二分之一,我赞成刘主任说的中国事情比较难的是13到14亿人全面实现工业化,奔小康,人类历史上没有过实践,也没有经验可借鉴,所以刘主任说这种事情不是说不会发生。同样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刚体行业一直要在思考的,中国之后9个国家的产量,排下来,第二到第九名加起来没有中国多。但是你再看中国的事情,东部说比较发达了,包括奔小康的程度,但是中部、西部,说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任重而道远,只是峰值,我建议刘主任是加一个时间,这件事可能更有意义。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