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志群: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振兴起到重要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4日 14:48  新浪财经

  2009年全球智库峰会“跨国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的合作与责任”分论坛于7月4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分论坛,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李志群先生出席“跨国公司与中国产业振兴”的高层圆桌讨论并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李志群:王教授,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今天主持人希望我们来参加讨论,是大家就跨国公司与中国的产业振兴规划之间的合作和推动进行交流。我今天谈的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首先必须指出的是外商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对于我国,对于中国的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振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可以举出来的,大家可以亲身经历过的,比如说最具优势的传统的纺织服装产业,它代表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它的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与我们在引进外资,推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结合和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是分不开的。再比如国内的IT行业的振兴和发展,其实在它的形成、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也包括比如说台资,台湾地区的企业包括日资、欧美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内也都是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刚才王省长在介绍山东的情况,也专门讲了,比如说现在中国政府正在推动的以大学生就业为主的服务外包,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产业发展,因为以前没有做过特别的统计,最近做了统计,就这个产业已经有104万人在这个行业就业了,大概从2004年过来,也就这五年。也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的机遇。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跨国公司也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把我们国内的生产要素的资源和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跨国公司在其中也通过这样的配置优化了自己在全球的产业布局当中的一些新的定位,更加提升了它的效益和效率。汽车工业的发展,危机以来呈现20%的增长,大家看中的是市场的机会和市场的潜能,我应该讲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和中国企业,和中国的市场相互的结合,推动产业的发展,这种合作,我们觉得三十年来是卓有成效的,是一个互利双赢的,大家合作的成果,我个人觉得应该继续地把它推动和发展下去,特别是在现在新的产业振兴规划当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经济政策和产业振兴规划。像这些政策和规划当中,也都充分考虑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在内的企业们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他们利益的关切。同时更加地为我们这些企业的发展,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机会。我们在扩大投资过程中,项目建设单位严格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标,给各种类型的企业,国有的,民营的,外商投资的,都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在具体规划中,也体现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自主创新,加快科技进步,进一步推动节能环保等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健全政府的服务体系等等在内的这些方面的内容,我想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应该紧密抓住难得的机会,大家认真去研究我们的政策,我们的规划的内容,在这个当中,找到为自己的发展能够找到一个新的机遇。

  中国吸收外资,促进中国的企业与跨国公司,包括跨国公司在内各国的投资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实现的互利双赢的合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也是我们30年来改革开放所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到今年的5月份,中国是累计吸收了,批准设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是67万家,实际的使用外资是8895亿。外商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到去年年底,现存运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大概是29万家,在中国整个企业总数不到3%。这3%的企业为中国创造了29.7%的工业产值,21%的税收,这里不包括关税和土地的各种费用,55.3%进出口,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出口,占了80%,直接吸纳了4500万人的就业。我们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吸引外资的政策,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缺少资金,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政府一直认为通过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我们更注重的是通过吸引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管理的经验,先进的理念,包括国际市场等等,这样的要素,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利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并使我们经济的发展更加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我们也将坚定不移的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我们与跨国公司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外商投资合作将会是长期的,尽管我们遇到的困难,眼前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危机挑战,但我们相信这是暂时的,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攻克时间,共度难关,携手共进,与中国经济共同取得新的发展。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