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遵义:提高公司投资效率能减少过度产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4日 13:10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全球智库峰会“重建平衡——全球储蓄与消费”分论坛于7月4日在北京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论坛。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先生在分论坛上表示,在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有过度的产能,这种过度的产能因为他们公司有自己内部的资金来进行投资,提高公司投资效率能减少过度产能。

  以下为刘遵义先生演讲实录:

  今天我非常荣幸参加这次会议,我想讲三点。

  刘遵义说,第一点是有关于全球的不平衡。人们都会说中国的消费太低了,而储蓄太高了,而美国正好是相反。

  刘遵义分析,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对于全球的不平衡来说。今天早上和昨天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数据,我们看到了中国贸易的顺差,包括中国高的储蓄率。中国的顺差在2005年之前是非常小的,只有从2005年以后才开始增加。这种不平衡我认为并不是由于中国高的储蓄率,因为只有到2005年以后,才会有这种高的顺差,但是有一点也是比较正确的。最近中国的储蓄率的确有点太高了。但是我们需要了解到一点,这其中的原因,为什么国民储蓄率比较高呢?不仅仅是因为居民的储蓄率高。如果我们看一下大陆居民的储蓄率和中国香港、台湾的行为方式也不是那么不一样。从第一代也是这样的,如果你有家庭的收入,我们大概都是基本上达到30%的储蓄率。无论在台湾和香港,还是在中国大陆,基本上都是30%的比例。

  为什么会说整个国家的储蓄率这么高呢?能够达到40%或者是45%呢?原因是因为家庭的收入或者是居民收入基本上占到了GDP的一半,另外一半是由企业和政府组成的。政府的储蓄率不是非常高,而且基本上政府把他的收入都花出去了,基本上都是公司企业的储蓄率比较高。

  我们看到企业基本上百分之百的收入都已经重新的进行投资、储蓄了。所以我们需要记住这一点。如果我们没有办法说服这个公司进行现金的分红,分红之后的收入可以进入到政府、家庭。如果不是这样,国民的储蓄率仍然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要进行收入的再分配。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来更好的能够获得长期的投资。如果他们进行现金的分红,也会鼓励人们更长期的持有他们的股份。如果是说他们的分红率超过了银行的储蓄收入,也会对局势有所改善。我觉得目前中国的家庭已经有一种行为的模式,这种行为的模式是和在其他地方的中国家庭都是比较类似的。而且这不会有很大的变化,能够减少中国储蓄率的方法就是能够把公司这部分储蓄进行重新分配,把他们分给股东,这些股东也包括家庭和居民和政府。而且政府可以使用这部分资金资助医疗和教育。

  第二,很多公司可能不大同意,对于他们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是会提高他们投资的效率。他们进行再投资的时候,就需要向银行再贷款,如果他们把这些收入进行分红之后,就会在贷款的过程中有一个审查的过程,这样的话会减少中国过度的产能,而且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有过度的产能,这种过度的产能因为他们公司有自己内部的资金来进行投资,他们不需要去银行贷款,所以他们自己就可以他们自己内部项目的投资。这也是一个优势。另外一个分红的优势就是能够帮助我们把股票市场变得更加平稳,我们知道中国的股市是非常变动的,波动性非常大。而且这是由两个原因组成的,其中的一个原因解决,他们都是短线的行为,如果你有一些现金的分红,现金的分红就会鼓励人们更长期的持有这些股票。另外,如果你们进行现金分红,对这些股票来说,也有一种支持。如果是一年一个股票,他有四块钱,如果价格低于八十元,分红会对股价有一个非常好的支撑。

  第三,如果我们看一下劳动力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这种概念我们经常使用。看一下GDP的多少部分来进行人们工资、福利,或者是退休之后的退休金,我们看一下这个在GDP中占的比例,在发达国家基本上是三分之二到70%。在中国,我们看到这部分是非常低的,我也不是说它应该提高,但是现在只有50%左右。这种情况下,又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说储蓄率比较高,因为这部分的钱都是由居民或者是家庭所接受的,而不是由企业所接受的。我们都知道,家庭储蓄率和企业相比是比较低的。中国人力收入部分不会有很大的增加。考虑到医疗保险方面和退休金方面,将会有非常缓慢的增加,是因为中国是劳动力密集、过剩的国家,如果看一下中国的GDP的话。这个主要的部分包括农业和采矿业,这基本上超过中国GDP的10%。但是这些行业雇佣的人员占中国人力资源的40%。这些劳动力完全可以从第一行业变到第二行业或者是第三行业,就是服务行业。我们认为这样也会影响第一产业的生产。我们看到由于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集中也会导致效率比较低。在中国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的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占70%。将会花20到30年的时间,这个比例会有10%的下降。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