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辉:坚持创新是格力电器应对危机的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3日 16:28  新浪财经
黄辉:坚持创新是格力电器应对危机的策略
  2009年7月3日,2009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威斯汀酒店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此次论坛。图为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辉。(来源:新浪财经 橘梗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9年7月3日,2009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威斯汀酒店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此次论坛。图为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辉。

  黄辉:

  各位好,我介绍一下格力电器的历史,格力电器电器是1991年成立,我们专门做空调,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格力电器由1991年的2万台生产量到2008年生产销售量达到2千万台,从1995年到现在我们累计纳税71亿,连续8年在整个家电行业中间纳税第一。目前格力电器在家用空调方面已经十年是全球第一位了,产品已经在全球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其中格力品牌空调已经在80多个国家销售。可以说格力电器已经逐步由一年原来的国内企业,变成了一家国际型的企业。

  我们并不是在企业成立之初很快开始走国际化道路,实际上我们真正走国际化的道路,在全球布局应该是在2000年以后。格力电器在海外、国内整个的发展,其实都是有几个原则,我想把这个原则跟各位简单的讲一下。

  第一个,技术先行,格力电器的一个信念,就是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没有脊梁的企业是永远站不起来的。所以格力电器特别近几年每年都有投入十几亿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和基础的研究。目前格力电器从事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的人员有3000人,已经拥有了2000多项专利,以及350项发明专利。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各种类型与空调相关的实验室360多间,这个规模也是世界上空调行业最大的。

  我们不仅有产品的开发部门,而且还有专门进行基础研究的部门。这个基础研究当然是围绕着我们的产品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这些基础研究在格力电器也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也是构成了格力电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基础,我们有一些成果已经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比如说我们超低温制热的技术,这是在世界上最先推出的,我们智能化霜技术以及离心机技术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些技术奠定了格力电器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全球化的战略提供了保障。

  在海外市场我们每进入一个新区域,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这个区域对产品的要求,由于格力电器有了强大的技术能力,我们很快就会开发出这个市场所需要的产品。

  第二个,质量取胜,我们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这也是格力电器在国内市场取胜的法宝,了解格力电器的人都知道,格力电器在国内市场的声誉应该说是比较高的。

  我们刚刚在海外发展的时候,也遇到了问题,海外的经销商并不认为格力电器的品牌和产品水平比谁高,因为空调这样的产品都是同等的产品。我们并不因为这样的情况,就放低了对质量的要求,我们宁肯丢失订单,也要在产品上面确保质量。当时也是丢了不少的订单,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服客户,能不能少量的用一点格力电器的产品。我们这样在国外的广大的经销商当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这为我们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建立了很好的基础。

  第三个,先有市场,后有工厂,我们进入一个新市场,不是看这个地方市场规模有多大,我们是销售先行,在这个区域建立一定的网络。这个网络证明我们在这个市场上面能够很好的生存,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考虑建工厂。按照这样一个原则,格力电器目前在海外已经有三家工厂,一个是巴西,一个是巴基斯坦,一个是越南,这三家工厂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巴西,格力电器跟在中国一样,也是非常有名的品牌。

  第四个,先小后大,我们去一个市场不盲目,不管这个市场容量有多大,但是我们并不盲目说要做大,我们从很小的数量开始做,以质量取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认可,这样逐步发展,而不是一开始大规模的广告宣传。我们认为这样在全球推广品牌,一下子投放大量广告,广告费用和收益可能是严重不对称,所以我们采取的是从小到大,稳步发展的战略。

  关于格力电器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应该说金融危机的出现,对所有的行业都带来了冲击,空调行业是消费品行业,应该说它不是必需品,冲击是很大的,但是格力电器在08年仍然保持了增长,08年我们销售收入是422个亿,利润是20个亿,利润与07年相比增长了50%。为什么格力电器能够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总结了一下,格力电器应该说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管理以及营销的综合实力。应该说金融危机过程当中,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是非常重要的,格力电器应对金融危机还有什么策略?没有更多的策略,就是坚持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方面继续走下去。

  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