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分论坛:全球危机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对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7日 16:49  新浪财经

  北京国际金融论坛2009夏季报告会于2009年6月26-28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会议主题为: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下为分论坛全球危机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对策实录。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下一节题目是全球危机下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对策,因为我是搞宏观经济,所以对这一节不做评论,今天请的专家都是这方面有非常深刻研究的专家,第一位发言的是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张铭先生。

  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张铭:各位下午好,很高兴参加这个论坛,和大家交流一下,我是最近对金融危机的一些体会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上午很遗憾我很想谈谈各位专家对这方面的分析,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只能是下午赶到,没有听到。希望今天下午能补上,听听其他专家的分析。

  我想跟大家交流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国际经济的基本看法,二是对国内经济的基本看法,然后谈谈中央企业怎么样应对这次危机。

  对国际经济的看法很多专家包括很多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专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声音,我们也要根据几方面做一些判断,不做深入的分析,只说结论,我们认为国际经济尽管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些下跌的趋势减缓的现象,但是会在底部徘徊一段时间,这个时间有多长,我们也说不准,因为我感觉到这场危机,从美国的领导人,中国的领导人,国际金融机构,或者是国际金融组织的机构人,或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专家都心里没有底,有的专家说半年,有的专家说一年,也有说三年,我们感觉到徘徊一年左右的时间是比较正常的。这是第一点看法。

  对国内经济的看法。我们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是一枝独秀,其他经济体都在衰退,都在下降,但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还不低,当然有很多人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幅度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包括本人在内也有一些看法,因为我接触的情况和我接触的数字,很难支撑的情况,但是我国权利机构统计出来,他们掌握的情况和信息更全面。最近我去广东和福建做了一圈嗲言,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情况做了一些调研,从广东的情况来看,我感觉到还不是很乐观,我这里有几个数字,是广东企业提供的,五月份广州外贸进出口下降22.1%,广东省一五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9%,但广州仅仅增长14.1%,它对我国的带动性很强,他就这种情况,大家可想而知,而且四万亿不是投在发达地区而是投在不太发展的区别,比如四川就不错。广东省大量中小企业倒闭,现在数据各种说法,也说不准。广东省外来人口减少了几百万,经济活动明显的减少,国际经济活动也明显减少,我们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有一个数据,广东移动国际漫游收入连续五个月大幅下降,国际出电漫游下降了6.6,国际来电漫游收入下降了33.3%,这个数字是比较惊人的。从国有企业的情况来看,一到五月份,营业收入分别下降7.4%,降幅比一到四月份加大了,利润下降了30.3%,其中五月份实现的利润比四月份环比下降7.5%,中央企业的情况还在继续恶化,我认为国内的形势是不太乐观,当然这是从微观企业的情况得到,宏观统计的数据跟这个有一些差距。比如说五月份CPI、PPI仍然是在下降,而且PPI下降的幅度还是加大。所以,我认为,我们企业家还是要比较冷清的关注我们国家经济的走势,不能盲目乐观,特别是这个时候投资很容易出现决策的失误。这是简单的谈一下对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的看法。

  下午我想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央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是怎么样应对危机的。最近我们知道在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次活动我感觉到跟以前完全不一样,落实到中央企业,我们目标是什么,就是科学发展上水平,这是总体目标,结合当前形势,中央领导也反的强调,要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当做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所以结合就很明显了,从现在国内的情况来看,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从普遍党员群众到领导干部都积极的单于,为什么?是因为这次学习活动的内容跟每一个人的切实利益都密切的联系在一起。面对金融危机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可能专家都谈了,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国九条也好,十大产业规划也好,给我的感觉,这些年我国出台的政策频繁度和力度可以说是罕见的,效果也是比较明显,对我国经过保持平稳增长起了到积极的作用。有次我国宏观调控一个政府官员,他说了这么句话,他所政府该干的事,已经干完了,或者说我们干得差不多,剩下就看你们企业家了!就看你们企业怎么办了!在这呢,我就想跟大家介绍一下,中央企业是怎么干。132家大型中央企业都分布到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目前国有企业和以前的国有企业不是一个概念了,有很多内容很多指标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国有企业也确实有一些问题,国有企业确实有企业的一些长处,这一次应对金融危机,我本人是七家中央企业指导检查组的副组长,现在就是盯着他们怎么做整改方案怎么样应对金融危机,怎么样科学发展,所以对企业这些做法了解比较多一些。举一个例子,党的政策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这一点还真是其他企业没有的。有一家企业,我们这个组有七家企业,其中有六家是在世界五百强里面,有一次他跟一个朋友吃饭,这个朋友是私人老板,吃饭的时候他说最近我们在学习科学发展观,他说非常有用,我建议你在你的企业好好的学一下,他朋友特别认真,马上派办公室人,看看国有企业都学了什么,把东西买来,买了三本书,我朋友翻翻没有什么东西,里面都是毛泽东、胡锦涛一些发言,当然里面也有一些科学的方法,他比较信佛,他看了一下就把书弄在佛刊上。我说你民办企业单纯学科学发展观是学不好,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只是告诉大家,如果没有学,认真的学一下,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有好处的。

  中央企业主要有几类做法:第一类,准备好现金,做好过冬的准备。中央企业从去年十月份之后,就开始准备过冬的现金,今年年初手上现金有两万多个亿,中央企业除了有现金以外,背后还有庞大的银行体系在支撑着,银行给他很多授信额度,也就是说他手头是不缺钱的,有的企业手头有几百亿。这是一个。再一个,多方面利用各种渠道筹措发展资金,银行贷款是没问题的,发债也还可以,所以中央企业手头的现金是有的。第二个,贯彻国家保稳定、保增长、保发展的方针,听起来像政治口号,但是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国有企业都是减薪不减员,也尽了国有企业的责任。为了共同难关,在这个时候不要失去员工的心,不要失去民心,薪水可以降低,但最好不要裁员,我认为在中国这个环境下这个措施是非常有效的,这符合中国的文化。第三类,降本增效的方法。大大降低 费用,我们有很多企业做的很好,国家电网、东方电网等等这些,他们都是大幅压缩费用,领导班子降薪,高层降的多一点,这些措施都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原来出差坐头等舱,现在做经济舱,原来出去住高级酒店,现在都是住招待所。这些方法都使中央企业大大降低了成本费用。第四,减少其他投资,控制投资规模,像中石油等等这些企业,都对他的建筑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清理,做了很多的调整,集中发展他的核心业务,突出主业。也减少了投资的风险。第五,压缩债务,强化高风险业务的监管对债能不借就不借,能少借就少借,能缓借就缓借。这次降息对中央企业带来一个机遇,很多原来想并购重组的资产价格大大降低,有些并不是价格的问题,原来你买人家的,你有钱人家都不给你,现在有明显的提高。最近我们中海油、中石化等等都完成了收购活动。第七类工作,开拓国内外市场,尽管外国需求在萎缩,但是中央企业还是下大力量,积极挖掘潜在的市场。像我们这些电信企业,他们利用社会信息化这个机遇,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必要的创新,大力发展互联网,增加信息服务,开拓消费市场,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第八,加快风险管理,防止和化解经营风险。建立全面的风险监控体系,以前有的企业对这一块认识不够,这次金融危机使他们对这方面有了很强的认识,中央企业都在全面建立风险监控体系,当然每家企业建立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企业基础好一些,有的企业基础弱一些,这块工作据我们走访的中央企业来看,所有的企业都在加强这个工作。否则就容易出现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第九调整结构上水平。今年年初在中央领导人会议深,国资委提出来,中央企业进您的任务就是调整结构上水平,目前中央企业都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认知队伍结构等等,我们检查了一个企业这方面的力度非常大,有的企业为了调整组织结构,给我的感觉就像军队下命令一样,不调整的话是没有未来。还有的企业这段时间引进国外高端人才,中央企业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做这些工作。从中央企业这段时间采取的措施看,我个人认为,这次进瑞危机对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是大于挑战,这场危机不是阻碍中央企业的发展,而是促进的中央企业的发展,这场危机之后,中央企业他的核心能力一定会大大加强,他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大的规模,更多的层次上开展竞争,当然他的竞争标准不是国内的企业,而是国外企业,中央企业是要到国际上去踢球。这次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我想先给大家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铭生,一是谈了对国际经济的看法,第二是谈了对国内经济的看法,对国内的增长速度有所怀疑,但还是要相信国内权威机构的统计。对中央企业的采取的措施,介绍了国有企业一系列的做法,效果比较明显。非常感谢掌铭先生的发言。

  下面有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先生发言。大家欢迎!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大家好,我很高兴今天能参加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夏季报告会,特别感谢主办方、主持人,也感谢在座的各位,讲之前我想做一点声明,因为我老是因为发表的言论在媒体上造成一些影响,我想我的发言仅仅是代表我个人,和我的机构没有关系。

  我今天主要想讲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想讲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趋势的分享,我觉得这非常的重要,企业一定要看趋势,不仅仅看现在当前的状况;第二讲下一轮增长我们应该从哪里找突破口,我们现在应该着眼于下一步的增长,不是考虑现在应该怎么样应对危机,我们要更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往哪里去。我们的增长靠什么,我们的企业应该向哪方向努力,这个方向和思路把我的看法给大家讲讲。第三围绕新的增长,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给企业提两点建议。

  首先、当前经济形势的趋势。我的看法跟很多人不太一样,我认为现在的形势完全是政策市,好完全是政策的原因,市场需求我认为还是非常的疲软,两句话,一是现在的好形势是政策效益的集中体现,是政府大量的花钱,看起来指标很好看,GDP现在一季度是最低点,6点多,或者有人做过分析,从92年以来,十几年来季度最后最低的一次。我们看到回升一是投资,投资加速增长,达到32.9%。一是国有控股增长40%几,然后是我们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铁路方面的设施,基础产业投资的增长。所以我说这是一个局部性的,不是全面的。这是政府政策所导致的,包括房地产市场,价量齐升,有人判断,中国房地产调整结束了,马上要进入新的高增长期,我认为不太可能,太乐观,不太真实,房地产调整远没有结束。还有工业的增长,连续三个月7%以上,这都是好的迹象,工业的去库存化基本结束,但是未来得增长还是取决于最终我们的消费的变化。所以第一句话是完全是政策效益的集中释放。第二,经济增长还没有出现大家认为的率先复苏,但是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市场复苏需要比较长的过程,市场的调整没有结束,我曾经前段时间说,09年别讲底,一是增长周期来讲,我们调整不过是在中间,一般来讲这种调整,叫三个周年的叠加,三十年有一个大的调整,49、78年现在又进入第三个三十年,这样三十年有一个大调整,调整有一个明显的回落,持续的回落,时间还很长。还有十年周期,每十年有级调整,八九必调,两三必上,一点点都没有违背这样的规律,有人说中国经济下来了,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我认为这个话讲得太简单地金融危机实际上加深了我们的调整,真正的调整因素是内因,我们看到的数据,看到房地产调整,看到国内投资的调整,有的所谓金融风暴的爆发,金融危机只是加深了,使调整更加深,主要调整的动力是国内因素,持续的繁荣以后,需要周期性的,十年周年、三十年周年,还有一个五年周期的调整,这个没有结束,一般调整需要三年,今年是外部金融风暴的影响,所以将他的调整期就花半年时间,政府这个力度真的非常大,从来没有这么大力度,但不足以抵消市场周期性调整。所以我对趋势判断,到明年上半年有一个小回落,这时候政府的效益开始逐渐的递减,明年中后年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内生性的爬升,如果能达到8%就说明经济已经渐渐回升,开始进入爬升的趋势,到2011年,12年,我看中国经济按照原来的规律,应该会上来。这是第一个,调整时间上还不够。第二个市场,一个出口需求,现在出口形势不好,未来恢复的力度也有限;还有一个最大的需求就是房地产,房地产需求,现在看起来非常好,但我不认为它就会一路都好,我恰恰对房地产判断是一个反反复复,好几月,然后又要调,然后又要好,本来它应该是持续持续很深的调整,因为我们泡沫比美国大多了,比欧洲大,但是我们调整有没有?有,调几月,政府又出设了。中国房地产特点,投资性需求比较大,不是自住性消费,这个特征必须是行业继续他幅上涨或者是大幅下跌,所以我想,房地产调整可能会出现一个反复,而不是一轮反复,可能是好几轮反复。中国经济未来的复苏,就看最终房地产能不能真正走向一个稳定的,而不是大起大落的状态。从这两个需求来讲,今年调整不会结束。明年甚至到后年,特别是明年,房地产调整我估计可能会有三五年调整期。还有一个因素,需求因素非常重要,就是消费因素,消费现在非常的强硬,但是我们估测消费肯定会下降,因为一个是滞后,另外一个就业,我认为下半年消费会下降,明年要下降,消费如果下降,出口还好不了,只有一条那就是投资,所以投资是经济增长在这个时期主要因素,但我认为持续性会受影响。

  第二未来得发展取决于什么?我不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还是按照原来这个模式走下去,依然依赖于出口,过渡的依赖于出口,而且实际上依赖美国的过渡消费,不是的,假如没有美国过渡消费,中国经济调整在06、07年就调整了。美国人过度消费他持续不下去,双斥资,一个是财政赤字,通过抵消斥资,通过泡沫,衍生工具,房地产泡沫,来抵消它,才造成了这么一个金融危机,所以下一步,美国经济要进入两个调整,这个调整不是一两天的事我认为是五到十年时间,第一个调整是过渡消费模式的调整,不能在这么干!第二金融结构,整个金融体制包括里面许多管理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两个调整必然要降低他的经济增长速度,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的降低会影响到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所以我认为,出口下降不是短期的事情,浙江一定要考虑未来全球出口环境,除非你抢别人的,更重要是挤欧洲、日本,其他没有办法,因为肯定是这么一个环境。第二,我们就讲,内需最终还是依靠房地产,我们的房地产应该说房价在世界上相对来讲特别高,绝对价格也不低,所以我说,无论从他的规模,从消费的量,人均的住房消费量,占有量,可以说经济是中等发展国家,但是房地产已经达到中高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我觉得,未来的成长性会降低,不会像原来人均住宅投资21%连续十一年,房价五六年时候翻五倍、四倍。这个增长不足以支持我们包括高增长,如果出口、消费没有气色的话,中国经济未来只能7、8的增长,但是我们想,我们企业家也好,老百姓、政府,不愿意看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从前期10%、11%的增长降低到8、7%的增长。那就要想办法,要认识到,下一轮增长不是重复,是新的增长,新的增长要有新的因素,新的因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条,第一是扩大消费需求,中国消费需求潜力太大了,这一轮市场的恢复,政策是一方面,如果中国大部分都能买得起车了,中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汽车消费时代。内需不是投资需求,是消费,投资需求没有什么潜力,潜力不大,但现在救市,发挥了很大重要的作用,未来绝对不是这样。有些投资越增加越坏事,为什么?投资过剩了。消费的潜力挖掘出来,这里面有很多潜力,一个是汽车消费,服务业消费,等等很多消费,潜在的需求很大。第二靠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产业竞争力。我们讲未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肯定要下降,第一是国际需求减少,第二受到印度、越南这些国家的竞争,所以我想,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要转移,向中西部转移。前段时间,我遇到日本的朋友,他主要是把加工环节转移到中国,他现在就在考虑是转移到中国还是转移到印度,或者是越南。我们在内部来讲,从东部转到中部,从中部转到西部,我想这不是最终的办法。一个是靠自主创新能力,一个是靠扩大消费。

  怎么样扩大消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扩大消费是一篇大文章,这次出台的政策,基本上不是以扩大消费为主,但是我觉得现在已经到了时候,就是中国经济最坏的情况已经过去了,在这个情况下,中国7、6以上,7、8的增长,就不用靠政策来加速到9什么的,没必要,这样的话上去也要下来。现在应该慢一点,甚至金融要有收缩。要扩大消费,扩大消费有两条,第一条,公共投资,要从基础设施转变为非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保,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转变,减少老百姓的支出。老百姓不敢消费,是因为害怕,有后顾之忧。第二消费点在拿?消费主要是把汽车作为新的消费点,中国汽车化,中国汽车化未来在十年二十年可能是一个大的转变,普及率现在只有8.8,去年的数据,以后可能是百分之百,就发展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它的成长性,十年要翻五倍到十倍,而且这种产品价值非常大,仅次于房地产。有一次我就说,中国就靠汽车化可以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再增长十年,但汽车这篇文章怎么做,还有很多障碍,尽管基础条件已经具备了,但还有很多约束的因素。当然与汽车相关就是服务业,汽车化过程就是服务业,不光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所以汽车化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更重要是汽车化会带动制造业的升级,包括汽车新技术的研发,能源新技术,大部分都是围绕这个。这是我讲的第二点。第三就是城市化,加快城市化需要政府付成本,现在是讲政府不愿意付成本,让老百姓付成本。农民工有两个亿到城市,但变不了市民,为什么?住,住不了。相关的福利都解决不了,他不能变成市民,只能是半工半农,是非城非农的状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1.5到2个亿,农民工,变成家庭城市化以后,至少是三亿人口,这是巨大的需求核心。第四扩大消费的需求就是从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区域转移,把劳动密集型转到中西部去。扩大中部地区的就业,更重要使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以后会带动区域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股市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的升级,哪怕是允许一定的泡沫,我们需要支持鼓励的行业,总有一批企业好好的搞创新,这就是竞争力。第二是靠民营资本。现在投资贡献力,国有控股占50.2%,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国有资本战略行业,下一轮是靠民营资本,我希望这是暂时的缓兵之计,不是真正的战略,民营资本在战略性行业要有所增强,一定要围绕这个来。

  最后讲两点对企业的建议。第一,民营企业还是要保存实力,危机可能很快过去,我不认为中国的调整会很快过去,中国可能有好几年非常难熬的日子,因为需求这个东西我们还不能成为持续上升的力量,这个时候我想最好的措施就是保现金,流动性强的信息。不要相信中国经济马上新一轮增长了,马上投资,把钱变成资产了!所以第一条,有订单才生产。第二,未来得增长跟前一轮增长不一样,我们如何在战略安排是研究它,我们在思想、规划未来上一定要理性,考虑到一些新的东西,新的变化,所以要去谋划,多去听会,多去琢磨,甚至是多引进一些人才,所以我觉得为未来做很多的研究和规划,而不是盲目的,哎呀中国经济要复苏了,盲目的投资。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王先生的精彩的发言。他提到未来得发展模式是新的一种模式,不是传统的模式。然后就是消费和自主创新,最后还给企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非常感谢王小广先生的发言。

  下面邀请北师大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追新主人高明华先生演讲,大家欢迎!

  北师大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追新主人高明华:各位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组委会邀请我参加这个论坛,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观点。

  我今天讲的问题是国有企业,刚才国资委和发改委的领导都讲了,他们讲得有些观点我赞同,有些我不赞同。我的题目是公共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理性回归。虽然目前国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想这是国有企业的责任。

  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基本观点:我认为,目前的改革存在一些误区,一些应该民营化的没有民营化,比较典型的领域就是电信业,我考察美国电信改革,每年增加国民福利19亿美元,但我们目前电信还是国家控制的,包括汽车行业,也基本上是国有控股的,而美国在89年进行了汽车业的民营化改革,每年给国民福利106亿美元,所以在这些行业,我认为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而不是由国家控制,这一点我想刚才王小广先生也讲到过。与此同时,一些不应该民营化的领域,却在极力推进民营化改革。比如典型就是一些城市交通行业在搞民营化改革,这一点我极力不赞成,盲目的推出。即使有些国有企业没有因为民营化改革,但是把追求利润放在首位,这样不但没有增加国民的福利,反而使国民的福利下降了。这里举了几个例子包括中国几个城市交通改革,这些例子表明,中国一些城市交通行业民营化改革是失败的,矛盾就是交通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克扣司机和售票员的工资,还有民营化改革以后,司机与收入挂钩,所以他们就不愿意搭载一些免费的一些人,比如老人或者是残疾人。还有超速、超载等这种现象,也经常造成一些安全故事。这些交通公司进行民营化改革以后,不但没有提高服务质量,反而服务质量严重下降,很多民营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雇佣一些人力资本较低的一些人员。所以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一些城市的公交民营化改革是失败。我非常赞赏北京市的做法,北京市不但把原来已经民营化的一些公交公司收归国有,而且票价大幅下降,现在一般是四毛钱,就可以乘车,地铁也降了。我觉得这样的改革就对了,是正确的,公交系统是公共性非常强的行业的必须是国有的。而我们这些城市在这方面进行民营化改革,我认为是不应该,而且也是错误。

  英国有一个例子,英国94年公交进行民营化改革,原来120私营企业取代,从97年到2005年,接连发生了13起严重事故,其中造成重大事故就是七其,导致50多人死亡。分析表明,为什么有这么严重的事故,事故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司机超速,而是什么呢?而是本来应该有一家公司经营的铁路公司被两个民营企业所承包,导致信号系统和运输系统不衔接。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负责这一段运营的铁车公司,铁车的安全系统做了分析以后,出现他宁可出事故也不愿意更新,因为他对事故赔偿的费用比更新的费用低,所以他宁愿出事故以后赔偿也不愿意进行系统更新。所以英国的铁路最终也是被政府重新收回给告终。在公共领域搞民营化、搞市场化我认为是不正确的。民营化并不能在保证原有公平的条件上对企业进行约束,这样肯定公共服务下降。在这方面过度追求民营化、市场化我认为是错误。

  接下来谈,公共性是国有企业本质属性是什么。从政府层面来说,从企业层面来说,似乎只要把钱赚了就可以了,而不在乎钱用来干什么,这就是模糊性。西方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历史来看,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国有企业为了解决因为市场失灵写出现了市场本身比较解决的诸多公共性问题而产生的,这是它的产生的原因,它产生就是因为市场不能解决的一些公共性的问题,他的产生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解决公平性问题。所以,公共性是国有企业改革本质属性。当然,我们要考虑到,一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处不同的时期,中国目前的切断来看,也许还必须发挥一定直接经济作用,或者有一部分企业要盈利。许多后发国家,他的发展,就起源于这两大优势,国有企业的优势也起到一定带动作用,但条件成熟以后,该退出的就要退出,这一条必须重视。中国从49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各个行业都是国有企业,1978年进行改革,我们发信这样的国有企业效率是很低的,进行改革,但改革里面也很多矛盾,因为我们从49年到78年,中国这么长时间,利益格局已经形成,要冲突也很难,为了不至于引发很大争议,中国还处于市场经济接连不断,在一定程度还要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或者是示范作用。但是不能因为国有企业必须要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而一味强调他的盈利性,如果这样的话,很容易使国有企业改革走向追求利润的目标,很多情况就有这样的现象,我刚才谈了一些公交改革,就是这样一个情况。这样的改革结果导致了很多事情。但是有一些行业仍然是企业的垄断,我们仍然不得不接受一些高价格的,我们的电话费比西方国家还要高,为什么?就是垄断的效果。本来应该是国民福利了,但是成没有了。

  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首先考虑不是老百姓的福利,而是我的收益多少,收益是主要的,这是理性的选择,没有错。如果让他参与公共领域中来,势必导致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大打折扣。所以我们需要反思,哪些领域应该进行民营化改革,哪些领域不应该进行民营化改革,要搞清楚。

  第三个问题,国有企业目前的状况。目前国有企业从两的纬度来划分,一个是产权纬度,一个是行业纬度。从行业角度,把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目前推动三个行业,一个是公益性行业、自然行业、竞争性行业,包括这几类,但国有企业怎么样改革呢?从行业角度来讲,公益性行业、自然垄断性行业、竞争性行业,对不同行业怎么样改革呢?公益性行业目标是什么,我认为这个目标应该是社会公共目标,没有经济性目标,不是追求赚钱的,不是盈利为目的的,注意这一类目前是国有公司,我认为这个产权定位不适合,既然是公司就要遵循公司法规定,既然是公司就要赚钱,要赚钱就要损失公共福利,损失公众利益,所以它适当采取特殊法人的形式去经营。这样它依照专门的法律,受专门的法律调整,他的组织结构也必须以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在经营上可以独立核算,但不负盈亏,完全由财政来支持,就是特殊法人。目前这还是在概念上,没有这么去做,对特殊法人进行建立,建立特殊法人这种形式,这是一类。第二点,就是垄断行业,包括自然垄断行业,包括资源垄断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我认为还是独资的,他主要的目标还是公共目标。对部分自然性行业,对石油这些,是国有控股,必要的时候,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这两块主要作用还是公共作用,而不是经济作用。第三类竞争类行业,第一类我认为是国家相对控股,部分可以民营化。最后那一类,我认为这一块,国家参股都不用,完全可以民营化,因为一块就是经济目标,没有任何公共目标。如果国家一定要给他公共目标的话,也是可以的,但是造成的亏损应该由政府来承担。

  最后一个问题,补贴拍卖和信息公开的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公共领域为什么要强调公共性,公共性肯定意味着政府的补贴,因为这一块是不赚钱,民营化是不能进入的,所以国家要进行补贴的,但补贴多少,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提供两个方法,一是对补贴进行拍卖,因为这一块是要进行拍卖的,补贴多少呢?让他们参与竞争,但是补贴拍卖也有问题,一旦他竞拍成功,他会各种机会再找政府补贴,或者一旦竞拍成功他可能就不会很好的工作。我觉得在竞拍前可以对这些参与竞拍的人签定协议,对他们经营行为进行严格的规定。政府可以在事先规定对竞拍成功的经营者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实施严厉惩罚。还有信息透明和公共监督,公共品生产企业属于公众公司,这些企业必须对作为“投资人”的公众保证信息透明,引入公众监督有助于企业披露真实的成本,从而起到硬化补贴的目的,信息应该是具有法律强子性的。尽管很多企业上市公司都要求公开,他们不是上市公司,但是他们补贴是来自纳税人的钱,所以他们也类似纳税人的公司,那样就必须信息公开给大众。怎么样才能保证信息公开,我觉得这个必须上升到法律的层面,通过立法来保证信息部分是真实的。

  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手段,我这里就不多讲了。

  非常感谢!

  主持人:谢谢高明华先生。他给我们讲了一些失败的案例,也讲了国有企业目前的现状以及如何改革提了一些建议。

  下面有请中国银行总行研究员、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王元龙演讲!有请!

  中国银行总行研究员、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王元龙: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到这里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全球危机下的企业对外投资与对策,我谈的是一个小问题,但也是一个大问题,外国对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也非常的敏感。我把自己有关这方面的想法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讲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战略。这个战略是中国的一个国策,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到了,我认为这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就是跨国并购对外投资新阶段,从这个表可以看到,全球2000年以来,全球跨国并购的情况,从这个数字来看,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中国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显然中国是一枝独秀。从流量来看,也表明中国这几年对外投资急剧增加。也就是说,假定没有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已经开始走出去投资的步伐,而且在加速,而目前我们面临的环境是爆发了金融危机,尽管爆发了金融危机,但中国仍然是一枝独秀,这里数据,08年创记录达到1643亿美元的高度,这个势头与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这里有一张表,这个表就是从地区来看,中国的海外投资规模,主要是亚洲,2007年是1179亿美元,可以看到中国对外投资海外并购,尽管金融危机但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次大的危机,都隐藏着巨大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有条件或者有实力的企业应该抓住这个大危机带来的大机会,抢下一轮经济的发展,或者是市场投资扩张的先机,我们要化危为机,抓住机遇,在现在国际金融逆境中获得发展。

  企业走出去现在有这个机遇,但是也必须强调,要审慎,要选择适合的企业,适合的行业,通过实施低成本并购,引进管理设备、高层技术,吸引高层管理和科技人才。这里有一个最新的情况,就是24日中国迄今为止一单并购,就是中国中石油并购美国一家公司,成家额是720亿美元,这就表明中国企业尽管在危机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大举进军。

  第二个问题,面临机遇的情况下,我们绝对要头脑清醒,要十分重视在跨国并购海外投资过程中风险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的不到解决,那么我们恐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根据数据显示在过去两年内,国际上大型企业并购案例失败占三分之二之上,那么,还有一个数据,重组十年以后,仍然健在的不到四分之一,这就表明对外投资,跨国并购风险是非常大的。

  今年6月5日中铝并购力拓也宣告失败,中铝为什么会失败,有两方面的原因,也和大部分并购相似,一方面是双方中途变卦,另外一方面并购举措失败。也就是说要并购,首先需要财力,但并不是说你有了财力有钱就可以成功,更重要是管理能力和人才。

  管理能力和人才至关重要,恰恰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差距非常的明显。比如说国内曾经做了一个成功案例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实际上他的亏损已经超过原来的预想,就如美国一个分析师,他分析中国还有一个大的事件,就是腾冲收购悍马,对这个问题现在也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分析师认为很难说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作用,腾冲公司要做好悍马的业务也很难。但是我认为,腾冲重工收购行为无论是出于什么意图,无论是广告也好、炒作也好,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个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至少有一点,表明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大步的走向国际市场。无论他背景如何,但是已经走出去,从这一点来看,应当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并购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有四大核心风险需要控制,事先风险,运作风险,整合风险,和法律风险,为什么叫核心风险,因为对这些风险的控制决定着并购的成败。事先风险我战略分析等等,运作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签约风险、谈判风险,并购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等,第三整合风险,战略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管理整合风险,经营整合风险,还有企业文化整合风险。最后一个法律风险,跨国并购牵涉的法律主要涉及三方面,一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自己的法律,第二是涉及到东道主的法律,第三是投资国与东道国参与签署双边或者多边投资协议或国际条约。所以说法律风险相当说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我们企业走出去必须要关注的四大风险,任何一个风险如果出现问题,最终就导致失败。

  第三,美国金融危机与抄底问题。我简单的联系美国金融危机以后,炒得非常火热的抄底问题。

  昨天我看中央电视台有一些嘉宾,都在谈这个问题,我想对这个问题谈几个观点。我觉得必须考虑三个问题:一是你的目标是否明确。这就牵涉到刚才如防范战略风险,特别是其中的方向风险。还有心中有数,这里面就有决策风险,还有底在何处,这也牵涉到战略风险和时机风险。

  首先目标是否明确。一个企业一定要搞清楚你进行对外的投资和并购你要做什么,这个答案无外乎两方面,一个是业务导向,另外个是战略并购,业务导向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客户是企业的上帝,你对外投资也好,跨国并购也好,从业务导向来看,必须要来自客户的需求。从战略整合来看,主要在于结合现有的业务,能不能创造新的增长点,这两点必须要搞清楚,否则你出去恐怕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第二是不是心中有数。就是说你是不是掌握信息、掌握真实的情况,这牵涉到决策风险,并购决策失误就是导致并购失败的风险,决策风险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来看,有许多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个是企业没有理性认识自己,第二是没有拟定正确的并购方案,第三是没有正确把握发展趋势,这是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导致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市主要存在两种迹象,一种迹象是并购中过高的估计收购后的收益,第二种倾向,在并购中,不能科学的定位,比如说你选择了一个已经衰退的产业,最终造成并购企业的失败。这就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出现决策风险重要方面,就就是不能正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在决策风险防范方面,是心中无数的。心中无数就表现在他没有充分的调研和研判,这个能力严重不足,用一举形象话讲就是某人摸象,就像七个瞎子。为什么是七个瞎子呢,因为忽悠的人很多,中介公司也在忽悠你,美国遍地是黄金,但也要看你有没有能力来拿黄金,你自己是瞎子,你找到这些团队也是瞎子,这样你只能是失败。所以我们必须要心中有数。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的例子。我说你们有多少研究人员,他们说有五千人,人家的心中有数应该也是登峰造极了,但是提到中行四十亿美元中,三井住友也有很大损失,想想三井住友都是这样,我们怎么办,所以一定不要头脑发热。我说你们有多少人做研究,他说我们分散在各个部门,我说你这个部门有多少人,他说我们有十几个研究人员,他说我们分行业分产业,这个行业有二十个人,其中有五个人专门研究中国的这个行业,我一听,身价的确是心中有数。当时中国一家大型银行研究所有行业一共只有五个人,人家研究中国行业就有五个人,所以差距很大。所以说,必须要心中有数。

  第三底在何处。既然是抄底,到底底在什么地方,我从来认为,说炒作是一个伪命题,我们都知道底在什么地方,如果知道的话就部分在这里说了,所以说永远找不到一个底,再进一步说,抄底是一个财务的概念,不能把抄底的概念用到企业的个人投资跨国并购上,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是产业融合的概念,把中国要素融入到外国的企业中,获得我们的收益,并不是说完全为了财务的目的。所以说,我们必须要避免抄底心态,跨国并购并不是要抄底华尔街,抄底心态的盲动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这里有几个案例,有几个抄底严厉,中投也抄底,中国平安夜抄底,结果损失惨重。究竟怎么办?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考虑战略风险和时机风险,要把握时机,有一个案例,中远集团的总裁总结了一个案例,他说中国家庭妇女都知道一个经验,在市场上买鱼,早市肯定贵,下午收市肯定便宜,大部分都是早上去买,二十块钱一斤,只有少数人是下午收市的时候去买,十块钱一斤,这就是企业应当采取的办法,应该有准备,要有备而来。

  风险控制几个基本原则,投资国别的选择,尽量选择跟我们比较了解的国家和地区去投资;实际上刚才这个表上可以看出,中国对外投资还是在亚洲,看来亚洲我们比较熟悉。第二投资对象的选择应当根据自己的实力,应该选择中小机构,小鱼吃大鱼的传奇很难发生,所以一定要选择对象。第三如果在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上的选择,我想宁可做战略投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主动。还有四步原则,高风险的市场最好不要去,尽管高风险是高收益,但是我们应当稳健一些;第二步熟悉的市场部去,第三存在不确定性市场的不去,第四不能准确定位的市场不能去。

  三点对策: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这个关于成思危主席他有一些观点,我非常的赞同,他提出要制定促进企业走出去的国家性法律,第二建立境外投资促进中心。第二解决资金障碍,尽管说中国不缺差,但是对企业来说资金障碍还是很大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实实在在的解决资金障碍的问题。第三点,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我认为,在未来跨国并购对外投资中,应当说民营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前面失败来看,国有企业都被人家盯着,而民营企业刚好符合我们的政策,化整为零,不受别人的关注。所以跨国并购应当以民营企业为主。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扶持,特别是做到战略风险、方向风险、时机风险的防范,政府也要为企业保驾护航。

  这就是我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主持人:谢谢王先生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所做精彩演讲。首先谈了一些看法,比如说大危机带来大机遇,同时也带来走出去必须关注四的风险控制,还有抄底的问题,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要重视研究,也提出控制风险的基本原则及政策建议。

  下面进入提问的时间,首先我已经提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给张先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经济体,但是你演讲中,包括我们看到,本次危机中,政府所采取的政策措施绝大部分向央企业大国有企业倾斜,这次危机变成推动国有企业和央企大发展,你认为这种现状能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你同意王小广研究员下一轮发展的标志就是民营企业崛起的论断吗?

  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张铭:谢谢。我从事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有十多年,说实在话,所有的理论问题,所有的现实问题,我都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越研究,越糊涂,越研究越说不清楚,国营和民营在所有国家都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我研究之后,我想能不能出这个圈子,站在国家的这个角度来研究它,我发现出这个圈子之后有一些明白了,那就是,谁在什么时候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国家就去支持谁。最近一段时间,我跟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板和国有企业老板一起交流,有人就提出这个问题,说应该国退民进怎么近段时间都是过进民退,我说谁干的好谁进,谁干得不好谁退。过去三十年改革国有企业退了很多,我说过,现在国有企业跟现在的国有企业不是一个概念了,刚才几个专家都提到国有企业,在中国现实的国有企业这么一种情况,从股权结构上来看,除了少数的是完全国有企业以外,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不能叫国有企业,只能是有国有企业资本,其中有50%是非国有资本。我觉得不能叫国有企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还是叫国有企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国家什么时候觉得谁更重要,他有可能就更需要谁。就针对现在的政策,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我个人这么看,有国有资产的企业,国家可能更放心一些,这不是说民营企业不好,实事求是的讲,民营企业是挺好,但是由于发展的阶段,发展时间不够,很多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很多实力达不到,我相信发展十年二十年以后,你能承担这个任务,但是你现在承担不起来,但国有企业能承担。这是第一点看法。

  第二点,这一次政策更多都是很大的项目,我们国家很大的一些企业都是国有企业,都不是纯意义上国有企业,纯意义国有企业就是电力。我本人对什么类型的企业没有任何偏见,我最终还是站国家的条度里看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哪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对国家发展有用,国家就应该支持哪一类企业的发展,我也是学经济,我也知道国有企业从理论上来讲,论证正论证去他的效益是低,或者比不上民营企业,但是就中国的现实来讲,我们的民营企业还真的是没有发展到能够顶大梁的时间,我去一些地方调研,跟地方的长官接触,地方的长官就说,我有很多事情不敢交给民营企业,包括银行也算自负盈亏,为什么钱到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钱就放不到中小企业,因为他心里也没底呀,这也不能坏银行,这也是双方面的原因。但我有一点相信,随着我国不断的发展,现在民营企业很多都是股份制,按照我国对公有制企业的定义,股份制就是公有制,我觉得这些概念,弄清楚以后就不容易犯这个错误,概念弄不清楚就容易犯这个错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民营企业越来越发展壮大,我相信国家是不会有轻重之分的。比如说华为,国家相当多的东西都交给了华为,你能说我亏待民营企业吗?!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再有一个问题问王先生,伴随城市化进程,未来拉动经济发展是房地产业还是汽车业、进锐,另外物业税的开征,是否意味着房地产暴利时代的结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房地产业、汽车、金融。美国就是金融的优势,这就是一个发展的阶段。我刚才的发言就说,将来应该是汽车,无论从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的带动,我认为它的作用是核心。为什么我对房地产业不是那么看好,特别是未来,下一个周期,我认为它的承担性可能会降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是汽车业。

  第二个问题,房地产物业税征收的话,对房地产市场会形成一定的冲击,但是我觉得,房地产暴利的结束还不是不能说,应该是他发展的一个阶段,现在存在价格过高,调整得不充分,发展的趋势来讲,它应该是最繁荣时期已经过去了,刺激繁荣时期不是利用房价上涨,而是适度的扩张,质量的提高,这也是一个方法。物业税不能起实质性的作用,他可能是有刺激,但也有稳定,不要跨他的负面影响,从政府税收的角度来看,物业税的征收可能是大势所趋。两个问题,互为作用,但现在也说不清楚,哪一个作用更大一些。

  主持人:最后还有一个问题,你说大力发展汽车需求与气侯变暖这个如何平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小广:首先确定人跟汽车内在的需求,生活方式,人的生活质量确定他的消费,而不是决定他有多少投资,我觉得消费是内在的趋势,这种内在的趋势会受到约束,制约的约束、能源的约束,这里面就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我一直在说,产品有政策导向,你的汽车一定是紧凑型,相对节能型而不是能耗型。新型工业化,日本就是节能型的汽车,我想首先从技术上有一个导向。然后能源的多元化,都是会改善能源、生态、人的关系。第二,负面的东西某些方面来看不是负面的东西,我们讲负面的东西要有所承受,任何一个东西都有负面的东西,不能因噎废食。大家把环保问题,能耗问题都概括在汽车上,实际上不是,中国真正造成环境的问题,直接压力的问题,其实房子也有很大原因,包括每一个平方米。

  主持人:还有对保险业发展的问题,因为在座的没有保险业发展的专家,另外这一家时间也超时了,所以我们这一节就到这里,休息十分钟,接着下一节。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