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7日 16:39  新浪财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元平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建信-观察家第二季度论坛——追寻经济新引擎,于6月27日在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88号金茂大厦音乐厅举行,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此次论坛。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演讲。

  陈乃醒: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来到中国现代工业的摇篮和中国现代文明的发祥地—上海。和大家一起探讨追寻经济,本来我准备的题目是在冬泳中强筋健骨,我想这还是在不太合适宜,因为这都是对企业家讲的如何渡过危机,那么今天我想丢开这个题目,提几点意见,第一个就是历史的教训,历史的教训我讲的是十年以前的东南亚经济问题,那个教训起码有两点是应当吸取的。第一就是当国内宏观调控和国外的经济危机重叠的时候,带来了麻烦。我们知道,92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极大的鼓舞了人们,那一年我国的GDP连续三年超过13%以上,尤其带来经济的不平衡,这就引起了新一轮的调整。我国的改革开放仅宏观调控隔几年就一次,如果这样的宏观调控是针对国内的,比如说银行贷款比较多,如果是仅仅是针对这些,那么经过两三年就可解决了平稳了过渡了。实现软着陆,可是和国外的金融危机结合起来问题就来了,我们95年的调控本来也想三年过渡的,结果遇到了东南亚经济危机。

  当时我记得整个国民经济低迷了7、8年,到了2002、2003年才恢复。当时国有企业倒闭下岗人员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降低,整个经济陷入低迷。怎么办?这是第一个教训。

  第二个教训就是如果不能把中小企业使它发展起来,那么这样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问题我们是难以克服的,我记得我们中国社科院中国研究中心是90年代中期成立的,当时的成立是为了应对国外的交流,国外的学者到中国来都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当时没人研究,社科院也无法交流,于是搞了一个研究中心。目的是对外交流的。可是成立不久就遇到了东南亚经济危机,我们当然对外交流也要进行研究,特别是遇到金融危机了,我们更加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的结果我们得出了一条结论,就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由于中小企业发展程度不同,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比如当时的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其中三家中小企业发展好,台湾、香港、新加坡,因此影响不大。

  可是韩国呢?韩国以当时大企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对中小企业不重视,所以它受损失最大,一夜之间韩元贬值,经济倒退,整个韩国经济一片箫条。其实韩国在95年就已经意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它的经济度在五年计划就提出来要发展中小企业,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促进韩国企业发展的牵引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可是这些措施还没来得及实施东南亚危机就发生了,我们把这个教训当时向国务院报告,我们也对当时怎样促进我们的复苏提出了我们的意见,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就是说从那以后才开始了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热潮。

  过去是没有这个概念的,而且我们提出来发展中小企业的一系列的措施,成立国家级的领导机构,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素质,要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支持等等一系列的措施,结果中小企业受到了重视,以及发挥了中小企业的作用,所以在未来的战胜危机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后来,加入WTO也借着这个机会,中小企业在发动外贸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使得02年到08年的推动力外贸增长速度每年都是20%到30%,拉动了我们国民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而这两条教训应该上非常深刻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的问题在哪儿呢?老实讲,我们这次又是宏观调控,而且是更严格的宏观调控,也遇到了国外的经济危机,而事实更厉害的影响更广涉及的面更宽的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也更严重。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当然是那边美国的金融危机,但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主要的影响还是外贸出口这一块,如果说我们的外贸出口07年是最大的,08年急剧下降,以及到今年的第一季度大概只有最高水平相比只有一半了,下降30几、40几了,大概只有一半。这个一半对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特别是对增长速度的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把战略重点转向国内扩大内需、同时为了扩大内需我们要增加投资。假定说过去我们是三架马车出口内需和投资。那么现在出口不在,弥补出口的缺陷那只有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如果我们的人们挣不到钱,人们没有更多的钱花到生活消费上,这个消费是拉动不起来的。即使是现在能够拉动,我认为还是不会增长的,那么扩大多少呢?假定说,我们要把外贸出口的那一部分,把它通过拉开内需来增加起来,我估计没有超过过去最高年份的50%的投资这都是办不到的。没有这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因此我认为,对形势的估计,最坏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但是真正复苏也不是短期的问题。所以我就讲第三个为什么会这样?分析一下。我认为假定是内需,我们把它只确定为扩大人们的生活消费,我把它叫做狭义的内需,这种狭义的内需,扩大是建立在人们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你没有收入增长,用什么去购买物品呢?内需怎么拉动呢?但是我们的经济是萎缩的,就业是减少的。特别是大批农民工回乡,整个收入是萎缩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拉动内需呢?

  所以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改变一个观念,那就是我刚才讲的,把内需局限在扩大生活的这个方面,一定要改变这个观点。实行大内需、和大消费,如果说我们把人民生活的内需人民生活的消费叫做内需,把它定为广义和狭义的消费,我认为要解决问题,拉动投资必须实行大消费、大内需,我管它叫广义的内需广义的消费,广义的消费应该包括些什么呢?

  除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外,很大方面应该是社会的消费。应该是生产的消费等等,所有的这些消费都应该集中起来。别的不要说,我们的基础建设虽然多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活需要比较起来还有很大发展的余地,也就是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我们的国防建设虽然是改革三十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我们的经济水平还是不相称的,到今天我们连一艘航母都没有,我认为这是一个损失。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建设与我们国力相称的这种军事工业呢?

  这方面的投资更大。不要害怕外国搞中国威胁,什么军需扩大,不是这两个问题,其实我们不做这方面的开支更小一点,外国人就不讲了吗?还是要说你的,你的意识形态和他们不一样,我们的发展模式和他们不一样,特别是将来和美国竞争的可能除中国以外可能就没有二家了,不对准你对准谁呢?所以因此我对我们国民崛起有两点认识,第一点认识中国的崛起不可能是轻松的。一定要通过自身的流血流汗来创造自己的努力来崛起,你没有别的话来说,不要什么外国资源,这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不可能叫你平平安安的搞崛起。如果说过去这几年来发展的比较快,那是外国的一时的松懈的一时疏忽,一下子醒过来了,觉得不不能让它这样搞,大家看一看中国在世界上的所有动作,包括外交,哪个地方发展哪个地方就有美国的影子。我们搞澳大利亚铁矿,为什么搞不成呢?美国说这个地方有我们的军事设施,所以不能搞。东南亚我们提出来共同开发,可是美国唆使东南亚国家搞什么领土争执领海争执,我们跟俄罗斯的关系比较好,它的一些学者就跑到俄罗斯讲我们中国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印度,使印度兴奋起来了,一直在我们的边界中印边界把中国威胁作为假设品,特别是我觉得及时美国目前有些善意的表现,也很大程度上包含着不和谐。不排除奥巴马把世界上其他的问题解决以后回过头来对付中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的讨论是很艰难的。

  包括对外贸易发展,都是很艰难的。所以拉动内需,扩大内需,大内需、大消费应该是我们振奋中国经济,复苏中国经济的一个最大的经济战略、思维转向。应当说我们有13亿人口,我们有广袤的土壤,我们又有30年积累的经验和人民,同时我们目前也不缺乏资金,所以我的观点就是要使钱赚起来,要使经济活起来,要使人动起来,就要给企业家们创造条件,没有这些是不行的。我们的6万亿有2万亿外汇储备怎么花,我认为不能只在保值增值上面来取舍,而应该在两个方面来动。就是在国外购买战略主动权,花钱购买战略主动权。

  第二推动国内的市场复苏,同时我们还有大量的银行存款,所以钱有的是,现在就是要用大内需、大消费的这个观点全面的启动我们的国民经济建设,来使我们的经济复苏提到复苏,到底什么是复苏呢?8%的是不是复苏?10%是不是复苏呢?我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低水平的复苏,一个高水平的复苏,8%是低水平的复苏,如果我们达到8%和国际上相比较也是不得了的事情,但是只要看看我们的现实,就知道8%是低水平的复苏,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粗放型的管理,没有一个发展速度,假如1—5的增长率那么全国都是亏损的,你就没有利润。其实5%的增长率也是低的,6到8的增速也只是持平,所以只有9%以上的速度那才有高效益,所以没有高速度中国就没有高效益,没有9%以上的发展速度都没有客观的利润。所以我们要追求的那就是高复苏,高水平的复苏,争取超过8%以上的复苏,那才行。而且一旦是这种发展水平,保证今后世界上落后国家多有这个高增长的阶段,日本60年代到70年代15%的高速度的增长,韩国60年代到80年代也是高增长,就是这样的高增长改变了他们的国家,中国要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持续高增长,那是做不到的。更多的涉及一些关键问题,就是怎样对待我们世界工厂问题,我们怎样对待要不要发展劳动力,等等这些都涉及到战略问题,当然今天时间有限,就不多说了,好,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