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元龙:我国进入企业跨国并购对外投资新阶段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7日 16:07  新浪财经
王元龙:我国进入企业跨国并购对外投资新阶段
中国银行总行研究员王元龙演讲(新浪财经 肖峰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北京国际金融论坛2009夏季报告会于2009年6月26-28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会议主题为: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上图为中国银行总行研究员王元龙演讲。

  中国银行总行研究员、北京国际金融论坛学术委员王元龙:各位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到这里来跟大家介绍一下全球危机下的企业对外投资与对策,我谈的是一个小问题,但也是一个大问题,外国对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也非常的敏感。我把自己有关这方面的想法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讲四个方面:一是中国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战略。这个战略是中国的一个国策,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到了,我认为这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一个重大转变,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就是跨国并购对外投资新阶段,从这个表可以看到,全球2000年以来,全球跨国并购的情况,从这个数字来看,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中国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显然中国是一枝独秀。从流量来看,也表明中国这几年对外投资急剧增加。也就是说,假定没有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已经开始走出去投资的步伐,而且在加速,而目前我们面临的环境是爆发了金融危机,尽管爆发了金融危机,但中国仍然是一枝独秀,这里数据,08年创记录达到1643亿美元的高度,这个势头与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密切相关的。这里有一张表,这个表就是从地区来看,中国的海外投资规模,主要是亚洲,2007年是1179亿美元,可以看到中国对外投资海外并购,尽管金融危机但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次大的危机,都隐藏着巨大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有条件或者有实力的企业应该抓住这个大危机带来的大机会,抢下一轮经济的发展,或者是市场投资扩张的先机,我们要化危为机,抓住机遇,在现在国际金融逆境中获得发展。

  企业走出去现在有这个机遇,但是也必须强调,要审慎,要选择适合的企业,适合的行业,通过实施低成本并购,引进管理设备、高层技术,吸引高层管理和科技人才。这里有一个最新的情况,就是24日中国迄今为止一单并购,就是中国中石油并购美国一家公司,成家额是720亿美元,这就表明中国企业尽管在危机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大举进军。

  第二个问题,面临机遇的情况下,我们绝对要头脑清醒,要十分重视在跨国并购海外投资过程中风险问题。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的不到解决,那么我们恐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根据数据显示在过去两年内,国际上大型企业并购案例失败占三分之二之上,那么,还有一个数据,重组十年以后,仍然健在的不到四分之一,这就表明对外投资,跨国并购风险是非常大的。

  今年6月5日中铝并购力拓也宣告失败,中铝为什么会失败,有两方面的原因,也和大部分并购相似,一方面是双方中途变卦,另外一方面并购举措失败。也就是说要并购,首先需要财力,但并不是说你有了财力有钱就可以成功,更重要是管理能力和人才。

  管理能力和人才至关重要,恰恰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差距非常的明显。比如说国内曾经做了一个成功案例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实际上他的亏损已经超过原来的预想,就如美国一个分析师,他分析中国还有一个大的事件,就是腾冲收购悍马,对这个问题现在也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分析师认为很难说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作用,腾冲公司要做好悍马的业务也很难。但是我认为,腾冲重工收购行为无论是出于什么意图,无论是广告也好、炒作也好,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个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至少有一点,表明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大步的走向国际市场。无论他背景如何,但是已经走出去,从这一点来看,应当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并购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有四大核心风险需要控制,事先风险,运作风险,整合风险,和法律风险,为什么叫核心风险,因为对这些风险的控制决定着并购的成败。事先风险我战略分析等等,运作风险包括市场风险、签约风险、谈判风险,并购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等,第三整合风险,战略整合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管理整合风险,经营整合风险,还有企业文化整合风险。最后一个法律风险,跨国并购牵涉的法律主要涉及三方面,一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自己的法律,第二是涉及到东道主的法律,第三是投资国与东道国参与签署双边或者多边投资协议或国际条约。所以说法律风险相当说也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我们企业走出去必须要关注的四大风险,任何一个风险如果出现问题,最终就导致失败。

  第三,美国金融危机与抄底问题。我简单的联系美国金融危机以后,炒得非常火热的抄底问题。

  昨天我看中央电视台有一些嘉宾,都在谈这个问题,我想对这个问题谈几个观点。我觉得必须考虑三个问题:一是你的目标是否明确。这就牵涉到刚才如防范战略风险,特别是其中的方向风险。还有心中有数,这里面就有决策风险,还有底在何处,这也牵涉到战略风险和时机风险。

  首先目标是否明确。一个企业一定要搞清楚你进行对外的投资和并购你要做什么,这个答案无外乎两方面,一个是业务导向,另外个是战略并购,业务导向是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客户是企业的上帝,你对外投资也好,跨国并购也好,从业务导向来看,必须要来自客户的需求。从战略整合来看,主要在于结合现有的业务,能不能创造新的增长点,这两点必须要搞清楚,否则你出去恐怕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第二是不是心中有数。就是说你是不是掌握信息、掌握真实的情况,这牵涉到决策风险,并购决策失误就是导致并购失败的风险,决策风险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来看,有许多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个是企业没有理性认识自己,第二是没有拟定正确的并购方案,第三是没有正确把握发展趋势,这是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导致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市主要存在两种迹象,一种迹象是并购中过高的估计收购后的收益,第二种倾向,在并购中,不能科学的定位,比如说你选择了一个已经衰退的产业,最终造成并购企业的失败。这就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出现决策风险重要方面,就就是不能正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在决策风险防范方面,是心中无数的。心中无数就表现在他没有充分的调研和研判,这个能力严重不足,用一句形象话讲就是盲人摸象。就像七个瞎子。为什么是七个瞎子呢,因为忽悠的人很多,中介公司也在忽悠你,美国遍地是黄金,但也要看你有没有能力来拿黄金,你自己是瞎子,你找到这些团队也是瞎子,这样你只能是失败。所以我们必须要心中有数。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的例子。我说你们有多少研究人员,他们说有五千人,人家的心中有数应该也是登峰造极了,但是提到中行四十亿美元中,三井住友也有很大损失,想想三井住友都是这样,我们怎么办,所以一定不要头脑发热。我说你们有多少人做研究,他说我们分散在各个部门,我说你这个部门有多少人,他说我们有十几个研究人员,他说我们分行业分产业,这个行业有二十个人,其中有五个人专门研究中国的这个行业,我一听,身价的确是心中有数。当时中国一家大型银行研究所有行业一共只有五个人,人家研究中国行业就有五个人,所以差距很大。所以说,必须要心中有数。

  第三底在何处。既然是抄底,到底底在什么地方,我从来认为,说炒作是一个伪命题,我们都知道底在什么地方,如果知道的话就部分在这里说了,所以说永远找不到一个底,再进一步说,抄底是一个财务的概念,不能把抄底的概念用到企业的个人投资跨国并购上,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是产业融合的概念,把中国要素融入到外国的企业中,获得我们的收益,并不是说完全为了财务的目的。所以说,我们必须要避免抄底心态,跨国并购并不是要抄底华尔街,抄底心态的盲动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这里有几个案例,有几个抄底严厉,中投也抄底,中国平安夜抄底,结果损失惨重。究竟怎么办?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要考虑战略风险和时机风险,要把握时机,有一个案例,中远集团的总裁总结了一个案例,他说中国家庭妇女都知道一个经验,在市场上买鱼,早市肯定贵,下午收市肯定便宜,大部分都是早上去买,二十块钱一斤,只有少数人是下午收市的时候去买,十块钱一斤,这就是企业应当采取的办法,应该有准备,要有备而来。

  风险控制几个基本原则,投资国别的选择,尽量选择跟我们比较了解的国家和地区去投资;实际上刚才这个表上可以看出,中国对外投资还是在亚洲,看来亚洲我们比较熟悉。第二投资对象的选择应当根据自己的实力,应该选择中小机构,小鱼吃大鱼的传奇很难发生,所以一定要选择对象。第三如果在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上的选择,我想宁可做战略投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主动。还有四步原则,高风险的市场最好不要去,尽管高风险是高收益,但是我们应当稳健一些;第二不熟悉的市场不去,第三存在不确定性的市场的不去,第四不能准确定位的市场不能去。

  三点对策:一是优化政策环境。这个关于成思危主席他有一些观点,我非常的赞同,他提出要制定促进企业走出去的国家性法律,第二建立境外投资促进中心。第二解决资金障碍,尽管说中国不缺差,但是对企业来说资金障碍还是很大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实实在在的解决资金障碍的问题。第三点,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我认为,在未来跨国并购对外投资中,应当说民营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前面失败来看,国有企业都被人家盯着,而民营企业刚好符合我们的政策,化整为零,不受别人的关注。所以跨国并购应当以民营企业为主。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扶持,特别是做到战略风险、方向风险、时机风险的防范,政府也要为企业保驾护航。

  这就是我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